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草纲目
概述:《本草纲目》为中药著作。4以证候为主,分述所用药物。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的科学资料,也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不仅是一部中药学著作,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举凡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以至于历史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成就。
-
林起龙
林起龙清初医家。渔阳(今北京市密云)人。感于《本草纲目》卷帙过多,刊刻检阅不便,乃录其实用切要、求而可得者600余种,辑成《本草纲目必读》(1667年)一书。各药下只设气味、主治、发明、附方四项,以为研习《本草纲目》之捷径。
-
清水白果(银杏)罐头
白果生长于江南一带,在我省粤北山区早已种植。据“本草纲目”中指出,银杏主治温肺益气,定喘嗽,缩小便,止白浊,生食降痰,消毒杀虫。但白果(银杏)采收期很集中,具有冷藏条件可贮存一年之久。2、脱皮:指脱去红色内种皮部份,热水或碱液脱皮法。3、护色处理:脱壳脱皮后的呈黄绿色肉质种子需用2%食盐水进行护色。
-
冰台
冰台为艾的别名。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Artemisiaargyilevletvant.的干燥叶。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说明艾叶用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作用。
-
熏灸
熏灸为灸法的一种。又“疮疥熏法:熟蕲艾一两,木鳖子三钱,雄黄二钱,硫黄一钱,为末揉入艾中,分作四条,每以一条安阴阳瓦中,置被里烘熏。”《肘后备急方》:“中风掣痛,不仁不随,并以干艾斛汗,揉团纳瓦甑中,并下塞诸孔,独留一目,以痛处著甑目而烧艾熏之,一时即知矣。”
-
长
《素问·至真要大论》:“气血正平,长有天命。”《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肝脉来,软弱招招,招揭长竿末梢。”《灵枢·四时气》:“长太息。”《张氏医通·凡例》:“历代名医,选艺各有所长。”《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
味
概述:味:1.味觉能感受药物的真实味道;《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食味”,“味伤形。”气味·味:“味”意指气味。单方独味。方剂配伍中,药物一种称一味,二种称二味…《本草纲目》:“治肺热似火燎,…宜一味黄芩汤。”《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
本草学
在日本,一般认为在奈良朝代以前虽从中国传入医方的同时也传入了本草书,但在奈良时代通过遣唐使而将本草学传入日本,则曾是盛行一时的,遂于公元701年开始设置本草教习和药园,中国已经失传的唐代《新修本草》,日本至今,还保存着圣武时代天平3年(731年)的手抄本。
-
牦牛角
《全国中草药汇编》:牦牛角:拼音名:M oNi Jiǎo别名:毛犀、牦牛、旄牛来源:偶蹄目牛科牦牛Poephagusgrunniens(L.生境分布: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主治高热神昏,惊狂谵妄及热毒入血分、营分,斑疹,痈疡吐血,衄血等症。胃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熄风。各家论述:《本草纲目》:治惊痫,热毒,诸血病。
-
竹䶉肉
拼音名:ZhúShǔRòu英文名:BambooratMeat别名:竹鼠、竹豘、篱鼠(《中华本草》)出处:《本草纲目》来源:药材基源:竹鼠肉为竹鼠科动物竹鼠的肉。喜食竹的地下茎、竹笋,也食草及其他植物的种子与果实。归经:肺;胃热消渴。③《本草求原》:益肺胃气,化痰解毒。2.《医林纂要》:养阴除热,治痨瘵,止消渴。
-
竹鼠肉
拼音名:ZhúShǔRòu英文名:BambooratMeat别名:竹鼠、竹豘、篱鼠(《中华本草》)出处:《本草纲目》来源:药材基源:竹鼠肉为竹鼠科动物竹鼠的肉。喜食竹的地下茎、竹笋,也食草及其他植物的种子与果实。归经:肺;胃热消渴。③《本草求原》:益肺胃气,化痰解毒。2.《医林纂要》:养阴除热,治痨瘵,止消渴。
-
竹(鼠留)肉
拼音名:ZhúShǔRòu英文名:BambooratMeat别名:竹鼠、竹豘、篱鼠(《中华本草》)出处:《本草纲目》来源:药材基源:竹鼠肉为竹鼠科动物竹鼠的肉。喜食竹的地下茎、竹笋,也食草及其他植物的种子与果实。归经:肺;胃热消渴。③《本草求原》:益肺胃气,化痰解毒。2.《医林纂要》:养阴除热,治痨瘵,止消渴。
-
夏以时
夏以时明代医家。吉安(今属江西)人。初习书法,后改习医,于李时珍《本草纲目》颇有心得。性侠义,好助人,值岁荒,倾资赈饥民,活数百人。疫疠流行,倾资购药施之,不取酬谢,治多验,常以一剂即愈,故人称“夏一剂”。
-
小儿囊肿
小儿囊肿为病证名,见《本草纲目》,即脱囊。又名阴囊毒、外肾痈、囊发、囊脱、脱壳囊痈。因湿热火毒下注肝经而成。症见阴囊红肿,继而溃烂皮脱,甚而睾丸外悬。治宜泻肝火、利湿热。初用龙胆泻肝汤,后期宜滋补调理。未溃外敷玉露散或金黄散,已溃按溃疡治。亦可用紫苏叶煎洗或为末干掺或香油调敷。
-
握灵本草
《握灵本草》药学著作。一名《东皋握灵本草》。清·王翃撰于1683年。卷一——十共收药物400余种,每种药分主治、发明及选方三项,内容集自《神农本草经》及以后各家本草文献。其发明与选方项下除辑录前贤论述外,尚有作者的创见与发挥。其分类次序大致以《本草纲目》为依据。附补遗一卷,补录药品约190余种。
-
腰膝注痛
腰膝注痛证名。即腰痛连及膝部。见《本草纲目》卷四。前人有“腰为肾之府,膝为肾之路”之说,故腰膝注痛多属肾亏复受风湿侵袭而致病。选用独活寄生汤、海桐皮酒、牛兔丸等方。
-
杨旦升
杨旦升清代医家。字旭东,四川梁山县人。尝摘取《伤寒论》、《本草纲目》、《景岳全书》中有关内容,编成《杨氏提纲医方纂要》,内述阴阳、五行、脏象、四诊、诸科病症等,后且有附方及辩证。现有刊本行世。
-
阳燧
阳燧是指古代取火用的凹面铜镜,用以聚集日光,点燃艾炷施灸。《本草纲目·卷六》,艾火条:“阳燧,火镜也。以铜铸成,其面凹,摩热向日,以艾承之则得火。”“凡灸艾火者,宜用阳燧、火珠承日,取太阳真火。”
-
中药避孕
中药避孕为治法。亦名断产、断子、绝胎。此外如万年青、酸枣树根皮、鹿含草、柿蒂、水银、防风、马蔺子等,用作断产,亦有文献记载。中医古籍有“宫寒不孕”等记载,提示寒凉药物或可抑制生育机能,因此目前被选择研究的中药多属苦寒凉宫之品,如生绿豆、紫草、黄柏、苦丁茶紫茄子花、蝌蚪、零陵香、蚕子布等。
-
皶瘤
皶瘤病名。系指严重的酒皶鼻已进入鼻赘阶段的病证。见《本草纲目》卷三九露蜂房。详见该条。
-
本草述
《本草述》为药物学著作。清·刘若金撰。刊于1700年。作者依《本草纲目》的分类次序,编集691种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等30部。书中根据前人论述,以阴阳升降的理论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解释药性,在本草理论与临床方面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字简练,且多骈语,读之朗朗上口,颇益后学。现存多种清刻本和石印本。
-
以毒攻毒
以毒攻毒为治法术语。出《本草纲目》卷四十。使用有毒性的药物治疗恶疮病毒的方法。如大枫子辛热有毒,入丸剂内服,治疗麻风;藤黄酸涩有毒,外敷治疗痈疮;露蜂房甘平有毒,研末用猪油和涂,用以治疗头癣。
-
本草万方针线
《本草万方针线》为书名。清·蔡烈先辑于1712年。本书将《本草纲目》中所附的单方(包括全部附方以及发明项下的个别处方)15000余首,按病证分类编成索引。每一病证均记明该书的卷、页数。内容分为通治部、外科、女科、儿科、上部、中部、下部共七部,105门。每门分列各种病证,计收集单验方约一万五、六千条。
-
本草选
《本草选》为药物学著作。一名《本草发明切要》。明·张三锡撰,王肯堂校。本书据《本草纲目》中已载药物,选出其中的600余种,并按原书分类方法,分为山草、水草、毒草等27类。每种均记其地道、修治、气味、主治及发明等项,是《本草纲目》的一种节录本。现有明·《医学六要》刊本。
-
耳瘑疣目
耳疣目为病证名。见《本草纲目》卷四十八鸭胆。是指耳部的疣子而言。
-
本草汇
《本草汇》为药物学著作。清·郭佩兰撰。刊于1655年。本书内容主要参考《本草纲目》、《本草经疏》等书编成。卷1为十四经经脉图、脏腑图及引经药物、面部望诊图等;卷2杂论三部九候、脉法、经络、运气等;卷3介绍用药式、引经报使及禁忌药;6为杂证、伤寒、妇、外、幼各科病机;8列百病主治药;
-
天灵盖
天灵盖为骨名。又名脑盖骨、头颅盖、头盖骨、巅顶骨。左右各一,如瓦状列于颅盖两侧。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五十二:“人之头圆如盖,穹窿象天,泥丸之宫,神灵所集,…
-
桑枝灸
桑枝灸为灸法的一种。若腐肉已去,新肉生迟,宜灸四围,如阴疮、臁疮、瘰疬、流注久不愈者,尤宜灸之。”又称桃枝灸。见《本草纲目·卷六》:“神针火者,五月五日取东引桃枝,削为木针,如鸡子大,长五六寸,干之,用时以绵纸三五层衬于患处,将针蘸麻油点着,吹灭,乘热针之。”可治疗心腹冷痛、风寒湿痹等。
-
鬈毛毒疮
鬈毛毒疮病名。系指生于头中,形如蒲桃,疼痛难忍的病证。《本草纲目》卷三五:“生头中,初生如蒲桃,痛甚。黄柏一两,乳香二钱半为末,槐花煎水调作饼,贴于疮口。”
-
庞鹿门
庞鹿门明代医家。蕲州(今湖北蕲春)人。幼从师李时珍,参与编写《本草纲目》。凡虫鱼鸟兽草木,考核详究。得濒湖之学,精于理脉。不肯轻以试人,至老乃出,治疗常获良效。曾治耳聋数十日者,不从肾治而清其胃家火,一匕而愈。
-
漏瘤湿癣
漏瘤湿癣病名。指皮肤处所生之湿疹。见《本草纲目》卷十九羊蹄。李时珍谓:“浸淫日广,痒不可忍,愈后复发,出黄水,羊蹄根捣,和大醋,洗净涂上。”相当于湿疹类的皮肤病。
-
漏耳
漏耳病名。系指聤耳病患者脓水不涸的病证。见《本草纲目》卷二十七马齿苋条。也即聤耳,详见该条。
-
刘若金
刘若金为明末清初医家。湖北清江人。明天启乙丑(1625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等职。明亡后,隐居三十余年,究心医术,于1666年撰《本草述》一书(刑行于1690)。主要节取《本草纲目》的内容。其书后由节录成《本草述录》及杨时泰复编而成《本草述钩玄》,现均有多种刻本行世。
-
油捻灸
油捻灸为灸法的一种。以纸捻沾植物油点燃后,在穴位处进行熏灸。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沙证》:“近时多有头额及胸前两边有小红点于皮肤者,却用纸捻成条或大灯草微蘸香油于香油灯上点烧,于红点焌爆者。”《本草纲目》:“年深疥癣,遍身延蔓者:硫黄、艾叶研匀作捻,浸油点灯,于被中熏之。”
-
甲
甲①天干的第一位。②指甲或趾甲。《灵枢·厥病》:“耳聋,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先取手,后取足。”《本草纲目·草部·芍药》:“昔人言洛阳牡丹、扬州芍药甲天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其耗白甲品羽。”王冰注:“白色甲虫。”
-
回乳
是指用具有消食、通经作用的药物,以制止乳汁分泌的治法(采用药物或针灸等方法中断乳汁分泌而言)。又称消乳。见《本草纲目》卷四。回乳的治法:因产妇血气旺盛,乳房作胀,又无儿食乳而须回乳者,以炒麦芽100g水煎频服。针灸可取足临泣、光明二穴,针后加灸10分钟,每日1次,连针3~
-
荷钱癣
荷钱癣病名。因形如荷花瓣或圆钱而得名。多发生在面、颈、躯干及四肢部位,症见皮损为钱币形红斑,边缘清楚,四周有丘疹、水泡、结痂及鳞屑等。见《本草纲目》卷三十五下巴豆条。即体癣。
-
喉中生肉
喉中生肉病名。系指喉中生重叠之肉,肿而不痛,日久则有臭气透出的疾病。《本草纲目》“食盐”附方:“喉中生肉,绵裹筋头,拄盐揩之,日五六度。”也即息肉喉风。详见该条。
-
得配本草
《得配本草》药学著作。清·严洁、施雯、洪炜全撰。刊于1761年。本书选用《本草纲目》中的药物647种加以论述。除记明各药性味、归经、功用和主治外,详述各种不同药物之间相互配合应用,为本书的一大特色。作者订出了药物的得、配、佐、和,并取前二字作为书名。1949年后有排印本。
-
华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其民华食而脂肥。”《黄帝内经素问·解精微论》:“华色者,其荣也。”《临证指南医案》:“面色唇爪,已无华色。”《本草纲目》卷十五,茺蔚:“方茎白华,华生节间。”《黄帝内经素问·大奇论》:“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
-
河豚中毒
河豚中毒病名。河豚鱼古称鯸鲐鱼,俗称廷巴鱼。证见呕吐、腹痛、腹泻、大便带血,继则口唇舌尖及肢体麻木,眼睑下垂,肢体软瘫,严重者可迅速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本草纲目》卷四载解河豚毒药,有荻芽、芦花、胡麻油、白扁豆、大豆汁、橄榄、五倍子、槐花、黑豆汁、紫苏汁、青黛汁、蓝汁、蜈蚣、羊蹄叶等,可参考。
-
合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入为合。”《类经》注:“脉气至此,渐为收藏,而入合于内也。”《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指脏腑的表里内外关系。《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面合色赤。”合穴:合(音hé)是指特定穴之一的合穴。五俞穴之一。
-
寒无浮
寒无浮中药学术语。指一种药物性能。出《本草纲目·序例》。寒性药一般是向里向下,所以没有升浮的作用。
-
垢胎
垢胎指孕后仍按月行经而产子者。《本草纲目·论月水》:“有受胎之后,月月行经而产子者,是谓盛胎,俗名垢胎。”即激经。详该条。
-
黄宫绣
黄宫绣清代医家。宜黄(属江西)人。撰《医学求真录》十六卷于1750年,未见流传。现有《脉理求真》、《本草求真》、《锦芳医案》(又名《锦芳太史医案求真初编》均刊于1769年。其中以《本草求真》一书系对《本草纲目》删繁撮要而成,影响较为广泛,简明扼要,切合临床实用。
-
打灯火
出《本草纲目》。灯火灸为灸法的一种,又称灯草灸、灯芯灸、打灯火、神灯照等,是民间流传甚广的一种灸法。灼灸次数,根据病情需要掌握,一般3~一般用以治疗痄腮(取角孙),喉痹(取少商、合谷、风池),吐泻(取足三里、内关、中脘、天枢),麻疹不透(取大椎)等。适用于腮腺炎,小儿惊厥,小儿消化不良,呃逆等病证。
-
赤斑瘭子
赤斑瘭子病证名。《本草纲目》卷五十,羚羊角附方之“赤斑瘭子”下引《肘后》曰:“身面卒得赤斑,或瘭子肿起,不治杀人。羚羊角烧灰,鸡子清和涂,甚妙。”
-
普门医品
《普门医品》医方著作。明·王化贞撰。刊于1628年。本书辑录《本草纲目》等多种医籍中的单方、验方。按病名分为中风、破伤风、伤寒、瘟疫等150余类,予以归纳。每类按若干具体病证开列方剂。1694年郎延模又仿其体例续撰《医品补遗》四卷。现存初刻本。
-
蔡烈先
蔡烈先清代医家。字承侯,号茧斋,浙江山阴县人。于方剂学颇有造诣,尝由《本草纲目》中撷取其附方部分,以病为纲,重新分类,著成《本草验方针线》(一名《万方针线》);另著《本草纲目》药品总录,亦均行于世。
-
喻选古方试验
《喻选古方试验》医方著作。旧题清·喻嘉言选辑,王兆杏录。刊于1838年。作者选录《本草纲目》中的附方,予以分类编辑而成。卷一合药分剂法则、服药、宜忌及通治方;卷二——四分为头病、目病、面病、鼻病等92种病证的单验方。此外,王氏对于一些耳闻目见、试用有效的单方验方亦予附录。现有清刻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