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㨰法推拿
㨰法推拿是指以㨰法作为主要手法来治疗疾病和损伤的推拿方法。
-
推拿
常见手法有推法、按法、揉法、拿法、摇法、 (扌衮)法、击法、摩法、擦法、扳法、捍法和一指禅推法等。擦法:擦法是以掌根大鱼际或小鱼际着力,在病人较长的一段体表上作快速的来回摩擦。具有理筋通络、滑利关节的功效,多用于半身不遂、颈椎病,以及指端麻木疼痛等症。正骨八法之一·推拿:推拿为正骨八法之一。
-
推拿学
推拿古称按摩、按跷等,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疗法,具有疏通经络、滑利关节、调整脏腑气血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等综合效应。历史上推拿流派纷呈,手法繁多,根据治疗目的、操作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医疗推拿、小儿推拿、正骨推拿、保健推拿、运动推拿、自我按摩等不同类别。
-
年寿
概述:年寿:1.推拿部位名;2.望诊部位名;3.经外奇穴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2)年寿指山根与准头之间的部位(《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3)年寿指鼻尖(《幼科推拿秘书》)。指眉心至鼻尖之间的部位。《婴童百问》:“年寿平陷者主夭,青主发热主惊…”出《中医推拿学讲义》。位于两眼内眦联连中点下0.2寸。
-
钱櫰邨
钱櫰邨清代医家。玉峰(今安徽秋浦)人。长于儿科,尤精推拿。曾将其岳父录之的《幼科推拿》和《推拿广意》二书合辑为《小儿科推拿直录》(1793年)。该书绘图精细,详列诸穴及各种推拿手法。
-
手到病除
《手到病除》为书名。王若东编。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介绍推拿术发展史、治病机理、辨证施治、适应证、禁忌证及注意事项,同时归纳了100个常用俞穴及100种推拿手法;下篇荟粹了古今中外数十种保健推拿功法,其中有古代秘藏功法,神秘的异国奇术,以及民间早已散佚的许多按摩功法。
-
五经
概述:五经:1.五脏的经脉;《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即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五穴,分别位于第一至五指远端的指腹上。《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五经者,五指头之经络也。运者以我食指运小儿五指头肉上,此法能治大小便结,开咽喉胸膈中闷塞,以及肚响腹胀、气吼泄泻诸症。”
-
大天心
大天心为推拿穴位名,又名上天心,位于额上。出《小儿推拿广意》。《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上天心者,大天心也,在天庭中,小儿病目,揉此甚效,以我大指按揉之。眼珠下视,往上揉:两目不开,左右分揉。”
-
上天心
上天心为推拿穴位名,即大天心。出《小儿推拿广意》。位于额上。《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上天心者,大夫心也,在天庭中,小儿病目,揉此甚效,以我大指按揉之。眼珠上视,往下揉;两目不开,左右分揉。”
-
二人上马
位于手背第四与第五掌骨小头之间:二人上马出陈氏《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能利尿、通淋、清神、顺气、散结。《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掌背穴图》:“二人上马,在小指下里侧,对兑边是穴,治小便赤涩,清补肾水。”《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二人者,我之大、食二指也。
-
左端正
左端正为推拿穴位。出《小儿推拿广意》。位于左手中指远端指骨的桡侧边缘。《厘正按摩要术·立法·针法》:“端正在中指端两旁。”掐左端正,能止泻。《小儿推拿广意·中卷·杂症门》:眼“右视,掐左端正穴。”但《幼科推拿秘书·推拿病症分类·目疾门》:“左视掐左端正。”
-
黄贞甫
黄贞甫明代医家。好学博览,曾游学湖北襄阳,得赵某授以救婴秘术,后潜心研究之,遂精医术,尤长于儿科推拿术。泰昌元年(1620年)将己之推拿经验整理成《推拿秘旨》四卷,详述儿科诊法、推拿手法及穴位,内附推拿手法图。该书存于徐赓云之《味义根斋偶钞》。
-
右端正
右端正为推拿穴位名。出《小儿推拿广意》。位于左手中指远端指骨的尺侧边。《厘正按摩要术·立法·掐法》:“端正在右者,中指端右侧,掐之止吐。”《小儿推拿广意·中卷·杂症门》:“眼左视,掐右端正穴。”但《幼科推拿秘书·推拿病症分类·目疾门》:“右视掐右端正。”
-
水底
水底为推拿穴位名。位于小指及第五掌骨远端尺侧一线。参见水底捞月:水底捞月为小儿推拿方法名。操作方法是由小指尖推向手掌根部坎宫穴,再回转至内劳宫穴,如捞物状。《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水底者,小指边也;其法以我手拿住小儿手指,将我大指自小儿小指旁尖,推至坎宫,入内劳轻拂起,如捞明月之状。”
-
天心
概述:天心:1.经外奇穴名;主治急惊风、口眼歪斜。一般直刺0.1~出陈氏《小儿按摩经》。治惊风、口眼 斜等。《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掌面诸穴图》:“天心穴,乾入寸许,天吊惊风、口眼 斜,运之效。”与其他穴位配伍,可治头痛、鼻塞伤风等。《幼科推拿秘书》:“天心穴,在额正中,略下于天庭。”
-
气池
概述:气池:1.推拿穴位名;见陈氏《小儿按摩经》。《幼科推拿秘书·穴象手法》:“气池,在目下胞,一名坎下。”与目上胞(风池)同作望诊之处。《小儿推拿广意·上卷》:“风气二池黄吐逆,若黄舌色定为风,惊啼烦躁红为验。”见《奇效良方》。气池红,主伤风传变在脏,三焦有热之证。
-
大肠筋
概述:大肠筋为推拿穴位名,出自《幼科推拿秘书》。能治泄泻,止痢疾。《幼科推拿秘书·赋歌论诀秘旨》:“若治痢疾并水泻,重推大肠经一节。”男位于食指中段指骨的腹面、女则在食指远端指骨的腹面:大肠经于男子位于食指中段指骨的腹面、女则在食指远端指骨的腹面(《小儿按摩经》)。
-
二扇门
二扇门为推拿穴位名。用掐、揉法,有发汗等作用。1.位于手背第二掌骨小头尺侧。《针灸大成》卷十:“掐两扇门,发脏腑之汗,两手掐揉,平中指为界,壮热汗多者,揉之即止。又治急惊,口眼斜。”2.位于手背第四与第五掌骨小头之间(见《幼科推拿秘书》)。
-
百虫
百虫为推拿穴位名。见《小儿推拿秘诀》。位于大腿前方。能止惊搐。《幼科推拿秘书·穴象手法》:“百虫穴,在大腿之上外边。”
-
幼科集腋
《幼科集腋》为书名。朱裕原撰。此书专述儿科推拿,治术上作者推崇夏鼎之《幼科铁镜》。书中先述推拿辨证总论,并附全身部位推拿图10幅。后列述惊风24症推拿法,并重点介绍夏鼎有关脐风推拿法、救脐风法、治麻症法等内容。现有1936年苏州刊本。
-
厘正按摩要术
《厘正按摩要术》推拿专著。清·张振鋆辑。刊于1889年。本书是在明·周于蕃《小儿推拿秘诀》一书基础上,进一步校订补辑而成。卷一辨证,包括四诊及按胸腹等儿科诊断法,尤重小儿望诊。卷三取穴,包括十四经脉经穴图说及儿科推拿的各种取穴及手法图说29个;卷四列证,叙述惊风、疳疾等24类疾病的症候及推拿法。
-
大横纹
大横纹为推拿部位名,又名横纹。即腕部掌侧的横纹。出自陈氏《小儿按摩经》。《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横纹者,大横纹也,手掌下一道大横纹,(月反)门直推到横纹,止吐神效;横纹转推到(月反)门,止泻神效。”
-
运动按摩
运动按摩亦称运动推拿。是将推拿疗法应用于体育运动的一种方法。它以运动员为对象,在体育竞赛前后或期间,采用多种推拿手法,以帮助运动员克服赛前紧张,调整竞技状态,消除疲劳和促进伤后康复。运动按摩对提高和恢复其运动能力有相当显著的成效。
-
上马
上马为推拿穴位名,即二人上马。出陈氏《小儿按摩经》。能利尿、通淋、清神、顺气、散结。一手有二穴:位于手掌面第五掌指关节处横纹和第五掌骨底处。《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二人者,我之大、食二指也。又以我食指尖,按儿小指根横纹旁;掐之,清补肾水,治小肠诸气,最效。”
-
威灵
概述:威灵为推拿穴位名,又名威宁。用掐法或揉法治头痛、耳鸣、急惊风、手不能屈伸等症。《中国针灸全书》列为腰痛点别名。《小儿按摩经》·威灵:威灵位于腕背横纹的尺侧端。《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威灵:威灵位于手背第二掌骨基底部的桡侧。见《幼科推拿秘书》。
-
文台
概述:文台:1.小儿头面部望诊的部位;《奇效良方》:“文台上红脉现,伤寒三日候,主内热头疼。”位于左鬓发处。《幼科推拿秘书·穴象手法·穴道图象·穴在面者》:“龙角,一名文台,在左鬓毛。”
-
胞络
概述:胞络:1.分布于胞宫的脉络;2.心包络;《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指联系胞宫的经络,主要是八脉中的冲脉和任脉。杨上善注:“任、冲之脉起于胞中,为经络海,故曰胞脉也。”《医门棒喝二集》卷一:“胞络居于膻中,…出《幼科推拿秘书》。位于无名指近端指节的腹面。
-
额角
概述:额角:1.人体部位名;2.推拿穴位名。《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幼科推拿秘书》:“额角:左为太阳,右为太阴。”见太阳穴、太阴穴条。
-
精灵
概述:精灵为推拿部位名,即精宁。《中国针灸全书》列为腰痛点别名。《小儿按摩经·阴掌图各穴手法仙诀》·精宁:精宁位于腕背横纹的桡侧端。用揉法,有行气破积等作用。威灵·精宁:精宁与威灵为一个穴组,所以这两穴的位置有时有互换的情况。见《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广意》、《厘正按摩要术》。
-
三阴
2.指太阴经;参见“三阳三阴”:三阳三阴指经络的命名,阳分太阳、阳明、少阳,总称三阳;又可称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两阴交尽”谓之厥阴,指阴气最微。《幼科推拿秘书·赋歌论诀秘旨》:“又若三阴三阳虚肿,心有痰也。”
-
斗肘
概述:斗肘:1.经外奇穴名;2.推拿穴位名。出自《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外科大成》称小肘尖。位于曲池穴外方,肱骨外上髁之高点处。功能主治:主治臂肘神经痛、偏瘫、神经衰弱等。刺灸法:艾炷灸3~或艾条灸5~或温灸10~出陈氏《小儿按摩经》。《幼科推拿秘书》:“在手肘曲处高起圆骨处”,“膀膊下肘后一团骨也。”
-
乳旁
概述:乳旁:1.经外奇穴名;2.推拿穴位名。出《中医推拿学讲义》。位于胸部,乳头旁外侧0.2寸处。主治痰鸣咳嗽、胸闷、呕吐。一般用中指尖揉按10~
-
七节
概述:七节:1.推拿穴位名;2.第七胸椎。《针灸聚英》卷一下:“七节自尾骶数上。”1.七节骨位于腰骶正中,命门至尾骨端一线。向上推温阳止泻,并治脱肛;向下推治便秘等症。《幼科推拿秘书》:“七节骨者,从颈骨数下第七节也。”治腹泻,痢疾,伤寒后骨节痛等症。《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七节之傍,中有小心”。
-
五经纹
概述:五经纹:1.经外奇穴名;2.推拿穴位。出《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位于手五指掌侧,拇指指节横纹中点1穴,食、中、无名、小指之近侧指节横纹中点4穴。《保赤推拿法·运五经纹法》:“五经纹,即五指第二节下之纹,用大指在儿五经纹往来搓之,治气血不和,肚胀,四肢抽掣,寒热往来,去风,除腹响。”
-
新设
概述:新设:1.经外奇穴名;2.推拿穴位名。出《新针灸学》。位于项部斜方肌外缘,后发际下1.5寸,直对风池处。主治后头痛、项强、落枕、肩胛疼痛、咳嗽、气喘、咽痛等。一般直刺0.5~出《实用小儿推拿》。在第3-4足趾趾间缝间,趾蹼缘的上方。,此穴用捏法可引腹部之气下行。用于治疗腹胀等症。
-
新建
概述:新建:1.经外奇穴名;2.推拿穴位名。出《新针灸学》(朱琏)。位于髋部,在股骨大粗隆与髂前上棘之间,阔筋膜张肌中。主治股外侧皮神经炎、股关节炎、股神经痛等。一般直刺1.0~出《实用小儿推拿》。在颈部第2-3颈椎棘突间。有清咽喉、散热结等作用。用于治疗喉痛,急性喉痹,乳蛾,声带水肿,喉咙嘶哑等症。
-
五指节
概述:五指节:1.经外奇穴名;2.推拿穴位名。出《中医推拿学讲义》。主治腹痛、气血不畅、呼吸困难。出陈氏《小儿按摩经》。一手有五穴,分别位于拇指指间关节背面横纹及食、中、无名、小指近端指间关节背面横纹处。《厘正按摩要术·取穴》:“五指中节有横纹为五指节。”能祛风化痰,苏醒人事,通关膈闭塞。
-
四横纹
概述:四横纹:1.经外奇穴名;出《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刺灸法:—般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分别位于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屈侧的横纹处,一手有四穴。应用时用推法,有和气血,退热除烦等作用。可治不思乳食,手足常掣,头偏左右,肠胃湿热,眼目翻白,气急气喘,肚腹疼痛,口眼 斜,嘴唇破烂等症。
-
指拨法
概述:指拨法:1.针刺时用手指拨动针柄以增强针感的方法;见上海中医学院《推拿学》。另一手握住病员肢体进行拨伸、旋转活动,或嘱其自作弯腰、抬腿、踏步等动作,使该最痛点转变为不痛或稍痛时,医者拇指向下、向外轻柔地平推数下。适用于落枕、漏肩风、肩背痛、腕指腱鞘炎、踝关节扭伤等软组织损伤疾患。
-
中指节
概述:中指节:1.经外奇穴名;2.推拿穴位名。出《千金翼方》。《中国针灸学》列作奇穴。位于手中指背侧,远端指节横纹中点稍前方之凹陷中。主治牙痛等。一般艾炷灸5~中指的近端指关节部。《小儿推拿广意·阳掌十八穴疗病诀》:“中指节,推内则热,推外则泻。”
-
交骨
概述:交骨:1.耻骨;2.推拿穴位名;耻骨:《中医药学名词》(2004):交骨(pubisbone)指耻骨。治急慢惊风。《厘正按摩要术》:“掌根上为阳池,下为阴池,二池旁为交骨。”“交骨不开”是指若这一关节活动有障碍,可影响分娩。治疗可用凤林寺《女科秘宝》佛手开骨散(龟甲一具炙酥,当归50g,川芎50g,党参100g)。
-
前承山
概述:前承山:1.经外奇穴名;2.推拿穴位名。出《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位于小腿伸侧正中线,胫骨前嵴上,平外踝上缘上8寸处。主治小儿角弓反张。《厘正按摩要术》:“前承山,在足三里下,与后承山相对。”
-
小天心
概述:小天心:1.推拿穴位名;2.经外奇穴名。推拿穴位名·小天心:小天心为推拿穴位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位于手掌根部大鱼际与小鱼际相交处,距大陵穴五分。“掐小天心,天吊惊风,眼翻白偏左右及肾水不通用之。”主治心痛,惊风抽搐,目视不正,高热神昏,小便不通,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等。一般直刺0.3~
-
精宁
《中国针灸全书》列为腰痛点别名。《小儿按摩经·阴掌图各穴手法仙诀》·精宁:精宁位于腕背横纹的桡侧端。5掌骨间,距掌指关节半寸处,约与外劳宫相平。用揉法,有行气破积等作用。威灵·精宁:精宁与威灵为一个穴组,所以这两穴的位置有时有互换的情况。见《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广意》、《厘正按摩要术》。
-
甘载
甘载为推拿穴位名。位于第一掌骨背面。出《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厘正按摩要术·立法·掐法》:“甘载在掌背,合谷后。”《小儿推拿广意·阴掌九穴疗病诀》:“掐之能拯危症。”
-
宽喉法
宽喉法为推拿方法名。又称“喉科擎拿法”。擒拿是使咽喉肿胀疼痛剧烈的病人可以进食的一种推拿手法。食、中、无名指紧按病人虚口处(相当于合谷穴);以食、中、无名指按住锁骨上缘,肘臂压住患者胁肋,前胸紧贴于患者的背部,然后两手用力向左右两侧拉开,两肘臂和胸部把患者胁肋及背部压紧,三方面同时用力。
-
八卦
概述:八卦:1.古代《易经》中用“—”(阳)和“--”(阴)两种基本符号组成的八种图形;2.推拿穴位名。近第三掌骨小头处为离,近第三掌骨底处为坎,拇指侧为震,小指侧为兑,坎与兑之间为乾,离与兑之间为坤,坎与震之间为艮,离与震之间为巽。《针灸大成》卷十:“运八卦,除胸肚膨闷,呕逆气吼噫,饮食不进用之。”
-
周于蕃
周于蕃明代医家。蒲圻(今属湖北)人。精医,尤长于推拿术。尝撰有《小儿推拿秘诀》(1612年),以指代针治婴幼疾,甚为后世所推崇。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嘉善钱汝明增订为《秘传推拿秘诀》一卷,补遗一卷。光绪十四年(1888年)宝应张振鋆受丹徒张心樵嘱托,为之参订周氏之书为《小儿按摩术》。
-
夏云集
夏云集为晚清医家。字祥宇,又字英白。河南新息人。长于儿科推拿,撰有《保赤推拿法》(又名《推拿精要保赤必备》)(1885),后有许敬舆(公岩)等之增释本,称《增图考释推拿法》(1933)。夏云集,习举业,官至江苏句容知县。兼通医术,擅长儿科推拿。
-
老龙
概述:老龙:1.推拿穴位名;2.经外奇穴名。出《小儿推拿广意》。掐此穴治惊风、昏迷。《保赤推拿法·掐老龙穴法》:“此穴在中指背靠指甲处。相离如韭叶许。若儿急惊暴死,对拿精灵、威灵二穴,不醒,即于此穴掐之,不知疼痛,难救”。出《幼科铁镜·虎口合骨穴图》。主治气厥。一般以指掐或用毫针直刺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