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脏
真脏脉学名词。即真脏脉。《素问·阴阳别论》:“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素问·玉机真藏论》:“见真藏曰死。”
-
破(月囷)
破(月囷)病状名。丰满、隆起的肌肉被消损痿瘦。《素问·玉机真脏论》:“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身热脱肉破(月囷),真脏见。”
-
午后嗽
《类证治裁》卷二:“虚劳干咳,琼玉膏或金水六君煎;咳嗽从病邪分,有伤风咳嗽、风寒咳嗽、伤燥咳嗽、燥热咳嗽、痰饮咳嗽、风热嗽、热嗽、时行嗽、寒嗽、湿咳、暑咳、火咳、食咳等;从脏腑、气血分,有肺虚咳嗽、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大肠咳、小肠咳、胃咳、膀胱咳、三焦咳、胆咳、劳嗽、气嗽、瘀血嗽等;
-
陷下
陷下①脉搏低沉。《灵枢·禁服》:“人迎…指病邪由浅表向深部、内部传变。《素问·皮部论》:“邪之始入于皮也,…③运气术语。指气运变化不利于人体之时(如主气胜过客气,下胜上则发病急而重)。《素问·玉机真脏论》:“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⑤腧穴所在的凹陷处。
-
愠愠
愠愠①郁闷不舒。《素问·玉机真脏论》:“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②通“蕴”。蕴积,蕴蓄。《素问·至真要大论》:“病已愠愠,而复已萌也。”
-
冤热
冤热即郁热,热邪蓄积。《素问·玉机真脏论》:“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
-
夭
夭①同“殀”,短命,少壮而死。《灵枢·天年》:“人之寿夭各不同。”②晦暗,无光泽。《素问·玉机真脏论》:“色夭不泽,谓之难已。”③枯败,断折。《灵枢·根结》:“毛腠夭焦。”
-
重强
重强病证名。①脾气功能失调所致四肢沉重不举,九窍不通的病证。《素问·玉机真脏论》:“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王冰注:“脾之孤藏,以灌四傍,今病则五脏不和,故九窍不通也。《八十一难经》曰: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重,谓脏气重迭;②沉重而强直之症候。《素问·至真要大论》:“少腹满,腰椎重强。”
-
真脏脉
真脏脉简称真脉。是指五脏真气败露的脉象,即无胃、神、根的脉象。因病脏不同,其性状各有差异。《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
-
脏脉
脏脉①五脏之经脉。《素问·热论》:“治之各通其藏脉。”一说指手足三阴三阳之经脉。张志聪曰:“脏脉谓手足三阴三阳之经脉。”②真脏之脉。详真脏脉条。
-
(月少)(miǎo秒)
(月少)(miǎo秒)人体部位名。指季胁下挟脊两旁空软处。《素问·玉机真脏论》:“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机,(月少)中清,脊中痛。”王冰注:“(月少)者,季胁之下,侠脊两傍空软处也。
-
(月囷)(jùn,音俊)
(月囷)(jùn,音俊)人体部位名。指肌肉的突起部分。《灵枢·寿夭刚柔》:“形充而大肉(月囷)坚而有分者肉坚,肉坚则寿矣。”《素问·玉机真脏论》:“脱肉破(月囷)。”王冰注:“(月囷)者,肉之际…谓肘后肉如块者。”
-
汤熨
汤熨为治疗学术语。外治法之一。以热汤熨按身体局部的治法。与现代之热敷相似。有疏通腠理,改善循环的作用。尤对局部病症有效。《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
-
顺传
伤寒病证发展的一般规律·顺传:顺传为伤寒病证发展的一般规律。外感病按一般规律由浅入深,由轻逐渐变重的传变方式。如从太阳经传人阳明经或少阳经,由表入里,或由阳经传人阴经等。《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
-
实
与虚相对而言,指邪气亢盛,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正气与邪气均较强盛,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可见各种亢盛有余的证候。《灵枢·玉机真脏论》:“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
少腹胀
有血虚不能敛气,气散作胀,必其人烦热便燥,小便黄数,其脉浮数而弦,人迎尤甚,慎不可用苦寒伤胃之药,宜四物汤去地黄加黄芪、肉桂、甘草、煨姜,以和其血中之气。肾脏虚寒,不能生化脾土而胀,济生肾气丸。”小腹满,小便利,蓄血也,重者桃红承气汤,轻者犀角地黄汤;腹满手足厥冷,真武汤;
-
少腹满
少腹满为病证名,指小腹胀满。出《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医宗必读》卷五:“小腹满,脐下满也。胸腹满为邪气,小腹满为有物。小腹满,小便利,蓄血也,重者桃红承气汤,轻者犀角地黄汤;小腹鞭满,小便自利,发狂者,抵当汤;腹满手足厥冷,真武汤;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冷结也,灸关元穴。”
-
疝瘕
疝瘕的辨证治疗:因风邪化热传于下焦,与湿相合而致者,其症小腹部热痛,溺窍流出白色黏液,宜用五苓散之类。《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脾风勿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其病腹内急痛,腰背相引痛,亦引小腹痛。”《类证治裁》卷七治用乌头栀子汤加橘核、桃仁、吴萸。
-
胠
胠(qū区)胠为人体部位名。指胁上腋下的部位。《素间·玉机真脏论》:“春脉……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王冰注:“胠,谓腋下,胁也。”
-
秋脉如浮
秋脉如浮脉学名词。指秋季应时的脉象。《素问·玉机真脏论》:“秋脉如浮,……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
-
破(月囷)脱肉
破䐃脱肉为症状名。是指肌肉极度消瘦,肢体上本该看到的肌肉隆起完全消失的表现。为脾气衰败之象。可见于久病后期,恶液质病人。《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破䐃脱肉,目眶陷。”
-
脾主中土
脾主中土生理学术语。即脾属中央土,有化生万物的功能。因其运化水谷精微,滋养脏腑器官、四肢百骸,故称。《素问·玉机真脏论》:“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张景岳注:“脾属土,土为万物之本,故运行水谷,化津液以灌溉于肝心肺肾之四脏者也。”
-
木
3.六气之一;《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行脏,金木水火土也。”五运之一·木:木为五运之一,指木运。《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上厥阴木,中少宫土运,下少阳相火。”木形之人为阴阳二十五人之一种。《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故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短长,废绳墨而起平木也。”
-
决
概述:决:1.开泄;《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其结络者,脉结血不和,决之乃行。”《黄帝内经灵枢·癫狂》:“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黄帝内经素问·示从容论》:“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脏坏决。”《阴阳类论》:“三阳脉至手太阴,弦浮而不沉,决以度,察以心,合之阴阳之论。”
-
久嗽
久嗽为病证名,见《圣济总录》卷六十五。盖外感久则郁热,内伤久则火炎,俱要开郁润燥,其七情气逆者,顺气为先,停水宿食者,分导为要,气血虚者,补之敛之。”有痰郁火邪在中,成干咳嗽者,此症极难治,先用开剂,宜逍遥散,重加桔梗,后用补阴之品,宜本事鳖甲丸加熟地、当归、白芍、麦冬、阿胶、茯苓之属。”
-
久咳嗽
久咳嗽为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六,即久咳。《万病回春》卷四:“大抵久嗽者,多属肾气亏损,火炎水涸,或津液涌而为痰者,乃真脏为患也。”盖外感久则郁热,内伤久则火炎,俱要开郁润燥,其七情气逆者,顺气为先,停水宿食者,分导为要,气血虚者,补之敛之。”有虚劳咳血痰喘者,宜五汁膏;
-
久咳
又称久咳嗽、久嗽。盖外感久则郁热,内伤久则火炎,俱要开郁润燥,其七情气逆者,顺气为先,停水宿食者,分导为要,气血虚者,补之敛之。”有久咳失气者,宜劫嗽丸;有痰郁火邪在中,成干咳嗽者,此症极难治,先用开剂,宜逍遥散,重加桔梗,后用补阴之品,宜本事鳖甲丸加熟地、当归、白芍、麦冬、阿胶、茯苓之属。”
-
解(亻亦)
《灵枢·论疾诊尺》:“尺肉弱者,解(亻亦)。”《素问·玉机真脏论》:“各脉太过,令人解(亻亦),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源流》:“解(亻亦),肝肾虚病也。据此则知解(亻亦)一证,洵由肝肾两经之虚,盖肝主筋、肾主骨,肝虚则筋软缓而无力以束,无力以束则周身之肌肉皆涣散而若解;
-
肩髓
肩髓即肩骨的骨髓。《素问·玉机真脏论》:“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
-
脊脉
脊脉指足少阴肾脉。因其脉自股后贯脊,故称为脊脉。(一云指督脉。参《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素问·玉机真脏论》:“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
-
后利
后利即大便通利。见《素问·玉机真脏论》。
-
毫毛
毫毛①即皮毛。人体皮肤上的汗毛。《素问·玉机真脏论》:“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②引伸指人体最浅表部位。《素问·汤液醪醴论》:“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③眉中的长毛。《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血气盛则美眉,眉有毫毛。”
-
孤脏
孤脏人体器官名。《素问·玉机真脏论》:“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张志聪注:“四时之脉,止合四脏,而脾脏之脉各王四季月十八日,不得独主于时,故为孤脏。”肾主水,为阴脏,心、肝二脏为阳脏,一阴二阳,故称之。《素问·逆调论》:“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水,故不能冻栗。”
-
风寒
风寒为病因学术语。指风和寒相结合的病邪。《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临床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紧等。治以祛风散寒为主。
-
道
《素问·玉版论要》:“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素问·脉要精微论》:“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灵枢·四时气》:“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素问·玉机真脏论》:“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素问·汤液醪醴论》:“针石之,道也。”
-
瘅
《素问·玉机真脏论》:“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灵枢·岁露论》:“四月已不暑,民病多瘅病。”㈡(dān,音丹)①热。《素问·奇病论》:“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素问·脉要精微论》:“瘅成为消中。”王冰注:“瘅,谓湿热也。”
-
大肉陷下
大肉陷下为症状名。出《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指脾气衰败而见肩臂股胫等处肌肉显露,瘦削如脱尽之证。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后期及恶液质病人。
-
大肉
大肉为人体部位名,指人体腿、臂、臀等较肥厚的肌肉,其坚实、丰满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健康状况。《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类经》:“大骨大肉,皆以通身而言。尺肤臀肉,皆大肉也。”
-
瘛
瘛病证名。一作瘈。指筋脉拘急,手足挛掣的疾患。《素问·玉机真脏论》:“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参见瘈疭条。
-
乘
《灵枢·经筋》:“足少阳之筋…指疾病向所胜的脏腑经脉的传变。五行学说术语,指相克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的程度。《素问·玉机真脏论》:“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王冰注:“怒则气逆,故肝气乘脾。《灵枢·岁露》:“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
-
搏
《灵枢·营卫生会》:“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张介宾注:“搏者,交结也。”《素问·玉机真脏论》:“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灵枢·玉版》:“咳溲血,形肉脱,脉搏,是三逆也。”《灵枢·刺节真邪》:“内搏于骨,则为骨痹。”
-
病胜脏
病胜脏病邪的危害超过了脏腑的抗病力。《素问·玉机真脏论》:“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
-
毛发脱落
毛发脱落为症状名。常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复遭失血,病邪久留,外力损伤,导致气血虚损不足,肝肾亏虚,毛发失去濡养而脱落。此外《中医临证备要》谓毛发脱落是“麻风病症状之一,由于病毒攻肺”。参见毛折:毛折为症状名。出《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多因久病精气枯竭,不能濡润皮毛所致。
-
石斛黄耆丸
《圣济总录》卷一八七:组成:石斛(去根)2两,肉苁蓉(酒浸,切,焙干)1两半,五味子1两,黄耆(微炙,锉)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熟干地黄(焙)1两,诃黎勒皮半两,木香1两,山芋1两,苍术(切碎,炒)1两,泽泻1两。主治:真脏气弱,洞泄寒中,腹内雷鸣,时多便泄,饮食减少,多困嗜卧。
-
气散腹胀
有血虚不能敛气,气散作胀,必其人烦热便燥,小便黄数,其脉浮数而弦,人迎尤甚,慎不可用苦寒伤胃之药,宜四物汤去地黄加黄芪、肉桂、甘草、煨姜,以和其血中之气。忧思过度,致伤脾胃,心腹膨胀,喘促烦闷,肠鸣气走,漉漉有声,大小便不利,脉虚而滴,局方七气汤。肾脏虚寒,不能生化脾土而胀,济生肾气丸。”
-
五实
五实为病证名。五脏俱受实热闭阻的综合证候。如心受邪的脉洪盛;肺受邪的皮肤灼热;脾受邪的腹满胀;肾受邪的二便不通;《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
-
白
概述:白:1.淫浊;3.肺和秋金之气的代名词。《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出白。”指小便出白色的浊液,又称白淫。白带·白:白指白带。《本草纲目》马齿苋条:“服之长年不白,治痈疮,杀诸虫。”如方剂的泻白散。《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白乃不复。”
-
匡
匡(kuàng况)同眶。指眼眶。《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目匡陷。”《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刺匡上陷骨中脉。”
-
䏚
䏚指胁肋下方挟脊两旁空软部分。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䏚者,季胁之下,侠脊两旁空软处也。肾外当䏚。”
-
大骨枯槁
大骨枯槁为病证名,指全身骨骼关节显露,肌肉瘦削及肩垂项倾,腰重膝败的病症。出《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多因肾气衰败,气血大亏所致。《类经·脉色类》:“肩垂项倾,腰重膝败者,大骨之枯槁也。”可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后期及恶液质病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