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炮制
又称修治、修事。炮制的目的:药物炮制早在《内经》和《神农本草经》已有记载,至刘宋·雷敩著成《雷公炮炙论》,是我国最早的制药专书。如代赭石、磁石、牡蛎、鳖甲等,采用煅制,使质地松脆,易于研碎,有助于煎出有效成分。如生半夏用生姜制过,巴豆去油等。炮制总分为水制、火制、水火合制。
-
炮炙
炮炙又称、修治、修事。药物炮制,早在《内经》和《神农本草经》已有记载,至刘宋·雷敩著成《雷公炮炙论》,是我国最早的制药专书。如代赭石、磁石、牡蛎、鳖甲等,采用煅制,使质地松脆,易于研碎,有助于煎出有效成分。常山用醋制,催吐的作用加强,用酒制可减弱其催吐的作用。炮制总分为水制、火制、水火合制。
-
许洪
许洪为南宋医家。字可大,武夷(今属福建)人。出身世医,祖及父皆邑中名医。曾任太医局助教,并差充四川总领所检察惠民局。后敕授其为太医助教。嘉定元年(1208)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作序,并编次《指南总论》3卷,附于书后(原在卷首),简述药物合和、炮制及几十种病证、治法及用药。
-
形态
形态是中药的一般外部形状。中药饮片的形态,取决于产地、加工方法及传统要求等;中药炮制品的形态由药物的特征和炮制要求而定。例如片形要求符合《药典》、《炮制规范》等。
-
(口父)咀
(口父)咀中药学术语。最早是指用牙直接将药物咬碎成粗粒入方剂。(口父)咀,用嘴咀嚼。随着炮制技术的发展。后世改为用捣或刀切将药物粉碎,但习惯上仍称(口父)咀。《新修本草》卷一:“凡汤酒膏药,旧方皆云(口父)咀者,谓秤毕捣之如大豆者…今皆细切之,较略令如(口父)咀者。”
-
相恶为制
相恶为制是中药配伍中“相恶”内容在炮制中的延伸应用。炮制时可利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即某种作用减弱),使之趋于平和,以免损伤正气。如麸炒枳实可缓和其破气作用;米泔水制苍术,可缓和苍术的燥性。李香药物加热减弱辛散之性,如煨木香无走散之性,惟觉香燥而守能实大肠,止泻痢。
-
水半夏
水半夏概述:水半夏为中药名,出自《广西本草选编》。别名:戟叶半夏来源及产地:天南星科植物白苞犁头尖Typhoniumflagelliforme(Lodd.)Bl.的块茎。性味:辛,温,有毒。功能主治:燥湿,化痰,止咳,解毒消肿。药理作用:水半夏的药理与半夏基本相似(急性毒性、本品对黏膜的刺激、镇咳及镇吐等),但毒性较低。
-
炙煿
炙煿(bó搏)①指煎、炒、炸、烤、爆一类的烹调方法。经炙煿的食物,性多燥热,多食易伤胃阴,生发内热。②中药学术语。指炙和煿两种炮制法。《炮炙大法》:“按《雷公炮制》法有十七:曰煿,曰炙……”
-
至圣一醉膏
处方:天麻(一分)没药(半两)黄明滴乳香(半两)附子(一两.炮制.功能主治:治瘫缓风。摘录: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普济方》卷九十三引《博济》:组成:天麻1分,没药半两,黄明滴乳香半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安息香1分,麻黄(去根节)4两,生脑子少许。别用法酒,看患人吃酒多少,渐调膏子服尽为度。
-
天麻浸酒方
处方:天麻、骨碎补、龙骨、虎骨(酒炙)、乌蛇(酒浸、.松节(挫)、败龟板(醋炙)、川芎、当归(切焙),各一两。茄子根(切焙)、火麻仁、原蚕沙(炒),各二两。附子(炮制.羌活(去芦)、独活(去芦)、牛膝(酒浸.功能主治:治瘫缓风,不计深浅,久在床枕。摘录: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
-
修治
修治中药学术语。即炮制。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内有“修治药法。”详炮制条。
-
东北延胡索
《*辞典》:东北延胡索:拼音名:DōnɡBěiY nH Suǒ英文名:RhizomaCorydalisAmurensis别名:土元胡来源:为罂粟科植物东北延胡索CorydalisambiguaCham.etSchlecht.var.amurensisMaxim.的块茎。叶互生,有长柄;化学成份:含多种生物缄,其中有延胡索甲素、乙素、丙素,去氢延胡索甲素、延胡索胺碱、小薜碱、防己碱等。
-
麸炒
概述:麸炒(stir-fryingwithbran)指净药材或切制品加定量麸皮熏炒的炮制方法。属中药炮制法中用辅料进行炒制的方法之一。麸炒的目的:麸炒的目的是:增强疗效,具有补脾作用的药物,麸炒后,可增强疗效;将药材放在锅内加热,炒至一定要求。炒时不加辅料叫清炒;加辅料同炒的有:麸炒、土炒、米炒、酒炒、醋炒等。
-
消肿片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XiaozhongPian标准编号:WS3-B-1416-93处方:枫香脂(制)150g没药(制)75g当归75g制草乌150g地龙(炙)150g乳香(制?检查:崩解时限应不超过45分钟。用于瘰疬痰核,流注,乳房肿块,阴疽肿毒等症。枫香脂炮制法将枫香脂除去杂质,取枫香脂量的30%的鲜葱加水10倍,煎1小时,葱汁滤过,分为三份。
-
姜汁炙
姜汁制(stir-fryingwithgingerjuice)为中药加辅料炒制的炮制法之一。又称姜汁炙。指将净药材或切制品,加生姜榨汁或干姜煎汁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姜汁被吸尽,或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晾干的炮制方法。
-
姜汁制
姜汁制(stir-fryingwithgingerjuice)为中药加辅料炒制的炮制法之一。又称姜汁炙。指将净药材或切制品,加生姜榨汁或干姜煎汁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姜汁被吸尽,或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晾干的炮制方法。
-
飞
飞为中药的一种炮制法,即水飞。水飞为中药炮制法之一。是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将不溶于水的药材与水共研细,加入多量的水,搅拌,较粗粉粒即下沉,细粉混悬于水中,倾出的混悬液沉淀后,分出,干燥,即成极细的粉末。多用于矿物药的加工,如飞炉甘石。
-
相畏为制
相畏为制是指利用某种辅料能制约某种药物的毒、副作用来炮制该药物,如生姜能杀半夏、南星毒(即半夏、南星畏生姜),故用生姜来炮制半夏、南星。如用白矾、石灰、皂荚制半夏、南星;蜂蜜、童便、黑大豆制川乌;豆腐、甘草制马钱子。
-
土炒
土炒(friedwithearth)为药物炮制方法一。指净药材或切制品加灶心土共拌炒的炮制方法。灶心土性味辛温,能温中燥湿、止呕止血。药材用土炒后能增强和中安胃、止呕止泻功能,并能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如土炒白术可增强补脾止泻的功能,多用于脾虚泄泻。
-
杜仲浸酒方
处方:杜仲(去粗皮.炙黄)、蛇床子、当归、川芎、干姜(炮)、秦艽、附子(炮裂.去皮脐)、石斛(去根)、桂心、细辛、茵芋、天雄(炮裂.去皮脐)、川椒(去目.炒出汗)、防风(去叉)、独活,各二两。功能主治:治风冷,腰脚疼痛,屈伸不得。摘录: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
-
对星香散
处方:牛胆南星24克木香3克制法:上药哎咀。功能主治:化痰利气。主中风体肥痰盛,口不渴者。用法用量:每服10克,加生姜10片,用水300毫升,煎至210毫升,温服。备注:方中南星能祛风定惊,燥湿化痰,用牛胆炮制以制其燥,木香以行气滞。摘录:《明医指掌》卷二
-
冬虫夏草酒
《民间验方》:冬虫夏草酒:炮制:将冬虫夏草捣碎,装入干净的瓶子中;倒入白酒,加盖密封,置阴凉干燥处;功能主治:补肺益肾,增强气力,止咳化痰,平喘。主治虚劳羸瘦,病后体弱,神疲乏力,自汗盗汗,饮食减少,阳痿遗精,腰膝酸软,失眠,痰饮喘嗽等症。制备方法:冬虫夏草浸酒内7昼夜。
-
肥儿圆
处方:神曲(炒)、黄连(去须),各十两;功能主治:治小儿疳病者,多因缺乳,食吃太早所致;或因久患脏腑,胃虚虫动,日渐羸瘦,腹大发竖,不能行步,面黄口臭发热,面无精神,此药杀虫进食。备注:一方黄连、神曲、使君子各一两,槟榔、肉豆蔻,各半两,木香二钱,面糊圆如萝卜子大,熟水吞下。
-
豆蔻香连圆
处方:黄连(去须.微炒)三分,肉豆蔻仁二枚,丁香一分,木香、诃黎勒(炮.去核),各半两。炮制:上捣罗为末,以粟米粥和圆黍米大。功能主治:治小儿乳食不节,肠胃虚弱,冷热之气客于肠间,下赤白痢,肠内痛,日夜频并,不欲饮食,量儿大小加减服之。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伏虎丹
去丝),各一分五。来源:张徽猷方。炮制:上药为细末,酒煮半夏末为糊,圆如龙眼大。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续添诸局经验秘方)之伏虎丹:处方:生干地黄1分,蔓荆子(去自)1分,白僵蚕(炒去丝)1分,五灵脂(去皮)半两,踯躅花(炒)1两,天南星1两,白胶香1两,草乌头(炮)1两。
-
茯菟圆
处方:菟丝子五两(一本作十两),白茯苓三两(一本作五两),石莲子(去壳)二两(一本作三两)。(一本有辽五味子去梗,七两)炮制:上为细末,酒(一本用淮山药六两)煮糊为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心气不足,思虑太过,肾经虚损,真阳不固,溺有馀沥,小便白浊,梦寐频泄。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附子理中圆
处方:附子(炮.脐)、人参(去芦)、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三两。炮制:上为细末,用炼蜜和为圆,每两作一十圆。功能主治:治脾胃冷弱,心腹绞痛,呕吐泄利,霍乱转筋,体冷微汗,手足厥寒,心下逆满,腹中雷鸣,呕哕不止,饮食不进,及一切沉寒痼冷,并皆治之。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复方黄药子酒
处方:黄药子1.2kg海藻1.2kg浙贝母900g白酒7000~8000ml炮制:将药材一起研成粗末,放入干净的器皿内;倒入白酒,隔水加热,不时搅拌至沸;取出,连酒带药倒入坛中,趁热封闭;静置10天,滤过装瓶备用功能主治:有软坚散结之功效,性寒清热,味苦泄降,消瘿解毒,化痰散结,主治地方性甲状腺肿。摘录:《串雅内编》
-
复方鸡血藤膏(鸡血藤膏)
处方:滇鸡血藤膏粉218.75g川牛膝59.5g续断53g红花5g黑豆12.5g糯米437.5g饴糖300g性状:为黑色的块状物;川牛膝、续断、红花和黑豆加水煎煮三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加入滇鸡血藤膏粉、上述熟糯米粉及饴糖,充分拌匀,制成块,干燥,制成1000g,即得。用于血虚,手足麻木,关节酸痛,月经不调。
-
海桐皮浸酒方
处方:海桐皮、五加皮、独活、天雄(炮裂.去皮脐)、石斛(去根)、桂心、防风(去芦)、当归、杜仲(去皮.炙黄)、仙灵脾、萆薢、牛膝、薏苡仁、生地黄,各二两。虎胫骨(酥炙令黄),三两。炮制:上细挫,以生绢袋盛,用清酒二斗,春夏浸七日,秋冬浸二七日。摘录: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
-
二姜圆
处方:干姜(炮)、良姜(去芦头),各等分。炮制:上件为细末,面糊为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养脾温胃,去冷消痰。大治心脾疼痛,宽胸下气,进美饮食。疗一切冷物所伤,并皆治之。用法用量:每服十五圆至二十圆,食后,橘皮汤下。注意:妊娠妇人不宜服。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健脾豆蔻丸
处方:白豆蔻仁2分。枳壳(去瓤,麸炒)2两,陈皮(汤浸,去白,焙)2两,诃黎勒(煨,取皮)1两,桂(去粗皮)1两,当归(切,焙)3分,干姜(炮制)半两,丹砂(细研)1两。功能主治:上气,脾胃虚弱,心腹疼痛,胁助胀满,或时便泄。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豆蔻丸”。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
何首乌圆
处方:何首乌三斤(用铜刀或竹刀切如棋子大,木杵臼捣),牛膝(去苗)一斤。炮制:上件药,以黑豆一斗净淘洗曝干,用甑一所,先以豆薄铺在甑底,然后薄铺何首乌,又铺豆,又薄铺牛膝。去黑豆,取药曝干,又换豆蒸之,如此三遍,去豆取药,候干为末,蒸枣肉和圆,如梧桐子大。此药性温无毒,久服轻身,延年不老。
-
和太师牛黄圆
处方:石燕、蛇黄、磁石(已上三味.牛黄粉霜(研).轻粉(细研).银箔(研)一百片,金箔一百片(为衣)。炮制:上件都研匀细,用酒煮面糊和圆,如鸡头大。功能主治:治卒暴中风,眩运倒仆,精神昏塞,不省人事,牙关紧急,目睛直视,胸膈、喉中痰涎壅塞,及诸潮发,手足,口眼相引,项背强直,并皆治之。
-
黑龙圆
处方:白芷(洗)二两,软石膏(细研)、川乌(去皮.乌豆蒸三次)、南星(洗),各半斤了。麻黄(去根.节)、干薄荷叶,各四两了。炮制:上为细末,炼蜜杵圆如弹子大。功能主治:治一切中风头疼。用法用量:每服一圆,薄荷汤嚼下。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胡椒理中圆
处方:款冬花(去梗)、胡椒、甘草(炙)、荜拨、良姜、细辛(去苗)、陈皮(去白)、干姜,各四两;白术五两。功能主治:治肺胃虚寒,气不宣通,咳嗽喘急,逆气虚痞,胸膈噎闷,腹胁满痛,迫塞短气,不能饮食,呕吐痰水不止。用法用量:每服三十圆至五十圆,温汤下,温酒、米饮亦得,不拘时候,日二服。
-
虎睛圆
处方:茯神(去木)、天麻(去苗)、腻粉(研)、天竺黄(研)、胡黄连,各五两;青黛(研)七两,使君子一百个,天浆子(微炒)四十个。功能主治:治小儿惊风壮热,痰涎壅滞,精神昏愦,睡多惊啼,或发搐搦,目睛直视。用法用量:每一岁儿服一圆,薄荷汤化下,更量虚实加减,乳食后服。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滑肌散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滑肌散:处方:剪草七两(不见火),轻粉一钱。炮制: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治风邪客于肌中,浑身瘙痒,致生疮疥,及脾肺风毒攻冲,遍身疮疥皱裂,干湿发疮,日久不瘥,并皆治之。疮干,用麻油调药傅之。《救偏琐言 备用良方》:方名:滑肌散组成:滑石6两,甘草2两,绿豆粉3两。
-
化瘀止痛酒
处方:丹皮30g肉桂30g桃仁30g生地黄汁250ml白酒500ml炮制:将桃仁丹皮、肉桂共捣为细末,与生地黄汁和酒一同煎煮数十沸;冷却后,过滤去渣,收贮备用。功能主治:通经化瘀,止痛。为跌打损伤,瘀血在腹、疼痛难忍的绝妙方剂。20ml,每日3次,将酒温热空腹服用,或不限时饮。注意:孕妇忌饮此酒。摘录:《验方新编》
-
槐角圆
处方:槐角(去枝.炒)一斤,地榆、当归(酒浸一宿.焙)、防风(去芦)、黄芩、枳壳(去瓤.炮制:上为末,酒糊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五种肠风泻血,粪前有血,名外痔,粪后有血,名内痔,大肠不收,名脱肛,谷道四面弩肉如奶,名举痔;此药治肠风疮内小虫,里急下脓血,止痒痛,消肿聚,驱湿毒,久服永除病根。
-
换腿圆
处方:薏苡仁(炒)、石南叶、石斛(去苗.微炙)、川牛膝(去苗.酒浸)、天南星(炮)、羌活(去芦)、防风(去芦.炮制:上为末,酒煮面糊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足三阴经虚,为风、寒、暑、湿进袭,挛痹缓弱,上攻胸胁肩背,下注脚膝疼痛,渐成风湿脚气,行步艰辛,足心如火,上气喘急,食不思食。
-
黄杜圆
处方:黄杜、蒺藜(去圆)、川楝子、茴香(炒)、川芎(炮.脐)、赤小豆、地龙(去土.炒)、防风(去芦.功能主治:治丈夫肾脏风毒,上攻头面虚浮,耳内蝉声,头目昏眩,项背拘急,下注腰脚,脚膝生疮,行步艰难,脚下隐疼,不能踏地。筋脉拘挛,不得屈伸,四肢少力,百节酸痛,腰腿冷痛,小便滑数,及瘫缓风痹,遍身顽麻。
-
黄连阿胶圆
处方:阿胶(碎炒)一两,黄连(去毛)三两,茯苓(去皮)二两。炮制:上黄连、茯苓同为细末,水调阿胶末搜和,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肠胃气虚,冷热不调,下痢赤白,状如鱼脑,里急后重,脐腹疼痛,口燥烦渴,小便不利。用法用量:每服二十圆,温米饮下,食前服。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黄汤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汤:处方:绵黄、陈皮(去白),各半两。炮制: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治年高老人大便秘涩。此药不冷不燥,其效如神。用法用量:每服三钱,用大麻仁一合,烂研,以水投取浆一盏,滤去滓,于银、石器内煎,候有乳起,即入白蜜一大匙,再煎令沸,调药末,空心,食前服。功效:补中益气。
-
回生神膏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回生神膏:处方:牡蛎(煅粉)、干姜(炮)各一钱。功能主治:治男女阴毒伤寒外接法。女病用男唾调手内,擦热紧掩二乳上,得汗出愈。摘录: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阴证略例》:组成:牡蛎1钱,炼粉1钱,干姜(炮裂)1钱。阴证大小便不通,及诸杂病阴候,大小不通者,并宜此外治法。
-
狗头骨圆
处方:赤石脂、败龟(烧存性)、干姜,各半两;肉豆蔻(面裹.煨)、附子(炮.狗头骨(一具.炮制:上为末,醋糊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久患下痢,所下杂色,昼夜不止;或其人久虚,频下肠垢,谓之恶痢,并能治之。用法用量:每服五、七十圆,米饮空心下。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集效圆
处方:大黄(炒)十五两,木香(不见火)、槟榔、诃黎勒(煨.一本作芜荑)、鹤虱(炒)、干姜(炮),各十两半。炮制:上为末,炼蜜为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因脏腑虚弱,或多食甘肥,致虫动作,心腹搅痛,发作肿聚,往来上下,痛有休止,腹中烦热,口吐涎沫,即是咬,宜服此药,若积年不瘥,服之亦愈。
-
集香圆
处方:白豆蔻仁、缩砂仁、木香(不见火)、姜黄,各四两。炮制:上件除研药,碾为细末,入麝香拌匀,用甘草膏搜和为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一切气疾,胸膈痛闷,胁肋胀满,心腹疼痛,噫气吞酸,呕逆恶心,不思饮食,或因酒过伤,脾胃不和,并皆治之。常服宽中顺气,消宿酒,进饮食,磨积滞,去症块。
-
姜术丸
处方:苍术(米泔浸,切,炒)1两,干姜(炮制)1两,马蔺花1两,芫花(醋炒焦)1两,五灵脂(去土)1两,乌头(炮裂,去皮脐)1两。制法: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卒疝,少腹与阴相引,疼痛不可忍。用法用量:每服10丸,食前温酒或盐汤送下。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四
-
降糖丸
处方:红参、黄芪、黄精、茯苓、白术、葛根、五味子、黄连、大黄、甘草性状:为黑色有光泽的水丸;炮制: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20%桃胶作黏合剂,用75%乙醇泛丸,干燥,用地黄炭粉包衣,打光,即得。功能主治:益气养阴,生津止渴。用于糖尿病。规格:每100丸重7g贮藏:密闭,防潮。摘录:《中国药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