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
概述:辛:1.五味之一;2.天干的第八位;辛为金味,入通于肺,故为肺所主之味。辛味药物多入肺经,有宣肃肺气的作用,如麻黄、苏子之类。但有的辛味药亦有润燥作用,如知母、紫菀、百部等,故《内经》有“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之说。《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
-
苦胜辛
苦胜辛苦与辛五行相克,故苦味能抑制辛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辛伤皮毛,苦胜辛。”王冰注:“苦,火味,故胜金辛。”
-
五脏苦欲补泻
五脏苦欲补泻为中药学术语。《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
味噌
味噌的种类:味噌的种类繁多,简单地说,味噌是以黄豆为主原料,再加上盐以及不同的种曲发酵而成。后者则是味道比较甜、比较淡的味噌,这种口味上的差异是因为原料比例不所造成的,通常曲的比例较重口味,做出来的味噌也较咸,名气颇响亮的“信州味噌”,便是这类辛辛口味噌的代表;
-
解肌
是对外感证初起有汗的治法。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来苏集》:“解肌者,解肌肉之汗也。”《温病条辨》:“伤寒非汗不解,最喜发汗;伤风亦非汗不解,最忌发汗,只宜解肌,此麻桂之异其治,即异其法也。温病亦喜汗解,最忌发汗,只许辛凉解肌,辛温又不可用。”辛温解肌如桂枝汤,辛凉解肌如柴葛解肌汤。
-
气味阴阳
气味阴阳为中药学名词。指药物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四气中的热、温属阳;沉、降属阴。《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
木天蓼子
《*辞典》:木天蓼子:出处:《药性论》拼音名:M TiānLiǎoZǐ来源:为猕猴槐科植物木天蓼的带有虫瘿的果实。性味:①《药性论》:味苦辛,微热,无毒。①《药性论》:治中贼风,口面歪斜,主冷痃癖气块,女子虚劳。②《本草图经》:治诸冷气。③《现代实用中药》:有温暖身体之效,用于腰痛疝痛。或作散剂。
-
敛疮内消方
处方:黄明胶1两(水半升消了)。功能主治:诸般痈肿发背。以鸡毛扫在疮口上,如未成,即涂肿处自消。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黄明胶气味甘平微咸,入足太阳;黄丹气味辛微寒,入足厥阴。诸疮俱因壅遏不宣,致气血凝滞,以辛凉微咸之药,使壅痹流行,则有脓者自干,肿者自消。
-
辛生肺
辛生肺生理学名词。辛与肺五行均属金,故辛能补肺。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驴尿一物饮
方出《外台》卷八引《救急方》,名见《医方考》卷三:方名:驴尿一物饮组成:驴尿。主治:胃反。忽有一卫士云:服驴子小便极验,旦服二合,午食惟吐一半,晡时又服二合,人定时食粥吐即定。各家论述:《医方考》:火郁于中,治以辛香开胃之药。驴尿辛膻,可使开郁,然为浊阴之所降,则可以济火矣。
-
白苔红地舌
白苔红地舌指苔白而质深红之舌象。为湿浊遏阻膈间,营分热邪伏而不能外透之候。多见于瘟疫病,治宜先辛开苦降以泄其湿,再用苦辛甘凉从里透外,气化津布,热随汗解(见《外感温热篇》)。
-
辛胜酸
辛胜酸五行学说术语。指辛与酸五行相克,故辛味能克制酸味。《素问·五运行大论》:“酸伤筋,辛胜酸。”
-
十天干
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简称十干。商代便用以记天日,其顺序,取义于种子的萌芽、生长、发育、繁殖以至衰老、死亡、新生的全过程。在运气学说中,主要用以代表五行、五运。
-
十干
十干是十天干的简称。商代便已用十天干记天日,其顺序,取义于种子的萌芽、生长、发育、繁殖以至衰老、死亡、新生的全过程。《汉书·律历志》解释:“出甲于甲,奋轧于乙,明丙于丙,大盛于丁,丰懋于戊,理纪于己,敛更于庚,悉新于辛,怀妊于壬,陈揆于癸。”在运气学说中,十干主要用以代表五行、五运。
-
肺欲辛
肺欲辛生理学术语。指肺与辛在五行同属金,故肺以辛为补。出《素问·五脏生成》。参辛生肺条。
-
反阳
反阳为运气术语。指水运不及之年,火不畏水,火反用事。《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涸流之纪,是谓反阳。”张景岳注:“涸流之纪,水不及也。凡丙辛皆属水运,而辛以阴柔,乃为不及,故于六辛阴水之年,阳反用事,是谓反阳。”
-
香薷散暑汤
《医学传灯》卷上:方名:香薷散暑汤组成:香薷、厚朴、甘草、藿香、柴胡、陈皮、杏仁、半夏。主治:中暑。各家论述:香薷原利小便,何以又能发散,以其味辛而淡,辛者先走表分,淡者乃入膀胱,所以又能散署也;暑邪在经,必有痰滞留结,故用杏、朴、半夏。
-
紫金牛根
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ZǐJīnNi Gēn来源:为紫金牛科植物紫金牛的根,全年可采,洗净,晒干。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紫金牛条。性味:辛,平。②《纲目》:辛,平,无毒。功能主治:①《本草图经》:主时疾膈气,去风痰用之。②《纲目》:解毒破血。③《四川中药志》:治冷气腹痛。
-
还阳散
处方:硫黄。功能主治:伤寒阴毒,面色青,四肢逆冷,心躁腹痛。用法用量:新汲水调下2钱,良久,或寒一起,或热一起,更看紧慢再服,汗出愈。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硫黄气味辛大热,入命门,新汲水调下,欲药性之速也。此阴毒为病,面色青,四肢逆冷,心躁腹痛,非大辛大热之药不能挽回阳气于无何有之乡也。
-
龙脑香子
《*辞典》:龙脑香子:出处:《唐本草》拼音名:L nɡNǎoXiānɡZǐ来源:为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的种子。性味:①《唐本草》:辛。②《纲目》:辛,温。功能主治:《唐本草》:下恶气,消食,散胀,香口。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0.5~摘录:《*辞典》
-
辛酸
除在奶油、椰子油、羊毛脂等油脂类中以甘油酯存在外,另在葡萄酒中是作为酯而存在的。在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kluyveri)中辛酸从乙酰辅酶A转移得到辅酶A生成辛酰辅酶A。另外可在牛肝线粒体(低级脂肪酸活化酶)及猪肝线粒体(高级脂肪酸活化酶)的作用下而活化,形成辛酰辅酶A,进入β氧化。
-
五走
五走指五味所走的脏器组织。①《黄帝内经灵枢·九针》:“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②《黄帝内经灵枢·五味》:“酸先走肝,苦先走心,甘先走脾,辛先走肺,咸先走骨。”《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先走”作“先入”,其义相同。
-
荏子桔梗丸
《千金》卷二十三:方名:荏子桔梗丸组成:荏子半两,龙骨半两,附子1两,蜀椒100粒,桂心1分,干姜1分,桔梗1分,矾石1分,独活1分,芎藭1分。制备方法:上为末,以大枣20个合捣,醋浆为丸,如大豆大。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荏子芳香遍达肺气,佐以桔梗升提胸膈,更兼椒、姜、桂、附辛温破结;独活、芎藭祛风活血;
-
冬春感冒
冬春感冒为病证名。四时感冒之一。冬末春初,为寒温交替之季,气候忽冷忽热,寒温不常,小儿感受外邪,临床常见:1.风寒感冒:发热轻,畏寒重,蜷卧,喷嚏呵欠,宜辛温散邪解表,用葱豉汤加味。2.风热感冒:发热重,恶寒轻,有汗热不解,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宜辛凉透表,用银翘散加减。
-
地贵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地贵草:拼音名:D Gu Cǎo来源:茜草科地贵草OphiorrhizasuccirubraKing,以根入药。生境分布:贵州。性味:辛,温。功能主治:舒筋活络。主治风湿疼痛。用法用量:0.5~
-
地蔷薇
《全国中草药汇编》:地蔷薇:拼音名:D Qi nɡWēi别名:直立地蔷薇、茵陈狼牙来源:蔷薇科地蔷薇Chamaerhodoserecta(L.生境分布:东北、内蒙古、陕西、新疆。性味:苦、微辛,温。功能主治:祛风湿。主治风湿性关节炎。用法用量:全草适量煎水洗患处。
-
短叶锦鸡儿
别名:猫儿刺来源:豆科短叶锦鸡儿CaraganabrevifoliaKomar.,以根入药。生境分布:甘肃、青海、四川。性味:辛、苦,寒。功能主治:清热散肿,生肌止痛。主治痈疽,疮疖,肿痛。用法用量:适量熬膏外敷患处。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林荫千里光
拼音名:L nYīnQiānLǐGuānɡ别名:黄菀来源:菊科林荫千里光SenecionemorensisL.,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我国北部、中部、东部、东北部、西北部。性味:苦、辛,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治热痢,眼肿,痈疽疔毒。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麻妹条叶
《*辞典》:麻妹条叶:出处:《贵州草药》拼音名:M M iTi oY 来源:为卫矛科植物粉背南蛇藤的叶。性味:辛,平。功能主治:止血生肌,治刀伤。麻妹条叶捣绒,包患处。摘录:《*辞典》
-
满山白
《全国中草药汇编》:满山白:别名:小花满山白来源: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毛果杜鹃RhododendronseniaviniiMaxim.,以叶入药。夏秋采叶,晒干。性味:辛,凉。功能主治:止咳,祛痰,平喘,消炎。用于慢性气管炎。
-
茉莉叶
《*辞典》:茉莉叶:出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拼音名:M L Y 来源:为木犀科植物茉莉的叶片。性味: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辛,凉。功能主治: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表。治外感发热,腹胀腹泻。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
-
披针叶毛茛
《全国中草药汇编》:披针叶毛茛:来源:毛茛科披针叶毛茛RanunculusamurensisKomar.,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黑龙江、吉林、四川。性味:辛,微寒。功能主治:发散风热。主治疮肿痒疹,筋骨疼痛。
-
蒲儿根
拼音名:P rGēn别名:猫耳朵、肥猪苗来源:菊科千里光属植物蒲儿根SeneciooldhamianusMaxim.,以全草入药。春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性味:辛、苦,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痈疖肿毒。用法用量: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患处。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三出叶委陵菜
《全国中草药汇编》:三出叶委陵菜:别名:草杜仲来源:蔷薇科三出叶委陵菜PotentillabetonicaefoliaPoiret,以地上全草入药。生境分布:内蒙古。性味:苦、辛,微温。功能主治:消肿利水。主治各种水肿。用法用量:入丸散。
-
三钻七
拼音名:SānZu nQī别名:三钻风、甘姜、香丽木、山胡椒来源:樟科钓樟属植物三桠乌药LinderaobtusilobaBlume,以树皮入药。四季可采,多用鲜品或晒干用。性味:辛,温。功能主治:舒筋活血,散淤消肿。用于跌打损伤,淤血肿痛。用法用量:外用鲜树皮捣烂敷患处。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伞花马钱
别名:牛目椒、牛目周来源:马钱科伞花马钱Strychnosumbellata(Lour.)Merr.,以根入药。生境分布:广东、海南岛。性味:苦、辛,温。功能主治:祛风湿。主治风湿寒痹,寒湿肾水肿。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生姜汁
拼音名:ShēnɡJiānɡZhī来源:将姜科植物姜ZingiberofficinaleRosc.洗净后打烂,绞取其汁入药。性味:辛,微温。功能主治:有化痰、止呕的功效,主要用于恶心呕吐及咳嗽痰多等症。用法用量:三滴至十滴,冲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桃叶蓼
来源:蓼科桃叶蓼PolygonumpersicariaL.,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西藏。性味:辛,温。功能主治:发汗除湿,消食止泻。用法用量:2~4钱。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西藏点地梅
来源:报春花科西藏点地梅Androsacetibeticavar.mairaeR.Kunth,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内蒙古、西藏。性味:苦、辛,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炎止痛。主治咽喉炎,扁桃体炎,口腔炎,急性结膜炎,偏正头痛,牙痛,跌打损伤。1两,水煎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香叶天竹葵
拼音名:XiānɡY TiānZh Ku 别名:香艾、香叶来源:牻牛苗儿科香叶天竹葵PelargoniumgraveolensL.Herit.,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化学成份:叶含挥发油。性味:辛,温。功能主治:全草治风湿,叶治疝气。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兴安薄荷
别名:野薄荷来源:唇形科兴安薄荷MenthasachalinensisKudo,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东北。性味:辛,凉。功能主治:驱风解热。主治外感风热,头痛,咽喉肿痛,牙痛。用法用量:1~3钱。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鸭胆
《*辞典》:鸭胆:出处:《纲目》拼音名:YāDǎn来源:为鸭科动物家鸭的胆或胆汁。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白鸭肉条。性味:《纲目》:苦辛,寒,无毒。功能主治:《纲目》:涂痔核。又点目赤初起。摘录:《*辞典》
-
岩山枝
《全国中草药汇编》:岩山枝:拼音名:Y nShānZhī来源:夹竹桃科岩山枝MelodinushenryiCraib,以果实入药。生境分布:贵州。性味:甘、微辛,寒。功能主治:解热,镇痉,活血散瘀。主治小儿角弓反张(脑膜炎)。用法用量:果5钱,水煎服,1日3次。
-
苡芭菊
拼音名:YǐBāJ 别名:鹅不食草[广东]来源:菊科苡芭菊EpaltesaustralisLess.,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广东、广西。性味:辛,温。功能主治:通鼻窍,止咳,用于风寒头痛,咳嗽痰多,鼻塞不通,鼻渊流涕。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银灰旋花
别名:沙地小旋花、彩木[蒙名]来源:旋花科银灰旋花ConvolvulusammanniiDesr.,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黑龙江、辽宁、吉林、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山西、河北、河南、西藏。性味:辛,温。功能主治:解表,止咳。主治感冒,咳嗽。用法用量:3钱,配方用。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油头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油头草:别名:大鱼眼草、无喙齿冠草来源:菊科油头草MyriactisnepalensisLess.,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湖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性味:微辛,凉。功能主治:消炎,止痛。主治痢疾,肠炎,慢性中耳炎,牙痛,关节肿痛。
-
紫茎棱子芹
来源:伞形科紫茎棱子芹PleurospermumhookeriC.B.Clarke,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西藏。性味:辛,温。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主治月经不调,瘀滞腹痛。用法用量:1~3钱。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α-酮戊二酸脱氢酶
α-酮戊二酸脱氢酶是三羧酸循环中的一种酶。是一种催化α-酮戊二酸琥珀酰CoA反应的复合酶,需要NAD和CoA为辅基。EC.1.2.4、2α-酮戊二酸CoANAD琥珀酰CoANADHH此外,尚有TPP、核酸、FAD参予反应。整个反应机制与丙酮酸脱氢酶催化的反应极为相似。分子量约250万。
-
羊耳
皮包脆骨构成,可整用,亦单用耳尖、中段或根部。烹前须刮净小毛,耳根部拉一刀,入清水锅煮透供用。名菜如天津“氽千里风”,河南“芫烹千里风”,陕西“烩千里风”,“清真菜“双凤翠”(羊耳中段制)、“迎风扇”(羊耳尖制)、“龙门角”(羊耳根制)。羊耳还可切丝拌、炝或制汤菜。在中国,猪耳常添加辛香料调理。
-
猪耳
猪耳的食用建议猪耳朵可以扒烤或镶馅料烹调。在中国,猪耳常添加辛香料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