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性
四性即四气。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温与热,寒与凉,只是程度上的差别。此外,还有平性药,性质比较和平,其中也有微寒微温者,仍属于四气之内,故称四气,而不称五气。
-
四畏
四畏指用药对寒热温凉四种当旺之气,应当有所忌畏。如火热主令之时,应避免使用热性药物。《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司气以热,用热无犯;司气以寒,用寒无犯;司气以温,用温无犯,间气同其主无犯,异其主则小犯之,是谓四畏。”
-
湿伤脾阳
湿伤脾阳证候名。脾喜燥恶湿,如寒湿停滞,可致脾阳受损。症见痞满、腹痛、洞泄、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而滑,脉缓滑。《温病条辨·中焦篇》:“湿入中焦…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治宜温中健脾,辅以燥湿之法。
-
桂子
《*辞典》:桂子: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Gu Zǐ别名:天竺桂实(《中国医学大辞典》)。来源:为樟科植物天竺桂的果实。性味:辛甘,温。①《药性考》:甘辛。②《纲目拾遗》:性温,味辛。功能主治:①《药性考》:温中,暖胃,平肝,益肾,散寒,止哕。②《纲目拾遗》:胃脘寒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
-
用热远热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治病必须因时制宜,气候炎热则阳气亢盛,阴精易损,再服用大温大热的药物或食物,则助阳气亢盛之势而阴精更受损伤,有违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规律,造成阴阳偏胜、失调,故为用药之所不宜。
-
助道方服药须知
《助道方服药须知》医方著作。宋·温大明撰。刊于1216年。约十五世纪中期经熊宗立重编,改题《温隐居备急海上仙方》、又名《温隐居海上仙方》、《温氏海上仙方》)。然后为简要论述和医方。十六世纪初收入《格致丛书》中,改题《新刻温隐居仙方前集》,同时又附入《后集》一卷,共123首七言歌诀。
-
营实墙蘼
营实墙蘼释名蔷薇、山棘、牛棘、牛勒、刺花。气味(营实一即蔷薇子)酸、温、无毒。主治1、消渴尿多。2、小儿尿床。3、口咽痛痒(发声不出)。用蔷薇根皮、射干各一两,甘草(炙)半两,每取二钱,水煎服。4、口舌糜烂。5、痈肿疖毒。用蔷薇皮交替炙热熨患处。用营实、枸杞子、地肤子各二两,共研为末。
-
祛寒化痰
祛寒化痰为化痰法之一。由于阳虚,寒饮内停,症见吐痰清稀、怕冷、手足不温,舌淡苔滑等。针灸常选脾俞、肺俞、大椎、中脘、丰隆、阴陵泉等穴。祛寒化痰又称温化寒痰。是治疗脾肾阳虚,寒饮内停而出现寒痰的方法。常用干姜、半夏、细辛、茯苓、桂枝等药。
-
荏子桔梗丸
《千金》卷二十三:方名:荏子桔梗丸组成:荏子半两,龙骨半两,附子1两,蜀椒100粒,桂心1分,干姜1分,桔梗1分,矾石1分,独活1分,芎藭1分。制备方法:上为末,以大枣20个合捣,醋浆为丸,如大豆大。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荏子芳香遍达肺气,佐以桔梗升提胸膈,更兼椒、姜、桂、附辛温破结;独活、芎藭祛风活血;
-
延乌二陈汤
《杂病证治新义》:组成:延胡索、台乌药、香附、砂仁、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功效:温中理气,健胃镇痛。用法用量:水煎服。用延胡、香附、乌药以理气滞,砂仁合二陈汤以温中和胃,故可用于气滞胃脘作痛之症。若用于神经性胃痛,有健胃镇痛之作用。
-
大叶钓樟
拼音名:D Y Di oZhānɡ别名:土官桂、干橿木、绿叶甘橿、小叶甘橿、钓樟来源:樟科大叶钓樟LinderaumbellataThunb.,以根入药。生境分布:宁夏、陕西、甘肃、山西、河南及长江中下游。新鲜枝叶含挥发油约0.36%。功能主治:温中,行气,止痛。主治吐泻,寒性胃痛,腹痛,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痛,湿疹,疥癣。
-
葱饼熨法
处方:用葱一束,以索缠如饼啖大,去根叶,唯存白长二寸许。功能主治:治气虚阳脱,体冷无脉,气息欲绝,不省人事,及伤寒阴厥,百药不效者。用法用量:先以火烤,一面令通热,勿至灼人,乃以熟处着病人脐下,上以熨斗盛火熨之,令葱饼热气透入腹中。更服四逆汤,以温其中。摘录: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
-
姜茶乌梅饮
处方:生姜10克乌梅肉30克绿茶6克红糖适量制法:绿茶、生姜、乌梅肉切碎共放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盖严温浸半小时,再入红糖。功能主治:清热生津,止痢消食,温中。适用于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用法用量:趁热顿服,每日3次。摘录:《世医得效方》
-
青娥丸加黄柏知母方
《医方考》卷五:方名:青娥丸加黄柏知母方组成:破故纸(酒浸少时,略炒)4两,川萆薢(童便浸1宿)4两,杜仲(姜汁炒断丝)4两,黄柏(盐水炒)4两,知母(酒炒)4两,牛膝(去芦)4两,胡桃肉(去皮,炮)8两。主治:肾虚腰痛。火衰则阴翳袭之,而令肾寒;水火俱衰,则土气乘之,而邪实于肾,均令人腰痛也。
-
羊洪膻
来源:伞形科茴芹属植物缺刻叶茴芹PimpinellathellugianaWolff,以根或全草入药。秋季采集,洗净切段,晒干。性味:辛,温。功能主治:温中散寒。用于克山病,心悸,气短,咳嗽。备注:(1)多数克山病患者服用后口干、口角起疱疹,未经治疗而自行消失。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洗眼玉明散
《圣济总录》卷一○六:方名:洗眼玉明散组成:秦艽(刮,锉作片子,温水中浴49遍,捣二千杵)、白滑石(打碎)、青盐(2味同研如粉)各等分。主治:眼多泪,碜痛。用法用量:每用1字,热汤浸,放温洗眼,切避风少时。制备方法:上为末。
-
鳜鱼胆
性味:《纲目》:苦,寒,无毒。附方:治小儿、大人一切骨鲠或竹木签刺喉中不下:腊月中取鳜鱼胆,悬北檐下令干,每有鱼鲠,即取一皂子许,以酒煎化温呷,若得逆便吐,骨即随顽涎出,若未吐,更吃温酒,但以吐为妙,酒即随性量力也。若卒求鳜鱼不得,蠡鱼、鲩鱼、鲫鱼(胆)俱可,腊月收之甚佳。
-
阳虚寒凝证
阳虚寒凝证为证候名。指阳气不足,失去温煦推动,阴寒凝滞,以畏寒肢冷,胸胁、脘腹、腰膝冷痛喜温,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小儿腹痛·脾胃虚寒证
小儿腹痛·脾胃虚寒证(infantileabdominalpainwithsyndromeofdeficientcoldofspleenandstomach)是指脾胃阳气虚衰,失于温运,以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处喜温喜按,面白少华,神疲纳呆,手足不温,食后腹胀,大便稀溏,唇舌淡白,脉沉缓为常见症的小儿腹痛证候。
-
糖蜜红茶饮
处方:红茶5克蜂蜜红糖适量制法:将红茶放入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盖盖温浸10分钟,再调入蜂蜜与红糖,趁热饮用。功能主治:温中健胃,且消化。适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用法用量:每日3剂,饭前用。摘录:《民间方》
-
温胃化痰丸
处方:半夏90克橘皮(去白)干姜(炮)白术各60克制法:上为细末,生姜汁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温胃化痰。治寒饮停留脾胃,胸膈不快,痰涎不尽者。用法用量:每服20丸,用温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
-
女萎石膏汤
主治:瘅疟。用法用量:水5升,煮至米烂,去滓,纳诸药,煮取2升,分温2服。温覆令微似汗,汗出者愈。
-
胶豉汤
《圣惠》卷七十九:胶豉汤:处方:阿胶1两(捣碎,炒令黄燥),豉1合,薤白10茎(切),生姜1两(切)。功能主治:产后虚冷下痢,腹泻腹痛。摘录:《圣惠》卷七十九《圣济总录》卷六十五:方名:胶豉汤组成:牛皮胶(黄明者,炙燥,为末)1钱匕,人参(为细末)2钱匕。主治:咳嗽经久不愈。
-
鹅脚板根
出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拼音名: JiǎoBǎnGēn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异叶茴芹的根。性味:①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辛甘,微温。功能主治:①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散瘀,消肿,解毒。治毒蛇咬伤,蜂螫伤。②《福建中草药》:健胃,消积,止泻。治消化不良,腹泻。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
-
生地榆根汤
《圣济总录》卷三十三:组成:生地榆根1斤(洗,切)。主治:热疮。用法用量:以水1斗,煎取5升,去滓,温洗疮上,冷却温,每日2次。制备方法:上锉细。
-
细叶香桂
别名:细叶月桂、香树皮、月桂来源:樟科细叶香桂CinnamomumchingiiMetcalf,以树皮、果实、叶入药。生境分布: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性味:辛,温。功能主治:温胃散寒,宽中下气。主治胃寒气痛,胸腹胀痛,寒结肿毒。用法用量:树皮、根3~5钱,水煎服;3钱,研末吞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槐花汤
《洞天奥旨》卷十五:槐花汤:处方:槐枝花。功能主治:鹅掌风。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酒毒便血,经年不效者。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七《治痘全书》卷十三:方名:槐花汤组成:槐花、麝香、赤小豆。主治:痘疮,余热温壮,齿龈宣肿,牙疼不能嚼物,面赤而黄,或烦。
-
生阳丹
《圣济总录》卷一八五:组成:硫黄1钱(生研),附子1钱(炮裂,去皮脐),桂1钱(去粗皮),干姜(炮)1钱。主治:肾虚脏气寒。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温艾汤下,温米饮亦得。制备方法:上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丹砂末为衣。
-
蚕灰散
《鸡峰》卷十五:蚕灰散:处方:蚕纸灰2两,茶笼内箬叶(烧灰)2两。功能主治:妇人崩中漏下。用法用量:每服2钱,食前温酒下。摘录:《鸡峰》卷十五《鸡峰》卷二十四:方名:蚕灰散组成:蚕子灰2钱,人中白1钱,麝香少许。主治:温疳齿。用法用量:贴齿龈上,日3遍为妙,涎出吐了。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山沉香
拼音名:ShānCh nXiānɡ别名:羽叶丁香来源:木犀科山沉香SyringapinnatifoliaHemsl.,以根入药。生境分布:宁夏、陕西、四川。性味:辛,微温。功能主治:降气,温中,暖胃。主治胃腹胀痛,寒喘。外用治皮肤擦伤,烧烟熏治子宫脱垂、脱肛。用法用量:6分~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四肢逆冷
四肢逆冷为症状名。手足逆冷的别称。又称四逆、手足厥冷。《诸病源候论·虚劳四肢逆冷候》:“虚劳则血气衰损,不能温其四支,故四肢逆冷也。”伤寒少阴病常见本症。治宜温阳散寒益气等法。
-
益精鹿茸散
《圣济总录》卷一八五:方名:益精鹿茸散组成:鹿茸(去毛,酥炙)。主治:欲事过度,肾久虚,精气耗惫,精少,腰脚痠重,神色昏黯,耳鸣焦枯,阳道萎弱。如欲为丸,即以鹿茸(去毛,酥炙)1两,肉苁蓉(酒浸1宿,焙干)、蛇床子(洗,焙干)各1分,同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30丸,温酒或盐汤送下。
-
暖针
暖针指针刺前,将针置于机体近处暖热后再予针刺。《针灸聚英》引《黄帝内经素问·遗篇注》:“毫针于人近体,暖针至温,又曰着身温之。”意同口温,今已废用。
-
血寒
血寒为证候名,亦称血分寒,即寒之在血分的证候。是指外感寒邪,寒入血分,或阳虚不能温煦血脉,而使血行凝涩不畅的病理变化。症状见肢体麻木疲软,皮肤不泽,手足清冷,心腹怕寒,腹有块痛,得热则止,女子月事后期而痛,脉细而缓,法当温之。
-
寒夜啼
寒夜啼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又称腹痛夜啼、寒啼。症见面色青白,四肢不温,腹痛,曲腰而啼。由内脏虚寒所致。治宜温散寒邪,用平胃散加豆蔻、大腹皮。
-
水谷泻
水谷泻为病证名。出自《证治准绳·幼科》。指小儿食物不化,与水液杂下的腹泻。多因脾胃素虚,饮食不慎,以致食物不消化而成。《小儿药证直诀》:“食不消,脾胃冷,故不能消化,当补脾,益黄散主之。”若其症伴有四肢不温,面白神疲等,治当温中健脾,用理中汤加陈皮、神曲、山楂;肠滑不禁者,用四神丸。
-
鱼胆饮
《中国医学大辞典》:方名:鱼胆饮组成:鳜鱼胆不拘多少(取冬天者,悬挂阴干)。主治:诸骨、竹、木哽喉;用法用量:每用1个,大者半个亦可,清水煎,温温服下。少时呕吐,骨即随出;如尚未吐,再服温酒,以吐为度(酒随量饮);若再未出,再饮鱼胆,服之无不出者。附注:草鱼、鲫鱼胆亦可代用。
-
金粒丹
处方:雄黄1两(透明者),大朱砂1钱。制法:上为细末,旋取温蟾酥为丸,如麻子大。功能主治:疯犬毒蛇所伤。用法用量:每服1丸,温酒送下。注意:不忌口。摘录:《普济方》卷三○六
-
夹棍神方
处方:肥皂子。制法:不浸透,去外黑皮,用里白肉并仁,捣如泥。功能主治:损伤。用法用量:如明日用事,今晚用此敷之,上至脚臁脡1节,下至脚底板心,并指甲内,处处敷匀,不可有1毫空隙处,以油纸包,外用裹脚缠足。其药与皮肉一样,颜色不变,用事时,一些不碍,毫无干涉。出来时,以黄豆浆温温洗之。
-
腰尻痛
腰尻痛证名。出《灵枢·本脏》。指腰、尻(尾骶部)部均痛。病因以肾与督脉虚寒最为多见。治宜补其虚、温其寒。如兼有血瘀者,当化瘀;兼有湿痰者,宜温化痰湿。参见肾虚腰痛、瘀血腰痛、湿痰腰痛条。
-
山茴芹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茴芹:拼音名:ShānHu Q n别名:拉拉柏[藏名]来源:伞形科山茴芹CarlesiasinensisDunn,以根入药。生境分布:四川。性味:甘、辛,温。功能主治:温中散寒,驱风下气,活血镇痛,健胃止痢。主治肠炎痢疾,脘腹胀痛。
-
外温性
动物的体温为环境温度所决定的状态,称为外温性。是内温性的对应词。动物的体温,是在体内产热与个体同环境间热的吸收和散出的平衡上确定的,但变温动物的一些种类,在产热少、躯体小的条件下,体外层导热率大,体内代谢产生的热迅速地向外界散出,所以其体温是由从外界吸收的热与水蒸发散失的热来决定的。
-
大枣粥
处方:大枣27枚,茯神半两,粟米2合。制法:上细锉。功能主治:养脾胃气,助十二络脉,通九窍,安神,除恍惚。主风热烦闷心悬,肠癖,腹中邪气。用法用量:先以水2大盏,煮至1盏半,去滓,下米煮粥,温温食之。
-
先
先①指病本,与“标”相对。《素问·贼风》:“先巫者知百病之胜。”《素问·六节脏象论》:“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灵枢·癫狂》:“癫疾始生,先不乐。”《灵枢·五变》:“夫木之早花先生叶者。”《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日者为病温。”
-
土炒
土炒(friedwithearth)为药物炮制方法一。指净药材或切制品加灶心土共拌炒的炮制方法。灶心土性味辛温,能温中燥湿、止呕止血。药材用土炒后能增强和中安胃、止呕止泻功能,并能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如土炒白术可增强补脾止泻的功能,多用于脾虚泄泻。
-
终之气
终之气运气术语。又称六之气。即六步气之第六气。为太阳寒水之气,主冬至前后共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即小雪至大寒,包括大雪、冬至、小寒三个节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终之气,阳气布,候反温,蛰虫来见,流水不并,民乃康平,其病温。”
-
脐寒泻
脐寒泻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又名脏寒泻。症见粪便清白,腹痛肠鸣。由婴儿断脐失护,风冷乘入,传于脏腑所致。治宜温散寒邪,温补脾胃。用和气饮散寒,继服调中汤补脾。
-
刺花椒
别名:野花椒、岩椒来源:芸香科刺花椒ZanthoxylumacanthopodiumDC.,以根、果入药。生境分布:云南。化学成份:果实含挥发油0.57~性味:辛、麻,温。功能主治:温中散寒,止痛,杀虫,避孕。主治胃痛,风湿关节痛,避孕,虫积腹痛。5钱,果1~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瑶池露
《喉科紫珍集》卷下:方名:瑶池露组成:白芷、山奈、藿香、防风、细辛、荆芥、甘草、银花、黄柏、地骨皮、苦参各等分。主治:喉疳。咽中腐烂,臭秽难闻。用法用量:煎汤,温温噙漱。
-
天冬紫菀酒
处方:天门冬200g紫菀10g饴糖10g白酒1000ml炮制:将药洗净捣碎,装入纱布袋内,与饴糖一起放入净器中;倒入白酒浸泡,密封;10天后开启,去掉药袋,过滤装瓶备用。功能主治:润肺止咳。主治肺痿咳嗽,吐涎沫,心中温温,咽燥而不渴者。摘录:《肘后备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