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冰
王冰为唐代医学家,自号启玄子,曾官太仆令,后人因称王太仆。对《黄帝内经》研究至深。其中对穴位的注释,除参考《针灸甲乙经》外,还引用《经脉流注孔穴图经》、《中诰孔穴图经》等书。自幼喜好经方及养生,亦仰慕医道。后世伪托王氏之作,亦复不少,如《素问六气玄珠密语》、《照明隐旨》等皆属此类。
-
王太仆
王太仆即王冰。参见“王冰”:王冰为唐代著名医学家。自号启玄子。曾官太仆令,后人因称王太仆。对《黄帝内经》研究至深。用12年时间,编次、注释《黄帝内经素问》,颇有发挥。其中对穴位的注释,除参考《针灸甲乙经》外,还引用《经脉流注孔穴图经》、《中诰孔穴图经》等书。
-
素问释义
《素问释义》医经著作。清·张琦注。刊于1829年。本书根据王冰注本的《素问》篇次,逐篇对原文重予注释。作者认为王冰旧注多“牵合附会”,故于注释中不取其说,主要参考黄元御《素灵微蕴》、章合节《素问阙疑》二书。其实张氏对王冰的批评欠公允。本书的贡献远不如王冰素问。
-
素问
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黄帝内经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祐·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
-
黄帝内经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和著作有: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明·吴崑《素问注》,明·张介宾《类经》,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高世栻《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黄元御《素问悬解》、《灵枢悬解》,张琦《素问释义》,周学海《内经评文》等。
-
阳络
概述:阳络:1.从手、足三阳经分出的络脉;《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湿热过甚,血液润泽而呈现黄赤颜色。《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形有余则写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王冰注:“并胃之经络。”根据杨上善、王冰和张志聪的注释,认为阳络为足阳明胃经的络脉。
-
气街
意指四肢末端是阴阳经会合之处,也是经气通行的大络脉,而头、胸、腹、胫四气街,是经气循行的径路,若气阻塞了小络脉,则四街径路就会开通,促使经气运行如常。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胫气街—聚于少腹气冲穴、承山穴及踝上下的部位。王冰注:“气街,穴名,在毛际两旁归来下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脉动应手。”
-
马莳
前者注释错误较多,后者注释较好,特别对经络腧穴方面注释较为详明,多为后世医家所参考。对《黄帝内经》精心钻研,据《汉书·艺文志》所载,认为《黄帝内经》有《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各九卷之说,力排唐王冰认为《内经》为二十四卷之误。后又撰《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九卷,系据南宋史崧之传本原文著成。
-
启玄子
启玄子即王冰。王冰为唐代著名医学家。曾官太仆令,后人因称王太仆。对《黄帝内经》研究至深。用12年时间,编次、注释《黄帝内经素问》,颇有发挥。其中对穴位的注释,除参考《针灸甲乙经》外,还引用《经脉流注孔穴图经》、《中诰孔穴图经》等书。
-
昌阳之脉
昌阳之脉指足少阴肾经在小腿部的支脉。《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篇》:“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目巟)(目巟)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王冰注:认为指阴蹻脉,其穴为交信,是阴蹻之郄。张介宾等解释作复溜。《针灸甲乙经》复溜别名昌阳。
-
形脏
概述:形脏:1.胃、小肠、大肠、膀胱;《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王冰注:“所谓形脏者,皆如器外张,虚而不屈,含藏于物,故云形脏也。头角、耳目、口齿、胸中·形脏:形脏指头角、耳目、口齿、胸中四处(《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出《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
-
绝谷
概述:绝谷即绝骨。阳辅为经穴名(YángfǔGB38)。如偏头痛、口苦、腋肿、瘰疬、胸胁痛、腰痛、膝关节酸痛、足冷、下肢痿痹等。现代又多用于治疗高血压、颈淋巴结结核、腋窝淋巴结炎、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等。悬钟·绝骨:出《难经》:“髓会绝骨。”位于足外踝前缘直上,与外踝上缘相平处。
-
胆募俞
胆募俞是指胆募(穴)和胆俞(穴)的合称。出《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王冰注:“胆募在乳下二肋外,期门下同身寸之五分。俞在脊第十椎下两旁,相去各同身寸之一寸半。”
-
中荣
中荣为针刺术语。《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刺必中其荣。”王冰注:“针入至血,谓之中荣。”
-
天元玉策
《天元玉策》即《天元玉册》。《天元玉册》为运气学专著。一作《天元玉策》(见《郡斋读书后志》)。30卷。唐·王冰撰。《古今医统大全》称此书:“元诰《内经》之意,益之以五运六气之变。”已佚。
-
涌吐法
涌吐法为治法。指用具有催吐作用的方药、穴位或物理刺激方法(如羽毛探喉引吐)引起呕吐,治疗痰涎、宿食或毒物停蓄而病位偏上之病证的治法。实证用瓜蒂、藜芦、胆矾等;因吐法易伤胃气,故一般对孕妇禁用;老弱气衰,亡阳血虚,诸种血症,病势临危之人慎用。《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高者,因而越之。”
-
未至而至
未至而至为运气学说术语。《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指时令未至而岁气先至。按运气学说的理论,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岁运太过之年。如王冰注:“假令甲子岁气有余,于癸亥岁未当至之期,先时而至也。岁气有余,六气之至皆先时。先时后至,后时先至,各差三十日而应也。”
-
皮𩩻
皮𩩻(𩩻音tū,突)为体表部位。𩩻,同腯。指脐下五寸横纹处。《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病在少腹有积,刺皮𩩻以下,至少腹而止。”王冰注:“皮𩩻,谓脐下同身寸之五寸横约文。”
-
壮水制火
壮水制火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简称。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王冰注语。是治求其属的治法,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肾主真水,肾阴不足,则虚火上炎,出现阳偏亢之象,症见头晕目眩,腰酸足软,咽燥耳鸣、烦热盗汗等,此非火之有余,乃水之不足,故必须滋养肾水,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治疗。
-
上古天真论篇
《上古天真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的篇名。上古,即远古。王冰注:“上古,玄古也。”玄古即是很远的古代。天真,一谓淳朴无邪,二谓本元之气。本篇讨论了自古相传关于如何保精养神、归真返朴以延年益寿的方法问题,同时也讨论了关于人体本元之气和生长发育的关系。
-
中诰孔穴图经
《中诰孔穴图经》为书名。撰人不详。已佚。见《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释。一作《黄帝中诰图经》。
-
五虚
五脏精气虚损的综合证候。《素问·玉机真藏论》:“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王冰注:“虚谓真气不足也。病程中,五虚并见,反映五脏功能严重衰退,预后不良,急当培补元阳,维护胃气,如经治疗后饮食能进,泻利能止,乃元阳、胃气已恢复,是病情趋向好转的标志。
-
移光定位
移光定位据日光迁移、变化,确定经气运行的所在部位。《素问·八正神明论》:“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王冰注:“候日迁移,定气所在,南面而立,待气至而调之也。”
-
五痹
五痹为病证名,即五种痹证的总称。出《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医碥·痹》:“经又分以冬得之为骨痹,春得之为筋痹,夏得之为脉痹,长夏得之为肌痹,秋得之为皮痹,是名五痹。”2.五痹指筋痹、骨痹、血痹、肉痹、气痹。见《中藏经·论痹》。3.五痹指风痹、寒痹、湿痹、热痹、气痹。
-
治求其属
治求其属治疗学术语。如阴虚阳亢的虚热证,用苦寒药泻热而热不退,当用补阴法治疗;阳虚阴盛引起阴寒偏盛证,用辛热药散寒而寒不去,当用补阳法治疗。《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王冰注:“言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故曰求其属也。”
-
穴俞
《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王冰注:“悉可以本经脉穴俞补泻之。”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
虚邪
2.五邪之一,从母脏传向子脏的邪气。《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王冰:“八正之虚邪,谓八节之虚邪。以从虚之乡来,袭虚而入为病,故谓之八正虚邪。”见《难经·五十难》。
-
胸中之气
胸中之气胸部的气机。一说指胸腹部的气机。《素问·三部九候论》:“中部之候……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王冰注:“手阳明当其脉也。经云:肠胃同候,故以候胸中也。”
-
脏之长
脏之长人体器官名。指肺,肺在其它四脏之上,位置最高,故谓“长”。《素问·痿论》:“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王冰注:“位高而布叶于胸中,是故为脏之长,心之盖。”
-
形气相得
形气相得是指病人的形体与气机活动相协调的现象。如形盛气亦盛,形虚气亦虚。这些病人,即使病较重,预后仍较好。《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形气相得,谓之可治。”王冰注:“气盛形盛,气虚形虚,是相得也。”
-
形气相失
形气相失是指病人的形体与气机不协调的现象。例如某些消渴病患者,形体瘦弱,但胃火亢盛,多食善饥,烦躁易怒,表现气盛形虚;又如某些痰饮病患者,形体肥胖,但动则心悸气喘汗出,表现形盛气虚。《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形气相失,谓之难治。”王冰注:“形盛气虚,气盛形虚,皆相失也。”
-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治疗学术语,系一种治疗原则。指形体虚弱卫阳不足者,宜用补气温阳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王冰注:“气,谓卫气。味,谓五脏之味也。”《灵枢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可用人参、黄芪、附子、肉桂等温阳益气。
-
形
形状:形即形状。《灵枢·五音五味》:“闻其声而知其形。”《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之名,各不同形。”《素问·脉要精微论》:“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形色·形:形即形色。王冰注:“形属脾。”《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愿闻二十五人之形。”
-
雨府
雨府雨水聚集之处。《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趋雨府,湿化乃敷。”王冰注:“太阴之所在也。”张景岳注:“土厚湿聚之处。”
-
缨脉
缨脉指足阳明经近颌下系冠带处。《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痈不知所,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已,刺手太阴傍三痏与缨脉各二。”王冰注:“缨脉,亦足阳明脉也,近缨之脉,故曰缨脉,缨谓冠带也。”《类经》释作水突、气舍穴。
-
随年壮
随年壮为灸法用语。指根据年龄的大小来决定艾灸的壮数。《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灸寒热之法,先灸项椎,以年为壮数。”王冰注:“如患人之年数。”即年几岁,即灸几壮。
-
移精变气
指一种转移、改变患者精神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素问·移精变气论》:“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王冰注:“移谓移易,变谓变改,皆使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也。”
-
易
《灵枢·行针》:“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素问·玉版论要》:“女子右为逆,左为从;易,重阳死,重阴死。”王冰注:“女子色见于左,男子色见于右,是变易也。”《素问遗篇·刺法论》:“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素问·骨空论》:“扁骨有渗理,凑无髓孔,易髓无空。”
-
阴生于阳
阴生于阳是指根据阴阳学说中阴阳依存互根的道理,阴以阳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在人体来说,阴所代表的精血津液等物质的化生,有赖于阳气的摄纳、运化、输布和固守。《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
阴之绝阴
阴之绝阴是指厥阴。一说厥阴位于最里,厥阴经脉之行,其根起于足大趾端之大敦穴,由于两阴相合而无阳,故名。《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二谓厥阴为三阴之尽。阴气至此而尽,故名曰阴之绝阴。”(王冰注)
-
暍暍
暍暍形容热气极盛。《素问·刺疟篇》:“足太阳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熇熇暍暍然。”王冰注:“熇熇,甚热状;暍暍,亦热甚也。”
-
追
《素问·调经论》:“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王冰注:“追,言补也。”②追逐邪气的泄法。《灵枢·九针十二原》:“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素问·方盛衰论》:“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灵枢·小针解》:“追而济之者,补也。”《三国志·华佗传》:“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
-
祝由
祝由祝说病由。古代以祝祷方法治病的名称。《素问·移精变气论》:“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王冰注:“无假毒药,祝说病由,不劳针石而已。”后世称用符咒禳病者为“祝由科”,属巫医一类。现代研究认为,祝由法具有一定的心理疗法作用。
-
重强
重强病证名。①脾气功能失调所致四肢沉重不举,九窍不通的病证。《素问·玉机真脏论》:“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王冰注:“脾之孤藏,以灌四傍,今病则五脏不和,故九窍不通也。《八十一难经》曰: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重,谓脏气重迭;②沉重而强直之症候。《素问·至真要大论》:“少腹满,腰椎重强。”
-
中
《灵枢·玉版》:“迎之五里,中道而止。”⑧指中运。《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上少阴火,中太宫土运,下阳明金。”《素问·脉要精微论》:“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素问·刺禁论》:“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素问·玉机真脏论》:“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
-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概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为治则名。肾主真水,肾阴不足,则虚火上炎,出现阳偏亢之象,症见头晕目眩,腰酸足软,咽燥耳鸣、烦热盗汗等,此非火之有余,乃水之不足,故必须滋养肾水,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治疗。又如温病后期,肝肾阴伤,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手足心热,脉虚大,用加减复脉汤甘润滋阴。
-
志
意志:志即意志、意愿、志向。《素问·宣明五气》:“肾藏志。”王冰注:“肾藏志,专意而不移者也。”《灵枢·本神》:“意之所存谓之志。”情志:志即情志,泛指五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方生风…意念:志即意念,指情感。《灵枢·贼风》:“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
-
脂
脂①人体体质类型的一种。这种人形体不很壮大,气血也不很旺盛,而肌肉坚实。《灵枢·卫气失常》:“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②脂膏,脂肪。《素问·异法方宜论》:“其民华食而脂肥。”王冰注:“以食鲜美,故人体脂肥。”
-
真牙
真牙(wisdomtooth)又称智齿、智牙、迟牙,俗称尽头牙。即生长最迟的第三臼齿。真牙萌出时颌骨发育将近成熟,若无足够的位置,常影响其正常萌出,从而发生各种阻生牙。王冰:“谓牙之最后生者。”《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
折收
折收运气术语。指金运不及,火来克金,木来反侮,收气以减,故称折收。《素问·五常政大论》:“从革之纪,是谓折收”。王冰注:“火折金收之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