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十一难经
概述:《八十一难经》为医经著作。原题秦越人撰。第69-81难论述针刺补泻之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吕博望《注众难经》、杨玄操《集注难经》、丁德用《补注难经》、滑寿《难经本义》、熊宗立《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张世贤《图注八十一难经》、徐大椿《难经经释》、黄元御《难经悬解》、日人丹波元胤《难经疏注》等。
-
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
《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为书名。七卷(包括首卷一卷)。明·熊宗立(勿听子)撰与1438年。本书卷首为八十一难经纂图,共绘有解释《难经》本文的图表28图。正文部分则逐条作注,对于难释的字、词及主要内容都作了较通俗的解释。原为初学而作,故书名“俗解”。现存日本刊本。1983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
王勃
王勃为唐代文学家(650-676年),知医,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撰有《滕王阁序》,见称后世。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知曹元有秘术,师事五年,尽得其要。因虢州多药草,后求补虢州参军。上元二年(675)往海南探父,堕水受惊而死。尝为《黄帝八十一难经》作序,另有《医语纂要》一卷,一说为《医语》撰序。
-
周舆权
周舆权宋代医家。一作与权。字仲立。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尝订《难经》,作《难经辨正释疑》。另著《扁鹊八十一难经辨正条例》一卷。
-
重强
重强病证名。①脾气功能失调所致四肢沉重不举,九窍不通的病证。《素问·玉机真脏论》:“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王冰注:“脾之孤藏,以灌四傍,今病则五脏不和,故九窍不通也。《八十一难经》曰: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重,谓脏气重迭;②沉重而强直之症候。《素问·至真要大论》:“少腹满,腰椎重强。”
-
八十一难经图解
《八十一难经图解》为书名。又名《扁鹊八十一难经》,一卷。明·聂尚恒注。约刊于17世纪初。聂氏于医理颇精,尝著《医学汇函》,本书即其第二卷,而无单刻本。书中对《难经》的原文作了较简要的注释,每条问难各附一个图解。更附一图以说明之,现存“带月楼”等明刻本。
-
吕博
吕博为三国时吴国医家。一作吕博。擅长于脉学,著有《玉匮针经》、《金韬玉鉴经》等书,均佚。兼长针灸,著有《玉匮针经》及《募腧经》等书,均佚。还注过《黄帝八十一难经》。
-
王惟一
1067)为宋代著名针灸学家,又名王惟德。同年,他又设计并主持铸造针灸铜人两具,铜人的躯体、脏腑可以分合,体表刻有针灸穴位,用金字标明穴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之用。王惟一历任宋仁宗、宋英宗两朝医官,仁宗时为翰林医官、朝散大夫、殿中省尚药奉御骑都尉。现存于世的,大多是明清两代所造,包括流传于国外的。
-
王九思
王九思为明代医学家,字敬夫,鄂县人。明宏治丙辰进士,任吏部主事、郎中。与石友谅、王鼎象、王惟一共撰《难经集注》。字敬夫,号渼陂,鄠县(今属陕西)人。为弘治九年(1496)进士,后历任吏部主事、吏部郎中。曾与人合注《难经》,至今有《王翰林集注黄帝八十一难经》五卷行世。
-
图注八十一难经定本
《图注八十一难经定本》医经著作。明·童养学注。本书上卷为诊法,又名《新刻增补王叔和脉诀图注定本》,内有佚名氏《增补诊家指掌》及《脉诀》(包括《脉赋》等内容)。其中收载诊脉、脉象、望诊、闻诊等歌诀多种。下卷为《八十一难经》本文及注释,注文比较简明。每难附一图解,系转录自张世贤《图注八十一难经》者。
-
黄帝
传说中的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曾与岐伯等论医学。黄帝为传说中我国汉族(华夏族)的祖先。原姓公孙(一说姓姬),名轩辕,号有熊氏。相传为我国文化的创始者。现有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等,均系托名而作。相传黄帝曾与其臣岐伯、伯高、少俞等谈论医道,故后世习称中医为“岐黄之术”。
-
吕广
吕广为三国时吴国医家。一作吕博。擅长于脉学,著有《玉匮针经》、《金韬玉鉴经》等书,均佚。兼长针灸,著有《玉匮针经》及《募腧经》等书,均佚。还注过《黄帝八十一难经》。
-
难经
第48-61难主论疾病的证候、诊断及四诊。第69-81难论述针刺补泻之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吕博望《注众难经》、杨玄操《集注难经》、丁德用《补注难经》、滑寿《难经本义》、熊宗立《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张世贤《图注八十一难经》、徐大椿《难经经释》、黄元御《难经悬解》、日人丹波元胤《难经疏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