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膏
《外台》卷三十引《崔氏方》:方名:乌膏组成:乌麻油1升(生、清者),黄丹2两(罗之),熏陆香1两(乳头者),松脂半两,蜡半两。杖疮,油1升,地黄汁半合,黄丹2大两,蜡1小两。《千金》卷二十二:方名:乌膏组成:水银1两(须熟研),黄连2两,经墨3分。制备方法:上药治下筛,以不中水猪膏和之。
-
片剂脆碎度检查法
概述:片剂脆碎度检查法用于检查非包衣片的脆碎情况及其他物理强度,如压碎强度等。如减失重量超过1%时,应复检2次,3次的平均减失重量不得过1%,并不得检出断裂、龟裂及粉碎的片。如供试品的形状或大小使片剂在圆筒中形成不规则滚动时,可调节圆筒的底座,使与桌面成约10°的角,试验时片剂不再聚集,能顺利下落。
-
月经日记卡法
操作名称:月经日记卡法适应证:月经日记卡法适用于月经周期基本规则、无特殊情况的女性。禁忌证:月经周期不规则或处于特殊阶段(产后、哺乳期、流产后、初潮后不久和围绝经期等)的女性。最长周期(天数)减10d,向后是后安全期。3.疾病、情绪紧张、环境变化、药物等因素引起的月经周期变化,可影响本方法的避孕效果。
-
烂弦内睑
烂弦内睑病名。又名风弦赤眼,风弦赤烂、睑弦赤烂、眼弦赤烂。俗称烂眼皮。出《银海精微》。指胞睑边缘红赤溃烂,痒痛并发,或见睫毛脱落甚则睑缘变形,即今之睑缘炎。多由脾胃积热,风邪相干所致。治宜疏风、清热、除湿、方选三仁汤加减、消风散加减。
-
玛瑙内伤证
概述:玛瑙内伤证为病名。指黑睛宿翳之薄而色黄白或微红似玛瑙者。症状:《证治准绳·杂病》:“其障薄而不厚,圆斜不等,其色昏白而带焦黄,或带微微红色,但如玛瑙之杂者,虽生在 外,实是内伤肝胆,真气清液受伤,结成此翳,最不能治尽。治疗:由于正气内伤,翳久难退,治宜扶正祛邪,明目退翳,用补肝丸加减。
-
鼻肿
鼻肿病证名。系指鼻部肿大、疼痛异常的病证。其病因,《石室秘录》卷一认为:“鼻肿者,乃肺金火盛也。”治宜疏风清热,泻火解毒,用仙方活命饮或凉膈散加减;后期可养阴清热,用养阴清肺汤加减。
-
心悗
心悗(mèn闷)为症状名。指心中烦乱而闷者。多由下元精气不足或血虚阴火炽盛引起。《黄帝内经灵枢·口问》:“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证治准绳·杂病》:“荣气不营,阴火炽盛,是血中伏火,日渐煎熬,血气日减,心包与心主血,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病名曰悗。”
-
目飞血
目飞血为症状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又名白睛飞血,俗称铺红。《圣济总录》卷一百零五:“飞血者,谓赤脉散于白睛之上是也。由肝脏气虚,为风热所乘,致血飘溢,散络白睛,势若飞驰,故谓之飞血。治法宜镇肝气,平心火。”常见于风火眼、火疳等多种眼病。偏肝火旺者,治宜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
目珠子脱出
目珠子脱出为病证名。见《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珠突出眶证又名目珠子脱出、肝胀。见《证治准绳·杂病》。多由热盛火炽,外伤等致目珠暴然突出于眼眶,“与鹘眼证因滞而慢慢胀出者不同”(《张氏医通》卷八)。由火热所致者,宜清热泻火,用清凉膏加减;
-
行经活血汤
《医彻》卷三:组成:羌活1钱,独活1钱,当归1钱,牛膝1钱,茯苓1钱,秦艽1钱,熟地2钱,杜仲1钱半(盐水炒),红花5分。主治:臀痈。用法用量:加生姜1片,水煎服。加减:用2剂后,减羌活,入酒炒续断1钱。
-
御米丸
《朱氏集验方》卷六:方名:御米丸组成:肉豆蔻半两,诃子半两,白茯苓半两,白术半两,石莲肉半两,当归半两,罂粟壳1两半(蜜炙),乳香3钱。主治:一切泻痢。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空心用米饮送下。加减:如血痢,减豆蔻、白术,加当归、粟壳。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妊娠胁痛
妊娠胁痛病证名。见清·阎纯玺《增补胎产心法》。多因恼怒伤肝,肝气郁结,或痰浊瘀阻于经络而致。若因气郁者,多见胸闷易怒,两胁疼痛,常随情志变化而加剧,治宜舒肝解郁,方用逍遥散加减;痰浊瘀阻者,症见痰涎壅盛,胸胁疼痛。治宜祛痰理气,方用二陈汤加减。
-
卒瘖
卒瘖病证名。系指卒然音声不出的病证。《灵枢·经脉》:“足阳明之别…其病气逆则喉痹卒瘖。”本病多由风寒、风热之邪犯肺所致。由风寒引起者,宜温散寒邪,可用九味羌活汤加减;方用银翘散加减。详见暴瘖条。
-
钟乳煎
《赤水玄珠》卷十:方名:钟乳煎组成:钟乳粉3两。功效:久服延年益寿,全神驻颜。主治:丈夫衰老阳绝,肢冷气乏,减食,腰痛脚痹。用法用量:以夹绢袋盛之,牛乳1大碗,煎减三分之一,取乳饮之,1日1服;次日用酒将袋淋净,再入牛乳,照前煎服。1袋可煎30度,则力尽,再换。其用过者,和面喂乌骨鸡,使其生蛋,食之有益。
-
玛瑙障
概述:玛瑙障为病名。指黑睛宿翳之薄而色黄白或微红似玛瑙者。症状:《证治准绳·杂病》:“其障薄而不厚,圆斜不等,其色昏白而带焦黄,或带微微红色,但如玛瑙之杂者,虽生在 外,实是内伤肝胆,真气清液受伤,结成此翳,最不能治尽。治疗:由于正气内伤,翳久难退,治宜扶正祛邪,明目退翳,用补肝丸加减。
-
错经吐衄血崩
错经吐衄血崩病证名。见何梦瑶《妇科精要》。指因血热而迫经妄行,导致经血或上壅吐衄而出,或下行为血崩之症。若出血过多,热随血泄,则治以补为主;若出血不多而热未减者,仍当以清热凉血,用三黄四物汤或犀角地黄汤加减。
-
状如鱼胞
状如鱼胞病证名。系指气 肿起,不紫不赤,状若鱼胞的病证。出《证治准绳·杂病》。又名状如鱼脬、气胀、白睛浮壅。本病多因热邪壅遏于肺,气机不得宣畅所致。证见目之白睛肿胀,其色不赤紫,或仅见水红色,或只呈白色,其形若鱼胞状。严重者肿胀可高出黑睛。治宜泻肺清热,方用泻白散加减;或选用泻肺汤加减。
-
蜀脂饮
《元和纪用经》:方名:蜀脂饮组成:蜀脂(即黄耆,为末)、炙甘草4分。功效:消风凉肌,解热止烦,不生疮疖,长肌肉,利心肺,凉而有补。主治:小儿百病,寒热痰嗽,赤目咽痛,血痢渴燥,身体有疮,脓溃赤肿。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水1升,煎3分减一,温凉适性,分3次服之,大小以岁加减。制备方法:上为末。
-
青囊丸
处方:香附子(略炒)不拘多少乌药(略泡)减附子量三分之一制法:上药为细末,水醋煮和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妇人头痛有痰。用法用量:随证用引,如头痛,茶下;摘录:《韩氏医通》卷下《韩氏医通》卷下引邵应节方:方名:青囊丸组成:香附子(为主,略炒)不拘多少,乌药(略炮,减附1/3)。胃脘痛及气郁诸病。
-
湿乌梅荔枝汤
《百一》卷二十:方名:湿乌梅荔枝汤组成:乌梅30个(大而有肉者,先以汤浸3-5次,去酸水,取肉碾烂,与糖同熬),桂末半两(入汤内),球糖1斤(临时添减,与乌梅同熬得所即止),生姜半斤(取汁,加减多少用)。制备方法:上熬成膏,看可便住火。
-
胎病结热
胎病结热病证名。出《普济方》。指初生婴儿生后腹壁青脉暴露,时膨时减,按之虚软。由于儿在胎中,妊母恣食生冷过度,有时肠鸣,腹泻,儿受其气,因引起内脏虚寒而成。治宜温中散寒,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
单喉痈
单喉痈病名。系指咽喉一侧红肿疼痛,身热背寒的病证。属喉痈的一种。见《喉科指掌》卷五。有红点者,多由风火引起,治宜疏风降火,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无红点者,多由风寒引起,治宜疏风散寒,方用九味羌活汤加减。
-
寒牙痛
寒牙痛病证名。系指齿牙疼痛,时恶风寒,得热痛减的病证。其病因多为素体阳虚,复感风寒所致。治宜疏风散寒,可选用麻黄附子细辛而加减治疗。参见牙痛条。
-
咽疮风
咽疮风病名。系指口内糜烂成疮的病证。症见初起生咽喉间,或红黄色如粟形者,日久满喉成疮及满口生者,渐变紫黑不能吞咽。风热引起者宜紫正散与生消散加减治之,阴虚火旺引起者宜知柏地黄汤加减。
-
珍珠毒
珍珠毒病名。指舌上起物如珠,先赤紫后黄白的病证。《焦氏喉科枕秘》卷一:“此症小儿饮甘甜热物,或母喜饮,或因胎中受热,或因火毒犯心经所致。”证见舌上起有珍珠样物,色多先赤紫而后黄白,疼痛剧烈难忍。治宜凉血解毒、泻火消肿。方选凉膈散或犀角地黄汤加减,或选用导赤散加减。
-
小眦漏
见《证治准绳·杂病》。小眦漏的症状:《审视瑶函》卷四:“此症小眦之间生一漏,时流血水,其色鲜红。是病由心络而来,下焦火横行之疾,当于肾中补而抑之”。外眦近眶骨处患流注,溃而成漏,时流脓血。小眦漏的治疗:小眦漏治宜清热祛风除湿,可选用白薇丸或泻湿汤加减。亦可用导赤散加减治疗。
-
目盳
目,或恶见火光,视见蜚蝇黄黑也。”由风邪痰热引起者,宜疏风清热祛痰,方用银翘散合清气化痰丸加减;由心气虚引起者,宜补益心气,方用补心汤合四君子汤加减。参见目昏条。
-
血室涩痛症
出《银海精微》。血室涩痛症的病因:多由肝热,阴虚火炎,肝虚血少引起。谓妇女每至月经时眼感涩痛,或曾患眼疾,如赤痛生翳等,至经期则复发或加重。血室涩痛症的治疗:由肝热所致者,宜清肝泻热,用龙胆泻汤加减;由阴虚火炎所致者,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丸加减;由肝虚血少所致者,宜养肝补血,用归芍地黄汤加减。
-
三元延寿参赞书
《三元延寿参赞书》为养生著作名。元代李鹏飞撰,五卷。载于《道藏·洞神部》深字号544册。刊本极少。书中养生延寿之说即人的寿命有三元:天元、地元、人元之三元。认为纵欲则天元减;情志过度则地元减;饮食不节则人元减。提出养生延年须精气不耗、起居有常、饮食有度。
-
唇疽
唇疽病名。即指口唇上下所生之疽疡,紫硬木痛。多由脾胃积热上攻而成。其治之初起宜散而消之,仙方活命饮加减。渐大而里热盛者,宜清而消之,服内疏黄连汤加减。外治初以冲和膏掺阴毒内消散,热盛而大可敷紫金锭磨水涂之。
-
肾气热
肾气热病证名。指肾经气盛,化热伤精,则髓减骨枯而腰脊不能直立。《素问·痿论》:“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
目眦溃烂
目眦溃烂为病证名。见《医学衷中参西录》。系指目无别病,唯眦部赤烂。眦赤烂又名眦帷赤烂、目眦溃烂、目眦赤烂。《张氏医通》卷八:“眦赤烂证,谓目烂帷眦有之,目无别病也。赤胜烂者多火…病属心络,甚则火盛水不清而生疮于眦边也。”类今眦部性睑缘炎。湿偏盛者,宜用除湿汤加减;
-
温麻
温麻病证名。出《麻证新书》。指麻疹偏于温热者,症见壮热,烦渴,疹出稠密而色鲜红等。麻疹由于感受温热、疫疠时行之气而发。治宜辛凉宣透,兼以解毒。用银翘散加减。皮疹色红,、热甚者,则宜清热解毒,用紫草红花饮(方见麻疹条)或清营汤加减。
-
第二还真散
处方:诃子5枚(用面裹,火煨熟,不要生,亦不要焦,去面不用,就热咬破诃子,去核不用,只用皮,焙干)。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时疫毒痢,寒热已退,赤痢已消减者。若吐出1-2口涎更佳。注意:壮热未退,血痢未减者,不可进此药。摘录:《济阳纲目》卷二十二
-
穿腮毒
穿腮毒病名。又名骨槽风,牙槽风。指耳前腮项间,肿硬如小核隐于皮肉,渐大如胡桃,最后牙车腐坏的疾病。多由忧愁惊恐悲伤思虑,复感风寒之邪,化生火热所致。治宜解毒泻火,消肿散结,方选黄连解毒汤、仙方活命饮等加减。日久迁延,反复缠绵者宜补气血、化余毒,方选十全大补汤合阳和汤加减。
-
自制坤方
《喉科心法》卷下:组成:大生地8钱,湖丹皮2钱,大麦冬6钱(去心),香犀角6分,大白芍3钱(酒炒),苏薄荷8分,鲜石斛6钱(铁皮者佳),煅中黄3钱,京元参6钱,净银花3钱,川贝母3钱(去心),陈海蛰1两(漂淡)。加减:如胸闷舌腻,去大生地,换鲜生地,加减悉同乾方。
-
驻春丹
《医方类聚》卷一五三引《瑞竹堂方》:方名:驻春丹组成:好白茯苓4两(水飞,去皮及沙,细研为末),白面1斤(另炖),人参1两(不犯铜铁,捶碎),川椒1合(以木研碎,去目),青盐1匙头。用法用量:用水2大碗,煎至1碗,与茯苓、白面和匀,如臂大,文武火烧熟。又半年再减3料,每月只服4料。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
2011年9月1日是第5个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今年的口号是“我行动,我健康,我快乐”,主题是“减盐预防高血压”。之后,每年的9月1日定为我国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2009年9月1日“控制血压,培养健康生活方式”。2010年9月1日“科学运动与健康”。
-
赤脉侵睛
赤脉侵睛病证名。见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中医眼科学讲义》。即赤脉传睛。心火上炎或三焦积热者,宜清心泻火,可用泻心汤加减;肾阴亏损所致者,宜养阴清热,可用补心汤加减。参见赤脉传睛条。
-
平和饮子
《颅囟经》卷下:组成:人参1分,茯苓1分,甘草(炙)1分,升麻1分。主治:小儿疮疹,及诸疮疼痛,烦渴不宁者;婴儿变蒸,于3日后进1服,可免百病。用法用量:上以水1白盏,煎至1合半以来,时时与之。加减:冷,加白术半钱,热;用药禁忌:乳母忌油腻。附注:加减中的 芒消原脱,据《专治麻痧初编》补。
-
如圣救苦散
《医方类聚》卷一九一引《烟霞圣效》:组成:金银花2两,香附子2两(去须),御米壳2两(去蒂隔),甘草2两,黑豆黄1两。功效:托里,解诸痛。主治:一切恶疮,及赤白泻痢,咳嗽脓血。用法用量:每服5-7钱,水半碗,煎3-5沸,微温服之。加减:恶疮,量虚实老幼加减,入大黄少许。制备方法:上药并生,为细末。
-
嗌燥
嗌燥病证名。系指咽喉干燥的病证。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本病的原因有二:一是肺肾阴虚,咽喉失养所致。治宜滋补肺肾之阴,方用六味地黄汤和养阴清肺汤加减。治宜清热降火,可用黄连解毒汤等加减。参见嗌干条。
-
胡嗣廉
胡嗣廉明代医生。纂《加减灵秘十八方》(1538年)。着重阐述防风通圣散、小续命汤等十八首方剂之加减及临床应用。
-
疠风自汗盗汗
疠风自汗盗汗证名。麻风病人兼见自汗或盗汗出者。出《疠疡机要》卷上。自汗为气虚之证,盗汗为血虚之表现。前者当选用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后者治宜当归六黄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调治。
-
珠突出眶证
珠突出眶证病证名。又名目珠子脱出,肝胀。多由热盛火炽或外伤等致目珠突出眼眶,治宜火热者清热泻火,方选泻心汤、清凉膏加减;外伤者化瘀活血,方选桃红四物汤等加减。危重者宜手术治疗。术后辅以中药。
-
速度类型
速度类型是在研究物质的变化速度时,若速度与物质的量的一次方成正比,则称为一级速度过程,即速度随物质的量减小而减小。很多药物的吸收与消除,都属于一级速度过程。在药物动力学研究中,首先要确定所研究的药物在体内属于何种速度类型。
-
白苔黑根舌
白苔黑根舌为白苔而舌根黑苔的舌象,宜辨别寒热真假。《辨舌指南》:“若黑根无积腻,白苔薄滑,刮之即净,舌上多津,口不渴,或渴而不消水者,真寒假热也,宜十全辛温救补汤加减;若黑根黏腻粗涩,干厚刮之不净,燥苔无津,口渴引饮,真热假寒也,宜十全苦寒救补汤加减。”
-
齿龂肿痛
齿龂肿痛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本病多由阳明毒火炽盛,上冲齿龈所致。证见齿龈部肿胀,疼痛,或见齿、龈间时时脓汁溢出,其味甚臭,甚者因之而致齿牙摇摇欲坠。治宜解毒泻火,方用清胃散加减。热重者,可选黄连解毒汤加减。参见牙宣条。
-
线障
线障病证名。系指目翳垂下如线,红赤涩痛的病证。本病多由肝肺风热所致。治宜疏风清热、明目退翳。方用石决明散加减。另外,本病也可由于肝肾阴亏、虚火上炎所致。治宜滋阴清热,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参见赤膜下垂条。
-
玉粒分精
玉粒分精为病证名。即玉粒分经。《证治准绳·杂病》:“此证或生于睥,或生于气 。生于睥者,湿热为重,由土之燥滞。其形圆小而颗坚,色淡黄或白肉色。初起不疼,治亦易退,亦有轻而自愈者。”治法:发于睑内者,宜清热泻脾,用清脾散加减;生于白睛者,宜清泻肺热,用泻白散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