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主
大陵穴在手厥阴心包经中的位置大陵穴在腕部的位置大陵穴在腕部的位置大陵穴在腕部的位置(肌肉)大陵穴在腕部的位置(骨骼)大陵穴的取法:大陵穴位于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凹陷处,仰掌取穴。通过腕横韧带前成是掌长肌腱,其深面正对腕管内的正中神经。中冲穴·心主:心主即中冲穴。
-
赤丸
《金匮要略》卷上:赤丸:处方:茯苓56克半夏56克(洗)乌头28克(炮)细辛14克制法:上四味,研末,纳真朱为色,炼蜜为丸,如麻子大。备注:方中乌头温经散寒,可治沉寒痼冷引起的腹痛,细辛、茯苓、半夏温化寒饮;而《普济方》仅用乌头、半夏2味,易白凤仙子、杏仁,黄丹为衣,服7丸至谷道见血而止。其瞑眩之性可知。
-
紫宫
概述:紫宫为经穴名(ZǐgōngCV19,RN19)。紫宫穴主要用于胸肺疾患:如咳嗽,气喘,吐血,唾如白胶,胸胁支满,胸痛,喉痹,咽塞,饮食不下,咳嗽,呃逆,胸闷,呕吐,食不下,心烦,两乳肿痛,烦心咳嗽,呕吐痰涎,胸膺疼痛,现代又用紫宫穴治疗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胸膜炎,食道痉挛等。仰卧取穴。
-
心经
它的外行主干,从心系上行于肺,向下出于腋下的极泉,沿上肢前边,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内侧,下行肘节(少海),沿前臂尺侧,到手掌后豌豆骨突起处(神门),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其末端(少冲)。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干,心痛,口渴,目黄,胁痛和上肢前边内侧本经脉过处厥冷,疼痛,掌中热痛等。
-
风毒咽
风毒咽为病名。系指因风邪热毒所致的喉痹症。同风毒喉痹。治宜疏风解毒,清热消肿。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也可外吹冰硼散。一阴谓心主之脉,一阳谓三焦之脉。故凡症见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统称为喉痹。临床上因其病因病机不同而分风热喉痹、伤寒喉痹、酒毒喉痹、阴虚喉痹、阳虚喉痹等;气滞肝郁等证。
-
十一脉
包括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已记载这十一脉,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相比少一条手厥阴心包经。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手厥阴)别脉也。”
-
急性心力衰竭
概述:急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器质性心脏病发展到心肌收缩力减退,使心脏不能将回心血量全部排出,心搏出量减少,引起肺静脉郁血,动脉系统严重供血不足,常见于急性心肌炎、心肌梗塞,严重心瓣膜狭窄,急性的心脏容量负荷过重,快速异位心律。3.呼吸速,双肺满布湿性罗音,可伴哮鸣音,严重者休克,呼吸衰竭。用于心衰水肿。
-
血脉
《黄帝内经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月经亦名月水、月水汁、月信、月行、月汛、月使、月运、月事、月经水、月脉、月客、月浣、月候、月候血、月期华水、月漏、月潮、月露、红脉、红漏、红潮、血经、血信、血脉、经水、经月、经汁血、经血、经事、经脉、经信、经候、信水、癸、癸水、朝信、潮水、水中金等。
-
小儿心病证治
小儿心病证治为儿科五脏病证治之一。如心火亢盛,心中烦热;火灼津伤,舌绛烦渴,宜清心生津,用导赤散合增液汤。火犯阳络,血热妄行,衄血咳血,宜凉血止血,用犀角地黄汤。痰迷心窍,神昏呆滞,喉中痰鸣,宜化痰开窍,用苏合香丸,或牛黄清心丸。心气不足,鼓动无力,心悸少气而汗出,宜补心益气,用独参汤或生脉散。
-
噤黄
心主于舌,脾之络脉,出于舌下,若身面发黄,舌下大脉起青黑色,舌噤强不能语,名为噤黄也。”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黄疸病应早发现,早治疗。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
-
五脏气
概述:五脏气:1.泛指五脏正常功能;泛指五脏正常功能·五脏气:五脏气为生理学名词。五脏气逆的主要特征·五脏气:五脏气为病证名。指五脏气指五脏气逆的主要特征。《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五藏气:心主噫,肺主咳,肝主语,脾主吞,肾主欠。”
-
心主血
心主血是对心主持血和血液运行功能的概括。指心脏是主持全身血液循环的中心,是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动力器官。2.心主血指心主血脉。心脏气血的虚实和病变,可影响血脉的运行;《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诸血者,皆属于心,”《黄帝内经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
-
心痿
概述:心痿(heartflaccidity)为病证名。《黄帝内经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又:“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可用导赤各半汤,或六味丸合丹溪大补丸,或用大生脉汤、铁粉丸、调营通脉汤等方。
-
心合脉
心合脉指五脏与五体相合,心主要是联系脉。《类经》:“心主血,血行脉中,故合于脉。”参见心主血脉:心主血脉为血脉指血液和脉管以及血液在脉管中的运行。这一系统的生理功能,由心脏主持,是血液循环的原动力。《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诸血者,皆属于心,”《黄帝内经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
-
主
②指主气。《素问·至真要大论》:“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儒门事亲》:“涩脉如刀刮竹形,主丈夫伤精,女人败血。”《伤寒论》:“麻黄汤主之。”《灵枢·终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素问·宣明五气论》:“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
手少阳之别
手少阳之别即手少阳络脉的原称(手少阳之别即手少阳络脉)。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为手少阳经脉别出的络脉,起于腕关节后2寸处的外关穴,绕行于臂部的外侧,沿本经进入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会合(脉从腕后2寸的外关穴处分出,绕行臂膊外侧,向上进入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合)。本络脉病变:实证见肘关节拘挛;
-
手少阳络脉
手少阳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为手少阳经脉别出的络脉,起于腕关节后2寸处的外关穴,绕行于臂部的外侧,沿本经进入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会合。本络脉病变:实证见肘关节拘挛;虚证见肘关节弛缓不能收屈。《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实,则肘挛;
-
沈谦
沈谦(1669-1732年)清代医家。字受益,号牧庵,江苏苏州人。尝撰《人身一小天地亦有南北两极论》。认为人体之命门、心主犹如天地之南北两极,以静主动;另有《命门脉诊辨》,认为命门乃生气之源。两文皆载于《吴医汇讲》,其子孙多继其业。
-
臑内
臑内上臂内侧。《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
-
脉痿
由心热血气上逆,下部血脉空虚;《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也也。”“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治宜清心泻火,养血活血,用导赤各半汤,或六味丸合丹溪大补丸,或大生脉汤、铁粉丸、调营通脉汤等方。
-
恐胜喜
恐胜喜五行学说术语。根据五行生克的理论,恐由肾主,属水;喜由心主,属火。水克水,故恐能克胜过喜的情志证状。此为精神治疗的法则之一。《素问·五运行大论》:“其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
-
害肩
害肩为六经皮部之一,为厥阴皮部名。《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心主之阴,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也。”三阴中,太阴为关、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六经皮部名称表六经名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皮部名关枢害蜚枢持关蛰枢儒害肩皮部(背面)皮部(正面)
-
补心丹
《医林纂要》卷四:补心丹:处方:生地黄(酒洗)4两,酸枣仁(炒,去壳)1两,柏子仁(炒,研,去油)1两,当归(酒洗)1两,五味子(炒,研)1两,麦门冬(炒,去心)1两,天门冬(炒,去心)1两,桔梗5钱,远志(炒)5钱,茯神(去木)5钱,丹参(炒)5钱,元参(炒)5钱,人参5钱,黄连(生用)3钱。
-
加减牛黄清心丸
处方:人参、茯神、麦冬、山药、胆星、白术、雄黄、甘草、犀角、朱砂、牛黄、冰片、麝香、金箔、羚羊角。功能主治:中风。由于痰气逆冲,心主被障,神气昏瞀,不知人事,属中脏闭症者。用法用量:本方原名“加减牛黄清肺心汤”与剂型及治证不符,据《中国医学大辞典》改。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二
-
金药
处方:丹参5钱,茯神5钱,龙齿3钱,琥珀3钱,辰砂2钱,橘红4钱,半夏4钱,天麻5钱,石菖蒲2钱。其热必夜甚,外无表证,内无停滞,但见额上及眉宇间赤色,印堂青色睡中惊,烦躁不宁。惊则神浮,砂、珀镇心,心虚则风痰乘之而入,橘、半、天、菖,所以去风痰,正气自收,邪气自散,心得以宁。摘录:《小儿诸热辨》
-
心开窍于舌
心开窍于舌是指心之经脉与舌根相连,心气上通于舌,心的生理和病理表现,可由舌反映出来。舌的味觉功能和正确地表达语言能力,有赖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且舌的血管极其丰富,从舌质的色泽可以直接察知气血的运行和判断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
四时针刺法
四时针刺法指根据针刺时所处四时季节不同,其针刺得浅深、取穴等均存在差别。《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肝主满),荥主身热(心主热),俞主体重节痛(脾主重),经主喘咳寒热(肺主咳喘),合主逆气而泄(肾主泄)。”
-
心手少阴之脉
手少阴心经为十二经脉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它的外行主干,从心系上行于肺,向下出于腋下的极泉,沿上肢前边,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内侧,下行肘节(少海),沿前臂尺侧,到手掌后豌豆骨突起处(神门),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其末端(少冲)。
-
同精导气
同精导气为针刺术语。《聚英·东垣针法》:“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输神门、大陵,同精导气,以复其本位。”用徐入徐出之法,引导营卫之气往来贯注,复其常态,谓之同精导气。《黄帝内经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
-
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于脉中,流注全身,循环不休,发挥营养和濡润作用。血脉指血液和脉管以及血液在脉管中的运行。这一系统的生理功能,由心脏主持,是血液循环的原动力。心脏气血的虚实,可影响血脉的运行;《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诸血者,皆属于心。”《黄帝内经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
-
小心
概述:小心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七节之旁,中有小心”。吴鹤皋注:“下部之第七节也(指从尾椎上数的第七椎),其旁乃两肾所系,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相火代君行事,故曰小心。”命门之火体现肾阳的功能,包括肾上腺皮质功能。主治呕吐,呃逆,噎膈,胸满,胁痛,胃痛,癫狂,咳血,吐血,贫血,脊背痛等。
-
腧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腧焉。”井、荥、腧、经、合“五输穴”之“腧”·腧:腧专指“腧穴”,即井、荥、腧、经、合“五输穴”之“腧”。《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腧。”
-
丙丁
丙丁为古人用十干以纪日,丙丁即丙日与丁日。丙丁属火,火分阴阳。丙为阳火,内应手太阳小肠经,故小肠经旺于丙日;丁为阴火,内属手少阴心经,故心旺于丁日。《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
-
赤金豆
别名:八仙丹处方:巴霜(去皮膜,略去油)1钱半,生附子(切,略炒燥)2钱,皂角(炒微焦)2钱,轻粉1钱,丁香3钱,木香3钱,天竺黄3钱,朱砂2钱(为衣)。功能主治:诸积不行,凡血凝气滞,疼痛肿胀,虫积,结聚症坚。②《医略六书》:寒凝坚积,症结于中,故痛急肿胀,厥逆不已。丁香温中散滞;木香调气宽中;
-
磁石汤
葱白散邪通阳;摘录:方出《千金》卷六,名见《普济方》卷五十五《圣济总录》卷五十一:磁石汤:处方:磁石(醋淬)2两,肉苁蓉(酒浸,焙干)2两,沉香1两半,五味子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覆盆子1两,狗脊(去毛)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猪肾1只,槟榔3分。主治:肾劳虚寒,饥不欲食,面色黧黑。主治:消肾。
-
救元补髓汤
别名:救元补体汤处方:熟地5钱,人参3钱,当归3钱,紫河车1钱,茯苓1钱,麦冬1钱5分,枣仁1钱5分(炒,研),熟附5分,鹿茸1钱,五味子7粒,桂元肉5枚。功能主治:心主不明,头痛昏愦。用法用量:救元补体汤(《证因方论集要》卷三)。摘录:《杂症会心录》卷上
-
心肾同补丹
《石室秘录》卷三:组成:人参3两,白术5两,远志1两,炒枣仁3两,熟地5两,山茱萸3两,麦冬3两,北五味1两,芡实5两,山药3两,菖蒲1两,柏子仁3两(去油),茯神3两,砂仁3钱,橘红1两。梦遗精泄。制备方法:上药各为末,炼蜜为丸。盖心主宁静,肾气自安;肾气既安,何至心动?此治心正所以治肾,而治肾正所以治心也。
-
养正通幽汤
《胎产秘书》卷下:方名:养正通幽汤别名:助血润肠汤组成:川芎2钱5分,炙甘草5分,桃仁5粒,苁蓉5钱,陈皮4分,麻仁3钱。主治:产后潮热有汗,大便不通,口燥咽干。用法用量:水煎,温服。汗出谵语便实,乃气血虚竭,精神失守,宜养营安神,加茯神、远志、苁蓉各1钱,人参、白术各2钱,黄耆、白芷各1钱,柏子仁1钱。
-
毛脉合精
毛脉合精指心肺功能。出《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皮毛和经脉中的精气相结合,示意气血相合。因肺主皮毛,心主脉,此语以皮毛、脉代表肺、心;肺藏气,心藏血,水谷精气经过心、肺的作用后,化为气、血,两者相合流行于经脉之中,敷布于脏腑组织,并可从寸口脉的搏动反映其征象。
-
气象病理学
气象病理学是研究自然界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和在疾病过程中起作用的规律的学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四时变化与人体脏腑活动、经气变化关系密切,如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
-
五主
五主指肺、脾、心、肝、肾五脏与皮、肉、脉、筋、骨五体相应。《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五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指五脏与体内组织的联系。《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为五主。”
-
血之府
血之府是脉管的别称。血行脉中,脉为血液汇聚、活动的场所。脉管为气血运行的通道。《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黄帝内经灵枢·决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与心密切相连,为心气所推动。《黄帝内经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
-
天疱疮·心火脾湿证
定义:天疱疮·心火脾湿证(pemphigusandpemphigoidwithpatternofheartfireandspleendampness)是指心火脾湿,外灼肌肤,以口腔糜烂或疮面色红,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为常见症的天疱疮证候。舌苔黄腻,脉濡数。方药治疗:天疱疮·心火脾湿证治宜泻心凉血,理脾利湿。是一种慢性、大疱性皮肤病。
-
五脏所主
五脏所主为生理学名词。简称五主。指五脏与体内组织的联系。《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为五主。”
-
一阴一阳
为阴阳相兼的一种脉象。《难经·四难》:“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厥阴与少阳:一阴一阳指厥阴与少阳。《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类论》:“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咽喉干燥,病在土脾。”又“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王冰注:“一阴谓心主之脉,一阳谓三焦之脉也。”
-
脉
《黄帝内经灵枢·诀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黄帝内经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又称脉诊、诊脉、按脉、持脉。古代有三部九候的遍诊法,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等。五不女之一·脉:脉为五不女之一。万全《广嗣纪要·择配篇》:“五种不宜:一曰螺,阴户外纹如螺蛳样,旋入内;
-
臣使之官
臣使之官为人体部位名。在膈上,其部位近心肺,为宗气发源地,能助心肺运输气血,协调阴阳,使精神愉快,故比喻为臣使之官。王冰注:“膻中者,在胸中两乳间,为气之海。然心主为君,以敷宣教令,膻中主气,以分布阴阳。气和志适,则喜乐由生;吴昆注:“主化气而承治节,宣神明者也,是行君相之令,故曰臣使。”
-
小儿惊痫
是指以起病前常有惊吓史,发作时昏仆,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惊叫,急啼,面色时红时白,惊惕不安,吐舌,苔薄白,脉弦滑乍大乍小,指纹色青为常见症的小儿癫痫证候。《证治准绳·幼科》:“惊痫,因血气盛实,脏腑生热,或惊怖大啼,精神伤动,外邪所人为之,其病在心,心主惊,验其症,忽然叫声发搐。”
-
角发酒
功能主治:尸厥,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而致身脉皆动,而形无知,其状若尸。各家论述:1.《素问》王冰注:左角之发,是五络血之余也,故剃之燔治,饮之以美酒也。2.《内经讲义》:发亦名血余,性味苦涩微温,能治血病,为止血消瘀之良药,功能消瘀利窍,治血瘀阻塞,通利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