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午
午①地支第七位。常用以纪年、月、日、时等。②指代南方。《灵枢·卫气行》:“子午为经,卯酉为纬。”
-
卯南酉北
卯南酉北与卯南卯北意思相仿。语出《备急千金要方》:“欲补从卯南,欲泻从西北。”十二支配合方位:卯是东方,午是南方;后世补泻法中以左转从午,属补,右转从子,属泻。《席弘赋》:“补自卯南转针高,泻从卯北莫辞劳。”意指补法从卯向午捻转,即左转(大指向前);泻法,从卯向子捻转,即右转(大指向后)。
-
子午
子午是指“子”、“午”是十二地支中的两个时辰。日中为“午”时,阳最盛;夜半为“子”时,阴最盛。以一年来说,阴历十一月定为“子”月,这个月的冬至,便是一阳生的时期,也就是说将从阴而出阳了,同样到阴历五月便定为“午”月,五月中的夏至,便是一阴生的时期,也就是说将从阳而入阴了。
-
曹一鸣
曹一鸣为现代针灸学家。浙江鄞县人。广西派针灸家罗哲初的门生,对子午流注说颇有研究,整理挖掘“子午流注养子时刻注穴法”,公诸于世。并主持编写《腧穴学》。现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天津中医学院教授等职。
-
乍热
乍热为症状名。指一阵阵发热的症状。元·滑伯仁《麻症全书》:“乍热有二,一则热数日热止,过数日又作者;一则一日之间,有早发热而午凉,午发热而夜止者。此二者,皆谓之乍热也。”
-
卯南卯北
“卯南卯北”是指用地支所属的方位,喻针刺捻转方向,以区分补泻。《席弘赋》:“补自卯南转针高,泻从卯北莫辞劳。”意指补法从卯向午捻转,即左转(大指向前);泻法,从卯向子捻转,即右转(大指向后)。与卯南酉北意思相仿。
-
十二经纳地支歌
《十二经纳地支歌》为针灸歌诀名。以十二个时辰(地支)与十二条经脉相配,编成歌诀,便于记忆。见杨继洲《针灸大成·卷五》:“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此为子午流注纳子法的理论基础。
-
上见
上见为运气术语,即指司天。《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子午之岁,上见少阴。”谓逢子年午年,则少阴司天在上。
-
蛲虫散
《简明中医儿科学》:方名:蛲虫散组成:使君子粉7份,生大黄1份。主治:蛲虫证。用法用量:每日早、午、晚3次,连服3-6天为1疗程。制备方法:上为末。1岁儿每天服使君子1分,按照年龄递加1分,加到1钱2分为止。
-
桃叶汁涂方
方出《本草纲目》卷二十九引《千金》,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三七:方名:桃叶汁涂方组成:桃叶。主治:身面癣疮。用法用量:日午捣桃叶,取汁涂之。
-
蒲根汤
《圣济总录》卷七十五:方名:蒲根汤组成:蒲根(锉)2两,粟米(淘)2合。主治:热痢。用法用量:以水3盏,煎取1盏半,去滓,分2次温服,空心、日午再服。
-
十二辰
辰即时辰。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灵枢·经别》:“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藏……外有六府……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
-
针灸经络腧穴歌赋白话解
《针灸经络腧穴歌赋白话解》为书名。北京中医药大学针推系编撰。1999年12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收集古今针灸歌诀歌赋,精选46首,按内容分为经络腧穴歌赋、刺法灸法歌赋、针灸治疗歌赋、予午流注针法歌赋四部分,忠实辑录原著歌诀、歌赋,注明出处,指出其学术价值,并予以通俗简炼的白话解释。
-
许逊
许逊为晋代医生。字敬之。汝南(今属河南)人,学道于吴猛,善养生术。治病常兼用符咒等。著《灵剑子》并附《道引子午记》一卷,现有《道藏》本行世。
-
阳支
阳支是指十二地支各有阴阳所属,其中子、寅、辰、午、申、成为阳支。
-
海犀膏
处方:水胶1两,乳香1两。功能主治:痈毒诸痛。用法用量:5月午日以上药煎水摊纸上阴干,剪贴患处;或入明雄、飞矾各等分,朱砂3分,刷纸剪贴。摘录:《理瀹》
-
秦艽黄芩汤
《镐京直指》卷二:方名:秦艽黄芩汤组成:秦艽2钱,黄芩1钱半,连翘3钱,银花3钱,通草1钱半,赤苓3钱,大豆卷2钱,广郁金2钱,飞滑石6钱(包煎),泽泻3钱。主治:湿热内蒸,午后身热,脘闷溲赤。
-
许敬之
许敬之即许逊。许逊为晋代医生。字敬之。汝南(今属河南)人,学道于吴猛,善养生术。治病常兼用符咒等。著《灵剑子》并附《道引子午记》一卷,现有《道藏》本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