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系
目系(eyeconnector)又名眼系、目本。是指眼球内连于脑的神经组织。包括西医的视神经及球后血管。《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
-
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循行:1.起于心中,出属心系2.下膈,络小肠3.其支者,从心系4.上挟咽5.系目系6.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7.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8.下肘内,循臂内后廉9.抵掌后锐骨之端10.入掌内后廉11.循小指之内,出其端手少阴心经腧穴:本经腧穴:手少阴心经共9个穴位。首穴极泉,末穴少冲。
-
目本
目本为人体部位名。《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是指眼球内连于脑的神经组织[参考资料]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相当今之视神经、球后血管等。
-
眼系
眼系即目系。是指眼球内连于脑的神经组织。《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相当今之视神经、球后血管等。
-
目眩
定义:目眩(dizziness)为症状名。出《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目眩的病因病机:目眩多由肝肾精血不足,或肝阳风火、痰浊上扰所致。《诸病源候论·目眩候》:“目者五脏六腑之精华,宗脉之所聚也。筋骨血气之精,与脉并为目系,系上属于脑,若腑脏虚,风邪乘虚随目系入于脑,则令脑转而目系急,则目眴而眩也。”
-
眼花
眼花的病因病机:眼花多由肝肾精血不足,或肝阳风火、痰浊上扰所致。《诸病源候论·目眩候》:“目者五脏六腑之精华,宗脉之所聚也。筋骨血气之精,与脉并为目系,系上属于脑,若腑脏虚,风邪乘虚随目系入于脑,则令脑转而目系急,则目眴而眩也。”眼花多因肝肾亏损引起,治宜滋补肝肾明目,方用杞菊地黄丸加减。
-
足阳明经别
在大腿前面从本经分出,进入腹腔,入属于本经胃腑,散布脾脏,向上通于心,沿食管上行,浅出于口腔,上达鼻根,还绕眼眶,连于目系(眼后与脑相联的组织),合于足阳明经脉。《黄帝内经灵枢·经别》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頞,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
-
暴盲
治法:活血通窍。麝香活血,通络开窍;气滞血郁/肝气郁结:暴盲·肝气郁结证(suddenblindnesswithliverqistagnationpattern)是指肝郁气滞,以视力骤降,多见于视神经炎、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癔病性黑蒙、眼底出血等,全身兼见头晕头痛,胸胁胀闷疼,性情急躁或抑郁不舒,口苦咽干,舌红苔薄,脉弦为常见症的暴盲证候。
-
手少阴之别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半字应据《黄帝内经太素》卷九《十五络脉》、《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第一及《圣济总录》卷一九一删),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从腕关节后1寸处的通里穴分出,沿本经上行进入心中,再向上联系舌根部,归属于目系(眼后联系于脑的组织)。
-
手少阴络脉
手少阴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半字应据《黄帝内经太素》卷九删),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该络脉从腕上1寸的通里穴处分出,别走手太阳小肠经,在腕后1.5寸处与本经相并上行,进入心中,上连舌本,属于目系。可取手少阴络穴治疗。
-
肝经
概述:肝经:1.足厥阴肝经的简称;足厥阴肝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足少阳胆经相为表里。它的支脉,从目系下行到面颊里边,环绕唇内;交于手太阴肺经。又称肝、肝木。所指有三:1)见《小儿按摩经》。男性位于无名指近端指节的腹面,女性位于无名指中段指节的腹面。2)见《小儿推拿广意》。3)见《幼科铁镜》。
-
足厥阴
概述:足厥阴:1.足厥阴肝经的简称;2.经外奇穴名。足厥阴肝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足少阳胆经相为表里。它的支脉,从目系下行到面颊里边,环绕唇内;它的另一支脉,从肝分出,贯穿膈肌向上流注于肺。交于手太阴肺经。出《备急千金要方》。主治消渴、卒癫等。
-
足三阴经
概述:足三阴经是十二正经中行于下肢内侧的三条阴经,即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在内踝上8寸处,足厥阴与足太阴相交,嗣后,则足太阴在前侧,足厥阴在中间,足少阴仍在后侧。《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通过横膈,流注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
肝足厥阴之脉
肝足厥阴之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厥阴肝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足少阳胆经相为表里。它的支脉,从目系下行到面颊里边,环绕唇内;它的另一支脉,从肝分出,贯穿膈肌向上流注于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
暴盲·肝经实热证
图3暴盲(视神经乳头炎)证候分析:目系乃厥阴肝经所主,包括视神经及球后血管。暴盲·肝经实热证的治疗:治法:暴盲·肝经实热证治宜清肝泻火。西医学有多种眼底病可以引起暴盲的症状,如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动脉阻塞、视网膜血管炎、急性视神经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眼底出血、视网膜脱离等。
-
心手少阴之脉
手少阴心经为十二经脉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它的外行主干,从心系上行于肺,向下出于腋下的极泉,沿上肢前边,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内侧,下行肘节(少海),沿前臂尺侧,到手掌后豌豆骨突起处(神门),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其末端(少冲)。
-
心经
它的外行主干,从心系上行于肺,向下出于腋下的极泉,沿上肢前边,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内侧,下行肘节(少海),沿前臂尺侧,到手掌后豌豆骨突起处(神门),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其末端(少冲)。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干,心痛,口渴,目黄,胁痛和上肢前边内侧本经脉过处厥冷,疼痛,掌中热痛等。
-
目
为视觉器官。《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气上走于目而为睛。”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手太阳经“至目锐眦”,支者“至目内眦”,足少阳经“起于目锐眦”;足厥阴经“连目系”;足少阳经别“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足阳明之筋“上合于太阳,为目下纲”;
-
手少阴
它外行的主干,从心系上肺,斜走出于腋下(极泉),沿上肢前边,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内侧,下行肘节(少海),沿前臂尺侧,到手掌后豌豆骨突起处(神门),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其末端(少冲)。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干,心痛,口渴,目黄,胁痛和上肢前边内侧本经脉过处厥冷,疼痛,掌中热痛等。
-
障
其中发生于胞睑、两眦、白睛与黑睛的睑生风粟、胬肉攀睛、暴风客热、花翳白陷之类外眼病统属外障,而发生于瞳神的圆翳、绿风与高风雀目之类内眼病则归属内障。而广义的内障是泛指发生在黄仁、神水、晶珠、神膏、视衣、目系等眼内组织的病变。或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或忧思郁怒,七情过伤,肝失条达,气滞血瘀,玄府闭塞;
-
足少阳经别
足少阳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本经别从足少阳经分出,绕过髀部进入外阴中,与足厥阴经别会合;分支进入季胁,归属于胆,散布肝脏,上贯心脏,再向上挟食道两侧,浅出下颔部中央,散布于面,联系眼球后通于颅脑的部位,在目外眦与本经相合。《黄帝内经灵枢·经别》:“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
-
内障
概述:内障(internalophthalmopathy)为病证名。而广义的内障是泛指发生在黄仁、神水、晶珠、神膏、视衣、目系等眼内组织的病变。其中发生于胞睑、两眦、白睛与黑睛的睑生风粟、胬肉攀睛、暴风客热、花翳白陷之类外眼病统属外障,而发生于瞳神的圆翳、绿风与高风雀目之类内眼病则归属内障。或阴虚火旺,虚火上炎;
-
心主手厥阴经病证
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它外行的主干,从心系上肺,斜走出于腋下(极泉),沿上肢前边,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内侧,下行肘节(少海),沿前臂尺侧,到手掌后豌豆骨突起处(神门),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其末端(少冲)。
-
少阴
手少阴心经·少阴:手少阴心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HT。《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王注引《黄帝内经灵枢》文作“斜趣”)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人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脉气由此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
五芝地仙金髓丹
《慈禧光绪医方选义》:方名:五芝地仙金髓丹组成:人参2两,生于术2两,云苓3两,甘菊2两,枸杞2两,大生地6两,麦冬3两,陈皮2两,葛根2两,蔓荆子2两,神曲3两。功效:益气生津,调中进食,生养脑气、通目系,上清头目,退虚热。如绿豆大。甘菊清头目,风药通肝气,配以余药,使心、肝、脾、肺、肾五脏得养。
-
鸡苏羌活丸
处方:鸡苏叶2两,羌活(去芦头)1两半,芎1两半,羚羊角(镑)1两,防风(去叉)1两,天麻1两,人参1两,丹砂(研)1两,白僵蚕(微炒)半两,天南星(炮)半两,干蝎(去土,微炒)半两,牛黄(研)半两,麝香(研)半两,龙脑(研)半两,犀角(镑)1两。功能主治:风邪鼓作,头目眩运,目系急痛,甚则倒仆。
-
肝开窍于目
肝开窍于目(liveropeningintoeye),出《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是指肝的经脉上连于目系,目的视觉功能有赖于肝气之疏泄和肝血之润养,肝的生理和病理状况,可由目反映出来。视力的强弱和肝有直接关系,如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就会出现两眼干涩、视力减退或夜盲;肝火上炎,常见目赤多眵。
-
五芝地仙金髓丸
概述:五芝地仙金髓丸为方剂名,出自《证治准绳·类方》第五册,即《圣济总录》卷十六方记载的守中丸的别名。别名:五芝地仙金髓丸组成:人参、白术、菊花、枸杞子、山药各二两,茯苓十两,麦门冬三两,生地黄(绞取汁)二十斤。功能主治:主治头眩脑转,目系急,忽然倒仆。
-
风头眩
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眩晕证治》。多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气血衰弱,脏腑阴阳失调等所致。朱丹溪主痰。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圣济总录》卷十七:“风头眩,肩背拘急,肢节疼痛,鼻塞耳鸣,面赤咽干,心忪痰逆,眼目黑花,当风泪出。”
-
足少阳、足厥阴经别
足少阳、足厥阴经别为十二经别构成的六合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别》:“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此为二合也。”
-
一醉饮
方出《宋史 钱乙传》卷四六二,名见《一草亭》:方名:一醉饮组成:郁李。主治:肝胆气结,目张不得瞑者。各家论述:目系内连肝胆,恐则气结,胆衡不下。附注:《一草亭》用郁李仁二钱,泡去皮,酒一瓶,煮熟饮之。《古今医鉴》卷十一引刘桐川方:方名:一醉饮组成:托盘科根。用法用量:黄酒2碗,煎至1碗,空心热服。
-
活血通络方
处方:川芎10克,当归12克,茺蔚子18克,红泽兰12克,桂枝12克,茯苓12克,干地龙12克,防风12克,木瓜18克,丹参18克,代赭石18克,甘草3克。功能主治:活血通络。主气血瘀滞,目系受累。(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罗成仁方
-
物伤睛突
物伤睛突病名。系指眼眶骨骨折或眼珠周围的筋骨损伤,因挤压或血瘀肿胀,迫使眼珠向前突出甚至脱出眶外的病证。见茹十眉《五官病》。目系未断裂者,可外涂黄连眼膏,内服七厘散等。
-
肝主目
肝主目生理学名词。肝开窍于目,其经脉连目系,上至额,与督脉会于巅。目的视物功能,有赖于肝气疏泄和肝血滋养。《灵枢·脉度》:“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如肝血不足,则两目干涩,视物不清或夜盲;肝经风热,可见目赤痒痛;肝阳上亢,则头目眩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方生风…
-
天旋
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通睛偏昃,白眼斜觇,盖乾廓下倾,幼时所患者也,故曰天旋。属目偏视。《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人腑藏虚而风邪入于目…多由婴幼儿时脾气虚,约束失权所致,治宜健脾益气,用补中益气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由风热、风痰等所致,宜平肝清热,祛风涤痰,用正容汤或通肝散加减;
-
臂少阴脉
《足臂十一脉灸经》:“臂少阴脉:循筋廉,出臑内下廉,出腋。其病:胁痛。手少阴为手少阴心经的简称。它的外行主干,从心系上行于肺,向下出于腋下的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下向肘内侧横纹头的少海,沿前臂内侧后缘下行,到掌后豌豆骨部的神门,进入掌内后边,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交手太阳小肠经。
-
大芎丸
处方:芎1斤(大者),天麻4两。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樱桃大。功能主治:宣行阳经风寒,化导胸膈痰饮,清爽神志,通利关窍。主偏正头痛,头风眩晕,目系眩急,身体拘倦。用法用量:每服1丸,茶酒嚼下;荆芥汤嚼下亦得。摘录:《圣济总录》卷十五
-
滋肾柔肝汤
处方:熟地20克,枣皮10克,山药20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杞子15克,菊花10克,当归10克,白芍60克,甘草30克,何首乌30克。功能主治:滋肾柔肝。主治:肝肾阴虚,目系失养而致之麻痹性斜视。查左眼正常,右眼球偏向内眦,转动不灵,自觉微干涩,全身尚好,舌尖红,少津,脉弦细微数。
-
头髓
脑为奇恒之腑之一。又称髓海、头髓(又称髓海、头髓和元神之府)。经脉中督脉和足太阳经均“入脑”,足厥阴、手少阴均“系目系”,入通于脑。《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脾胃论》:“张洁古日:视听明而清凉,香臭辨而温暖,此内受脑之气而外利九窍者也。”
-
足阳明、足太阴经别
足阳明、足太阴经别为十二经别构成的六合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经别》:“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頞 ,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本,此为三合也。”足阳明、足太阳经别
-
足阳明之正
足阳明之正即足阳明经别的原称。出《黄帝内经灵枢·经别》。参见足阳明经别:足阳明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在大腿前面从本经分出,进入腹腔,入属于本经胃腑,散布脾脏,向上通于心,沿食管上行,浅出于口腔,上达鼻根,还绕眼眶,连于目系(眼后与脑相联的组织),合于足阳明经脉。
-
五阴
五阴指手太阴、手少阴、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五条阴经。《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
-
青盲·肝肾两虚证
定义:青盲·肝肾两虚证(blueblindnesswithliver-kidneydeficiencypattern)是指肝肾两虚,眼外观正常,以视力渐降,蒙昧不清,瞳神内见视乳头色苍白,边界清楚,视网膜血管变细,头晕耳鸣,双目干涩,腰膝酸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为常见症的青盲证候。全身脉症亦由肝肾精血亏虚所致。青盲类似于西医的视神经萎缩。
-
五阴气俱绝
五阴气俱绝为病证名。指五脏精气衰竭。五脏的精气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气衰竭时,则神志活动障碍,出现转眼不视,神志昏迷等危重症状。《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
-
元神之府
又称髓海、头髓和元神之府。经脉中督脉和足太阳经均“入脑”,足厥阴、手少阴均“系目系”,入通于脑。《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脾胃论》:“张洁古日:视听明而清凉,香臭辨而温暖,此内受脑之气而外利九窍者也。”
-
脑
概述:脑:1.奇恒之腑之一;又称髓海、头髓和元神之府。位于颅腔,下通脊髓,由髓汇聚而成,为神明汇聚之所,有支配精神意识,进行思维活动的功能。经脉中督脉和足太阳经均“入脑”,足厥阴、手少阴均“系目系”,入通于脑。《黄帝内经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前脑包括大脑半球、嗅脑与间脑;
-
睛珠
目珠:晶珠指目珠。见《银海精微》。见《赤水玄珠》卷三。其前端为黑睛,黑睛内为黄仁,黄仁正中有圆孔,名瞳神。黑睛边缘紧接白睛。目珠内有神水、睛珠、神膏、视衣等。眼珠位于眼眶内部,是由眼球壁与眼内容物组成的近似于球的视觉器官。清·黄庭镜《目经大成》:“膏中有珠,澄澈而软,状类水晶棋子,曰黄精。”
-
惊后瞳斜
惊后瞳斜病证名。小儿惊风后,眼球斜向一侧。多属肝经阴血受损,目系失养所致。治宜养血益肝。用人参、阿胶煎水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