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味
概述:味:1.味觉能感受药物的真实味道;《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食味”,“味伤形。”气味·味:“味”意指气味。单方独味。方剂配伍中,药物一种称一味,二种称二味…《本草纲目》:“治肺热似火燎,…宜一味黄芩汤。”《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
加味火轮丸
处方:肉豆蔻(面裹煨)半两,附子(炮,去皮脐)半两,干姜(泡,洗)半两,良姜(薄切,滴少油炒)半两,天雄(炮,去皮脐)半两,诃子(紧小者,湿纸裹煨,去核)半两,荜拨者半两。制法:上为细末,陈米粉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大暖脏气,固养元阳,进美饮食。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五
-
嗅觉电图
嗅觉电图electroolfactogram为嗅上皮受味的刺激时所产生的电位记录.缩写为EOG[应注意,眼电图(electrooculogram)也缩写为EOG]。一般嗅细胞对不同味的刺激显示出不同的EOG,但它并非为一对一地相应反应,而同一种类细胞可以对几种味发生反应.但象雄蚕蛾的嗅细胞只对一种物质如性信息素(sexpheromone)发生反应。
-
雪羹
处方:大荸荠4个海蜇(漂去石灰、矾性)30克功能主治:泄热止痛。用法用量:上二味,以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分二次服。摘录:《古方选注》《古方选注》卷中:方名:雪羹组成:大荸荠4个,海蜇(漂去石灰矾性)1两。荸荠味甘,海蜇味咸,性皆寒而滑利,凡肝经热厥,少腹攻冲作痛,诸药不效者,用此泄热止痛,捷如影响。
-
牛髓汤
概述:牛髓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法律》卷五方之牛髓汤:组成:牛髓1斤(取胻骨中者),白蜜半斤,杏仁4两(去皮尖,研如泥),干山药4两(炒),胡桃仁(去皮,另研)4两。制备方法:上将髓、蜜2味,砂锅内熬沸,以绢滤去滓,盛瓷瓶内,将杏仁等3味入瓶内,以纸密封瓶口,重汤煮1日夜,取出冷定。
-
秘传六和丸
《寿亲养老》卷二:方名:秘传六和丸组成:熟地黄10两,破故纸10两,菟丝子10两,白茯苓(去黑皮,晒)10两,山药10两(晒干),胡桃50颗(须用赣州信封产者佳)。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温酒盐汤送下。次早饭甑上蒸,日中晒干,九浸九蒸九晒,候十分干;次用胡桃研烂,和5味令匀,用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神效桦皮散
《永类钤方》卷七:方名:神效桦皮散组成:桦皮3钱,杏仁3钱,皂角刺3钱,胡桃12枚,山栀子(上5味烧灰)3钱,穿山甲(黄土炒)3钱,乳香3钱,没药3钱(酒浸,别研,调和),麝香少许。主治:便痈初发。用法用量:上前6味并作末,却加下3味,可作6服,酒调,猛进2服。
-
拟金丸
《圣济总录》卷九:组成:草乌头(生,去皮脐)2两半,骨碎补(去毛)1两半,狗脊(去毛)1两,五灵脂1两,马蔺花1两半,地龙(去土)半两,乳香(研)1两,枫香脂(研)1两,萆薢1两半。主治:偏风半身不随,不知痛痒。制备方法:上九味,将七味为末,入研者二味和匀,醋煮面糊为丸,如小豆大。
-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治疗学术语,系一种治疗原则。指形体虚弱卫阳不足者,宜用补气温阳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王冰注:“气,谓卫气。味,谓五脏之味也。”《灵枢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可用人参、黄芪、附子、肉桂等温阳益气。
-
幻味
幻味,即味幻觉,是一种虚幻的味知觉,在客观现实中并不存在某种味道,病人却感知它的存在。在精神病中少见,病人尝到食物中有某种特殊的或奇特的味道,如金属味或药味等,因而拒绝进食。常和其他的幻觉和妄想合并出现。
-
透顶神功散
《奇方类编》卷下:方名:透顶神功散组成:茄鹿茸(蜜炙)1钱,川贝母4钱,知母4钱,白芷4钱,穿山甲(炒成珠)1钱,姜蚕3钱(炒,去嘴),麝香(研末,并下2味,临吃入药),乳香(去油)1钱,没药(去油)1钱。主治:初起杨梅疮。鱼口疮,恶疮。
-
玫瑰杨梅
200克玫瑰杨梅工艺流程选果→腌盐→漂水→浸糖→浓缩→第二次浓缩→曝晒→成品玫瑰杨梅制作方法1.选果:选颗粒大、饱满、色淡红或淡黄、九成熟的新鲜杨梅。4.浸糖:按新鲜杨梅50%加糖,浸1天。玫瑰杨梅质量标准1.感官指标:呈玫瑰红或棕红色,有光泽;3.微生物指标,无致病菌,无因微生物引起的发酵、发酸、酶变等现象。
-
长肌丸
处方:胡黄连半两,木香1分,无食子1分,芦荟(研)半分,麝香(研)半分,牛黄(研)半分,黄柏(去粗皮)半分。制法:上7味,捣罗4味为末,与3味研者拌匀,滴水为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小儿无辜疳,面黄发直,时时壮热,食不生肌。用法用量:每服5-7丸,温水送下。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二
-
甘
甘(sweet)为五味之一。《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甘味药多入脾经,有补脾益气作用,如人参、黄芪等,同时,甘味药物尚有和中缓急作用,如甘草等,故《内经》有“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之说。
-
枣酊
枣酊一般做为甜味剂和保润剂。成分:主要组分为糖(大部分为单糖)、食用乙醇、纯净水、维生素等。性状:红褐色粘稠液体。用途:它具有枣的甜香味,能掩盖某些地方性杂气和改进卷烟的吸味,增加烟香。它主要是利用果味浓缩液中的各种香味成分及有机酸酯等来调节烟叶的pH值,可以消除或抑制烟草制品的刺激性及不良吃味。
-
茯苓酥
处方:茯苓(取山之阳茯苓,其味甘美,山之阴茯苓,其味苦恶,拣得之,勿去皮,刀薄切,晒干,蒸令气溜,以汤淋之,其色赤味苦,淋之不已,候汁味甜便止,晒干捣筛)3斗。冬月50日,夏月21日,酥浮于酒上,接取酥,其味甘美如天甘露,可作饼,如手掌大,空屋中阴干,其色赤如枣。功能主治:除万病,久服延年。
-
八味黄耆散
《千金》卷二十二处方黄耆、芎、大黄、黄连、芍药、莽草、黄芩、栀子仁各等分。功能主治痈疽发背。用法用量鸡子白和如泥,涂故帛上,随肿大小敷之,干则易之。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黄耆排脓止痛,能收敛血气,能解散热毒。八味黄耆散全用三黄,虽有芎、芍,皆协助祛毒之功,乌有助正之力哉?
-
万应化毒膏
《医学探骊集》卷六:方名:万应化毒膏组成:漳丹7两5钱,宫粉8钱,铜绿4钱,大绿4钱,生山甲4片,香油1斤。主治:对口。初起紫红板硬,结成一片,并无头可寻,直至十数日,其内已溃,外必出数头,与蜂皤相似者。
-
滋膵饮
处方:生箭耆15克大生地30克生怀山药30克净萸肉15克生猪胰子(切碎)9克功能主治:治消渴。用法用量:上五味,将前四味煎汤,送服猪胰子4.5克,至煎滓时,再送服所余4.5克。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衷中参西》上册:方名:滋膵饮组成:生箭耆5钱,大生地1两,生怀山药1两,净萸肉5钱,生猪胰子3钱(切碎)。
-
奇方与偶方
中药单味药的处方称奇方;或处方中药味为单数的,亦称奇方。由两味药或双数药味组成的处方,称偶方。
-
灵乌散
处方:乌鸦1只(腊月取于藏瓶内盛,以盐泥固济,令干,用炭火煅存性,候冷,取出去肚肠,研),丹砂(研)1分,细辛(去苗叶)2两,干蝎(全者)14枚(炒)。制法:上四味,将二味捣末,与别研二味同罗。功能主治:风痫多惊,手足颤掉,口吐涎沫。用法用量:每服半钱匕,午前温酒调下。病已即止。摘录:《圣济总录》卷十五
-
芽菜
无菜叶、老梗、怪味、霉变。芽菜的别名:叙府芽菜芽菜适合的人群:一般人均可食用,因含盐分重,所以高血压、肾病患者慎食芽菜的制作方法:菜丝100公斤食盐11~36公斤花椒0.75公斤八角0.25公斤,制作方法冬末春实,用芥菜类(二平庄)的嫩茎划成食筷一样宽的丝,晒干到每100公斤收13公斤,置桶内分层撒盐踩紧腌制;
-
味觉适应
味觉适应(gustatoryadaptation)有味物质作用于味蕾一定时间后所发出的味感受性的变化。味觉适应的时间是溶液浓度的函数,溶液浓度越低适应时间越短,溶液浓度越高适应时间越长。味觉有交叉适应现象,即对一种物质的适应会影响对其它同类物质的适应。如对庶糖的适应和恢复较慢,对食盐的适应和恢复则较快。
-
中医处方
1.能掌握辨证论治的医师或医助,应予中医处方权。(3)中药名称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全国中草药汇编》最新版规定的正式名称书写;草药名称未统一者,可用当地或本单位习惯用名,逐步达到规范化。(4)写剂量时重量单位一律使用法定单位g。(5)每次处方一般3剂,不宜超过7剂,限剧药2剂,毒药1剂。
-
声哑喉痈
声哑喉痈病名。《喉科秘旨》卷下:“受寒太重,肺脉太重,肺脉闭塞以致声哑,饮食难进,或有烂斑…”这种情况属于肺受寒邪而致,治宜温散寒邪,利咽开音,方用喉科六味汤加减。别名,火毒上炎也可导致本病。除见声哑、咽喉肿疼外,还兼见口舌生疮,口腔咽喉红赤等症状。治宜泻火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参见喉痈条。
-
平喘宁
《实用中医学》:组成:麻黄3钱,黄柏4钱,白果肉14个,茶叶1钱(冲),冰糖2两(分冲)。功效:清热和中,理肺平喘。主治:咳嗽吐痰,痰黄而稠,胸闷气喘,不能平卧,苔黄,脉浮滑略数。用法用量:前3味煎取药液,后2味开水另冲,兑入混匀,晚饭前服1煎,临睡前服1煎。
-
鸭脂膏
《圣济总录》卷一二七:方名:鸭脂膏组成:鸭腊3两,胡粉2两,巴豆(去壳,细研去油尽)半两。主治:蚯蚓瘘。用法用量:每日3-5度涂疮上。制备方法:上3味,先熔脂,入2味末调如膏。
-
王母桃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组成:白术(用冬术腿片,味甘者佳,苦者勿用,以米泔浸1宿,切片,炒)、大怀熟(蒸,捣)各等分,何首乌(九蒸)、巴戟(甘草汤炙)、枸杞子,上3味减半,或加人参。功效:培补脾肾。用法用量:每用3-4丸,饥时嚼服,滚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
-
玫瑰蜜饯(川式)
玫瑰蜜饯(川式)原料配方鲜玫瑰80克川白糖60千克玫瑰蜜饯(川式)工艺流程鲜玫瑰→去杂质→揉挤→晾干→川白糖拌合→包装→成品玫瑰蜜饯(川式)制作方法1.选料:以新鲜的糖玫瑰(又名土玫瑰)为最好,除净花蒂、枝干和其它杂质。2.揉挤:鲜玫瑰除净杂质后,用手工揉搓挤压,除去花汁苦水后晾干(不宜晒干)。色泽:紫红色。
-
生益母草饮
《圣济总录》卷一六六:组成:生益母草汁半盏(如无,以上瓜根代,)生地黄汁半盏,生藕汁半盏,鸡子白3枚,童子小便半盏。主治:产后血运,心烦闷乱,恍惚如见鬼神。用法用量:上5味,先将汁4味相和,煎令沸,次下鸡子白搅匀,分作3服。
-
咸
咸(salty)为五味之一。咸为水味,入通于肾,故为肾所主之味。《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咸入肾。”咸味药物多入肾经,有补肾填精或滋阴潜阳作用,前如鹿茸、海狗肾之类,后如龟甲、牡蛎之类。另外咸味药尚有软坚润燥通下作用,如芒硝、元参之类。
-
香肠
香肠一般指猪肉香肠,全国各地均有生产,名品有广东腊肠、四川宜宾广味香肠、山东招远香肠、武汉香肠、辽宁腊肠、贵州小香肠、济南南肠、正阳楼风干肠和江苏香肠等;儿童、孕妇、老年人、高血脂症者少食或不食;肝肾功能不全者不适合食用。香肠的食疗功效香肠可开胃助食,增进食欲。
-
黄带
黄带为病证名,亦名带下黄候。见《傅青主女科》卷上。指妇女阴道中排出的黄色黏液,黏稠而淋漓不断,或有腥臭味,甚至如脓样色深如茶汁。多因脾虚湿盛,郁久化热,或恣食膏梁厚味酿生湿热;或情志不畅,肝郁化火,横克脾土而致肝热脾湿,均能导致湿热下注,损及任带二脉而带下色黄。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方用易黄汤。
-
蟹黄
概述蟹黄有河蟹黄和海蟹黄两种,以河蟹黄为好,海蟹黄味稍差。蟹黄使用提示每次约20~45克蟹黄的选购蟹黄以色泽鲜艳,橘红色或深黄色、洁无杂质、味鲜,干度足为上品。蟹黄油性大,应密封保存。蟹黄适合的人群一般人都可食用,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患者应少吃或不吃蟹黄。
-
八灵丸
《圣济总录》卷七十二处方京三棱(煨,锉)1两,石三棱(煨,锉)1两,鸡爪三棱(煨,锉)1两,木香1两,槟榔(锉)1两,肉豆蔻(去壳)半两,巴豆(去皮心膜,煎黄出油尽)1分,硇砂(研)1分。制法上8味,捣罗6味为末,入巴豆霜、硇砂末拌匀,醋煮面糊为丸,如小豆大。功能主治食症,气块,痃癖。痃癖气,煎木香汤送下。
-
寒喘
指内寒引致之气喘。《万病回春》卷四:“寒喘者,四肢逆冷,脉沉细也。”多系寒胜阳微,治宜温阳降气,用九味理中汤加附子等。参见冷喘等条。亦可包括外寒引发之气喘。《医林绳墨》卷二:“或因风寒闭肺,无汗气逆而生喘也。”宜宣肺散寒,用加味三拗汤、五味子汤等方。参见风寒喘条。
-
五骨散
《圣惠》卷六十七:组成:鲮鲤项骨1两,猕猴项骨1两,虎项骨1两,黄犬项骨1两,野猫项骨1两,天雄半两(炮裂,去皮脐),肉苁蓉半两(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干)。主治:落马坠车,腕折骨碎,筋伤压损,疼痛不止。又将黄米半升作糊,入散药8分,调令匀,涂贴骨折筋伤处。
-
秘传诸蛊保命丹
《保命歌括》卷二十五:方名:秘传诸蛊保命丹组成:皂矾1斤,肉苁蓉3两(2味入罐内,火煅尽烟)香附子1斤,大麦糵1斤半(炒),红枣1斤(煮熟去核,捣膏为丸)。用法用量:每服20丸,好酒送下,日3次。制备方法:前4味为细末,枣膏为丸,如梧桐子大。
-
基本味
基本味是指未经复合的、单一的主要调味品的味,如咸、酸、甜、辣、香、鲜、苦七种味。
-
白色喉风
白色喉风为病证名。多由寒邪外袭,火热内蕴致使喉关及喉核等处色白,咽喉不适,或呈现溃烂而癍色红紫。《喉科秘旨》卷上:“此症因寒包火,伏于肺经。白而不肿,上有红紫烂斑,脉象不数,身热怕寒,火欲外发。用六味汤加味。”
-
万寿方
《博济》卷四:方名:万寿方组成:干蜗牛半两,干蚯蚓半两,蛇蜕皮1分,干蛤蟆3个,使君子5个(炮),没食子5个(炮),麝香1分。主治:小儿疳气羸瘦,腹大颈小,头发稀疏,脏腑不调,或泻或秘。制备方法:上前4味药,入罐子内,封闭口,炭火烧通红,同后3味研细,取为丸,如绿豆大。
-
逐寒荡惊汤
处方:胡椒3克(打)炮姜3克肉桂3克功能主治:治小儿体弱久病,或痘疹后误服寒凉转为慢惊者。用法用量:上药三味,用灶心土90克煮水,澄极清,煎前药取200毫升,频频灌之,接服加味理中地黄汤。摘录:《福幼编》
-
猪蹄膏
制备方法:上1味,至夜半时烧为灰,研细,以猪脂和。《医方类聚》卷八十二引《神效名方》:方名:猪蹄膏组成:猪蹄1付(刮去黑皮,均作细片,用慢火熬如膏粘,用罗子滤过,再入锅内,用蜜半盏),白芷、玄豆(去皮)、瓜蒌1个,白及1两,白蔹1两,零陵香1两,藿香1两,鹅梨2个(细切)。主治:面黑。
-
藕汁茯苓饮
《金匮翼》卷二:方名:藕汁茯苓饮组成:生藕汁、小蓟根汁、生地黄汁、茯苓、蒲黄(炒黑。后2味各等分)。功效:清热,利瘀血。主治:虚人蓄血吐衄,未可下者。用法用量:每服2钱,用3汁调下。制备方法:上药后二味为末。
-
清上至圣丹
《石室秘录》卷二:方名:清上至圣丹组成:川芎1钱,细辛1钱,白芷1钱,柴胡1钱,芍药3钱,半夏1钱,甘草1钱。各家论述:风虽犯太阳,治法不可全治太阳,当上清其邪,故用白芷、川芎、细辛3味以散之;又用赤芍、甘草、柴胡以清肝胆之火,胆经与肝经入于头络,故用此数味散邪去火,又加半夏去痰,甘草和中,相济而有成也。
-
消毒百应丸
《回春》卷四:方名:消毒百应丸组成:苍术4两,黄柏4两,槐花4两,金银花4两,当归4两,皂角4两。主治:痔漏疮,脏毒。用法用量:每1次64粒,空心熟白水送下。制备方法:上6味切片,分作4份。将大黄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用药禁忌:忌厚味、胡椒、烧酒之类。
-
猪肾棋子羹
《圣济总录》卷一九○:方名:猪肾棋子羹组成:小麦面4两,高良姜(末)1钱,茴香子(末)1钱,肉苁蓉(去皮,炙,为未)1钱,蜀椒1钱(末),豮猪肾1对(去脂膜,切如绿豆大)。主治:妇人血积,久惫冷气,少腹常疼。
-
苦
苦(bitter)为五味之一。指能燥,能泄,能坚的药味。苦为火味,入通于心,故为心所主之味。《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苦入心。”苦味药物多入心经,有清心泻火作用,如黄连、莲子心等。同时,苦味药亦有燥湿及坚阴作用,如黄柏之类。故《内经》有“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之说。
-
烂腿膏
处方:甘石4两,白蜡10两,黄蜡10两,花椒1两5钱,密陀僧1两,麻油48两。制法:先以麻油、花椒2味同煎至花椒焦黑,捞去,再熬至滚,入各味搅极匀,至滴水成珠不散,离火略冷,用厚皮纸裁成长方,于锅中拖之,线穿,候干。功能主治:里外臁疮,血风蚁窠。用法用量:用时贴2日,翻转再贴。摘录:《沈氏经验方》卷上
-
胶饴煎
处方:胶饴5斤,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2升,杏仁(去皮尖双仁,炒)1升(研成膏),干姜(炮)1两,人参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5枚,桂(去粗皮)1两半,天门冬(去心,焙)2两半。制法:上8味,6味为细末,与杏仁膏同捣1000杵,入胶饴和匀。功能主治:咳嗽呕吐。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