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今医统
《古今医统》即《古今医统大全》。明·徐春甫辑于1556年。其中包括历代医家传略、《内经》要旨、各家医论、脉候、运气、经穴、针灸、临床各科证治、医案、验方、本草、救荒本草、制药、通用诸方及养生等内容。书中除引录古说外,在医学理论方面作者有所阐发,选辑资料比较丰富,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针灸直指
《针灸直指》为书名。明·徐春甫撰。辑入《古今医统》。成书于嘉靖三十五年(1566年)。其内容主要摘录《内经》有关针灸部分,论述针刺补泻、艾灸壮数、灸法禁忌以及有关针灸歌赋等。
-
徐汝元
徐汝元即徐春甫。徐春甫为明代医学家。祁门(今属安徽)人。从医于名医汪宦,曾任职于太医院。认为凡良医者,应兼通针、灸、药,不可偏执。著有《古今医统》等书,其中《经穴发明》和《针灸直指》两卷,均属针灸简明之作。
-
潜针
潜针是指针刺时,将针以手或衣物掩藏,趁人不备,迅速刺入。用以减轻病人畏针的紧张心理。《古今医统》:“文中丐诊候,按手合谷、曲池而潜针入焉,妃殊不知也。”
-
天行赤眼暴翳·肝火偏盛证
定义:天行赤眼暴翳·肝火偏盛证(epidemicredeyewithacutenebulawithpatternofliverfireexcessiveness)是指肝火偏盛,以患眼碜涩刺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黑睛星翳簇生,抱 红赤,兼见口苦咽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为常见症的天行赤眼暴翳证候。治法:天行赤眼暴翳·肝火偏盛证治宜清肝胆实火。
-
天行赤眼暴翳·肺热壅盛证
定义:天行赤眼暴翳·肺热壅盛证(epidemicredeyewithacutenebulawithpatternoflung-heatcongestionandexcessiveness)是指肺热壅盛,以白睛红赤,耳前肿核,星翳多见于黑睛,伴有胸闷,咳嗽气粗,鼻干而衄,咽痛,便秘为常见症的天行赤眼暴翳证候。治法:天行赤眼暴翳·肺热壅盛证宜泻肺利气,兼以退翳。见《古今医统》。
-
伤寒明理论
概述:《伤寒明理论》为中医伤寒著作。金代成无己撰。3扼要地辨析了伤寒50种证候的病象和病理,“使习医之流,读其论而知其理,识其证而别其病,胸次了然而无惑”(本书严器之序)。卷4专论方药,选《伤寒论》常用方20首,强调配伍制使的关系,并以经典医著结合个人体会加以分析。本书为学习《伤寒论》的补充读物。
-
物触
物触病证名。指小儿心神受到拂逆所致的精神神经症状。《古今医统》:“小儿随其心性,不可触逆;凡有所爱之物,不可强直取之。心神所好,若不遂欲,心气解散,神逐物近,不食不言,神昏如醉,四肢垂軃,状如中恶者,称为物触。”
-
乳哺
乳哺小儿人乳喂养的方法。婴儿初生一周,消化能力较弱,母乳是婴儿最适宜的天然营养品。《小儿药证直诀》:“半年以后宜煎陈米粥,取粥面时时与之,十月以后渐与稠粥稀饭,以助中气,自然易养少病。”人乳喂养太久的婴儿,尤其是不增加辅食的,可致食欲异常或消失,导致元气虚弱,易于感染疾病。
-
起坐生花
起坐生花证名。即久坐突然起立时眼冒星花之证,见《古今医统》。该证因肝肾阴虚,气血不足所致。《证治准绳·杂病》有:“(目)内外别无证候,但其人动作少过,起坐少频,或久坐,或久立,久眠,久视,便觉头眩目花昏晕也。”治疗除查治眼疾外,应滋补肝肾,调养气血为主。
-
精冷
见《古今医统·原始要终论》。又称精寒(《辨证录·种嗣门》)。是指以自觉射精时精液清冷,影响生育力为主要表现的男性生殖疾病。精冷的症状:精冷患者泄精清冷,多影响生育。精冷的病因病机:精冷因命门和心包火衰所致。精冷的治疗:精冷治宜温补心肾,可用温精毓子丹、胜寒延嗣丹等方。
-
黑圆翳
黑圆翳病名。系指眼生黑花,翳色如烟,不能视物的病证。本病之病因,《古今医统》认为:“……肝胆积热,风火上冲”所致。属圆翳内障范围。详见该条。
-
癸水
癸水指月经。见《古今医统》。
-
半墨丸
《古今医统》卷二十四引《丹溪》处方半夏(生姜制)南星(生姜制)软石膏香附子栀子各等分制法上药为末,神曲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清火化痰。主痰火气嗳。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温开水送下。
-
辰砂全蝎散
《古今医统》卷八十八:辰砂全蝎散:处方:辰砂(水飞)1.5克全蝎(去毒,炙)20枚硼砂龙脑麝香各1字制法:上药为极细末。功能主治:主小儿初生口噤。用法用量:用乳母唾调涂口唇里及牙齿上,或用猪乳少许调入口内。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
-
穿山甲散
《古今医统》卷八十三:穿山甲散:处方:穿山甲(灰炒燥)鳖甲(醋炙)赤芍药大黄(炒)干漆(炒令烟尽)桂心各30克川芎芫花(醋炒)当归各15克麝香0.3克制法:上药共为细末,再入麝香研匀。功能主治:散结破血,行气消饮,温行积块。功能主治:妇人血积、血块,往来刺痛,经脉欲行,腹胁痛,或作寒热,肌肉消瘦。
-
截疟常山饮
别名:常山饮(《古今医统》卷三十七引《医学集成》)。处方:穿山甲(炮)草果知母槟榔乌梅甘草(炙)常山制法:上药哎咀。功能主治:治疟疾。用法用量:用水、酒共250毫升,煎至130毫升,露一宿,临发时早服,得吐为顺。摘录:《丹溪心法》卷二
-
金锁思仙丹
《古今医统》卷七十引《万氏秘传》:金锁思仙丹:处方:莲蕊芡实石莲子各300克金樱膏1.5千克制法:上药金樱煎膏如饧,入前三味药末,和丸梧桐子大。摘录:《古今医统》卷七十引《万氏秘传》《女科切要》卷三:方名:金锁思仙丹组成:莲蕊、莲子、芡实各等分,茯神3两。制备方法:上为末。用金樱子1斤(去毛)煎膏为丸。
-
金樱膏
摘录:《李氏医鉴》卷七《医统》卷四十六:方名:金樱膏组成:金樱子(经霜后采红熟者,不拘若干,撞去刺,切开,去子,捣碎煮之,滤滓净用,复将滓榨汁干用,熬成膏)、枸杞子4两,拣人参2两,薏苡仁5两,山药2两,杜仲(姜汁炒)4两,芡实肉4两,山茱萸肉4两,益智仁1两,青盐3钱,桑螵蛸2两(新瓦焙燥)。
-
克应丸
《古今医统》卷八十四:克应丸:处方:熟地黄赤芍药各60克当归75克赤石脂(煅)龙骨牡蛎(煅,以酒淬)茯苓牡丹皮川芎艾叶(制,研)各30克制法:上药研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温经养血,固涩止带。治妇人赤白带下。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白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蜜酥煎
处方:杏仁420克白蜜200毫升牛酥400毫升制法:上三味,先将杏仁放瓷盆中捣碎,研取汁1升,放净器中慢火煎至600毫升,入白蜜及酥,再煎至600毫升即成,瓷器收贮。功能主治:降气止咳,润肺补虚。治咳嗽上气,胸痛。备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名现据《古今医统》卷四十四补。功效:补虚损,去风冷,悦泽肌肤。
-
羌活升麻汤
处方:羌活升麻葛根白芍药人参黄芩各3克黄连石膏甘草生地黄知母各2.1克功能主治:治夏令时行瘟热,表里俱热者。用法用量:上药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至240毫升,温服。功效:清热解毒,内外兼治。主治:温暑之月时行瘟热病。用法用量:水2盏,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8分,温服。
-
清脾散
《古今医统》卷五十一:清脾散:处方:白术(炒)苍术茯苓半夏黄连各3克滑石柴胡升麻甘草羌活各1.5克功能主治:治手足心出汗。摘录:《古今医统》卷五十一《审视瑶函》卷四:方名:清脾散组成:薄荷叶、升麻、甘草(减半)、山栀仁(炒)、赤芍药、枳壳、黄芩、广陈皮、藿香叶、石膏、防风各等分。主治:滞颐。
-
水蛭丸
处方:三棱(炮)莪术(炮)干漆(炒烟尽)牛膝(酒洗)虻虫(糯米炒)琥珀肉桂硇砂水蛭(石灰炒赤色)大黄各等分制法:上为末,同生地黄自然汁与米醋和匀,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血蛊、气蛊,腹硬如石。主治:室女月水不通。用法用量:每服10丸,空心温酒送下。主治:妇人月水不通,心腹滞闷,四肢疼痛。
-
四物玄胡汤
处方:当归3克川芎芍药生地黄各1.5克玄胡索3克桃仁红花牛膝各2.1克功能主治:治瘀血而成之肠痈。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摘录:《古今医统》卷八十一《叶氏女科》卷一:组成:熟地黄7钱5分,当归7钱5分,白芍7钱5分,川芎7钱5分,玄胡索4两,沉香5钱。水煎,空心服。
-
泰山盘石散
处方:人参黄耆各3克白术炙甘草各1.5克当归3克川芎白芍药熟地黄各2.4克续断3克糯米10克黄芩3克砂仁1.5克功能主治:补气养血,益肾安胎。治妇人气血两虚,素有堕胎之患者。备注:方中人参、黄耆、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以固胎元;砂仁调气安胎;糯米补脾养胃,黄芩与白术合用有安胎之功。摘录:《古今医统》卷八十五
-
消痔千金散
处方:孩儿茶1.5克冰片0.03克熊胆0.6克甘草赤石脂黄连各0.9克寒水石1.5克硼砂0.3克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法用量:猪胆汁调搽。主治:大便诸痔,肿疼不已。或入胆内以竹管入胆内,以线缚口,紧插入肛门内捽之,自然痔病愈。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镇经汤
处方:当归4.5克白芍药生地黄黄柏各2.1克阿胶珠条黄芩知母甘草川芎各1.5克香附子(制)姜黄连各2.4克白芷1克功能主治:治妇人肾水不足,相火妄动,经水先期而来,过多不止。用法用量:上药以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空腹时服。主治:肾阴虚,不能镇守相火,经水先期而至,过多不止。
-
药线挂线法
药线挂线法是采用药物丝线或纸裹药线来挂断瘘管或窦道的治疗方法。鹅管内消”。主治病症肛瘘肛瘘挂线方(《中医外科学》)丝线(或橡皮筋)、球头探针1根。在腰俞穴位麻醉或局部麻醉下,取侧卧位或截石位,局部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戴消毒手套。左手食指作肛门指诊或用探针查到内口,然后按挂线法操作方法操作。
-
枳术二陈汤
处方:枳实(炒)15克白术(炒)半夏(制)茯苓陈皮各3克甘草(炙)2克功能主治:治脾胃痰饮,胸膈不利。用法用量:用水220毫升,加生姜、大枣,水煎,温服。摘录:《古今医统》卷二十三《医统》卷二十三:方名:枳术二陈汤组成:枳实(炒)半两,白术(炒)8分,半夏(制)8分,茯苓8分,陈皮8分,甘草(炙)5分。
-
软猪肚
《古今医统》卷八十七:方名:软猪肚组成:猪肚1具(净洗),葱白1握,豉5合(绵包)。主治:老人消渴,热中饮水不止,小便无度;亦治劳热。用法用量:上煮烂,下五味和,空心切,渐食之,渴饮汁。
-
胸蓋
胸蓋为穴名。见《古今医统》。即脑盖,络却之别名。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处。有搜头风、定神志、消肿结的作用。如头痛、眩晕、青盲内障、目视不明、口、鼻塞、颈肿、瘿气、呕吐、癫疾、瘈疭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面神经麻痹、鼻炎、精神分裂症等。一般沿皮刺0.3~
-
童玄
童玄为经穴别名。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古代称闪电和天际裂缝为列缺,手太阴从此别手阳明,如天际裂缝,故名。侧掌取穴。如热病烦心、咽喉肿痛、落枕、头项强痛、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及疟疾、手腕无力、掌中热、溺血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感冒、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配后溪治头项痛;
-
寸白虫
寸白虫出《诸病源候论》卷十八。由于误食未熟而有囊虫的猪肉或牛肉,则被传染本病。其成虫寄生在小肠内窃取养料,大便时可排出白色的绦虫孕节,故名。《古今医统·虫候有九》:“寸白虫,长一寸,子孙繁生,长至四、五尺,亦能杀人。”
-
天行赤眼暴翳
见《古今医统》。肝火偏盛:天行赤眼暴翳·肝火偏盛证(epidemicredeyewithacutenebulawithpatternofliverfireexcessiveness)是指肝火偏盛,以患眼碜涩刺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黑睛星翳簇生,抱 红赤,兼见口苦咽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为常见症的天行赤眼暴翳证候。楮实子补肝明目;
-
午后昏矇
午后昏矇证名。午后视物有昏矇感之证候。《古今医统》认为:“因阴虚不足,滞而不行,血至午后则敛,而气不充其血”之故。治宜滋阴、益气、补血之剂。内服可用回阳汤之类加减。
-
腋漏
腋漏病名。系指腋下、手足心、腿弯鼠蹊部、阴囊等处出汗。《古今医统》卷七:“两腋下并手足心、阴股及囊,常如汗湿污衣,名曰腋漏。”
-
吐清水
《古今医统·吞酸叙论》:“吐清水证有五因:有因湿、因痰饮、因寒、因宿食、因虫。胸膈间漉漉有声音,痰饮也;因湿者,可用一味苍术丸、家秘神术汤;若伤于雨湿而见恶寒发热者,宜用荆防平胃散;因痰饮者,可用茯苓饮、橘皮半夏汤;因脾胃虚寒者,可用六君子汤(用伏龙肝煎汤澄清代水煎药),理阴煎;
-
面浮
《古今医统·面部门》以面浮为脾肺虚证,因脾伤劳役,饮食失节,水土不调;脾气输散不常,肺气传布失度所致。证见面虚浮,眼下如卧蚕之状,或有气喘;《景岳全书·杂证谟》谓面肿虚浮者,无痛无热而面目浮肿。或因脾肺阳虚,输化失常;脾肺阳虚者,用补中益气汤;肝肾阴虚,水湿上泛者;用六味地黄汤或八味地黄汤。
-
僦贷季
据传为岐伯之师,博通阴阳,熟诸色脉之学,人尊为“圣工”。《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中。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比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明代徐春甫撰《古今医统》认为:“僦贷季,黄帝时人,岐伯师也。
-
精清
清,即清冷、清薄之意。见《古今医统·原始要终论》。精清的症状:精液清冷稀薄者。关于精寒:精寒又称精冷。病因病机:因命门和心包火衰所致。用温精毓子丹、胜寒延嗣丹等方。关于精薄:精薄指精液稀薄。症状:其症泄精稀薄,常与滑精早泄并见,每影响生育。病因病机:多因心肾不足所致。用济火延嗣丹、补天育麟丹等方。
-
横翳
横翳病证名。①系指横于黑睛外之剑脊翳,属外障范畴。见《证治准绳·杂病》。②系指横翳内障。见《古今医统》。参见横翳内障条。
-
挂线疹法
挂线疹法外治法之一。多用于治疗肛漏。如该书称:“用芫根煮线,挂破大肠,药线日下,肠肌日长。”指用药线(或普通丝线)或橡皮筋挂开漏管的方法。其治疗原理,是利用扎线的张力,逐渐使局部气血阻断,使组织缓慢发生坏死,以达到逐步切开漏管的目的。此外,对于疮疡溃后形成的漏管也可采用挂线疗法。
-
范九思
范九思为宋代针灸家。履贯不详。《古今医统》载:一人患喉蛾,诸医不能效,病人畏针,范佯称以笔点刺,遂暗藏针于笔直刺患处,血出而愈。
-
碧翳
碧翳病名。系指眼患淡青色翳障的病证。《古今医统》:“此因风热久亢而生碧翳,淡青色于黑睛上,不痛不痒,久则失明。”参见宿翳及旋螺突起等条。
-
鼻痒
概述:鼻痒(noseitching)为症状名。是指鼻中有痒感的表现。鼻痒的病因病机:《古今医统大全》:“鼻痒,乃热则生风故也。”鼻痒的治疗:《古今医统:“宜防风通圣散加白附子、僵蚕之类。”
-
八珍益母十全丸
《古今医统》卷八十四处方益母草240克(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俱可采,阴干,折去下半截,用上半截连穗叶,石臼杵捣筛,为极细末)人参(饭上蒸)白术(饭上蒸)白茯苓(饭上蒸)各30克甘草(炙)15克当归身(酒浸)60克川芎15克熟地黄(酒浸)60克白芍药(醋炒)30克角沉香12克制法上药各为极细末,炼蜜和丸,如捂桐子大。
-
半夏曲芽汤
《古今医统》卷二十四处方半夏陈皮茯苓枳壳槟榔神曲麦芽香附子厚朴苍术甘草各等分功能主治化痰消积,下气止呕。主饮食积滞,痰涎壅盛,呕吐不已。《简明医彀》卷三处方半夏1钱,陈皮1钱,茯苓1钱,枳壳1钱,槟榔1钱,神曲1钱,麦芽1钱,香附1钱,厚朴1钱,苍术1钱,甘草3分。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
打老儿丸
《万氏家抄方》卷四:打老儿丸:别名:延寿丹(《古今医统》卷九十三)。制法:上为细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主五劳七伤,阳事不举,真气衰弱,精神短少,小便无度,眼目昏花,腰膝疼痛,两脚麻冷,不能行走。摘录:《万氏家抄方》卷四《良朋汇集》卷二引灵佐宫胡方:组成:棉花子1斤(炒,去壳),核桃肉4两(打烂)。
-
丹参饮子
《古今医统》卷五十:丹参饮子:处方:丹参当归(酒洗)白术(炒)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各4.5克贝母陈皮知母甘草各0.6克石菖蒲3克黄连(姜汁炒)1.5克五味子9粒功能主治:养血清火,化痰安神。用法用量:上药用水220毫升,加生姜1片,煎180毫升。用法用量:以水1盏半,加生姜1片,煎8分,温服,不拘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