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侵染
infection又称感染。宿主生物被致病的病毒、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和传病媒介侵袭的过程。
-
马铃薯Y病毒
中文名称:马铃薯Y病毒英文名称:PotatovirusY分类类型:种分类:马铃薯Y病毒科马铃薯Y病毒属马铃薯Y病毒GeneBank编号:[AF237963]马铃薯病毒病:马铃薯病毒病分布广泛,发生普遍。马铃薯S病毒(PVS)寄主范围较窄,系统侵染只限于少数几种茄科植物。症状:马铃薯病毒病在田间常表现花叶、坏死和卷叶三种类型症状。
-
植物病毒病
植物病毒病是由植物病毒寄生引起的病害。如烟草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病毒除夺取受侵染植物的一部分营养外,主要是可改变寄主植物的正常代谢过程,干扰或破坏其呼吸作用、、酶的活性,以及生长素和其他激素的代谢等。这类病毒一般均能以汁液传播,并引起花叶型症状,如黄瓜花叶病毒等。口针型相当于非持久性传毒;
-
水稻烂秧
水稻烂秧在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侵染性烂秧由绵腐病菌侵染所致幼芽受害部分,初呈乳白色胶状物,后变成放射状白色物,最后呈黄色绵毛状物,俗称“水杨梅”;生理性烂秧主要有秧田操作质量差,催芽、播种及水浆管理不当,或不利环境及土壤中未腐熟有机物多而产生的还原性有毒物质所致。
-
植物真菌病
子囊菌纲中白粉菌(Erysiphe)引起的,囊壳菌(Gibberella)引起的水稻恶苗病、麦类赤霉病,黑星菌(Venturia)引起的和的黑星病,核盘菌(Sclerotinia)引起的菌核病;担子菌纲中锈菌引起的锈病,黑粉菌(Ustilago)引起的黑粉病,半知菌类引起的稻瘟病、稻胡麻斑病、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等。
-
葡萄褐斑病
褐斑病是由葡萄假尾孢菌侵染引起,主要为害叶片,侵染点发病初期呈淡褐色、不规则的角状斑点,病斑逐渐扩展,直径可达1厘米,病斑由淡褐变褐,进而变赤褐色,周缘黄绿色,严重时数斑连结成大斑,边缘清晰,叶背面周边模糊,后期病部枯死,多雨或湿度大时发生灰褐色霉状物。小褐斑病的发生与褐斑病相似。增施多元素复合肥。
-
水稻恶苗病
水稻恶苗病发病规律带菌种子是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其次是病稻草。另外,病稻草做铺盖物,病株上产生的分生孢子也可传播到健苗,从水稻茎部伤口等部位侵入,引起再侵染。3天后直接催芽;②温汤浸种:52~③药剂浸种: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
-
黑麦草花叶病毒属
黑麦草花叶病毒的多聚蛋白为348kDa,切割产生10个产物,分别为P1(可能是蛋白酶)、HC-Pro(辅助成分蛋白酶)、P3、拄状内含体解旋酶、VPg、核内含体蛋白酶(Nia)、核内含体复制酶(Nib)和外壳蛋白。黑麦草花叶病毒在自然界只侵染黑麦、鸭茅,一些株系侵染多花黑麦草,但不侵染小麦。
-
花生矮化病毒
PSV分类类型:种分类:雀麦花叶病毒科黄瓜花叶病毒属花生矮化病毒GeneBank编号:[RNA1:U15728]花生矮化病毒基本特性:病毒特征及寄主范围:花生黄花叶病又称花生花叶病,病原是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mosaicvirus)病毒颗粒球状,平均直径28.7nm。除花生外,能侵染豇豆,菜豆,仅隐症侵染黄瓜和番茄。传播介体为蚜虫。
-
雀麦花叶病毒属
每个RNA3`端为tRNA结构,能结合酪氨酸,所有RNA3`端的200bp为同源区,RNA的5`端有一个甲基化帽子结构。雀麦花叶病毒属病毒粒子存在于侵染组织的细胞质、液泡和细胞核中,通常大量聚集在细胞质中,并呈结晶状排列。本属病毒主要分布于美国、欧洲、南非等地。豇豆褪绿斑驳病毒和蚕豆斑驳病毒可由叶甲和象甲传播。
-
水稻胡麻斑病
水稻胡麻斑病是由平脐蠕孢霉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翌年播种后稻谷上的病菌可直接侵染幼苗,病稻草上的病菌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引起秧田和本田的侵染。该病菌的侵染对气象因子要求不严格,但薄地、砂质土、酸性土、缺肥、缺水、长期积水、日照不足、根部受伤等引起水稻生长发育不良的因子对病害的发生均有利。
-
烟草脆裂病毒属
烟草脆裂病毒属病毒的寄主:烟草脆裂病毒属病毒寄主范围很广,超过50个科的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可被感染,侵染一般不是系统性的。TRV经过土居的线虫传播,病毒能持久性地存在于线虫上,但不能增殖,利用人工复制的病毒也能十分容易地接种易感植物。
-
番茄丛矮病毒属
被番茄丛矮病毒属病毒侵染的寄主中,病毒粒子在植物薄壁组织和辅导组织中都存在。该属病毒引起的最显著细胞病变特征是在细胞质中产生多泡体结构,多泡体的体积可大到占据细胞质的大部分,有时在叶绿体中也可看到周边小泡,多泡体可能是RNA复制的场所。黄瓜坏死病毒通过油壶菌的游动孢子传播,一些病毒可低水平种传。
-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诊断水稻细菌性基腐病一般在分蘖至灌浆期发生,分蘖期可出现零星病株,病株茎基部的叶鞘上产生水渍状病斑,逐渐向上扩展,形成边缘深褐色、中间枯白色的不规则大病斑,茎基部变灰黑色,有时节间出现黑褐色纵条斑,严重病株先从心叶青枯卷曲,最后枯黄,似螟虫造成的“枯心”状。
-
水稻叶尖枯病
水稻叶尖枯病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在病叶和病种颖壳内越冬,杂草带菌也能侵染稻叶,翌年遇适宜的条件,释放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至水稻叶片,发病后可进行再侵染。一般高秆、叶长披软的品种易感病;分蘖后期不及时烤田或烤田不足,生长后期田间不能排水露田或积水较多者,一般发病重。(1)选用无病种子及种子处理。
-
香石竹斑驳病毒属
香石竹斑驳病毒属病毒侵染寄主植物的茎、叶、花和根,也侵染顶端分生组织。感病组织的细胞质中分布着大量病毒粒子,成簇或分散,少见有结晶状排列。可低水平种传,甜瓜坏死病毒通过土壤中的油壶菌传播。豇豆斑驳病毒、菜豆轻型花叶病毒、芜菁皱缩病毒和黑绿豆斑驳病毒可由甲虫传播。
-
芜菁黄花叶病毒科
芜菁花叶病毒属的基因组有两个重叠的ORFs,第三个ORF由sgRNA的3’共同末端翻译。芜菁黄花叶病毒属和猩猩木花叶病毒能通过叶表面摩擦稳定传播,玉米雷亚朵非纳病毒属和葡萄斑点病毒属病毒则局限于木质部,后者目前没有被确认的介体,部分病毒主要通过被侵染的遗传材料传播。
-
小麦花叶病毒属
小麦花叶病毒属病毒存在寄主植物叶片的所有类型细胞中,电镜下可看到含有病毒粒子的内含体,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内含体。小麦花叶病毒属病毒寄主范围因种而异,小麦线条花叶病毒几乎侵染所有小麦品种和燕麦、大麦、黑麦、一些玉米品种和黍,还侵染许多单子叶杂草,不侵染双子叶植物。
-
植物细菌病
病原细菌都为杆菌,主要有5个属: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黄单胞杆菌属(Xanthomonas)、欧氏杆菌属(Erwinia)、野杆菌属(Arobacterium)和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在木质部寄生的细菌使植株表现黄化、萎缩,如葡萄皮尔氏病、杏叶焦病、苜蓿矮化病、甘蔗矮化病和桃幼果病等。
-
萄萄根癌病
萄萄根癌病根癌病是肿瘤病,既发生在大葡萄树上,也为害幼树或苗圃幼苗,削弱树势并能导致植株死亡。病状葡萄炭疽病能侵染果、枝蔓、叶和卷须等部位。病斑可扩展到整个果面,病果逐渐干缩成僵果,有时整穗干缩成整穗僵果。侵染及发病规律此病以分生孢子和菌丝在病组织处过冬,以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早熟品种轻。
-
菌核病
常见的菌核病:主要有:①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引起的十字花科作物菌核病,为害茎、叶和果荚,病部呈水渍状病斑,表面产生棉絮状菌丝。中国稻区普遍发生。如果生链核盘菌引起的核果褐腐病,病菌以菌丝体在僵果内越冬,次年萌发长出子囊盘放射子囊孢子靠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生长季还可产生分生孢子再侵染。
-
白粉病菌类
白粉病菌类是专性寄生在植物表面、产生白粉状病征的病原真菌。有性繁殖以雄器和产囊体配合后,在圆球状的闭囊壳内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闭囊壳的子囊数依种类的不同而各异,从单个到多个。病害后期,由菌丝和分生孢子构成的白粉状霉层中,常出现许多散生的黑色粒状的闭囊壳,并以此越冬,次春以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
-
长线形病毒科
病毒粒子为非常弯曲的长线形,螺旋对称结构,粒子表面存在明显的横带,螺距3.4nm。一种主要外壳蛋白的分子量为22-46kDa,由重复外壳蛋白基因编码一个外壳蛋白类似物,分子量为26-79kDa。长线形病毒科病毒基因组为线形单链正义RNA,是植物病毒中最长的基因组。长线形病毒属为单分体,葡萄卷叶病毒属和毛形病毒属为二分体。
-
葡萄斑点病毒属
中文名称:葡萄斑点病毒属英文名称:Maculavirus分类类型:属分类:芜菁黄花叶病毒目芜菁黄花叶病毒科葡萄斑点病毒属葡萄斑点病毒属成员:葡萄斑点病毒(Grapevinefleckvirus)葡萄红球病毒(Grapevineredglobevirus)葡萄斑点病毒属基本特性:葡萄斑点病毒的基因组RNA为7.5kb,是该科病毒中最大的,包括4个ORFs。
-
黄症病毒科
马铃薯卷叶病毒属和耳突花叶病毒属RNA的5`端有一个VPg结构,黄症病毒属的5`端没有VPg。黄症病毒科病毒广泛分布于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一些病毒的寄主范围多半局限于单个科植物,如大麦黄矮病毒和禾谷类黄矮病毒侵染多种杂草,菜豆卷叶病毒主要侵染豆科植物,胡萝卜红叶病毒主要侵染伞形科植物。
-
雀麦花叶病毒科
许多等轴不稳环斑病毒属的成员仅侵染木本植物,但寄主范围较广。所有病毒易机械接种传播,黄瓜花叶病毒属和苜蓿花叶病毒属由多种蚜虫以持久方式传播,其中某些成员和一些等轴不稳环斑病毒属成员在一些寄主上可以种传,一些等轴不稳环斑病毒属成员经花粉传播,一些雀麦花叶病毒属成员由甲虫传播。
-
黄瓜花叶病毒属
RNA3`端有200bp的同源区,没有poly(A),但为tRNA样结构。病毒粒子主要分散在细胞质和液泡种,有时形成不同大小的聚集体,一些聚集体有膜包围。黄瓜花叶病毒属病毒为世界性分布,黄瓜花叶病毒可侵染1000多种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在禾谷类植物、牧草、木本和草本观赏植物、蔬菜和果树上发生很广,是危害最大的病毒。
-
香蕉束顶病毒属
矮缩病毒属和BBTV的区别主要在于后者自然条件下能侵染一种棕榈科植物;能由香蕉脉管蚜传播;DNA-R有一个内部编码未知功能蛋白的5kDORF;CP和NSP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56%,MP和Clink的30%。BBTV侵染香蕉,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已确定宿主,症状包括植株矮化,叶片黄化,最特征性的是在假茎、小叶柄和叶片上形成暗绿色条纹。
-
水稻云形病
水稻云形病诊断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蔓延,叶片受害后一般从叶尖或叶缘开始产生水渍状小斑,后迅速向下部扩展,病斑呈灰褐色和暗褐色相交的波浪状云纹,病健交界处明显,高湿时叶片病部呈水渍状腐烂,病斑上产生白色粉状物(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产生许多褐色小点(子囊壳)。
-
稻曲病
有性态为稻麦角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稻曲病诊断该病仅在穗部发生,危害小穗。翌年厚壁孢子萌发产生分生孢子,菌核萌发形成子座产生子囊壳和子囊孢子,在水稻的孕穗期(主要在破口期前6~10天每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150毫升或20%粉锈宁乳油75毫升或12.5%灭黑灵可湿性粉剂50克或12.5%纹霉清水剂150毫升对水喷洒1~
-
稻粒黑粉病
稻粒黑粉病是由稻尾孢黑粉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全国各主要稻区都有发生,尤其在杂交稻制种田受害更甚。稻粒黑粉病发病规律病菌孢子在土壤中或种子内外越冬为主,翌年萌发产生担孢子或次生担孢子,随气流传播至花器、子房或幼嫩的谷粒上萌发侵入。(4)药剂防治母本盛花期进行药剂防治是控病的关键措施。
-
豌豆耳突花叶病毒属
有的株系含有717bp的卫星病毒RNA。病毒感染寄主植物后,在感病植株的细胞核中有大量病毒粒子积累,在细胞质中较少,分散分布或呈结晶状排列,感染早期病毒粒子只在细胞核中,是病毒复制的场所,以后随着核被破坏而进入细胞质。病毒易机械接种传播,在自然界由蚜虫以持久方式(循回性)传播,但易丧失蚜传能力。
-
玉米雷亚朵非纳病毒属
燕麦蓝矮病毒序列已测定,它编码一个227kDa的多聚蛋白,包含有甲基转移酶、类似木瓜蛋白酶、解旋酶和聚合酶基序单元,在多聚蛋白C端的21kDa主要外壳蛋白由亚基因组RNA翻译,而24kDa次要外壳蛋白可能由多聚蛋白切割产生。在燕麦蓝矮病毒侵染燕麦韧皮部细胞内产生大的病毒结晶体,病毒粒子在介体叶蝉的组织中也存在。
-
南方菜豆花叶病毒属
南方菜豆花叶病毒属病毒的寄主:南方菜豆花叶病毒属病毒粒子存在于寄主植物叶肉细胞中,常分散分布或聚集在细胞质或液泡中,多数病毒在细胞核中也存在病毒粒子。
-
欧尔密病毒属
欧尔密病毒属病毒的寄主:在受侵染寄主细胞中,除病毒粒子外,一种未知功能的非结构蛋白大量积累在感病植物的细胞质中,形成纤维状或管状结构。欧尔密甜瓜病毒寄主范围较宽,通过机械接种可侵染14个科的植物,通常引起系统性环斑、花叶和坏死症状,在一些寄主上产生局部斑。病毒通过机械传播,无已知介体。
-
菜豆金色黄花叶病毒
菜豆金色黄花叶病毒主要侵染双子叶植物,在植物中的分布局限于韧皮部和相邻的薄壁细胞,病毒侵染喉细胞核呈现明显的病理变化,细胞核膨大并形成颗粒状结构和纤维状结构,纤维状物质科浓缩成各种大小的环。病毒感染细胞核中的颗粒物质主要是核糖蛋白,纤维物质主要是脱氧核糖蛋白,纤维环可能是病毒复制装配的场所。
-
双组分RNA病毒科
每一个RNA片段是一个顺反子,体外转录和复制以半保留方式进行。双组分RNA病毒科病毒侵染真菌和植物,无明显症状,无已知的自然介体,侵染植物的病毒仅通过胚珠和花粉传播到种子的胚,种子传播是唯一已知的传播方式。本科感染植物的有α潜隐病毒属和β潜隐病毒属成员。
-
马铃薯卷叶病毒属
ORF1编码70kDa蛋白(解旋酶,VPg),ORF2编码聚合酶(通过移码方式与ORF1连接)。大量病毒粒子分布在韧皮部薄壁细胞和伴胞细胞的细胞质中,可形成聚集体,在液泡中存在病毒结晶体。马铃薯卷叶病毒属病毒自然寄主有限,可侵染20种植物,主要为茄科植物,还有部分苋科、十字花科和马齿苋科植物。
-
病害防治
大多烽的作物病害,是由真菌、病毒、细菌、类菌质体、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病原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和寄主作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一次性侵染的病害如麦类黑穗病、水干类线虫病、恶苗病等,用种子消毒处理即可奏效。生物防治是利用对病菌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或其化谢产物农用抗菌不来防治农作物病害。
-
水稻干尖线虫病
水稻干尖线虫病是水稻干尖线虫病是由贝西滑刃线虫侵染引起的线虫病害。5片叶时,叶尖部分卷曲2~水稻干尖线虫病发病规律病原线虫主要在谷粒的颖壳与米粒间越冬,借种子传带,浸种、催芽时开始活动,由芽鞘和叶鞘缝隙侵入稻株体内,附着在生长点、叶芽及新生嫩叶的细胞外部,吸汁液危害。
-
坏死病毒属
ORF4编码29-30kDa的外壳蛋白。坏死病毒属病毒感染寄主后,烟草坏死病毒(无卫星病毒株系)在侵染的普通烟叶肉细胞中,病毒粒子大量分布在坏死细胞的细胞质中,许多粒子排列成结晶状,细胞壁扭曲,还存在电子致密的小块无定形物质。自然界由侵害植物根部的芸薹油壶菌游动孢子传播病毒。
-
TSWV
症状:番茄斑点枯萎病毒侵染引起花生芽枯病等植物病症,患病植株顶端叶片出现很多伴有坏死的褪绿环斑或黄斑,常沿叶柄或顶端表皮下的维管束变为褐色坏死或导致顶端枯死,顶端生长受抑,严重的节间短缩、叶片坏死,植株矮化明显。番茄斑萎病毒通过蓟马传播,蓟马若虫获毒,成虫传毒。
-
香石竹潜隐病毒属
在细胞核及叶绿体和线粒体中没有病毒粒子。香石竹潜隐病毒属病毒寄主:香石竹潜隐病毒属病毒成员单个病毒寄主范围很窄,有些有较多的实验寄主,香石竹潜隐病毒主要侵染石竹科植物。病毒通常由蚜虫以非持久方式传播,豇豆轻型斑驳病毒由粉虱传播,3个侵染豆科植物的病毒可经种子传播,实验中都可机械接触传播。
-
内源RNA病毒属
线状dsRNA基因组约14kb-17.6kb,特征性的基因组包括一个位点特异性的缺刻,位于编码链距5’末端1.2-2.7kb的位置,该属病毒缺乏病毒粒子蛋白。自然条件下,病毒能侵染一些栽培稻(Oryzasativa),野生稻(Oryzarufipogon),蚕豆(Viciafaba),芸豆(Phaselousvulgaris),其他可能被侵染的植物有苜蓿、大麦、木薯和辣椒。
-
类病毒
包括PSTV在内的几种类病毒没有翻译起始密码子和mRNA的其他调控序列,现认为,类病毒不能编码蛋白质。不对称滚环模式有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类病毒等,复制时以(+)链为模板转录生成多个单位长度的(-)链复制中间体,不经剪切,直接作为模板转录成(+)链复制中间体,再经过切割和连接,形成单体环化的类病毒分子。
-
半知菌亚门
半知菌亚门是生活史尚未完全了解的一大类真菌。分生孢子器有孔口,其内形成分生孢子梗,顶端产生分生孢子。无子囊孢子。本属有的可用于生产酵母蛋白,供食用或饲料用,如产朊假丝酵母(C.wtilis),其蛋白质及维生素B的含量均高于啤酒酵母,热带假丝酵母可氧化烃类,以石油为原料可生产酵母蛋白,也可利用工业废料。
-
番茄斑点枯萎病毒
症状:番茄斑点枯萎病毒侵染引起花生芽枯病等植物病症,患病植株顶端叶片出现很多伴有坏死的褪绿环斑或黄斑,常沿叶柄或顶端表皮下的维管束变为褐色坏死或导致顶端枯死,顶端生长受抑,严重的节间短缩、叶片坏死,植株矮化明显。番茄斑萎病毒通过蓟马传播,蓟马若虫获毒,成虫传毒。
-
线虫传多面体病毒属
线虫传多面体病毒属病毒成员侵染寄主植物的所有组织,包括分生组织细胞。病毒粒子常呈纵列排在细胞质的小管结构中,有的小管与胞间连丝相连,一些病毒粒子处在胞间连丝中,这种小管与胞间连丝的联系可能与病毒粒子的转运有关。病毒广泛发生在一年生或多年生的草本或木本植物上,也有的病毒仅寄生一种植物。
-
稻纹枯病
稻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稻纹枯病诊断水稻秧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以抽穗前后最盛。土壤中菌核第二年漂浮水面,萌发侵入稻株,形成病斑,再长出菌丝向四周蔓延。以施足基肥、保证穗肥为原则,水稻生长中期不宜施氮肥提苗。药剂选择:5%井岗霉素水剂每亩150毫升或12.5%纹霉清水剂100~
-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诊断病害症状多在叶片上,初呈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斑点,后沿叶脉扩展成为宽0.5~病斑可以在叶面的任何部位发生。病菌形态与白叶枯病菌相似,但生长快,水解明胶和淀粉能力强。(2)更加强调种子处理,可用85%强氯精300倍液浸种,先将稻种用清水浸12小时,然后在药液中浸24小时,用清水充分洗净后催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