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
循为经络学名词。见《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经脉沿着某一部位行走称循。《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循臂内上骨下廉。”
-
循摄法
循摄法为行气法之一。《金针赋》云:“循而摄之,行气之法。”指用左手食、中、无名指平按在所针穴位的经络通路上,顺着经脉循行的方向,上下往来轻柔循摄,以使气行加速,气至病所的行气法。
-
催气
指通过手法促使气至。临床上,通常采用持续捻转或提插,改变针刺的深度和方法,或用循、摄、弹、摇,或用艾卷熏灸方向促使气至以达到催气的目的。《神应经》载:“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是谓催气。”此外,如刮动针柄、动摇针体,在经络循行路线上施以循摄之法等也都具有催气的作用。
-
手太阳之筋
手太阳之筋即手太阳经筋。《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颔,结于角。”
-
二十五周
古人认为卫气有规律地运行于全身,每天按一定的循行路线往复运转五十周次,白天二十五周次,夜间二十五周次。即从每天黎明的开眼时,卫气自目内眦上行头部,循六阳经而终结于肾经,复出于目,共二十五周;《灵枢·卫气行》:“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
-
手阳明、手太阴经别
手阳明、手太阴经别为十二经别构成的六合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肠,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此六合也。”
-
骭
骭指胫骨。《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其直者,上循骭,结于膝。”《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见“骭骨”。
-
手
手掌·手:手指手掌,从手指至腕部。《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上臂·手:手指上臂。《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
-
膊
膊为人体部位名。或作髆。又称胳膊。指肩膀以下手腕以上的部分。一说指上臂外侧面。《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
足厥阴脉
足厥阴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足厥阴经类似。《足臂十一脉灸经》:“足厥阴脉循大趾间,以上出胻内廉,上踝八寸,交泰阴脉,循股内,上入xx间。其病,病xx搔,多溺,嗜饮,足跗肿,疾痹,诸病此物者,皆灸厥阴脉。”
-
顾
顾①回头看。《素问·刺腰痛》:“少阳令人腰痛…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②看视,了望。《灵枢·大惑论》:“余尝上于清冷之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惑。”③考虑,顾虑。《灵枢·通天》:“太阳之人…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
-
臑
概述:臑:1.上臂内侧的肱二头肌部位;2.肩以下、肘以上的部分;上臂内侧的肱二头肌部位·臑:臑为人体部位名。《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类经图翼》则谓:“肩髃以下内侧对腋处,高起软白肉也。”
-
胳膊
胳膊即膊。膊为人体部位名。一说指上臂外侧面。《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又名(月合)膊,肐膊。《伤科补要》卷一:“臂者上身两大支之通称也,一名曰肱,俗名肐(胳)膊。”
-
蛲虫痢
系因蛲虫病所产生机械性肠道刺激所引发的痢疾系腹泻。《张氏医通》卷七:“蛲虫痢,其证腹大,皮肤黄粗,循循切切然,…或痒,或(虫)从谷道中溢出。”治以杀虫为大法,后再补益脾胃,清化湿热。杀虫方多选用化虫丸、扫虫煎、乌梅丸等方。
-
经络敏感现象
经络敏感现象沿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一些特殊感觉传导或循经出现的各种皮肤反应。参见经络感传现象条。
-
本草分经
《本草分经》为药物学著作。清·姚澜(又名维摩和尚)撰。刊于1840年。将药物分成通经络的药物(即按照十二经及奇经循行的药物)与不循经络的杂品。书中附脏腑内景图、十四经穴歌及经脉穴图、总类便览(依据草类、木类等药物分类法排列的药性索引)、同名附考(即药的别名),并用简明的注文形式阐述药性、主治等内容。
-
喉嗌
喉嗌指咽喉。咽喉是咽头与喉头的通称。《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之气,下络喉嗌。”《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任脉者…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
-
足
足为人体部位名。指足趾至踝的部分。《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
-
针灸感传现象
针灸感传现象针灸时,被针灸者的感觉沿经络循行路线传导或循经出现的各种皮肤反映。见经络感传现象条。
-
下针八法
下针八法指针刺过程中的八种行针手法:①指循、扪、弹、弩、爪、按、伸、提。出《窦太师针经(乙抄本)》:“下针法:循扪弹弩,爪按伸提,此八字系八法,如神之妙。”(见黄龙祥《元代珍稀针灸三种》)②指弹、捻、循、扪、摄、按、爪、切。见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注解标幽赋》。
-
尸蹷
厥证之一。出《素问·缪刺论》。以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所知,其状若尸,故曰尸厥。《肘后备急方·救卒死尸蹷方》:“尸蹷之病,卒死而脉犹动,听其耳中,循循如啸声,而腹间暖是也。
-
灵枢经脉翼
《灵枢经脉翼》为书名。现存有手写本。明·夏英编撰并绘图。上卷绘五脏侧面图及经脉流注图说;中、下卷分绘十二经及任、督二脉循经经穴共14图,图后为该经循行、腧穴、主病等项的歌诀及其注文。注释主要根据《黄帝内经灵枢》原文及滑寿《十四经发挥》等著作,作者本人无甚发挥。1980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
喑俳
喑俳病证名。出《素问·脉解》。《圣济总录》卷五十一:“喑俳之状,舌喑不能语,足废不为用。盖肾脉络舌本,肾气内夺,气厥不至舌本,故不能语而为喑;肾脉循阴股,循行内踝,入足下,肾气不顺,故足废而为俳。”参见瘖痱条。
-
髆
膊为人体部位名。又称胳膊。一说指上臂外侧面。《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
寿世医窍
《寿世医窍》为书名。撰人不详。二卷。刊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本书根据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分节论述该经脉的循行、主病、经脉、循行图,及各经所用药物。论述简明。现存初刊本。
-
阴器
阴器指外生殖器。为足厥阴肝经所过。《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其功能和发育与肾气盛衰有关。故阴器病症,多从肝肾论治。《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督脉者…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
-
腰
腰为人体部位名。指背部第十二肋骨以下至髂嵴以上的软组织部位。“腰为肾之府”,与肾关系密切。足太阳等经脉所过。腰部为经脉所过的重要部位,足三阳经脉循腰而下,足三阴经和奇经之脉循腰而上。
-
经络歌诀
《经络歌诀》为书名。刊于1694年。本书将经络内容和主病编成七言歌诀,便于诵记。本书系将《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十二经循行与主病部分以及奇经八脉的循行与主病编成的七言歌诀,以便初学诵读。本书多与汪昂《汤头歌诀》合刊,现有清刻本等。
-
经络学说简编
《经络学说简编》为书名。北京中医学院编。196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书简要介绍经络学说的发展概况,十二经络、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主病等。
-
前廉
前廉即前缘。《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
-
原昌克
原昌克为日本针灸家,又名子柔、南阳。曾撰《经穴汇解》。成书于日亨和癸亥年(1893年)。书中引用书籍28种,分部、分经详考穴位,于经穴之外又收奇穴263名。其中“经脉流注”部分,对各经的循行、交会、骨度分寸绘列图像,是一部考订穴位的专书。
-
黄伊莘
黄伊莘即黄鸿舫。黄鸿舫为现代针灸家。字伊莘。江苏无锡人。学针于虞觉海,后悬壶沪上。针法多宗经旨,善用切、卧、循、压、徐疾、提插等法。
-
虞觉海
虞觉海为近代针灸家。黄鸿舫之师。参见黄鸿舫:黄鸿舫为现代针灸家。字伊莘。江苏无锡人。学针于虞觉海,后悬壶沪上。针法多宗经旨,善用切、卧、循、压、徐疾、提插等法。
-
下膊
下膊即前臂。指肘以下,腕以上的部分。《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下肘内,循臂内后廉。”2.臂即上肢由肩至腕部分。即上臂和前臂的合称。《类经图翼》:“肘之上下皆名臂。”
-
刘伯骥
刘伯骥(?原籍广东人。其家曾侨居澳大利亚。曾悉心研读家藏陈修园《南雅堂医书》,复从叔公习医。抗日战争时期从事教育新闻,后留学美国。20世纪70年代著有《中西文化交通小史》、《唐代政教史》、《宋代政教史》等。后又循治史以治医之法,搜罗史材,贯通医旨,纂辑成《中国医学史》。
-
月经过多·血瘀证
月经过多·血瘀证(menorrhagiawithbloodstasissyndrome)是指瘀阻冲任,血行受阻,新血不循常道,失于统摄,以经来量多,或持续不净,色紫黑,有血块或小腹疼痛拒按,舌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或弦为常见症的月经过多证候。
-
(鱼孚)溪陆氏医述
即《要药选》(陆咏媞辑)、《用药禁忌书》(陆循一辑)、《外候答问》(陆晋笙辑)、《病症辨异》(陆成一辑)、《(鱼孚)溪单方选》、《(鱼孚)溪外治方选》、《重古三河间医案》(以上三书均为陆晋笙辑)、《(鱼孚)溪医案选摘要》)(陆咏xx辑)、《景景医话》附《医话录旧》(陆晋笙辑)。
-
鱼
鱼即手鱼。《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手鱼指手腕与大指本节之间隆起的肌肉,其状如鱼,因名。《黄帝内经灵枢·本输》:“鱼际者,手鱼也。”
-
诊脉三十二辨
《诊脉三十二辨》脉学著作。清·管玉衡撰。本书论述了诊脉大法,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领。所统二十九脉的阴阳所属及其形象;详细辨析十二经脉源流、循行及病状,对于切脉法也作了较为深刻的探讨。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等。
-
对山医话
《对山医话》为书名。4卷。补篇1卷。清·毛祥麟撰于1903年。书中对医药典故、医林逸事、民间疗法、医理、药物的心得体会等均有所记述,并批评诊治中因循执方等弊病。书中杂有炼丹等内容。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
臑内
臑内上臂内侧。《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
-
六候
六候气功学术语。谓小周天一候(精炁循任督运行一周)所分的生药、采药、卯沐、进阳火、酉浴、退阴符等六个环节。六候中火候进退各有要诀。
-
理法
理法推拿手法名。又名缕法。见《外科中医按摩疗法》。用手握肢体,然后一松一紧,自上而下循序移动。多用于四肢部。有理顺筋脉的作用。
-
经络之海
经络之海指冲、任二脉。《黄帝内经灵枢·五音五味》:“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
-
肩髆
肩髆即肩膊。《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循肩髆内。”肩膊为人体部位名。1.肩膊指两肩及肩之偏后部位。《黄帝内经灵枢·终始》:“肩膊虚者,取之上。”2.肩膊又作肩胛骨的别称。
-
腘
腘为人体部位名。指膝部后方屈膝时的凹处,俗称腿凹或膝弯。《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
-
病瘳
病瘳疾病痊愈。《素问·痹论》:“五脏有俞,六府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
时尚
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对时尚(流行)作如下解释:(1)时尚的流行范围比时髦狭小,持续时间短,所受到的社会支持也不强烈。所以,时尚必须不断地服从新奇原则,才能引起人们的向往,形成流行。(2)时尚与群众行为相类似,两者都具有高度的暗示性、无结构性和反抗性。③社会上参与时尚流行的成员,符合常态分布。
-
髀阳
髀阳为人体部位名。髀指股骨,阳指外侧。即指大腿外侧部。《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以下循髀阳。”
-
手表
手表为人体部位名。指手背。《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