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脉法
古代有三部九候的遍诊法,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等。1.《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脉法》日:天地之变,无以脉诊。”1984年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了竹简本《脉书》,经对比,马王堆帛书的《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和《阴阳脉死候》与张家山《脉书》的第二部分内容大体相同,可以互相校勘。
-
脉
《黄帝内经灵枢·诀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黄帝内经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又称脉诊、诊脉、按脉、持脉。古代有三部九候的遍诊法,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等。五不女之一·脉:脉为五不女之一。万全《广嗣纪要·择配篇》:“五种不宜:一曰螺,阴户外纹如螺蛳样,旋入内;
-
医学汇海
《医学汇海》综合性医书。清·孙德润辑撰。刊于1826年。卷三-三十五列述伤寒、内科杂病、五官科、妇科、儿科、外科瘟疫等多种疾病的证治。每一病证介绍其脉法、总纲、病状诊断及治疗方剂;所列方剂颇多,除采摭名家方剂外,还包括民间简易治法、外治法、食疗法。并附治案。卷三十六脉法综述,简要地介绍了多种脉法。
-
罗国纲
罗国纲清代医家。字振召,号整斋。少习举子业,喜读医书,辨证精细,论治灵活,治验颇多。晚年辑成《罗氏会约医镜》二十卷(1789年),撷取历代医籍精华,分类论述,首述脉法,次论治法精要、伤寒、瘟疫、杂证、妇科、本草、儿科、疮科及痘科,间附临证考脉法及治疗经验。所制新方,多切实用。
-
脉理求真
《脉理求真》脉学著作。清·黄宫绣撰。介绍诊脉部位,各种脉的形象、主病等内容;卷三有汪昂所撰十二经脉歌、奇经八脉歌,末附新增脉要简易便知,作者综合各家论述,参以个人心得,联系临床实际叙述脉理,并对脉法中某些重要的问题作了扼要的阐析。本书原附刊于《本草求真》之后,后出单行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
诊家枢要
《诊家枢要》脉学著作。元·滑寿约撰于1359年。首论脉象大旨及辨脉法,结合临床实践,颇多独到的见解;继之阐析浮、沉、迟、数等29种脉的脉体、脉象及其主病。本书有清·周学海评注本,周氏于卷后附录诸脉条辨(出程丈囿《医述》)及持脉总论(出李中梓《士材三书》)。1949年后有影印本。
-
医学正传
《医学正传》综合性医书。明·虞抟撰于1515年。凡所述诸证,均先立论,必以《内经》要旨为提纲。其证治则以朱丹溪学术经验为本。脉法采摭《脉经》,伤寒、内伤、小儿病分别宗法张仲景、李杲和钱乙。虞氏对咒禁、巫术,以运气推算病期、病证和治法等均持批判态度。1949年后有排印本。
-
张璧
张璧为金代医学家。为张元素之子,其脉法研究颇为精当,系以《内经》、《脉经》为本,参以仲景及后世诸家脉论,并阐以己见,著成《云岐子脉法》,以七表八里九道脉为纲,论述各脉之主证及方治。尚有《伤寒保命集》(又称《云岐子保命集论类要》),为论述伤寒证之著作,后编入《济生拔萃》。善针灸之术。
-
脉经
主要内容:本书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先取《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有关论述分门别类,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际。卷五述仲景、扁鹊脉法;其他《脉经》:黄公兴、秦承祖、康普思(以上见《隋书·经籍志》)、王子颙、甄权(以上见《新唐书·艺文志》)、李勣(见《崇文总目》)等均撰《脉经》,均佚。
-
云岐子
云岐子为金代医家。张璧别号,张元素之子。张璧为(13世纪)金代医家,号云岐子。易州(今属河北易县)人。继父业,名闻当时。善针灸之术。撰有《脉谈》、《云岐子脉法》、《医学新说》等。又撰《伤寒保命集》二卷(《济生拔粹》中题名《保命集论类要》)。《济生拔萃》中载有《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
-
会环灸
会环灸为古灸法之一。出《脉法》。相当于现代之回旋灸法。回旋灸为悬起灸之一。是将艾卷点燃一端空悬于穴位部作往复回旋的移动,给以较大范围的温热刺激。回旋灸
-
启脉
启脉为古治法术语。出《脉法》。指用砭石对痈肿作切开排脓。古代认为痈肿是因为脉内有邪,致使营卫不通,脉内肉腐化脓。用砭石启开病脉,可以泻出脉中邪气、脓血。因称。
-
张家山汉简脉书
张家山汉简脉书为西汉医学简牍。其中不少病名可以在《五十二病方》中找到。而关于十一脉及其死候的内容,又可以在《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中找到相应的段落。据此有研究者认为张家山汉简《脉书》是《阴阳十一脉》的传本之一,同时推测马王堆出士的针灸书实际上只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两种。
-
剌络
指用三棱针或皮肤针等在浅表络脉上点刺或散刺以放出适量血液的方法。马王堆汉墓帛书《脉法》有“用砭启脉”的记载。《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本法多用于治疗热证、实证,例如急性结膜炎、急性角膜炎、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中暑、高热、惊厥、昏迷、丹毒、痔疾、急性软组织挫伤等。
-
郭志邃
郭志邃字右陶。郭氏鉴于痧胀病症发病多、传变快,治不对症,命在须臾,遂搜求前人有关学术经验,总其大纲,撮其要领,于公元1675年撰成《痧胀玉衡。书成后3年,郭氏从临床实践中意识到“痧之变幻,更有隐伏于别病中者”,又作后卷1卷,补充了不少有关痧症的诊治内容,是一部比较系统的痧症专著。
-
马良伯
马良伯为晚清医家,字冠群,孟河(今江苏武进县西北)人。撰《医悟》一书,主要采集和仿照王肯堂、张璐、程钟龄等名家有关著述,论述脉法、望诊、伤寒、杂证、妇、外科等,并附治方。其外科方,半数出自家传。另有《伤寒集注》、《伤寒类编》各9卷。
-
太仓公
太仓公即淳于意。曾先后向公孙光、公乘阳庆等人学医,医术高明,尤其重视脉法的运用,治病每针药并用,取得较好的疗效。《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他治疗25个病例的情况,其中既保存了西汉以前医学文献中的有关材料,又如实记录了他治疗疾病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成为我国最早的病案材料,当时称为“诊籍”。
-
本草必备
即《素灵摘要》2卷、《内景图解》、《脉法删繁》1卷、《格言汇要》2卷、《本草必用》2卷和《症方发明》8卷。均系选录《内经》、《伤寒论》及历代中医著作中的精华部分,并结合个人的学术经验予以阐述注解,全书论及生理、解剖、病原、病理、疾病各论、诊断、疗法、药物、方剂等方面,内容较广泛而完整。
-
申相
申相为明代医家。山西长治人。曾研究脉法,精于伤寒一科,著有《诊家秘要》、《伤寒捷法歌》,均佚。
-
仲景伤寒论疏钞金錍
《仲景伤寒论疏钞金錍》为书名。又名《伤寒金鎞疏钞》。明·卢之颐撰。作者根据《内经》理论阐解《伤寒论》,全书依次为辨六经脉证,辨诸可、诸不可,辨痉湿喝、霍乱、阴阳易、劳复,以及辨脉法、平脉法、伤寒序例。卢氏力图将《伤寒论》注家中一些违悖《内经》、仲景原文精义的见解,一一予以订正详辨。
-
孙德润
孙德润为清代医家。字慎元。浭阳(属河北丰润县)人。辑撰有《医学汇海》36卷(1820),包括医理、杂病、补论温疫、脉法等部分。
-
孙慎元
孙慎元即孙德润。孙德润为清代医家。字慎元。浭阳(属河北丰润县)人。辑撰有《医学汇海》36卷(1820),包括医理、杂病、补论温疫、脉法等部分。
-
颅囟经
概述:《颅囟经》为儿科著作。书名取小儿初生时颅囟未合之义。又名《师巫颅囟经》。托名周穆王时“师巫”所传(一作东汉·卫汛撰)。主要内容:内容首论脉法,次论病源、病证,再次为惊痫癫证治、疳痢证治及火丹证治。现有《当归草堂医学丛书》本。
-
喻昌
新建古称西昌,故晚年号西昌老人。学术贡献:喻昌治学推崇《伤寒论》,在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基础上,将《伤寒论》条文重行分类归纳,于三纲鼎立说多有阐发。晚年将其在伤寒方面之研究著成《尚论篇》八卷,详论伤寒六经证治,春月温病,夏秋暑湿热诸病及脉法、治法等。《寓意草》全文在线阅读《医门法律》全文在线阅读
-
五十二病方
撰人未详,约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之一。大多数为外科病,其次为内科病,还有少量妇儿科疾病。书中除用内服法外,尚有灸、砭、熨、薰等多种外治法。包括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种古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
-
王鸿骥
王鸿骥清代医家。因幼年多病而究心医学,通读古代医经,于脉法尤多研究。所著医著有《脉诀采真》,精采古代脉学著作精华,并有所发挥。又有《药性选要》四卷,系韵体文写成,对药物归经之说持有异议。另撰《医书捷钞》,系经与名医研讨后予以修订,加入伤寒、金匮有关方论,分病辑成。各书合成《利溥集》行世。
-
亡血
亡血为病机,统指血液的失亡。可见于伤寒误治。《注解伤寒论·辨脉法》:“病人脉微而 者,此为医所病也。参血证有关:血证泛指以出血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如吐血、呕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及外伤出血、妇科经带胎产出血等。见清·唐容川著《血证论》现中医临床也有将血液系统疾病作血证专科者。
-
心印绀珠经
《心印绀珠经》为综合性医书。元·李汤卿撰。全书依次论述原道统、推运气、明形气、评脉法、察病机、理伤寒、演治法、辨药性、十八剂等九部分。李氏将方剂的类别分为轻、淡、清、解、缓、火、暑、湿、寒、燥(一名“涩”)、甘、平、温、和、调、补、荣、夺十八剂,各列其代表性处方。后人评此书“微而臧、约而达”。
-
幼科折衷
《幼科折衷》为儿科著作。明·秦昌遇约撰于十七世纪中期。作者认为以往幼科诸方中的论治,或偏寒,或偏热,或喜补,或喜泻,遂取各家之长而弃其弊,故以“折衷”为书名。书中对小儿杂病的证治立论凡五十余篇,每病首载七言歌及脉法,其次节引《内经》以下诸家之论,后为治法。
-
医学粹精
《医学粹精》医学丛书。又名《医家秘奥》。清·陈嘉璴辑。刊于1749年。包括《脉法解》、《慎斋三书》、《查了吾正阳篇选录》、《慎柔五书》、《陈氏笔谈》共五种。现存四种清刻本及上海萃英书局石印本。
-
医略
《医略》综合性医书。本书纂述《内经》、《难经》及历代诸家医书之要妙,以“改古今之同异,辨议论之经验,分诊治之优劣”(见凡例)。卷一脉法、治则及杂论,在汇集前人论述精要之同时,阐发了个人的见解。卷二内科、妇科主要疾病诊治,重点阐述病因、病理和辨证;卷三为五脏六腑考、十二经并奇经八脉考;
-
姚浚
姚浚明代医家。字哲人。和州(今安徽和县)人。父九鼎曾任职太医院。承父业,以医世其家。著《脉法正宗》、《难经考误》、《药品征要》、《风疾必读》等,皆佚。
-
阳脉
概述:阳脉:1.经脉中的阳经;2.切诊的分类;包括手、足三阳经,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冲、阳蹻脉、阳维脉等。《黄帝内经灵枢·脉度》:“阴脉荣其藏,阳脉荣其府,如环之无端。”《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所谓盛经者,阳脉也。”《伤寒论·辨脉法》:“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出自马王堆汉墓帛书。
-
周之干
周之干明代医学家(约1508-1586年)。中年因病自习医学,潜心研究《内经》,私淑张元素、李东垣,参以刘河间,后又就正于薛己之门,问难数月,豁然贯通。精通脉学,擅长于内伤证治。著《周慎斋三书》、《脉法解》,又有门人记录并由后人整理之《周慎斋遗书》、《慎斋医案》等传世。弟子有查了吾、胡慎柔等。
-
周垣综
周垣综清代医家。东海(今属江苏)人。少多病,及长,潜心医学。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充幕僚,供职于雍丘(今河南杞县),人知其善医,乃求治于门,多获良效,遂积十余年间行医经验,编成《颐生秘旨》八卷。书中论杂病证治颇详,末附《脉法》、《运气》及《本草偶拈》诸文。
-
诊家正眼
卷一以《内经》、《难经》理论为主论述脉学基本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文中还征引王叔和、李东垣、朱震亨、滑寿、戴共父、李时珍等诸家脉诊学说,予以分析阐论,作者本人则另加注按,颇有发挥;
-
诊籍
诊籍是古代记载病人诊疗情况的记录。《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今臣意所诊者,皆有诊籍。以故表籍所诊,期决死生,观所失所得者合脉法,以故至今知之。”可知西汉时已有诊籍记载。后世演变为病历医案。诊籍也特指西汉时期淳于意诊病时,对患者病情、医者诊疗过程的记录。
-
素问悬解
《素问悬解》医经著作。清·黄元御撰注。本书以通行本《素问》81篇的主要内容分为养生、脏象、脉法、经络、孔穴、病论、治论、刺法、雷公问、运气十类、重予编次,并通过调整各篇文字将原散佚的《刺法论》和《本病论》二篇补齐,在原文各段之后均有扼要注释。书末附有冯承熙撰《校余偶识》一卷。现有《黄氏医书三种》本。
-
伤寒准绳
《伤寒准绳》为伤寒著作。《证治准绳》组成部分。又名《伤寒证治准绳》。明·王肯堂编撰。刊于1604年。卷首入门辨证诀,鉴别外感、内伤之发热,阐析伤寒及类伤寒一些症候在因、证方面的不同点。4列述六经病主要病证的方治;6为合病、并病及汗、下、吐后等病;卷7为劳复、食复、瘥后诸病、四时伤寒、妇人和小儿伤寒等;
-
明医指掌
《明医指掌》综合性医书。明·皇甫中撰注,王肯堂订补,邵从臬参校。撰年不详。本书仿效吴恕《伤寒活人指掌图》之体例,歌赋与论述相结合。卷一病机赋、经络总抄及龚云林“药性歌”;卷二-七内科杂病;卷八为五官、外科病证;卷九妇人科;每证先列歌括,次载阐论,再记脉法,并附成方,颇多可取之处。多种石印本。
-
脉要图注
《脉要图注》脉学著作。清·贺升平辑,刊于1783年。卷一以脉学总论内容为主,兼谈各科脉法及五运六气;卷二介绍28脉,奇经八脉及灸法等;卷三列述骨度名位、十二经脉、十六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卷四专论形身、脏腑、营卫、颜色、声音、五行等诊法。内容比较丰富,插图颇多。
-
脉贯
《脉贯》脉学著作。九卷。清·王贤撰。刊于1711年。王氏论述脉法。采摭《难经》要旨以为提纲,并广引诸家学说以阐脉理。删繁纂要,附述己见以求脉理贯通。现存清刻本。
-
顾氏医镜
即《素灵摘要》、《内景图解》、《脉法删繁》、《格言汇要》、《本草必备》和《症方发明》。此六种皆系作者选录《内经》、《伤寒论》及历代中医著作中的精华部分,并结合个人的学术经验加以归纳整理并阐述注解而成。全书论及生理、解剖、病原、病理、疾病各论、诊断、疗法、药物、方剂等方面,内容较广泛而系统。
-
读医随笔
《读医随笔》笔记性著作。清·周学海编于1891年。本书系作者汇集读书、临证之笔记而成。卷二形气、脉法类;卷三-四证治类,列各种病证证治;卷五方药类,审辨药物性味效用;卷六评释类,为作者研读古医书的心得体会,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存清《周氏医学丛书》本等。
-
本草征要
《本草征要》为药物学著作。卷二为《四言脉诀》,补原着之缺略,正传本之差讹,仍旧者十之二三,新改者十之七八,并以〈脉法心参〉附于后,记临症之得乎心而应乎手者与得乎心而不能喻诸口者,一一详加记载,而以色诊附焉。第二卷为形体部分与专科,即分头、面、七窍、四肢、百骸以及外科、伤科、女科、儿科等。
-
本草汇
《本草汇》为药物学著作。清·郭佩兰撰。刊于1655年。本书内容主要参考《本草纲目》、《本草经疏》等书编成。卷1为十四经经脉图、脏腑图及引经药物、面部望诊图等;卷2杂论三部九候、脉法、经络、运气等;卷3介绍用药式、引经报使及禁忌药;6为杂证、伤寒、妇、外、幼各科病机;8列百病主治药;
-
舍证从脉
舍症从脉是指当脉象与症状所反映的病机有矛盾时,通过综合分析,确认某些症状不能真实反映病机,便舍弃这些症状,遵从脉象进行证候诊断的方法。《医宗必读·脉法心参》:“表证汗之,此其常也。仲景云,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身体疼痛,当救其里,用四逆汤。
-
舍脉从证
舍脉从症是指当脉象与症状所反映的病机有矛盾时,通过综合分析,确认脉象不能反映真实的病机,便舍弃脉象,遵从症状进行证候诊断的方法。《医宗必读·脉法心参》:“脉浮为表,治宜汗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下者焉;若阳明脉迟,不恶寒,身体濈濈汗出,则用大承气汤,此又非迟为阴寒之脉矣。
-
钱雄万
钱雄万清末医家。字心荣。江苏武进人。世以医为业。尝著《医津》两卷(1923年由其子孙刊行)。该书以脉法冠其首,后列有五十余种杂症论治。孙钧(字同增),亦有医名。
-
平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曰平。”正常脉象:平指正常脉象。气血平和、饱满,阴阳平衡:平指生理学名。《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神气乃平。”《黄帝内经灵枢·根结》:“上工平气。”性味平和的剂型为平剂。古通便、辩(辨)。如平脉法,即辨脉法;平虚实,即辨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