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脏气
脏气①指五脏的机能活动及其病理变化。参“脏气法时论”。②指五脏之五行属性。《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脏独主其病者,是必以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以其所胜时者起也。”
-
移光定位针刺心法
⑤阴经的六个原穴,按照《千金》及《大全》的意见,分别采用中都(肝),通里(心),公孙(脾),列缺(肺),水泉(肾),内关(包络)以代之。子午流注与移光定位的针灸方法,仅是以穴应病,即不论病证的千变万化,而取穴的规律则是一成不变的,这似乎有失于凝固和板滞,祛痘祛好有脓还脸红。
-
七情
概述:七情:1.七种情志活动;其次,七情造成气逆、气下等气机失调的方式并不是绝对的,如惊可致气乱,有时也引起气下。五志化火多由于气郁过久化热所致,故《临证指南医案》华岫云按曰:“郁则气滞,气滞久必化热”。即单行、相使、相须、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的合称。
-
病因辨证
概述:病因辨证为辨证方法之一。六淫属于外感病(包括一些流行病和传染病)的病因。《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又包括某些内脏病变而继发的病态情志活动。七情之一。④痰饮多具有湿证特点。②症状以腹中阵痛、便虫、吐虫、嗜食异物、鼻孔或肛门瘙痒为特点。
-
目泪出不止
目泪出不止为病证名。指目无赤痛,亦未受风,只因脏气不足而频频泪出之症。《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夫五脏六腑皆有津液,通于目者为泪。若脏气不足,则不能收制其液,故目自然泪出。亦不因风而出不止,本无赤痛。”应详辨其属于何脏何腑亏损而致病,对证治疗。
-
柏叶散
摘录:《圣惠》卷十一《圣济总录》卷一五三:柏叶散:处方:侧柏叶3分,芍药3分,艾3分,熟干地黄(焙)1两,禹余粮(醋淬)1两,麒麟竭1两,当归(锉,焙)3分,牛角(角思)(炙)3分。使毒化热解,则脏气清和,而血室完固,安有下血紫黑为脏毒之患乎?荆芥气味辛温,入足厥阴;乌蛇气味甘平,善能治风,入足少阳、厥阴。
-
气绝
三阴气俱绝者,则目眩转目瞑,目瞑者,为失志,失志者则志先死,死即目瞑也。气应于手太阴,太阴气绝,则皮毛焦,气先死矣。”六极之一。多因脏气不足,正虚邪袭所致。《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气极,令人内虚,五脏不足,邪气多,正气少,不欲言。”《备急千金要方·心脏》:“扁鹊云:脉绝不治三日死,何以知之?
-
虫病
余制有温脏丸方最所宜也。”虫病的症状及治疗:《证治汇补·虫病章》:“凡虫症,眼眶鼻下必带青色,面上萎黄,或生白斑,或见赤丝,唇疮如粟,或红而肿,或缓而痛,饮食减少,肌肉不生,睡卧不安,肠鸣腹痛,口吐清水,目无睛光,甚则沉沉寒热,肚大青筋,或为鬼胎血鳖。”治用化虫丸、追虫丸、遇仙丹等。
-
加减吴茱萸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加减吴茱萸汤:处方:防风(去芦、叉)干姜(炮)当归(去芦,酒浸,炒)牡丹皮桂心(不见火)茯苓(去皮)甘草(炙)麦门冬(去心)半夏(汤洗七次)桔梗(炒)细辛(去苗)各30克吴茱萸(汤洗七次,炒)90克制法:上为粗末。
-
心虚
心虚为病证名。出《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参见心气虚、心血虚、心阳虚、心阴虚:心气虚为证候名。症见心悸,短气(活动时加剧),自汗,胸闷不舒或痛,面色 白,体倦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等。多由失血,过度劳神,或血的生化之源不足所致。治宜回阳救急,用大剂参附汤或人参四逆汤灌服。
-
病色
病色指由疾病造成的面色及全身肤色变化。诊断上以面部色泽为主。参见善色、恶色:善色是指疾病反映在面部的色泽表现为明润含蓄者,表示脏气未衰,病较轻浅。恶色又称夭色。《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所描述的“青如草兹”、“黄如枳实”、“黑如炲”,“赤如衃血”、“白如枯骨”等,均属恶色。
-
加减茱萸汤
《普济方》卷三四九:加减茱萸汤:处方:吴茱萸1两半,枳壳半两,干姜半两,甘草半两,防风半两,细辛半两,麦门冬半两,当归(酒浸,焙)半两,茯苓半两,桂心半两,牡丹皮半两,半夏(汤浸7次)半两。功能主治:产后肿证,脏气暴虚,外感内伤,血气留滞,或腹痛呕利。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煎,食前热服。
-
岁运不及
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凡年干为乙、丁、己、庚、癸等阴干之年,为五运阴年,若该年岁运未得司天之气等的资助,则为不及之年。岁运不及,气候主要表现为本运之气衰弱不能行令,胜运之气大行,一般的发病规律是与不及之运相应的脏气为所不胜的脏气所乘,或为所胜的脏气反侮,从而出现相关病变。
-
团参饮子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丹台玉案》卷四方之团参饮子:组成:团参1钱2分,胆星1钱2分,半夏1钱2分,甘草1钱2分,麦门冬1钱2分,杏仁1钱2分,辽五味15粒,阿胶(蛤粉炒)1钱,紫菀1钱,百部1钱,旋覆花1钱,桑叶(经霜者)5片。咳而呕逆、腹满、不食者,加白术,仍倍加生姜;咳而面浮气逆者,加沉香、橘皮煎。
-
岁运太过
岁运太过为运气术语。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凡年干为甲、丙、戊、庚、壬等阳干之年,为五运阳年,若该年岁运未受司天之气所克制,则为太过之年。岁运太过,气候上表现为主运之气过旺、有余,而一般的致病规律是与该运相应的脏气太过,而其所制胜的脏气则受克,因而出现相关的病变。
-
铁瓮申先生交感丹
《御药院方》卷三:方名:铁瓮申先生交感丹组成:茯神4两,香附子1斤(去毛,用新水浸1夕,炒令黄色)。主治:心血少而火不能下降于肾,肾气惫而水不能上升至心,中焦隔绝,荣卫不和,上则心多惊悸,中则寒痞,饮食减少,下则虚冷遗泄,甚至于阴痿不兴,脏气滑泄。用法用量:每服1丸,侵晨以降气汤嚼下。
-
煮猪肚散
《杨氏家藏方》卷六:方名:煮猪肚散组成:附子(炮,去皮脐)1两,干姜(炮)1两,甘草(炙)1两,陈橘皮(去白)1两,肉桂(去粗皮)1两,肉苁蓉(酒浸,炙)1两,缩砂仁1两,茴香(炒)1两,肉豆蔻(面裹煨)1两,高良姜1两,荜茇1两。功效:暖脾胃,治虚冷,补脏气,进饮食,生精血。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紫葛饮
《圣济总录》卷八十二:方名:紫葛饮组成:紫葛(炒)1两,大戟(炒)1两,黑牵牛(瓦上炒半生半熟)1两,大黄(锉,炒)1两,木香1分,乳香少许(别研),槟榔(煨)半两。《圣惠》卷二十九:方名:紫葛饮组成:紫葛半两,麦门冬半两(去心),生地黄半两,小麦半合,甘草1分(炙微赤,锉),生姜1分。
-
紫丸
《千金》卷五:方名:紫丸别名:紫双丸、紫霜丸、紫霞丸、紫丸子、四味紫丸组成:代赭1两,赤石脂1两,巴豆30枚,杏仁50枚。主治:小儿变蒸,发热不解,并挟伤寒温壮,汗后热不歇;2.《小儿药证直诀类证释义》:此方巴豆攻下积聚,伍以赤石脂以缓之,代赭石、杏仁镇惊降逆,故能治小儿积聚以及惊痰诸证。
-
温宫丸
《杨氏家藏方》卷十五:方名:温宫丸别名:温中丸组成:生地黄1斤,生姜1斤(切碎,各研取汁,将生姜汁炒地黄滓,地黄汁炒生姜滓令干),白芍药2两,人参(去芦头)1两,蒲黄(炒)1两,当归(洗,焙)1两,琥珀(别研)1两,白茯苓(去皮)1两,黄耆(蜜炙)1两,延胡索(炒)1两,麦门冬(去心)1两,乌梅肉(焙)1两。
-
温内丸
《圣济总录》卷五十四:方名:温内丸组成:厚朴(姜汁制)1斤,干姜(炮)半斤,甘草(炙)半斤,白术半斤,草豆蔻(去皮)半斤,五味子半斤,诃黎勒皮半斤,陈橘皮(去白)半斤。主治:痼冷在内,饮滞伏留,阴盛阳虚,谷气衰微,清浊不分,肠胃虚弱,寒湿相乘,下利频并,饮食不入,怠惰嗜卧,烦闷不安。
-
游气汤
《外台》卷九引《古今录验》:方名:游气汤组成:厚朴4两(炙),人参2两,甘草(炙)2两,牡蛎2两(熬),茯苓4两,桂心1两,半夏1两(洗),栀子4枚,生姜8两,黄芩3两。脏气有余,寒气虚劳,忧气惊气,其人善悸,胸中或寒,上下无常,多悲伤,流四肢、脐四边常有核游肿,大便不利。加减:若腹痛,去黄芩,加芍药3两。
-
温脾丸
《千金》卷十五:方名:温脾丸组成:黄柏1两,大麦糵1两,吴茱萸1两,桂心1两,干姜1两,细辛1两,附子1两,当归1两,大黄1两,曲1两,黄连1两。用药禁忌:忌猪肉、冷水、海藻、菘菜。主治:久寒,宿食,酒癖。功效:温中消谷,健脾益气。主治:胃气弱,大腹冷则下痢,小腹热即小便难,腹满气喘,干呕不得食。
-
山茵陈散
《直指》卷十六:方名:山茵陈散别名:茵陈汤组成:栀子1两,茵陈1两,枳实(制)7枚,赤茯苓1分,葶苈1分,甘草(炙)1分。《传家秘宝》卷下:方名:山茵陈散组成:当归、厚朴、陈皮、青皮、牛膝、紫菀、人参、茯苓、附子、枳壳、白芷、干姜、赤芍、芜荑、藁本、木香、茵陈、柴胡、桔梗、桂各等分。小便不利,加茯苓1两。
-
暖脾丸
《传家秘宝》:方名:暖脾丸组成:黑附子1两,干姜1两,甘草1两,陈皮1两,官桂1两,苁蓉1两,缩砂1两,茴香1两,红豆蔻1两,蛮姜1两,荜澄茄1两(依常法修制为细末),舶上硫黄半两(别研如粉)。功效:补脏气。用法用量:上药搅拌令匀,每用药末3钱,用猪肚1枚,盛入盐花2钱,葱7茎,同用线扎定,煮烂为度。
-
熏陆香丸
《圣济总录》卷四十四:方名:熏陆香丸组成:熏陆香(研)半两,沉香半两,人参半两,桂(去粗皮)半两,白术半两,白豆蔻(去皮)半两,木香3分,丁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莎草根(去毛)3分,甘草(炙)3分,丹砂(别研)1两,安息香(别研)1两。功效:调经止痛,安和脏气。主治:小儿虚风慢惊,潮搐瘈疭。
-
麝香进食丸
《奇效良方》卷六十四:方名:麝香进食丸组成:麝香(另研)半两,当归(酒洗)半两,枳壳(去穰麸炒)半两,木香(炮)3钱,代赭石(煅)3钱,朱砂(另研)3钱,巴豆(去油膜)1钱。主治:小儿脾胃衰弱,渐不能食,血气减损,肌肉不荣,羸瘦,脏气不宣,呼吸苦热及头骨开解,翻食吐虫,烦渴呕哕。
-
薯蓣汤
《千金》卷十三引徐嗣伯方:方名:薯蓣汤组成:薯蓣4两,人参4两,麦门冬4两,前胡8分,芍药8分,生地黄8分,枳实3分,远志3分,生姜3分,茯苓6分,半夏5分,甘草1分,黄芩1分,竹叶1分,茯神6分,秫米3合。主治:心中惊悸,而四肢缓,头面热,心胸痰满,头目眩冒,如欲摇动者。制备方法:上锉散。
-
下晡(bū逋)
下晡(bū逋)指申时。《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参见十二时:十二时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气晕
《东医宝鉴·外形篇》:“气晕,七情过伤,气郁生涎,痰涎迷塞心窍而眩晕,眉棱骨痛,眼不可开。宜玉液汤、补虚饮。”《证治汇补·气郁眩晕》:“七情所感,脏气不平,郁而生涎,结而为饮,随气上逆,令人眩晕。”治宜解郁化痰,安神定志。可用十四友丸、茯神汤、化痰玉壶丸等方。本证可见于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病等。
-
平旦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心病者,…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未时称日昳;酉时称日入;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四气调神大论篇
《四气调神大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精神意志的活动,则是人体内在脏气活动的表现。内在脏器与外在环境统一协调,才能保证身体健康。本篇的中心内容,就是讨论根据四时气候特点,采取相应方法调养五脏神志以顺应自然界生长收藏规律,故名。篇中并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治疾病原则。
-
厥阴蛔厥证
厥阴蛔厥证为证候名。指蛔虫阻塞脏气,阳气被遏,以四肢厥冷,时烦时静,得食则呕,平素常吐蛔虫,有时口渴不止,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为常见症的证候。
-
外感咳嗽·火热证
定义:外感咳嗽·火热证(exogenouscoughwithfire-heatsyndrome)又称火热咳嗽,是指火邪伤肺,以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烦渴面赤,胸胁疼痛,便秘,舌红,苔薄黄,脉洪数或弦数等为常见症的外感咳嗽证候。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咳”指肺气上逆作声,有声无痰;咳嗽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
-
外感咳嗽·外寒内热证
定义:外感咳嗽·外寒内热证(exogenouscoughwithsyndromeofexternalcoldandinternalheat)是指素有郁热,复感风寒,以咳嗽,痰黄,咯痰不爽,痰黏色黄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尖边红,苔白腻罩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外感咳嗽证候。咳嗽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
-
内伤咳嗽·肺热证
定义:内伤咳嗽·肺热证(endogenouscoughwithlungheatsyndrome)是指火热之邪,蕴结于肺,以咳嗽,咯痰,气粗而喘,发热,口渴,或胸痛咽痛,鼻煽气灼,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内伤咳嗽证候。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咳嗽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
-
酒瘕
是指饮酒过多所致的聚证。瘕的症状:《罗氏会约医镜》:“瘕者得之伤血,肋间有块如石,按之痛引少腹,去来无常,肚硬而胀,食减餐泥,假物成形,如血鳖之类…瘕的分类:古代瘕病名目繁多,有食瘕、鳖瘕、虫瘕、蛲瘕、虑瘕、血瘕、酒瘕、谷瘕、水瘕、青瘕、燥瘕、黄瘕、脂瘕、狐瘕、肠覃、石瘕等。
-
五畜
五畜指牛、犬、羊、猪、鸡等五种畜类肉。《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五畜为益。”
-
胃脉
《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灵枢·终始》:“邪气来也,紧而疾;《景岳全书》:“大都脉来时,宜无太过,无不及,自有一种壅容和缓之状,便是有胃气之脉。”②十二经脉之一。即足阳明胃经。《素问·阳明脉解》:“阳明者,胃脉也。”
-
心气虚
概述:心气虚为证候名,心气虚弱所致的证候。症见心悸,短气(活动时加剧),自汗,胸闷不舒或痛,面色 白,体倦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等。治以益气养血为主。心阳虚为证候名。除具有心气虚的证候外,还有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心区憋闷,舌尖凉感。治宜回阳救急,用大剂参附汤或人参四逆汤灌服。
-
胁
胁为人体部位名。腋以下至肋骨尽处的统称。《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
扬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至其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其轻而扬之。”《黄帝内经灵枢·五变》:“此人薄皮肤而且坚固以深者,长冲直扬。”《黄帝内经灵枢·行针》:“心肺之脏气有余,阳气滑盛而扬。”《黄帝内经灵枢·论勇》:“眦裂而目扬,毛起面苍,此勇士之由然者也。”
-
重阳之人
重阳之人生理学名词。指阳气偏盛之人。《灵枢·行针》:“重阳之人,熇熇高高,言语善疾,举足善高。心肺之脏气有余,阳气滑盛而扬,故神动而气先行。”
-
水谷痢
概述:水谷痢为病证名,出自《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脾胃虚弱不能消化所致的痢疾·水谷痢:水谷痢指脾胃虚弱,不能消化所致的痢疾。出《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圣济总录》卷七十四:“夕食谓之飧。脾胃气虚阳弱,或内伤七情,或风、湿、寒、热诸邪客犯肠胃皆可导致飧泄。用保和丸、和胃丸等方。
-
水谷利
指泄泻完谷不化者。《卫生宝鉴·泄痢门》:“饮食太过,肠胃所伤,亦致米谷不化,此俗呼水谷利也。加减木香散主之。”出《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又名飧泻、水谷痢。以泻下完谷不化为特征。《圣济总录》卷七十四:“夕食谓之飧。脾胃气虚阳弱,或内伤七情,或风、湿、寒、热诸邪客犯肠胃皆可导致飧泄。
-
势
势①睾丸的别名。《古今医鉴·脏气各殊论》:“男子肾气外行,上为须,下为势,如女子,宦人无势。”《素问·疏五过论》:“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素问·方盛衰论》:“奇恒之势乃六十首。”
-
善色
善色为病色的一种。指在疾病过程中,面部颜色虽然异常,但光泽正常,表示脏气未衰,病情轻浅,提示预后尚好。《素问·五脏生成篇》所描述的“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等,均属善色。以颜色显露而枯槁不泽者称为恶色,亦称夭色,一般表示病情较重,预后不良。
-
善恐
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多由脏气伤损所致,尤以肾伤、心神浮越为常见。《杂病源流犀烛·惊悸悲恐喜怒忧思源流》:“恐病由心者,宜镇其神,宜定志丸加金银箔、琥珀、犀角、龙齿等。张璐在《张氏医通》中对肾伤而善恐者,以补精髓为大法用六味地黄加枸杞子、远志;肾阳虚者,用金匮肾气丸。参见恐伤条。
-
善怒
《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临床以肝实气滞较为常见,其证以善怒、胁肋或胁腹痛胀(或痞满)为主,宜用柴胡疏肝散、四磨汤、香甘散或小柴胡汤加香附、川楝子;肝燥血虚,稍有刺激即动怒者,宜养血柔肝、用滋水清肝饮,解怒平肝汤、加味归芍汤等方;参见怒伤条。
-
色随气华
色随气华是指色泽随五脏精气的盛衰而相应变化。《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色泽是五脏精气的外荣,上见于颜面,光泽明润,含蓄不露,为精气充足。如果重病或久病,脏气已衰,则出现枯槁、晦暗甚至真脏色败露的各种病色(见《四诊抉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