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气
概述:心气:1.心理学名词;广义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狭义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心之精气·心气:心气指心之精气,表现为心主血脉,主神志的功能活动。心气泛指心的功能活动,包括心藏的精气及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
龙齿清魂散
《医略六书》卷二十二:龙齿清魂散:处方:龙齿3两,人参1两半,归身3两,远志1两半,麦冬3两(去心),桂心5钱,茯神2两(去木),细辛3钱。各家论述:心气大虚,寒涎内沃,而心血不足,不能荣心,故惊悸不已焉。用法用量:加生姜5片,大枣3枚,入金银器内煎百沸汤,加麝香1匙,不拘时候服。
-
喜则气缓
喜为九气之一。喜则气缓为病机。喜能使人精神兴奋,心情和达,气机通利。但狂喜暴乐,反会令人精神涣散,心气弛缓,出现心悸、失眠,甚至精神失常等症状。《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
喜伤心
喜伤心说明七情与内脏的关系。喜为心志,喜乐太过,则易于伤心,使心的气血暗耗,心神失养,导致心主血脉、主神志的功能失常,出现心悸、心慌、精神涣散,甚至精神不能集中、精神失常等症。前人认为心藏神,正常的喜乐,使精神愉快,心气舒畅。《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
心肺气虚
心肺气虚为证候名,心气与肺气俱虚的证候。心肺精气俱虚,心动失常,运血无力,并肺失宣降,气机不畅的病理变化。因肺气虚导致心气不足;或由心气虚损导致肺气亏虚。症见久咳不已,气短心悸,面色 白,甚或口唇青紫,舌淡,脉细弱等。治以补益心肺之气为主。
-
通泉饮
《辨证录》卷八:方名:通泉饮组成:炒枣仁1两,麦冬1两,天门冬3钱,北五味1钱,人参3钱,丹参3钱,远志1钱,当归5钱,甘草1钱,柏子仁3钱。主治:过于欢娱,大笑不止,阳旺火炎,心中无液,心气损伤,遂致唾干津燥,口舌生疮,渴欲思饮,久则形容枯槁,心头出汗。1剂口润,再剂心头之汗止,3剂诸症痊愈。
-
起瘵至神汤
《辨证录》卷八:方名:起瘵至神汤组成:熟地1两,山茱萸5钱,麦冬1两,茯苓5钱,山药5钱,芡实3钱,肉桂3分,白术3钱,杜仲1钱,鳖甲5钱,百部2钱。功效:补肾安心,杀虫。再服1月,肾气旺而心气安,再服1月全愈。虫死而肾无异气,则心气受益,而又有麦冬、茯苓、白术之相扶,自然庆安奠于宫中,喜敉宁于殿上也。
-
心阳
心阳指心的阳气,与心阴相对。心阳是心之兴奋、推动、温煦的一面。心气虚则气短、脉弱、心悸、自汗、精神萎靡。心气大虚则伤及心阳,出现寒象,甚则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证候。
-
定惊琥珀散
处方:琥珀3两,当归3两,乳香1两半,辰砂1两半。功能主治:产后惊悸,脉虚涩者。各家论述:产后心虚血滞,不能营运乎心,而心神失养,故惊而且悸不宁焉。琥珀安神散瘀,以通心气,当归养血归心以荣心血,乳香活血通心,辰砂镇心安神也。为散,金箔汤下,使瘀血消化,则新血自生,而心神得养,心气自雄,焉有惊悸之患乎。
-
心常有余
心常有余为小儿病理特点之一。心为火脏而主神明,小儿神识未充,心志未定,易为喜怒惊惧等情志所刺激而扰动心气,引致心火炽盛或痰热蔽阻心窍而出现神昏惊厥等心经实热证候。此外火邪熏迫,易致小儿丹瘤癍疹、熛疮虫疥诸疾,这些外科痰患亦常致血分热毒而内陷心经,引起神昏愦乱等证候。
-
清热固表汤
处方:生石膏30克地骨皮12克浮小麦30克糯稻根30克知母1.0克功能主治:清热固表。治内热而表不和所致之自汗盗汗。用法用量:水煎服。浮小麦、糯稻根敛汗固表。地骨皮、浮小麦、糯稻根皆为养阴止汗之剂。且汗为心之液,汗多则心气亦虚,小麦为心之谷,专能补养心气,惟浮小麦中空体轻而走皮表,故兼有固表止汗之功。
-
炙羊心
《饮膳正要》卷一:方名:炙羊心组成:羊心1个(带系桶),咱夫兰3钱。功效:安宁心气,令人多喜。主治:心气惊悸,郁结不乐。用法用量:上用玫瑰水1盏,浸取汁,入盐少许,签子签羊心于火上炙,将咱夫兰汁徐徐涂之,汁尽为度。
-
心肝双解饮
《石室秘录》卷三:组成:白芍3钱,当归5钱。主治:肝气不足,损伤心气,心痛。用法用量:水煎服。无火,加肉桂1钱。各家论述:方中芍药平肝,又能生肝之血,与当归同用,更有奇功。栀子、肉桂,皆是清肝助肝之神品。肝气既平,则心气亦定,子母有关切之谊,母安而子未有不安者,此心肝两治之妙法也。
-
救绝至圣丹
处方:人参7钱,菖蒲3钱,半夏3钱,南星2钱,生附子1钱,丹砂末1钱。功能主治:中风后发狂者。各家论述:天下无真中风之人,不过中气、中痰、中湿而已。若不用人参、附子大剂煎饮,何能返巳去之元阳,回将绝之心气哉?尤妙用菖蒲以引入心经,使附子、半夏得施其荡邪之功,而丹砂又能镇定心气,所以返危为安。
-
化狂丹
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增订验方新编》卷二方之化狂丹主治心气虚,热邪乘,痰气侵,遂成狂证,终年不愈。《傅青主男科重编考释》方之化狂丹:处方:人参1两,白术1两,茯神1两,附子1分,半夏3钱,菟丝子3钱,菖蒲3钱,甘草1钱。尤妙微用附子,引补心消痰之品,直入心中,则气易补而痰易消,又何用泻火之多事哉!
-
语迟
概述:语迟(retardationinspeaking)为病证名。五迟之一。出《小儿药证直诀》。病因病机:言为心之声,肾脉系舌本,小儿先天肾虚,心气不和,为形成本病的主要原因。但也有由后天脾胃亏损,津气不能上荣所致者。辨证论治:肾气不足者,用六味地黄汤加菖蒲,远志之类;心气不足者,用养心汤;脾胃虚弱者,用补中益气汤。
-
宁静汤
《石室秘录》卷六:组成:人参1两,白术3钱,白芍1两,熟地1两,玄参1两,生枣仁5钱,白芥子3钱,麦冬5钱。用法用量:水煎服。盖肾虚以致心气不交,心虚以致肝气益耗。故方用一派补心、肝、肾之药,三经同治,则阴阳之气自交,上下相资,怔忡自定,而惊悸恍惚之症亦尽除矣。
-
参砂膏
《直指小儿》卷一:参砂膏:处方:朱砂、人参、南星(炮)、茯神、远志肉(姜汁浸,焙)、天麻、白附子、僵蚕(炒)各等分,硼砂半倍,麝香少许。制法:上为末,炼蜜为膏,如梧桐子大,金箔为衣。主小儿惊风。用法用量:每服1丸,麦门冬汤调下。功效:通心气。制备方法:前5味另研匀,后7味共为末和匀,蜜为丸,如芡实大。
-
中黄膏
《普济方》卷三一五:方名:中黄膏组成:草乌半两,防风半两,藁本半两,大黄半两,白芷半两,当归半两,苦参半两,生地黄半两,玄参半两,乳香半两,没药半两,木鳖子仁25枚,蓖麻子200枚(去壳),猪牙皂荚10斤,桐油4两,松香春用12两、夏用18两,秋11两、冬10两。男子妇人风湿脚气疼痛,贴患处;心气疼痛,贴鱼尾;
-
金锁正阳丹
处方:砒1两(火煅),巴豆10两(去油),乌头1两(炮),木鳖6个,雄黄半两。制法:上为末,用黄蜡、沥青(好者)各1两半,黄丹1两,朱砂1两半,细研溶热,入前项药末,乘热为丸,如鸡头子大。功能主治:小肠气痛,滑肠脱肛,心气痛,气块,妇人红脉不行,及产后诸疾,眼多冷泪。滑肠脱肛,干姜、艾同煎酒温下;
-
惊则气乱
惊为九气之一。气乱指心气紊乱。惊则气乱为病机。指大惊则气机紊乱,气血失调,使心无所倚,神无所归,导致心神不安,甚则精神错乱的病理变化。心主血、藏神,大惊则心气紊乱,气血失调,出现心悸、失眠、心烦、气短,甚则精神错乱等症状。《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惊则气乱…
-
心为噫
心为噫指五脏气逆证中,心气上逆的症状,出《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噫,即嗳气。《类经》十五卷认为:“盖由火土之郁,而气有不得伸舒,故为此证。”《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则认为:“因胃气上逆于心,故为噫。”临床多见于心阳虚衰而心血瘀阻,母病及子,脾胃失运,故胃气上逆而噫气。
-
烧脾散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烧脾散:处方:赤芍药、干姜(炮),各六两半。主治:脾胃虚弱,久寒积冷,心气肿痛,冷痰翻胃,脐腹刺痛,呕吐恶心,不思饮食;《医方大成》卷三引《济生》:方名:烧脾散组成:干姜(炮)、厚朴(姜炒)、草果仁、缩砂仁、神曲(炒)、麦芽(炒)、陈皮、高良姜、甘草(炙)各等分。
-
狐胆
《*辞典》:狐胆: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H Dǎn来源:为犬科动物狐的胆。将狐杀死后,剖腹,取出胆囊,阴干。功能主治:治癫痫,心气痛,疟疾。或入丸剂。附方:治疟,寒热发作无时:砒霜半两,朱砂半两,麝香一分,阿魏一分,狐胆一枚,黄丹一分,绿豆面一分。(《圣惠方》狐胆丸)摘录:《*辞典》
-
夏气
夏气夏季的主气。其性温热、湿润,适宜植物成长。五行与人体心气相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
阴阳刺
概述:阴阳刺即偶刺。十二节刺法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指治疗心气闭塞,如心胸痛一类疾病的针刺方法。于胸脘部及背部进行斜刺。由于这种刺法是前后对偶,因称。后世所称的前后配穴法即源于此。
-
偶刺
概述:偶刺为古刺法。十二节刺法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指治疗心气闭塞,如心胸痛一类疾病的针刺方法。后世所称的前后配穴法即源于此。以一手按前心,相当胸部募穴等处,一手按其后背,相当于相应的背俞处,当前后有压痛处进针。
-
华色
华色指面部有明润的色泽。面有华色,是心气充足,精神内守的表现。《黄帝内经素问·解精微论》:“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王冰注:“华色,其神明之外饰。”
-
蚕沙散
《点点经》卷二:蚕沙散:处方:蚕沙1钱,防己1钱,独活1钱半,杜仲1钱半,枸杞1钱半,防风1钱半,槟榔1钱半,半夏1钱半,羌活1钱半,秦艽1钱半,当归1钱半,川芎1钱半,甘草1钱。功能主治:酒伤经络,筋软,周身不仁。摘录:《点点经》卷二《医方类聚》卷九十三引《瑞竹堂方》:方名:蚕沙散组成:晚蚕沙不拘多少。
-
大芎汤
处方:大芎1两,蓬莪术半两,木香4钱,茯苓半两,甘草1分,萆薢1分。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湿气寒气之盛,同犯于心,心气上行,不得小便。用法用量:水1盏,加盐少许,同煎3钱匕,空心和滓服。摘录:《史载之方》卷上
-
坎离交济丹
处方:熟地5两(捣),生地3两,茯神1两半,远志8钱,阿胶2两(炒珠),鸡子黄6个,炙甘草1两,莲肉4两。制法:先将地黄杵烂,加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虚劳心肾不交。如见微火者,加麦冬3两或元参2两;无寒热者,加菟丝子2两,人参2两;如心气浮散不入于精者,加五味子1两,茯苓1两。摘录:《虚损启微》卷下
-
莲心清火汤
处方:玄参5钱,生地5钱,丹参3钱,山药1两,芡实1两,莲子心2钱,麦冬1两,北五味5分,天冬1钱。功能主治:心气素虚,心包之火大动之,梦遗,阳痿不振,易举易泄,日日梦遗,后且不必梦亦遗,面黄体瘦,自汗夜热。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八
-
神授高青丸
处方:高良姜青木香各30克制法:上二味,研为细末,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老人脾脏泄泻,脾胃之气不和,精神倦怠,不思饮食。20丸,干姜汤送下。摘录:《寿亲养老新书》卷一《养老奉亲》:方名:神授高青丸组成:高良姜1两,青木香1两。制备方法:上2味为末,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
狐肝
《全国中草药汇编》:狐肝:拼音名:H Gān别名:狐肝粉来源:食肉目犬科狐VulpesvulpesL.,以肝入药。生境分布:四川若尔盖、东北。功能主治:治心气痛,并能明目。用法用量:研面,兑酒服,1~
-
兔血
《*辞典》:兔血:出处:《纲目》拼音名:T Xu 来源:为兔科动物蒙古兔或家兔等的血。原形态:动物详兔肉条。性味:《纲目》:咸,寒,无毒。功能主治:《纲目》:凉血、活血,解胎中热毒,催生易产。附方:治心气痛:腊兔血和茶末四两,乳香末二两。捣丸芡子大,每温醋化服一丸。(《瑞竹堂经验方》)摘录:《*辞典》
-
五味六两丸
《医方类聚》卷八十九引《经验秘方》:组成:两头尖2两(炮),天麻1两,五灵脂1两(去砂),何首乌1两,白蒺藜(炒)1两。主治:寒湿心气疼痛。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空心温酒送下。忌热物片时。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醋糊为丸。
-
四精丸
《医统》卷七十二引《济生》:组成:鹿茸(制)、肉苁蓉(制)、山药、白茯苓各等分。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医方大成》卷四引《经验方》:组成:茯苓4两,秋石4两,莲肉2两(去壳皮心),水鸡头(粉红花在上结子垂下)2两。主治:思虑色欲过多,损伤心气,遗精,小便频数,肾虚盗汗腰痛。
-
王荆公妙香散
《普济方》卷二一七引《卫生家宝》:组成:白茯苓5钱,茯神5钱,远志5钱(去心),人参1两,益智1两(去皮),五色龙骨1两,朱砂1分(研),甘草1分(炙)。功效:安神秘精,定心气。主治:精滑梦遗。用法用量:每服2钱,空心,温酒调下。制备方法:上为末。
-
正中丸
《鸡峰》卷二十:组成:五灵脂半两,川乌头半两,没药1分,胡椒1分。主治:心气痛。用法用量:每服5-7丸,醋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绿豆大。
-
芎栀汤
《穷乡便方》:组成:川芎、山栀子各等分。主治:心气痛。用法用量:加生姜5片,水煎服。附注:心气痛,非心痛,即胃脘痛也。素性有热,遇感即发,初用芎苏散,二用芎栀汤。
-
没药延胡散
《瑞竹堂方》卷二:方名:没药延胡散组成:延胡索5钱,海带5钱,没药4钱,良姜3钱。主治:男人妇人急心气腹痛。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温酒调下。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制忡汤
《辨证录》卷四:方名:制忡汤组成:人参5钱,白术5钱,白芍1两,当归1两,生枣仁1两,北五味1钱,麦冬5钱,贝母5分,竹沥10匙。心肝两虚,心弱不能制肺,一遇拂情之事,或听逆耳之言,便觉心气怦怦上冲,有不能自主之势,似烦而非烦,似晕而非晕。用法用量:水煎服。1剂而怔忡少定,2剂更安,10剂全愈。
-
养气镇心丹
《普济方》卷十六引《余居士选奇方》:方名:养气镇心丹组成:远志(去心)2两,人参(去芦头)1两,辰砂1钱(别研),天门冬(去心)2两,石菖蒲1两(去须),生龙脑1钱(别研),白茯苓(去皮)1两。功效:补心气而实五脏。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朱砂、龙脑为衣。
-
卫君汤
《辨证录》卷五:方名:卫君汤组成:人参3钱,巴戟天3钱,获苓3钱,白芍5钱,白术5钱,陈皮3分,肉桂1钱,半夏1钱。《辨证录》卷九:方名:卫君汤组成:人参2钱,白术5钱,茯苓3钱,甘草1钱,菖蒲1钱,苏叶1钱,半夏1钱,桔梗1钱,丹参1钱。主治:人有处得意之境,过于娱乐,尽情喜笑,遂至风寒内伤心包,口干舌苦。
-
破积散
《回春》卷五:方名:破积散组成:香附米4两(醋浸煮干),栀子仁(炒黑)2两,三棱1两,莪术1两,郁金1两,枳壳1两,黄连1两,大黄1两。主治:心气痛,食积肚腹痛,饮热积块痛,症属实热者。《点点经》卷一:方名:破积散组成:秦艽1钱,乌药(童便炒)1钱,黄芩1钱半,益母草1钱半,海藻1钱半,当归1钱半。
-
通阳抑阴煎
《医醇剩义》卷四:方名:通阳抑阴煎组成:当归2钱,琥珀1钱,辰砂5分,丹参3钱,远志5分(甘草水炒),沉香5分,破故纸1钱5分,益智仁1钱,茯神2钱,白术1钱,枣2枚,姜3片。功效:养心营,通心气。主治: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
-
不寐·心虚胆怯证
不寐·心虚胆怯证(insomniawithsyndromeofheartdeficiencyandtimidity)是指心气亏虚,胆气怯弱,以夜寐多梦易惊,心悸胆怯,健忘头晕,神疲少言,舌淡,苔薄,脉弦细等为常见症的不寐证候。
-
握固
握固道教养生修炼中常用的一种手式。方法为以余四指握大拇指成拳,仿胎儿之状,男左女右。吾以左右拇指掐其三指之文,或以四指总握其拇,用左右手以拄腰腹之间者也。”这种手式有促使心气归一、辟邪毒之气的作用。《寿世青编·十二段动功》:“两手当屈,两大指抵食指根,余四指捻定大指,是为两手握固。”
-
顽淋不痛症
顽淋不痛症证名。因淋症日久,虽溲行艰涩而不觉疼痛的病证。见《经验医库·溲淋》。因骨髓精血俱虚,心肾不交,心气下陷而成。证见小便滴沥不绝,臭气难闻,尿出不痛,脉弱无力。宜用威喜丸。参见淋条。
-
血之府
血之府是脉管的别称。血行脉中,脉为血液汇聚、活动的场所。脉管为气血运行的通道。《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黄帝内经灵枢·决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与心密切相连,为心气所推动。《黄帝内经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