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足阳明胃经
颈部支脉:从大迎前向下,经颈动脉部(人迎),沿喉咙(水突、气舍,一说会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通过膈肌,属于胃(会上脘、中脘),络于脾。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一本作约字)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
阳络
概述:阳络:1.从手、足三阳经分出的络脉;《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湿热过甚,血液润泽而呈现黄赤颜色。《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形有余则写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王冰注:“并胃之经络。”根据杨上善、王冰和张志聪的注释,认为阳络为足阳明胃经的络脉。
-
乳头
现代仅作胸腹部取穴标志——两乳头之间作8寸。《宋·徐秋夫鬼病十三穴歌》载乳中为十三鬼穴之一。别名:乳头(《圣济总录》),乳首(《普济方》),当乳。仰卧位,当乳头正中取穴。分布着第四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及外侧皮支。故本穴能治目病也。《针灸甲乙经》:禁不可灸刺,灸刺之,不幸生蚀疮,疮中有脓血清汁者可治。
-
足三阳经
概述:足三阳经是十二正经中行于下肢外侧的三条阳经,即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它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向下经乳中,挟脐两旁天枢下行,进入到腹股沟动脉部的气冲;它的另一支脉,从足背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出足大趾外侧端,回过来贯穿爪甲,出于趾背丛毛之中,交于足厥阴肝经。
-
胃维
概述:胃维为经穴别名。主治病症:地仓穴主治口眼 斜,流涎,口角 动,中风失语,牙关紧闭,口角炎,齿痛,颊肿,唇颊肿,流泪,眼睑 动,唇缓不收,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治面瘫时向颊车方向平刺1.0~针刺地仓透颊车、用电针,治疗面瘫效果均好。
-
二阳
概述:二阳:1.经络名。阳明位于太阳和少阳之里,故有“阳明为阖”之说。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旁迎香穴,夹鼻上行,至鼻根部,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于目内眦,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经下颌角上行过耳前,沿发际,到额前神庭穴。刺灸法:一般直刺0.5~
-
会维
概述:会维为经穴别名。主治病症:地仓穴主治口眼 斜,流涎,口角 动,中风失语,牙关紧闭,口角炎,齿痛,颊肿,唇颊肿,流泪,眼睑 动,唇缓不收,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治面瘫时向颊车方向平刺1.0~针刺地仓透颊车、用电针,治疗面瘫效果均好。
-
地仓
别名会维、胃维。地仓穴主治病证:地仓穴主治口眼 斜,流涎,口角 动,中风失语,牙关紧闭,口角炎,齿痛,颊肿,唇颊肿,流泪,眼睑 动,唇缓不收,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治面瘫时向颊车方向平刺1.0~针刺地仓透颊车、用电针,治疗面瘫效果均好。
-
天五会
概述:天五会为经穴别名。人迎各一。布有颈皮神经及面神经颈支,深层为动脉球,最深层为交感干,外侧有舌下神经降支及迷走神经;主治病症:人迎穴主治咽喉肿痛,高血压,头痛,瘰疬,饮食难下,胸满气喘,胸满气逆,呼吸喘鸣,瘿气,喘息,食不下,支气管哮喘,扁桃体炎,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咯血,眩晕,胸闷气喘等。
-
滑肉
仰卧位,在脐上1寸,水分穴(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穴位解剖:滑肉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布有第九肋间神经分支,并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通过。滑肉门主治胃肠、神志等疾患:如肠鸣、泄泻、胃痛、呃逆、重舌、吐血、癫症等。
-
乳首
概述:乳首为乳中的别名,见《普济方》。《宋·徐秋夫鬼病十三穴歌》载乳中为十三鬼穴之一。分布着第四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及外侧皮支。朱丹溪曰:“乳房,阳明经气所经;故本穴能治目病也。现代仅作胸腹部取穴标志,禁刺灸。《针灸甲乙经》:禁不可灸刺,灸刺之,不幸生蚀疮,疮中有脓血清汁者可治。
-
滑肉门
仰卧位,在脐上1寸,水分穴(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穴位解剖:滑肉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布有第九肋间神经分支,并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通过。滑肉门主治胃肠、神志等疾患:如肠鸣、泄泻、胃痛、呃逆、重舌、吐血、癫症等。
-
尺盖
概述:尺盖疑即天盖,缺盆(穴)之别名。主治病症:缺盆穴主治咳嗽气喘,喘息,扁桃体炎,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瘰疬,咳嗽,唾血,胸中热,胸满,胸闷,瘿气,肩臂疼痛及上肢麻痹,喉痹,瘿瘤,上肢麻痹或挛急,颈肿,胸膜炎,膈肌痉挛,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大,肩部软组织病变等。直刺或斜刺0.3~
-
水天
概述:水天为经穴别名。属足阳明胃经。所属部位:颈水突穴的定位:标准定位:水突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穴位解剖:水突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腺侧叶(下端)。水突穴主治咳逆上气、喘息不得卧,咽喉肿痛、呃逆、瘰疬、瘿瘤。0.5寸,局部有酸胀感。
-
滑幽门
概述:滑幽门为经穴别名。属足阳明胃经。穴位解剖:滑肉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布有第九肋间神经分支,并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通过。滑肉门主治胃肠、神志等疾患:如肠鸣、泄泻、胃痛、呃逆、重舌、吐血、癫症等。或艾条灸5~
-
五脏六腑之海
3.足阳明胃经。冲脉·五脏六腑之海:五脏六腑之海指冲脉。意指冲脉为十二经之海,总领诸经气血灌注五脏六腑。胃·五脏六腑之海:五脏六腑之海指胃。《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两者虽都为五脏六腑之海,但冲脉与胃有血海和水谷之海的区别。《黄帝内经素问·痿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
-
外陵
外陵者,腹壁丰满隆起,有如地面之丘陵,相对于腹中之空匮而言也。腹结在大横下1寸3分,本穴在天枢下1寸。仰卧位,当脐下1寸,中线旁开2寸处取穴。穴位解剖:外陵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分支,并有第十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
-
屋翳
第2肋间结构由肋间内、外肌及肋间血管和神经构成。主治病症:屋翳穴主治咳嗽,气喘,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咳吐脓血,咳逆上气,咳唾脓血,胸痛,乳痈,乳癖,乳腺炎,身肿,皮肤疼痛,噎嗝,皮肤痛不可近衣,皮肤瘙痒,肋间神经痛,胸膜炎,胸胁胀痛,胸胁胀满等。屋翳配膻中、乳根、肩井,治乳腺增生。
-
乳中
《宋·徐秋夫鬼病十三穴歌》载乳中为十三鬼穴之一。别名:乳头(《圣济总录》),乳首(《普济方》),当乳。分布着第四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及外侧皮支。朱丹溪曰:“乳房,阳明经气所经;故本穴能治目病也。现代仅作胸腹部取穴标志,禁刺灸。《针灸甲乙经》:禁不可灸刺,灸刺之,不幸生蚀疮,疮中有脓血清汁者可治。
-
缺盆
缺盆位于锁骨上窝中央,胸正中线旁开4寸处。主治病症:缺盆穴主治咳嗽气喘,喘息,扁桃体炎,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瘰疬,咳嗽,唾血,胸中热,胸满,胸闷,瘿气,肩臂疼痛及上肢麻痹,喉痹,瘿瘤,上肢麻痹或挛急,颈肿,胸膜炎,膈肌痉挛,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大,肩部软组织病变等。
-
库房
两肌由肋间神经支配,血液供应来自肋颈干的最上肋间动脉。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主治病症:库房穴主治咳嗽,胸痛,胁胀,气喘,咳逆上气,呼吸喘促,咳唾脓血,痰多,咳吐脓血,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炎,肺气肿胸膜炎,胸胁胀痛,肋间神经痛,胸胁胀满等。斜刺或平刺0.5~
-
阴市
别名阴鼎。主治病症:阴市穴主治膝关节痛,下肢伸屈不利,腰痛,下肢不遂,腹胀,腹痛,腿膝酸痛,脚弱无力,痿痹,两足拘急,水肿,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腿膝麻痹酸痛,屈伸不利,小腹胀痛,疝气,腿膝痿痹,脚气,风湿性关节炎,髌上滑囊炎,髌骨软化症,心痛,脑血管病后遗症,消渴,糖尿病等。
-
阴鼎
别名阴鼎。主治病症:阴市穴主治膝关节痛,下肢伸屈不利,腰痛,下肢不遂,腹胀,腹痛,腿膝酸痛,脚弱无力,痿痹,两足拘急,水肿,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腿膝麻痹酸痛,屈伸不利,小腹胀痛,疝气,腿膝痿痹,脚气,风湿性关节炎,髌上滑囊炎,髌骨软化症,心痛,脑血管病后遗症,消渴,糖尿病等。
-
当乳
概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乳中…属足阳明胃经。别名:乳头(《圣济总录》),乳首(《普济方》),当乳。分布着第四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及外侧皮支。朱丹溪曰:“乳房,阳明经气所经;故本穴能治目病也。现代仅作胸腹部取穴标志,禁刺灸。《针灸甲乙经》:禁不可灸刺,灸刺之,不幸生蚀疮,疮中有脓血清汁者可治。
-
水门
概述:水门为经穴别名。属足阳明胃经。所属部位:颈水突穴的定位:标准定位:水突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穴位解剖:水突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腺侧叶(下端)。水突穴主治咳逆上气、喘息不得卧,咽喉肿痛、呃逆、瘰疬、瘿瘤。0.5寸,局部有酸胀感。
-
十二经之海
起于肾下,出于气街也。循行路线:起于少腹之内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于外者挟脐左右上行并足少阴足阳明之脉至胸中而散上挟咽别络唇口奇经冲脉经别循行路径图冲脉病:患冲脉疾病者,有下列病候:气从小腹上冲、腹中胀急疼痛。冲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胸腹气逆而拘急,躁热,疝瘕,喘动应手,不孕,痿证等。
-
腮颔发
治法:清热解毒。正虚毒恋:发颐·正虚毒恋证(suppurativeparotitiswithpatternofhealthyqideficiencyandlingeringtoxin)是指正虚毒恋,以病程日久,经常反复发作,发作时颐颌部肿痛,腮腺管口能挤出脓性分泌物,每在进食时颐颌部感到胀痛,口内常有恶臭,发热,咽干,舌质红、舌苔薄黄或少,脉细数为常见症的发颐证候。
-
地苍
地苍即地仓。见《太平圣惠方》。出《针灸甲乙经》。为阳蹻脉、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之交会穴。在面部,口角旁开0.4寸(指寸)。如口眼斜、口流涎液、中风失语、牙关紧闭、眼睑 动、齿痛颊肿。现代又多用以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一般斜刺或沿皮刺0.5~1.0寸,或透刺颊车;
-
颐发
治法:清热解毒。正虚毒恋:发颐·正虚毒恋证(suppurativeparotitiswithpatternofhealthyqideficiencyandlingeringtoxin)是指正虚毒恋,以病程日久,经常反复发作,发作时颐颌部肿痛,腮腺管口能挤出脓性分泌物,每在进食时颐颌部感到胀痛,口内常有恶臭,发热,咽干,舌质红、舌苔薄黄或少,脉细数为常见症的发颐证候。
-
汗毒
治法:清热解毒。正虚毒恋:发颐·正虚毒恋证(suppurativeparotitiswithpatternofhealthyqideficiencyandlingeringtoxin)是指正虚毒恋,以病程日久,经常反复发作,发作时颐颌部肿痛,腮腺管口能挤出脓性分泌物,每在进食时颐颌部感到胀痛,口内常有恶臭,发热,咽干,舌质红、舌苔薄黄或少,脉细数为常见症的发颐证候。
-
足阳明
概述:足阳明为足阳明胃经的简称。它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向下经乳中,挟脐两旁天枢下行,进入到腹股沟动脉部的气冲;它在腹内的一条支脉,从胃下口开始,经腹腔到腹股沟与外行的主干合而下行,经髋关节前的髀关,到股四头肌隆起处的伏兔,下向膝髌中,沿胫骨外侧,到足背部的冲阳,再经中趾内侧趾缝,出其末端厉兑;
-
阳明脉
《马王堆汉墓帛书》:“阳明脉:系于肝骨外廉,循骭而上,穿膑,出鱼股□□□□,穿[乳],穿颊,[出目外]廉,环[颜]□。它在腹内的一条支脉,从胃下口开始,经腹腔到腹股沟与外行的主干合而下行,经髋关节前的髀关,到股四头肌隆起处的伏兔,下向膝髌中,沿胫骨外侧,到足背部的冲阳,再经中趾内侧趾缝,出其末端厉兑;
-
胃经
胃经为足阳明胃经的简称。它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向下经乳中,挟脐两旁天枢下行,进入到腹股沟动脉部的气冲;它在腹内的一条支脉,从胃下口开始,经腹腔到腹股沟与外行的主干合而下行,经髋关节前的髀关,到股四头肌隆起处的伏兔,下向膝髌中,沿胫骨外侧,到足背部的冲阳,再经中趾内侧趾缝,出其末端厉兑;
-
冲脉
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循行路线:起于少腹之内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于外者挟脐左右上行并足少阴足阳明之脉至胸中而散上挟咽别络唇口奇经冲脉经别循行路径图冲脉交会穴:据《针灸甲乙经》等书载,冲脉交会穴有会阴、阴交、气冲、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等14穴。
-
胃足阳明之脉
胃足阳明之脉为早期经脉名。它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向下经乳中,挟脐两旁天枢下行,进入到腹股沟动脉部的气冲;它在腹内的一条支脉,从胃下口开始,经腹腔到腹股沟与外行的主干合而下行,经髋关节前的髀关,到股四头肌隆起处的伏兔,下向膝髌中,沿胫骨外侧,到足背部的冲阳,再经中趾内侧趾缝,出其末端厉兑;
-
胃
节肢动物消化器官的构造,各纲差异很大,有的称为中肠或乳糜胃(chylestomach),有的分贲门部(cardiacpor-tion)和幽门部(pyloricportion)的(甲壳类),有的为具有胃齿的胃咀嚼器,称为咀嚼胃或滤过胃(甲壳类),而吸血性昆虫等则具有吸胃,蜘蛛类则伴有4对胃盲囊。其背俞为胃俞,募穴为中脘,合穴为足三里。
-
牙断
牙断为组织器官名。又名牙断(音、义均同龈)、齿龈、龈(gum)。指牙床上之肉。《证治准绳·杂病》:“齿分上下断(音、义均同龈),上断属足阳明胃经,下断属手阳明大肠经。”《赤水玄珠》卷三:“齿者骨之余,肾之标寄于龈,养于气血。”
-
他经选穴法
他经选穴法又名异经选穴法。异经选穴法指本经罹病而取用他经穴位进行治疗的方法。或称他经选穴法。如足阳明胃经的胃痛,取足太阴脾经的公孙;任脉为病的崩漏,取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等。
-
吻
动物:吻亦称为吻管。(5)在昆虫类当中具有吸吮型口器的管状口器(吻管)。中间有吻腔,有1—2个小孔开口于吻背基部。这种构造在长鼻类中特别发达。《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足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髯美长;血少气多则髯短;泛指口唇。吻为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督脉、冲脉等所过。
-
胃脉
《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灵枢·终始》:“邪气来也,紧而疾;《景岳全书》:“大都脉来时,宜无太过,无不及,自有一种壅容和缓之状,便是有胃气之脉。”②十二经脉之一。即足阳明胃经。《素问·阳明脉解》:“阳明者,胃脉也。”
-
小儿偏风
小儿偏风为病证名,又名偏风口噤。若脾肺虚弱,腠理不密,外邪所乘…或吐泻后内亡津液,不能养脾,致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诸证,皆属肝血不足,肝火生风,宜滋肾水养肝血,壮脾土。”因脾胃气虚而风内动者,治宜培土熄风,用异功散加钩藤、桑枝;脾肺虚而外邪所乘者,用钩藤饮;津液不足者,治宜益胃生津,用白术散加减。
-
阳明经脚气
概述:阳明经脚气为病证名。脚气病之一。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指风寒暑湿流注足阳明胃经而成的脚气。症状:症见寒热,呻欠,口鼻干,腹胀,髀膝髌中循胻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间皆痛。辨证论治:若风胜者,自汗;寒胜者,无汗、痛甚;治宜微利之,用大黄左经汤等方。
-
牙龂
牙龂解剖名称。即牙龈。《证治准绳·杂病》:“齿分上下龂(亦作龈,齿根肉也)。上龂属足阳明胃经,下龂属手阳明大肠经。”牙龈病多与胃、大肠的疾病相关。临床上应将它们联系起来辨证施治。详牙龈条。
-
诸阳之本
诸阳之本人体部位名。指四肢。因脾主四肢,四肢禀气于脾胃,胃为五脏六腑之海,足阳明胃经行气于三阳,故称四肢为诸阳之本。《素问·阳明脉解》:“四支者,诸阳之本也。”
-
十四经穴
十四经穴为穴位分类名,简称“经穴”。穴位的分经,《黄帝内经》中有分散记述,至《针灸甲乙经》已较系统,计正中(任、督脉)单穴49,两侧(十二经脉)双穴300,合计总穴名为349穴。手太阴肺经11,手厥阴心包经9,手少阴心经9;足阳明胃经45,足少阳胆经44,足太阳膀胱经67;足太阴脾经21,足厥阴肝经14,足少阴肾经27。
-
脾足太阴之脉
脾足太阴之脉为早期经脉名。足太阴脾经为十二经脉之一。本经从大趾末端隐白开始,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第一蹠骨小头后的太白,向上到内踝前边的商丘,再上行于胫骨内侧后,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到足厥阴肝经之前,向上走在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脏,联络胃腑,向上贯穿膈肌,行于食道两旁,连系舌根,散布舌下;
-
口
指整个口腔,包括口唇、舌、齿、腭等。口腔的经脉循行:口腔是经脉循行的要冲,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以及督脉、任脉、冲脉均循行于此。口的诊断意义: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
-
骭厥
是足阳明胃经的病症。指足胫部经脉所过处发生逆冷、麻木、酸楚等症。骭厥为足阳明经经气逆乱所致的病证,又可称为“阳明厥证”。《类经·十二经病》:“贲响,肠胃雷鸣也;阳明之脉自膝膑下胫骨外廉,故为胫骭厥逆。出《黄帝内经素问·厥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中有臂厥、骭厥、踝厥、骨厥、阳厥等名称。
-
腹第二侧线
腹第二侧线经穴定位线。距腹正中线2寸,为足阳明胃经经过处。分布有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各穴。
-
趺阳脉
趺阳脉又称冲阳脉。切脉部位之一。位在足背胫前动脉搏动处。属足阳明胃经的经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