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构域
结构域(structuraldomain)是介于二级和三级结构之间的另一种结构层次。对于较大的蛋白质分子或亚基,多肽链往往由两个或多个在空间上可明显区分的、相对独立的区域性结构缔合而成三级结构,这种相对独立的区域性结构就称为结构域。不同蛋白质分子中结构域的数目不同,同一蛋白质分子中的几个结构域彼此相似或很不相同。
-
核受体
核受体是后生动物中含量最丰富的转录调节因子之一,它们在新陈代谢、性别决定与分化、生殖发育和稳态的维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非类固醇激素受体,如甲状腺激素受体(thyroidhormonereceptor,TR)、视黄醇X受体(retinoidXreceptor,RXR)和维生素D3受体(vitaminD3receptor,VDR)等[3];
-
细胞凋亡
2线粒体通透性转变孔道在细胞凋亡过程中线粒体跨膜电位的耗散主要是由于线粒体内膜的通透性转变,这是由于生成了动态的由多个蛋白质组成的位于线粒体内膜与外膜接触位点的通透性转变孔道(PT孔道)(图1)。苍术苷只能与ADP-ATP载体的胞液侧结合而米酵菌酸可与ADP-ATP载体的胞液及基质二侧结合。
-
肠杆菌噬菌体Mu
Mu分类类型:种分类:有尾噬菌体目肌尾噬菌体科Mu样噬菌体属肠杆菌噬菌体MuGeneBank编号:[AF083977]噬菌体Mu:噬菌体Mu是在用大肠杆菌测试P1溶原性时偶然发现的,由于它能引起突变,因而称为诱变噬菌体Mu。Mu噬菌体发育的调节:Mu噬菌体感染敏感菌株或热诱导阻遏基因ts突变的溶原菌,起始发育裂解的时间相同。
-
Mu
Mu分类类型:种分类:有尾噬菌体目肌尾噬菌体科Mu样噬菌体属肠杆菌噬菌体MuGeneBank编号:[AF083977]噬菌体Mu:噬菌体Mu是在用大肠杆菌测试P1溶原性时偶然发现的,由于它能引起突变,因而称为诱变噬菌体Mu。Mu噬菌体发育的调节:Mu噬菌体感染敏感菌株或热诱导阻遏基因ts突变的溶原菌,起始发育裂解的时间相同。
-
酵母双杂交系统
双杂交系统的建立得力于对真核生物调控转录起始过程的认识。在酵母的有性生殖过程中涉及到两种配合类型:a接合型和α接合型,这两种单倍体之间接合(mating)能形成二倍体,但a接合型细胞之间或α接合型细胞之间不能接合形成二倍体。在含有5-FOA的完全培养基上“诱饵”和“猎物”的相互作用则抑制细胞的生长。
-
蛋白传感器
由Duke大学医学研究中心的生化学家HommeHellinga率领的研究小组最近成功开发了一项新技术,利用该技术可以将蛋白质修饰为对某些化学物质具有高特异性、高敏感性的生化传感器。除了他们广泛的可变性以外,这些蛋白质主要的特点为它们的功能活性区域是与细菌传递代谢信号的特定结构域变构耦合在一起的。
-
同源异形盒
同源异形盒(homeobox)是同源异形基因中都具有的保守基序。分节基因编码的蛋白调节转录,3个裂缺座位(hb,kr,kni)基因含有锌指模体。由于小鼠和果蝇蛋白之间的同源性,结果使它们保持了几乎是它们所特有的异形结构域,这就加强了这样的观点,即结构域决定特异性。小鼠的HoxB基因簇长120kb左右,含9个基因。
-
利德尔综合征
疾病别名假性醛固酮增多症,Liddle综合征,pseudohyperaldosteronism疾病代码ICD:I15.8疾病分类心血管内科疾病概述利德尔综合征(Liddlesyndrome),临床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代谢性碱中毒,临床症状像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但其血浆醛固酮水平很低,且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药螺内酯对其无效,故又称为假性醛固酮增多症。
-
肌球蛋白
肌球蛋白是一种分子发动机,以肌动蛋白丝作为运行的轨道。至今所研究的肌球蛋白在微丝上的移动方向都是从(-)端移向()端,而ATP是发动机蛋白运动的能源。所有的肌球蛋白都是由一个重链和几个轻链组成,并组成三个结构和功能不同的结构域∶头部结构域是最保守的结构域,它含有与肌动蛋白、ATP结合的位点,负责产生力。
-
AGO
Argonaute(AGO):一类庞大的蛋白质家族,是组成RISCs复合物的主要成员。一些AGO蛋白质的PIWI结构域赋予slicer以内切酶的活性。PAZ和PIWI两个结构域,对于siRNA和目标mRNA相互作用,从而导致目标mRNA的切割或者翻译抑制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不同的AGO蛋白质有着不同的生物学功能。
-
微管结合蛋白
微管结合蛋白是与微管特异地结合在一起,对微管的功能起辅助作用的蛋白质称为微管结合蛋白,在微管结构中约占10~这些位点可中和微管中微管蛋白间的电荷,维持聚合体的稳定。这些蛋白有几个与微管蛋白结合的18氨基酸重复序列。MAPs具有多方面的功能∶①使微管相互交联形成束状结构,也可以使微管同其它细胞结构交联。
-
酵母三双杂交系统
酵母三双杂交系统三杂交系统(three-bindinghybridsystem)用于分析蛋白和RNA间的相互作用。三杂交系统的基本原理是将一个已知的RNA结合蛋白与转录因子的DNA结合domain(如LexA)构建第一个融合蛋白,第二种蛋白(待选的RNA结合蛋白)与转录激活结构域构建融合蛋白。此外构建和表达一杂合RNA,含有二个不同的结合位点。
-
定点突变
概念定点突变是指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方法向目的DNA片段(可以是基因组,也可以是质粒)中引入所需变化(通常是表征有利方向的变化),包括碱基的添加、删除、点突变等。)正反向引物的延伸产物退火后配对成为带缺刻的开环质粒。单酶切反应产物,直接转化EcoliBMH71-18mutS(错配修复缺陷株)。
-
漂移病毒属
果蝇gypsy病毒基因组分子大小为7469bp,其中包括两个482bp的LTR。基因组RNA含有一个编码主要结构蛋白的ORF;这种蛋白是反转录蛋白囊膜蛋白的类似物,它通过疏水跨膜区域位于病毒膜,加工位点与跨膜和表面区域的切割相似。在转座子的中部还含有若干开读框(ORF),与反转录病毒的gag,pol及env基因同源。
-
转录因子
英文翻译Transcriptionfactor概述在分子生物学中,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factor)是指能够结合在某基因上游特异核苷酸序列上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能调控其基因的转录。而从靶基因上去除阻遏蛋白后,RNA聚合酶识别受调控基因的启动子,使基因得以表达,这是正调控。进行磷酸化的酵素种类)、螺旋酶(helicase;
-
反式作用因子
反式作用因子是参与基因表达调控的因子,它们与特异的靶基因的顺式元件结合起作用。同一类序列特异性的反式作用因子由多基因家族所编码,它们具有特定的蛋白质结构(如上述的锌指结构、碱性亮氨酸拉链、螺旋-环-螺旋基元等)和蛋白质结构上的同源性,因而构成反式作用因子家族,如类固醇激素受体家族、AP1家族等。
-
葡萄斑点病毒属
中文名称:葡萄斑点病毒属英文名称:Maculavirus分类类型:属分类:芜菁黄花叶病毒目芜菁黄花叶病毒科葡萄斑点病毒属葡萄斑点病毒属成员:葡萄斑点病毒(Grapevinefleckvirus)葡萄红球病毒(Grapevineredglobevirus)葡萄斑点病毒属基本特性:葡萄斑点病毒的基因组RNA为7.5kb,是该科病毒中最大的,包括4个ORFs。
-
siRNA
概述SmallinterferingRNA(siRNA):是一种小RNA分子(~21-25核苷酸),由Dicer(RNAaseⅢ家族中对双链RNA具有特异性的酶)加工而成。siRNA识别靶序列是有高度特异性的,因为降解首先在相对于siRNA来说的中央位置发生,所以这些中央的碱基位点就显得极为重要,一旦发生错配就会严重抑制RNAi的效应。4.是RISC组分。
-
反向酵母双杂交系统
反向酵母双杂交系统确定了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后,更重要的工作是研究其功能、结构及其作用的条件调节。此细胞株在缺乏尿嘧啶的培养基中培育需要GAL4激活结构域(GAD)和GAL4DNA结合结构域(GBD)的融合蛋白的相互作用的表达。因此可通过筛选5-FOA抗性克隆从随机突变库中鉴定阻断蛋白相互作用的突变体。
-
纤毛动力蛋白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纤毛动力蛋白像是具有2~3个头的一束花,每一支花都是由一个大的球形结构域和一个小的球形结构域组成,中间通过一个小的杆部同基部相连。纤毛动力蛋白的基部同A管相连,而头部同相邻的B管相连。头部具有ATP结合位点,能够水解ATP。
-
蛋白质结构分类数据库
蛋白质结构分类(SCOP)数据库详细描述了已知的蛋白质结构之间的关系。分类基于若干层次:家族,描述相近的进化关系;折叠类,所有折叠子被归于全α、全β、α/β、α+β和多结构域等几个大类。此外,SCOP还提供一个PDB-ISL中介序列库,通过与这个库中序列的两两比对,可以找到与未知结构序列远缘的已知结构序列。
-
PIR国际蛋白质序列数据库
PIR国际蛋白质序列数据库(PSD)是由蛋白质信息资源(PIR)、慕尼黑蛋白质序列信息中心(MIPS)和日本国际蛋白质序列数据库(JIPID)共同维护的国际上最大的公共蛋白质序列数据库。所有序列数据都经过整理,超过99%的序列已按蛋白质家族分类,一半以上还按蛋白质超家族进行了分类。标准的序列相似性搜索,包括BLAST、FASTA等;
-
驱动蛋白
驱动蛋白是1985年从鱿鱼的轴质(axonplasm)中分离的一种发动机蛋白。驱动蛋白是一个大的复合蛋白,由几个不同的结构域组成,包括两条重链和一条轻链,总分子量为380kDa。体外实验证明驱动蛋白的运输具有方向性,从微管的(-)端移向微管的()端,是正端走向的微管发动机(plusend-directedmicrotublarmotor)。
-
悬钩子病毒属
中文名称:悬钩子病毒属英文名称:Idaeovirus分类类型:属分类:悬钩子病毒属悬钩子病毒属成员:悬钩子丛矮病毒(Raspberrybushydwarfvirus)悬钩子病毒属基本特性:悬钩子病毒属病毒粒子为等轴对称结构,无包膜,直径约33nm。悬钩子病毒属病毒的寄主:悬钩子病毒属病毒发生在感病寄主植物的所有组织中,包括种子和花粉。
-
核纤层蛋白
核纤层蛋白(nuclearlaminaprotein)脊椎动物细胞中有三种类型的核纤层蛋白(A,B,C),核纤层蛋白A和C是由同一个转录单位编码的,只不过是通过可变剪接形成不同的mRNA。核纤层蛋白B是由另一个转录单位编码的,通过转录后的修饰,在羧基端添加了疏水的异丙基,添加的脂肪酸帮助核纤层蛋白B插入到核膜的内脂层。
-
螺旋—转角—螺旋
螺旋—转角—螺旋(helix-turn-helix)是最初在久噬菌体的阻遏蛋白中发现的一种DNA结合结构域。在阻遏蛋白氨基端有5段α螺旋,每段螺旋之间折转成一定角度相连接,其中两段负责同DNA结合。α螺旋3通过氨基酸侧链同DNA碱基之间的氢键同DNA序列相结合,3个氨基酸识别3个碱基,所以α螺旋3被称为识别螺旋(recognitionhelix)。
-
伴肌动蛋白
伴肌动蛋白是存在于肌节中的另一种大的蛋白质,分子量为700kDa。伴肌动蛋白形成长的非弹性纤维,具有多个重复的肌动蛋白结合结构域,并且从Z线开始,沿细肌丝向中心区伸展。每个伴肌动蛋白纤维的长度与相邻的肌动蛋白长度相等,因此推测,伴肌动蛋白纤维相当于一把分子尺,调节肌纤维成熟时肌动蛋白单体装配成细肌丝的长度。
-
核质蛋白
核质蛋白是从真核细胞核中分离出的一种蛋白质,最早是Laskey等人于1978年在非洲爪蟾卵的浸出液中发现的。核质蛋白在细胞质中合成后就通过核定位信号运送到细胞核,是一种丰富的核蛋白,在核小体的装配中起作用。核质蛋白具有头尾两个不同的结构域,由5个单体组成,分子量为165kDa,是耐热性可溶蛋白。
-
DCR
Dicer(DCR):是RNAaseⅢ家族中的一员,主要切割dsRNA或者茎环结构的RNA前体成为小RNAs分子。对应地,我们将这种小RNAs分子命名为siRNAs和miRNA。Dicer有着较多的结构域,最先在果蝇中发现,并且在不同的生物体上表现出很高的保守性。
-
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来自美英的三位科学家WilliamG.KaelinJr,SirPeterJ.Ratcliffe和GreggL.Semenza获得,获奖理由是“发现了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的可用性”。今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做出的开创性发现揭示了生命最重要的适应过程之一的作用机制。泛素是将蛋白质运送到蛋白酶体进行降解的标签。
-
亮氨酸拉链基元
亮氨酸拉链基元这类蛋白质都是含有4个或5个亮氨酸残基,彼此之间精确的相距7个氨基酸残基。这样,在α螺旋的每一个侧面就出现一个Leu,这些Leu排成一排,两个蛋白质分子的α螺旋之间靠Leu残基之间的疏水作用形成一条拉链。这类蛋白与DNA的特异性结合都是以二聚体形式起作用的,但与DNA结合的结构域并不在拉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