-
上取
概述:上取为针灸治法术语。《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如《肘后歌》:“腿脚有病风府寻”;鹤膝风刺尺泽、曲池等。如气积胸中,针人迎、天突、廉泉等穴位。下病上取为一种与病气上下相反的治法。如癃闭因于中气不足者,用补中益气法;子宫脱垂,用蓖麻子仁捣碎敷百会穴等。
-
上下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superior-inferiorpointscombinationsuperior-inferiorpointsassociation)为配穴法之一。如失眠,上取神门、心俞,下取三阴交;胃痛取上肢的内关,下肢的足三里等。八脉八穴配穴法又名八法配穴法,指以奇经八脉与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穴位两相配合应用。外关与足临泣相配,主治目、头侧、面颊部疾病;
-
嵌入骨移植术
嵌入骨移植术是在病骨的两端切除一定的长度和宽度的一条皮质骨片,然后取同样大小的一整块骨片嵌入骨槽,用螺钉将骨板固定于病骨上,达到刺激成骨作用和内固定作用,促进骨愈合。局部皮肤、软组织如有广泛瘢痕,必然血运不好,而且骨移植后内容增多,皮肤缝合困难,容易发生感染,形成窦道。术后处理同骨上骨移植术。
-
成炼钟乳粉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成炼钟乳粉:炮制:钟乳不拘多少,上取韶州者,无问厚薄,但颜色明净光泽者即堪入炼,唯黄、赤两色不任用。功能主治:主五劳七伤,咳逆上气,治寒嗽,通音声,明目益精,安五脏,通百节,利九窍,下乳汁,益气补虚损,疗脚弱疼冷,下焦伤竭,强阴。兼可合和为钟乳丸散。熟讫,澄取晒干。
-
萆麻膏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萆麻膏:处方:大萆麻子(一十四个.摘录:《活幼心书》卷下方出《本草图经》引《海上集验方)(见《证类本草》卷十一),名见《魏氏家藏方》卷十:方名:萆麻膏组成:萆麻子7枚。《普济方》卷九十二:方名:萆麻膏组成:大萆麻子14枚(正东南枝上取7枚,正西枝上取7枚),巴豆7枚(去皮)。
-
取
取①五治法之一。针对病邪所在,用针刺或汤药攻邪。根据部位有上取、下取、内取、外取、傍取等。《素问·脏气法时论》:“取其经,厥阴与少阳。”《灵枢·九针十二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素问·刺腰痛》:“左取右,右取左。”《素问·六节脏象论》:“凡此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
-
孟有章
孟有章清代医家。靖江(今属江苏)人。精医术,与叶天士、何澹庵齐名。尤长外科疮疡。尝有人患足痛不愈,诊之知有脓在骨间,令先服麻醉药,再破其皮肉,于骨上取孔插入麦秆,吸脓、敷药,脓净而愈。又以意念转移法治愈心火上攻之目疾。所著医案及《刀圭图式》,已佚。弟子羊敬安,得其传,亦有医名。
-
龙虎交战
龙虎交战为针刺手法名。出明·徐凤《金针赋》。即以捻转结合九六数组成。在手三阴、足三阳、督脉这七条经脉上取穴时,先右捻六下,行泻法后,再左转九下,行补法,如此一补一泻,一龙—虎交替施针,故名龙虎战。也可分三部施术。有疏通经气的作用,适用于疼痛性疾患。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
备急涂顶膏
《圣惠》卷八十五处方川鸡头末1钱,芸苔子末3钱。功能主治小儿天吊。用法用量上取新汲水调。涂、贴在顶上。
-
百劳煎
处方:杏仁半斤。制法:上取杏仁于瓶内,以童便2升,浸7日,泻出,去小便,以暖水淘过,于沙盆内研如泥,别用垍瓶,以小便3升,煎之如膏。功能主治:劳嗽,旦轻夕重,憎寒壮热,少喜多嗔,忽进忽退,面色不润,积渐少食,必入肺,脉紧浮者。用法用量:量其轻重,食上熟水调1匙至半匙,室女,妇人服之妙。食后白汤送下。
-
法煮白石英水
处方:白石英5两,金10两,银4两,人参5两(去芦头)。制法:上取铁釜净洗,即下前件药于釜中,先下水3升,以杖子长者1枚,入釜中至底,水所浸着处,即刻记,更下水2斗7升,连前总3斗,以慢火煎之如鱼眼沸,渐减至杖刻处,即停火,急以湿土置于釜底,去滓,取其汁,贮于不津器中。功能主治:安定心脏。主诸虚邪气。
-
肥皂荚丸
处方:肥皂荚2挺(去黑皮),好酥1两。制法:上取皂荚,于慢火上炙,以酥细细涂之,仍数数翻覆,以酥尽为度,炙令焦黄,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咳嗽喘急,喉中呀呷作声。用法用量:每服10丸,以粥饮送下,不拘时候。摘录:方出《圣惠》卷四十六,名见《普济方》卷一六○
-
感冒清热冲剂
处方:荆芥穗200g,薄荷60g,防风100g,柴胡100g,紫苏叶60g,葛根100g,桔梗60g,苦杏仁80g,白芷60g,苦地丁200g,芦根160g。60℃)的清膏;功能主治:疏风散寒,解表清热。主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用法用量:每次1g,开水冲服,1日2次。感冒清热冲剂的功能主治:疏风散寒,清热解表。
-
黄瓜丸
《圣惠》卷三十:黄瓜丸:处方:熟黄瓜1枚,黄连(末)2两。制法:以熟黄瓜头上取破,去瓤,纳黄连末,却以纸封口,用大麦面裹,文火烧,令面黄熟为度,去面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骨蒸劳热,皮肤干燥,心神烦热,口干,小便赤黄。附注:双连丹(《幼幼新书》卷二十引张涣方)、双连丸(《卫生总微》卷十五)。
-
苦瓜霜
处方:火消2钱半,青黛5钱,槟榔衣1两(煅黑)。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牙疼。用法用量:先将大苦瓜1个,蒂旁切落1片,纳药于内,挂当风处,俟皮上取白霜取贮听用。摘录:《喉舌备要》
-
快肌丸
处方:威灵仙(去土)1两半(为细末),猪胆3枚。制法:上取胆汁和末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遍身疥疮。用法用量:每服20丸,荆芥汤送下,不拘时候。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三六
-
麻豆煎
处方:大麻1石(末,入窖不郁(火邑)者),赤小豆1石(不得1粒杂)。制法:上取新精者,仍净拣择,以水掏,晒令干;功能主治:大腹水肿。用法用量:欲服,取5升麻子,熬之令黄香,惟须缓火,勿令焦,为细末;以水5升,研取汁,令尽,净器密贮之。注意:陈郁麻子,益增其病,慎勿用之。一切水肿,皆忌饱食,常须少饥。
-
麻子粥
《养老奉亲》:麻子粥:别名:麻子仁粥处方:麻子1斤(熬,研,水滤取汁),粳米4合(净淘)。用法用量:上取麻子汁,下米4合,和鱼煮作粥,以五味葱椒,空心食,每日2次,频作皆愈。摘录:《养老奉亲》《圣济总录》卷一九○:方名:麻子粥组成:大麻子半斤,附子2两(炮裂,去皮脐,别捣末)。主治:肠风秘结。
-
万全金花散
《中藏经》卷八:方名:万全金花散组成:车螯(紫色者,出海际。主治:发背疽疮,疼痛不可忍者。用法用量:上各为末,旋抄车螯末、黄柏末各1钱,甘草末半钱以上,芦皮末1钱半以上,拌匀,用津唾调,以竹蓖子敷肿上,须盖遍疮根。未穴者自穴,已穴者恶物自出,凡10上取效。应系恶疮疖并敷之,无头者即消,有头者即脓出。
-
灶土涂方
《圣济总录》卷一三五:方名:灶土涂方组成:灶土。主治:毒肿。用法用量:上取灶底黄土,以醋和研,涂肿上,每日3-5次。《圣济总录》卷一八二:方名:灶土涂方组成:灶中黄土(研)。主治:小儿私灶丹,从背上起。用法用量:取打铁磨刀槽中水,和调如糊。涂丹,干即易。以愈为度。
-
枭炙方
《圣济总录》卷一九○:方名:枭炙方组成:枭1只。主治:瘰疬。用法用量:上取肉,依常法炙熟,食后以五味汁下。
-
受拜齿药
《普济方》卷七十:方名:受拜齿药组成:香附子半斤,细辛2两,盐2两。功效:令牙齿坚牢,龈槽固密,诸疾不生。用法用量:逐日揩牙。制备方法:上取香附子新大者,去粗皮,细锉;用生姜1斤研取汁,拌和香附子,浸35日,取出香附子,不用姜滓汁;后将细辛与香附子、盐用瓦炒存性。
-
神仙一点散
《普济方》卷八十六引《海上方》:方名:神仙一点散组成:清白碱不拘多少(以7数为则,去边头不用)。主治:一切眼疾,诸药不效者。用法用量:用时取半粒绿豆大点眼。制备方法:上取纯干净者,以好厚纸7层包了,拴缚挂在当风处,待风化,49日取下,要干研细。
-
退翳汤
《张皆春眼科证治》:方名:退翳汤组成:防风6g,谷精草9g,木贼6g,蝉蜕6g,当归9g,车前子9g,枸杞子9g。《诚书》卷七:方名:退翳汤组成:柴胡3钱,甘草3钱,黄耆3钱,羌活2钱,黄连2钱,升麻2钱,五味子2钱,归身2钱,防风1钱半,黄芩5钱,黄柏(酒炒)5钱,芍药5钱,龙胆草(酒洗)5钱,石膏2钱5分。
-
香津膏
《圣济总录》卷一四九:方名:香津膏组成:齿垢。功效:定痛。主治:蜂螫。用法用量:上取少许,敷痛处。
-
香蟾丹
《普济方》卷三七九引《医方妙选》:方名:香蟾丹组成:干蟾5枚(水浸去骨,用瓦1个,顶头上取肉入蟾瓶内,盐泥固济,米炭火烧,留窍子,烟息为度,取出放地1宿,出火毒),蛇蜕皮1两(烧灰),地龙半两(炒),天竺黄1分,蝉壳1分(以上并为细末,次入),朱砂半两(研),麝香1分(研),胡黄连2两。
-
桑白汁
《圣济总录》卷一八一:方名:桑白汁组成:新桑根白皮不以多少(细锉)。主治:小儿脾热,乳食不下,胸膈痞闷,涎溢不收。用法用量:上取其自然汁,涂于儿口内。如无新桑根白皮,取干者1两,细锉,用水1盏,煎至半盏,放温,涂儿口内。
-
猪心龙脑膏
《医学正传》卷八:方名:猪心龙脑膏组成:梅花脑子1字(研)。昏冒不知人,时作搐搦,疮倒靥黑陷者。用法用量:每服1丸或半丸,量儿大小与之,紫苏汤化下;或井花水化下亦可。制备方法:上取新宰豮猪心血1个,为丸如芡实大。
-
小三生丹
《圣惠》卷九十五:方名:小三生丹组成:朱砂(细研)2两,水银(细研)2两,硫黄(细研)2两,生铁15斤(磨洗后,以大火烧赤,投3斗浆水中淬10遍)。功效:暖下元,益精气,黑髭鬓,驻颜色。用药禁忌:忌羊血。
-
紫粉灵宝丹
《圣惠》卷九十五:方名:紫粉灵宝丹组成:黑铅4两,水银2两(不别修制,每2两水银即入硫黄半两,结成砂子,细研如粉)。功效:添精益髓,神气清爽,好颜色红悦,久服轻健,补暖水脏。主治:筋骨风气。用法用量:每日1丸,空心以津送下。
-
鼠胆方
方出《肘后方》卷六,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一四:方名:鼠胆方组成:鼠胆。主治:耳卒聋,或三十年老聋。用法用量:上取汁滴入耳内。不过3次愈。或令人侧卧,沥1胆尽,须望胆汁从下边出,初出益聋,半日顷乃愈。
-
双开门式椎管成形术
2.颈椎管外伤或发育性狭窄有脊髓压迫症状者,ct片示椎管矢状径绝对值小于10mm。2.制好石膏颈领备用。用微型电锯或窄型椎板咬骨钳将棘突纵行正中劈开直达硬脊膜外[图1⑴]。将开门段最上椎板上缘的黄韧带与最下椎板下缘的黄韧带切断,从棘突劈开缝中伸入骨膜剥离器,将劈开的棘突向两侧张开[图1⑵],类似打开双扇门。
-
输尿管套篮取石术
输尿管套篮取石术套篮取石术有一定的危险,手术者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以减少危险。施行膀胱镜检查术,并按插输尿管导管的方式将闭合的尿石套篮插入输尿管。应将锁钮从套篮芯子上取下,取出外鞘,作腹部平片,然后将病人送回病房。应经膀胱镜放一可弯曲的小剪分离结石和套篮与脱垂的输尿管,或用电刀或输尿管口切开刀。
-
两段式螺旋型钛种植体植入术
两段式螺旋型钛种植体植入术手术图解1切口2球钻定位3用一级裂钻扩大至设定深4用定向钻扩大种植窝上半部分5用二级裂钻全程6用肩台钻扩大种植窝上口7定向杆作为方向指示8旋入种植体固位钉9安装覆盖螺丝10切开覆盖螺丝表面龈粘膜11安装愈合螺帽适应证⑴全身情况良好,身心健康的成年人,骨、牙齿发育已定型者。
-
去白细胞的红细胞制备
去白细胞的红细胞制备制备方法从全血或压积红细胞内去除白细胞的方法较多,其去除效果各不相同,但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把白细胞全部除去。20万)或羟乙基淀粉(分子量为30万-40万)或羧甲基淀粉钠,促使红细胞快速下沉,而白细胞仍保留在血浆中,分出上层富含白细胞、血小板血浆,下层即为去白细胞的红细胞。
-
皮质骨移植
手术名称:皮质骨移植别名:皮质骨移植术;麻醉和体位:下肢手术在硬膜外麻醉或腰麻下进行。在腓骨肌与比目鱼肌之间进行分离,显露骨膜,纵向切开,由远端向近端做骨膜下剥离,骨膜剥离器紧贴骨面,避免损伤腓动脉及其他血管。在胫骨上取较小的骨条块,术后无须固定,只是在切取较大骨块后才须用石膏托固定2~
-
皮质骨移植术
手术名称:皮质骨移植别名:皮质骨移植术;麻醉和体位:下肢手术在硬膜外麻醉或腰麻下进行。在腓骨肌与比目鱼肌之间进行分离,显露骨膜,纵向切开,由远端向近端做骨膜下剥离,骨膜剥离器紧贴骨面,避免损伤腓动脉及其他血管。在胫骨上取较小的骨条块,术后无须固定,只是在切取较大骨块后才须用石膏托固定2~
-
口内法颌骨囊肿摘除术
手术名称:口内法颌骨囊肿摘除术别名:口内途径颌骨囊肿摘除术分类:口腔科/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口腔颌面部囊肿手术/颌骨囊肿手术ICD编码:76.201适应症:颌骨囊肿分牙源性囊肿和非牙源性囊肿两类,临床上以前者多见。根尖囊肿的病灶牙以及被囊肿累及的牙齿,术前应做好根管治疗。当腭部骨质破坏时,则需防止穿通腭黏膜。
-
口内途径颌骨囊肿摘除术
手术名称:口内法颌骨囊肿摘除术别名:口内途径颌骨囊肿摘除术分类:口腔科/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口腔颌面部囊肿手术/颌骨囊肿手术ICD编码:76.201适应症:颌骨囊肿分牙源性囊肿和非牙源性囊肿两类,临床上以前者多见。根尖囊肿的病灶牙以及被囊肿累及的牙齿,术前应做好根管治疗。当腭部骨质破坏时,则需防止穿通腭黏膜。
-
螺旋状种植体植入术
手术名称:螺旋状种植体植入术别名:螺旋柱状种植体植入术;颏孔及下颌管位置。麻醉药一般可用2%普鲁卡因、2%利多卡因或0.5%布比卡因,可在麻药中按1∶500000比例加入数滴肾上腺素。(2)制备骨窝:在预定位置,按设计方向在颌骨上由牙槽嵴顶至下颌体下缘或上颌窦底,制备与种植体相符的圆柱形骨窝。4.下颌骨骨折。
-
螺旋柱状种植体植入术
手术名称:螺旋状种植体植入术别名:螺旋柱状种植体植入术;颏孔及下颌管位置。麻醉药一般可用2%普鲁卡因、2%利多卡因或0.5%布比卡因,可在麻药中按1∶500000比例加入数滴肾上腺素。(2)制备骨窝:在预定位置,按设计方向在颌骨上由牙槽嵴顶至下颌体下缘或上颌窦底,制备与种植体相符的圆柱形骨窝。4.下颌骨骨折。
-
五治
概述:五治:1.春、夏、长夏、秋、冬等季节的正常气候;又如轻微的寒证或热证,用轻剂的温药或凉药和之,使其气血调顺则微邪自去,也属和法。根据部位有上取、下取、内取、外取、傍取等。《黄帝内经灵枢·颠狂》:“治之取太阴、阳明。”《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取其经,厥阴与少阳。”从:从为治法之一。
-
螺旋状牙种植体植入术
手术名称:螺旋状种植体植入术别名:螺旋柱状种植体植入术;颏孔及下颌管位置。麻醉药一般可用2%普鲁卡因、2%利多卡因或0.5%布比卡因,可在麻药中按1∶500000比例加入数滴肾上腺素。(2)制备骨窝:在预定位置,按设计方向在颌骨上由牙槽嵴顶至下颌体下缘或上颌窦底,制备与种植体相符的圆柱形骨窝。4.下颌骨骨折。
-
外治
概述:外治:1.外治法;《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内者内治,外者外治。”《黄帝内经素问》时代已有较系统的针灸疗法以及膏贴、烟熏等,尤为可贵的是,书中还介绍了腹水穿刺和用于脱疽(相当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截肢手术。《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故曰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
-
外取
出《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故曰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说明治病的手段,根据病证的具体情况,或从上治,或从下治,或从内治,或从外治,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
下取
概述:下取为治法术语,即从下施治:1.病在下部者治下部,或上病下取,或指下法;《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如气积在腹中,针足阳明胃经的三里穴和气冲穴。《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其气…针灸治疗术语·下取:下取为针灸治疗术语。如头部有疾取至阴;青光眼取太冲等即是。
-
中病傍取
中病傍取为取穴法则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气积于胸中者,上取之;并例举具体治法如:“积于上,泻人迎、天突、喉中;积于下,泻三里与气街;《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参见“病在中旁取之”:“病在中旁取之”为治则之一。如胃脘痛,针刺四肢的合谷、内关、足三里等。
-
盆腔脓肿
概述:盆腔位于腹膜最低部位,腹腔内炎性渗出物易积于此间,为腹腔内感染最常见的并发症。而局部症状相对显著,一般表现体温驰张不退或下降后又回升,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比值增高,由于脓液刺激直肠和膀胱,病人感觉有里急后重感即下腹坠胀不适,大便次数增多,粪便常带有粘液,尿频和排尿困难等症象。4天拔去引流物。
-
吞噬白色念珠菌功能试验
非特异性免疫检验项目很多,除了屏障体系检测外,主要是吞噬细胞功能、补体系统及其他体液与组织中抗微生物物质检测。检查名称:吞噬白色念珠菌功能试验分类:免疫学检查细胞免疫测定取材:血液吞噬白色念珠菌功能试验的原理:白细胞与白色假丝酵母菌共育后加入美蓝染液作活体染色,可观察白细胞对假丝酵母菌的吞噬情况。
-
避瘟丹
《医方易简》卷四:避瘟丹:处方:乳香苍术细辛甘松川芎降香各等分制法:上药为末,枣肉为丸,如芡实大。摘录:《医方易简》卷四《慈禧光绪医方选义》:避瘟丹:处方:生甘草1两,南苍术1两,北细辛1两,黄乳香1两。制法:上为细末,加红枣肉半斤为园饼,如桂圆大。用法用量:放炭火上取烟熏之,可保3日无灾,一家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