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录
转录(Transcription)是遗传信息由DNA转换到RNA的过程。转录中需转录酶的参与。转录可产生三类不同功能的RNA,即信使核糖核酸(mRNA),核糖体核糖核酸(rRNA)和转运核糖核酸(tRNA)。还有一种可以通过依赖RNA的DNA多聚酶,以RNA为模板来进行DNA合成反应的,这种反应称为逆转录(reversetranscription)。
-
启动子
启动子是DNA模板上专一地与RNA聚合酶结合并决定转录从何处起始的部位,也决定基因的转录效率。许多原核生物都含有这两个重要的启动子区:真核生物的启动子部位与原核生物不同,而且启动转录的活性,除需启动子外,还需某些外加序列。它是在上游更远的位置(但不是位置性的增强子或调控区域),是特定转录因子结合位点。
-
增强子
增强子(enhancer)指增加同它连锁的基因转录频率的DNA序列。有人发现,如果将β珠蛋白基因放在含有72bp重复的DNA分子中,它的转录作用在活体内将增高约200倍以上,甚至当此72bp顺序位于离转录起点上游1400bp或下游3000bp时仍有作用。除此以外,在胰岛素基因和胰凝乳蛋白酶基因的增强子中都发现了有很强的组织特异性。
-
灯刷染色体
灯刷染色体是较普遍存在于鱼类、两栖类等动物的卵母细胞中的一类形似灯刷的特殊巨大染色体。通常出现在卵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的双线期(diplotenestage),为二价体,两条同源染色体通过几处交叉而相连,含四条染色单体。转录过程中由于基质之厚薄和转录RNA分子之长短不同,侧环具有粗细变化之过程。
-
操纵子学说
(3)还有一种功能与结构基因和操纵基因不同的调节基因,它能产生胞质性阻遏物,这种阻遏物对特定的操纵基因具有亲和性,发生能进行可逆的结合;对于阻遏酶来说,发生变化的阻遏物(R′)具有活性,在没有效应物存在时,操纵子能进行转录,当存在效应物时,转录则受到阻遏。
-
假基因
1977年在爪蟾的5S基因系统中发现了假基因,以后在珠蛋白基因簇、免疫球蛋白基因簇以及组织相容性抗原基因簇中都发现有假基因,而且通常是散布于有活性的功能基因之间。假基因同cDNA一样没有内含子序列,也没有启动基因转录的启动子序列,而在5’端都有mRNA分子特有的多聚腺苷[poly(A)]序列。
-
弱化子
弱化子(attenuator)是在研究大肠杆菌的色氨酸操纵子表达弱化现象中发现的。研究发现,当mRNA开始合成后,除非培养基中完全不含色氨酸,否则转录总是在这个区域终止,产生一个仅有140个核苷酸的RNA分子,终止trp基因转录。弱化作用在原核生物中是相当普遍的,大肠杆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中已陆续发现不少操纵子都有弱化现象。
-
酵母三双杂交系统
酵母三双杂交系统三杂交系统(three-bindinghybridsystem)用于分析蛋白和RNA间的相互作用。三杂交系统的基本原理是将一个已知的RNA结合蛋白与转录因子的DNA结合domain(如LexA)构建第一个融合蛋白,第二种蛋白(待选的RNA结合蛋白)与转录激活结构域构建融合蛋白。此外构建和表达一杂合RNA,含有二个不同的结合位点。
-
粒外弹状病毒属
病毒基因组大小约11.1kb,6个基因的排列顺序为3-N-P-M-G-NV-L-5,在IHNV病毒中,基因组含一个约60nt的前导序列,位于N基因转录起始之前。粒外弹状病毒属成员感染多种鱼类,一个病毒的宿主范围相对广泛,通常可感染几种鱼类,甚至包括鲱鱼到大马哈鱼这样分化的种类。HIRRV主要局限于日本。
-
染色质重塑
DNA复制、转录、修复、重组在染色质水平发生,这些过程中,染色质重塑可导致核小体位置和结构的变化,引起染色质变化。重塑包括多种变化,一般指染色质特定区域对核酶稳定性的变化。人的SWI SNF复合物是1个有很多分子的聚合物,包含BRG1或hBMR和肿瘤抑制蛋白Hsnf5 VI21,它主要激活基因转录,还与免疫球蛋白,TCR基因重组有关。
-
组蛋白修饰
组蛋白修饰H3·H4的乙酰化可打开一个开放的染色质结构,增加基因的表达。相反,HDAC参与组成转录共同抑制复合物,已发现的两个共同抑制复合物SIN3、Mi22NHRD(核小体重塑蛋白去乙酰基酶)都含有HDAC1、HDAC2。由此看出,DNA甲基化和组蛋白去乙酰化协同作用共同参与转录阻遏。
-
囊状噬菌体科
囊状噬菌体科病毒复制中,粒子吸附到假单孢杆菌Pseudomonassyringae的菌毛,菌毛收缩使粒子与宿主A外膜接触,病毒膜与宿主外膜融合,核衣壳相关裂解酶局部消化肽糖苷,核衣壳进入细胞,病毒聚合酶被活化产生早期转录本。负链合成发生在聚合酶复合体内部。聚合酶复合体转录晚期信息,这些晚期信息编码晚期基因的合成。
-
转录酶
转录酶基因转录是以DNA为模板,在依赖于DNA的RNA聚合酶的催化作用下,将4种核苷酸合成RNA。在真杆菌中只有一种,负责mRNA、tRNA和rRNA的合成。大肠杆菌RNA聚合酶由多个亚基组成,全酶(holoenzyme)是α2β'βσ,相对分子质量约480000。
-
转座因子
最明显的效应是转座子能够启动重组,最后导致基因组重排。反转录转座因子的转座作用可以引起非编码序列DNA的重排,当基因组的一段DNA序列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产生其RNA拷贝,然后在反转录酶催化下,以这个RNA为模板合成DNA拷贝,然后插入基因组的其他部位,由此既增加了基因组的大小,又增加了重复序列。
-
大肠杆菌λ噬菌体
中文名称:大肠杆菌λ噬菌体英文名称:Enterobacteriaphageλ分类类型:种分类:有尾噬菌体目长尾噬菌体科λ样噬菌体属大肠杆菌λ噬菌体GeneBank编号:[J02459]大肠杆菌λ噬菌体基本特性:分子遗传学研究发展到目前的水平,没有λ噬菌体的详细研究和资料积累是不可想象的。最后是与DNA复制和细胞溶解有关的基因。
-
逆转录酶
这种酶是1970年美国科学家特明(H.M.Temin)和巴尔的摩(D.Baltimore)分别于动物致癌RNA病毒中发现的,他们并因此获得197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最后,RNA和蛋白质被组装成新的病毒粒子。含有逆转录酶的病毒叫做反转录病毒,逆转录酶催化的反应叫反转录(reve-rsetranscrip-tion)。艾滋病毒也是一种反转录病毒。
-
细胞分化
概述细胞分化是胚胎细胞分裂后,未定形的细胞在形态和生化组成上向专一性或特异性方向发展,或由原来较简单具有可朔性的状态向异样化稳定状态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细胞分化是指同一来源的细胞逐渐发生各自特有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化特征的过程。基因表达是通过转录和转录后过程完成的。
-
细胞分化的调节
细胞分化的调节是从一个受精卵发育为成体动物,受一系列基因调控的结果。果蝇在胚胎发育中,到胚胎晚期发育出体节,发育成幼虫,幼虫的体节发育为成虫体节,在体节分化过程中,体现出基因在空间上的调控。基因表达是通过转录和转录后过程完成的。转录后主要包括hnRNA加工或mRNA和mRNA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
-
核纤层蛋白
核纤层蛋白(nuclearlaminaprotein)脊椎动物细胞中有三种类型的核纤层蛋白(A,B,C),核纤层蛋白A和C是由同一个转录单位编码的,只不过是通过可变剪接形成不同的mRNA。核纤层蛋白B是由另一个转录单位编码的,通过转录后的修饰,在羧基端添加了疏水的异丙基,添加的脂肪酸帮助核纤层蛋白B插入到核膜的内脂层。
-
正呼肠孤病毒属
病毒侵染的整个过程涉及吸附、侵入、粒子脱壳、mRNA不对称转录和翻译、子代亚病毒颗粒的装配、及随着粒子装配mRNA转录和翻译的进一步循环。病毒粒子在细胞质中积累,当感染细胞裂解时病毒粒子释放。正呼肠孤病毒的10个基因节段编码11种蛋白质,其中8个为结构蛋白,3种非结构蛋白。
-
单拷贝序列
单拷贝序列在单倍体基因组中只出现一次或数次,因而复性速度很慢。单拷贝序列中储存了巨大的遗传信息,编码各种不同功能的蛋白质。现在已经知道,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不仅在两侧有非编码区,而且在基因内部也有许多不编码蛋白质的间隔序列(interveningsequences),称为内含子(intron),而编码区则称为外显子(exon)。
-
反向遗传学
能够拯救病毒的遗传材料称为感染性克隆,一般是在细菌质粒中含有整个病毒基因组的cDNA拷贝,使得cDNA本身或从cDNA体外转录所得的RNA具有感染性。RNA病毒的反向遗传系统通过定向修饰病毒的基因组序列,检测被拯救的人工改造病毒的表型,可以在体内(invivo)有效地研究病毒基因结构、功能和病毒-宿主相互作用。
-
尚永丰
尚永丰主要从事基因转录调控的表观遗传机制及性激素相关妇科肿瘤分子机理的研究。揭示了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三苯氧胺诱发子宫内膜癌的分子机理,克隆了多个肿瘤相关基因,为肿瘤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世界上首次建立了哺乳动物细胞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ChIP),为研究DNA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
RT-PCR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transcriptionPCR;RT-PCR技术灵敏而且用途广泛,可用于检测细胞中基因表达水平,细胞中RNA病毒的含量和直接克隆特定基因的cDNA序列。用于反转录的引物可视实验的具体情况选择随机引物、OligodT及基因特异性引物中的一种。对于短的不具有发卡结构的真核细胞mRNA,三种都可。
-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transcriptionPCR;RT-PCR技术灵敏而且用途广泛,可用于检测细胞中基因表达水平,细胞中RNA病毒的含量和直接克隆特定基因的cDNA序列。用于反转录的引物可视实验的具体情况选择随机引物、OligodT及基因特异性引物中的一种。对于短的不具有发卡结构的真核细胞mRNA,三种都可。
-
异染色质
异染色质是在有丝分裂完成之后,大多数高度压缩的染色体要转变成间期的松散状态。但是,大约有百分之十的染色质在整个间期仍然保持压缩状态,将这种染色质称为异染色质。当用[3H]标记的尿嘧啶作为细胞合成RNA的前体,然后进行细胞固定、切片和放射自显影分析,发现异染色质不能被标记,表明它们可能没有转录活性。
-
矮缩病毒科
这些卫星类似DNAs很不一样,在系统发生学上也与该科病毒的DNA不同,但在结构和系统发生学上与矮缩病毒属类似repDNAs相似,最近发现此类DNAs与菜豆金色黄花叶病毒属藿香黄脉病毒和棉花卷叶病毒有关。病毒粒子只有单个CP,约19kD。而且,至少5-7种非结构蛋白是由基因组ssDNA转录的mRNAs编码而成。
-
单组分RNA病毒科
单组分双链RNA真菌病毒属一些成员含附加的卫星病毒dsRNA,卫星病毒核酸依赖辅助基因组复制分别装配到核衣壳中。病毒粒子含单一主要衣壳多肽,分子量为79-100×103,与粒子相关的RNA聚合酶活性存在。与粒子相关的RNA依赖性RNA聚合酶在体外催化双链RNA末端到末端的转录,产生衣壳蛋白mRNA,这种转录使用一个保守机制。
-
原质噬菌体属
中文名称:原质噬菌体属英文名称:Plasmavirus分类类型:属分类:原质噬菌体科原质噬菌体属原质噬菌体属基本特性:原质噬菌体属病毒形态为多形到准圆形的颗粒,具囊膜,直径约80nm(范围在50-120nm)。病毒粒子含有单分子环状双链DNA,超螺旋。从DNA编码链转录的至少有11个重叠mRNA,至少从8个启动子转录。
-
转译控制
转译控制(translationalcontrol)指基因性状表达在翻译阶段的调节。如果将DNA信息表达,分为从DNA至mRNA的转录阶段和从nRNA至蛋白质的翻译阶段。则将前者称为转录控制,将后者称为控制。
-
信使核糖核酸
这种特异的mRNA核苷酸顺序在核糖体上由于氨酰-tRNA和各种蛋白质因子的参与,被转译成氨基酸,即可合成多肽链,而这种多肽链的氨基酸顺序是与mRNA的核苷酸顺序相符合的。这可能是由于mRNA二级结构上的差异。关于在DNA上mRNA的抑制或促进,还要有启动子、操纵基因等基因或阻遏物、RNA聚合酶、cAMP受体蛋白等各种因子的参与。
-
反式作用因子
反式作用因子是参与基因表达调控的因子,它们与特异的靶基因的顺式元件结合起作用。同一类序列特异性的反式作用因子由多基因家族所编码,它们具有特定的蛋白质结构(如上述的锌指结构、碱性亮氨酸拉链、螺旋-环-螺旋基元等)和蛋白质结构上的同源性,因而构成反式作用因子家族,如类固醇激素受体家族、AP1家族等。
-
核内不均一RNA
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是在核浆中被转录的。由于它的大小很不一致,故称核内不均一RNA(hnRNA)。细胞浆内的mRNA平均只有1800-2000个碱基。可能多聚腺苷酸化是hnRNA分子要被加工的信号。因为RNA聚合酶在转录时即已通过了相当于加上poly(A)的位点,故hnRNA尾端的多余部分要由内切核酸酶切去,才能加上poly(A)。
-
hnRNA
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是在核浆中被转录的。由于它的大小很不一致,故称核内不均一RNA(hnRNA)。细胞浆内的mRNA平均只有1800-2000个碱基。可能多聚腺苷酸化是hnRNA分子要被加工的信号。因为RNA聚合酶在转录时即已通过了相当于加上poly(A)的位点,故hnRNA尾端的多余部分要由内切核酸酶切去,才能加上poly(A)。
-
猴病毒40
SV40分类类型:种分类:多瘤病毒科多瘤病毒属猴病毒40GeneBank编号:[J02400]猴病毒40基本特性:猴病毒40(SV40)的基因组常用来作为克隆载体,把外源DNA转入哺乳类细胞。完整的小鼠染色体β珠蛋白基因(包括所有的间插顺序和两侧顺序)整合在SV40中,砖染猴肾细胞后能正确地转录和翻译目的蛋白。
-
多基因家族
人们推测,假基因的来源之一,可能是基因经过转录后生成的RNA前体通过剪接失去内含子形成mRNA,如果mRNA经反复转录产生cDNA,再整合到染色体DNA中去,便有可能成为假基因,因此该假基因是没有内含子的,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同时会发生缺失,倒位或点突变等变化,从而使假基因不能表达。
-
目的基因
需研究的基因称为目的基因,需分析的基因称靶基因,在基因克隆过程中有时两者均称为插入基因,有时三者含义相近。简短的目的基因可在了解一级结构或通过了解多肽链一级结构氨基酸编码的核苷酸序列基础上人工合成。因此以cDNA为研究材料反映了mRNA的转录及对以后翻译的影响情况,即反映某一基因(DNA)外显子的情况。
-
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
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通常是以核糖体DNA第二内部转录间隔区(ITS2)注1为主体条形码序列鉴定中药材的方法体系,其中植物类中药材选用ITS2/ITS为主体序列,以叶绿体psbA-trnH注2为辅助序列,动物类中药材采用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注3为主体序列,ITS2为辅助序列。
-
矮缩病毒属
完整的基因组信息分布于6个环状单链DNA分子上,由于矮缩病毒DNA结构与双生病毒科类似,至少有一个组分编码复制相关蛋白(Rep)。病毒是以双链DNA转录和复制链为模板,通过滚环复制方式进行复制。病毒宿主范围窄,自然侵染地三叶草、豌豆、蚕豆等豆科植物。病毒侵染的植物严重矮化,有些植物产生卷叶、褪绿甚至整株死亡。
-
远源病毒属
病毒插入的侧翼是5bp直接重复,重复来源于插入位点,在人蛔虫基因组中大约分布50个拷贝的病毒基因组。反转录由tRNAarg引导,它与5’-LTR下游6bp的碱基退火。远源病毒属成员的宿主包括脊椎动物、昆虫和线虫,在用反转录酶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中,本属成员与变位病毒属和漂移病毒属成员能很好地分离。
-
N4样噬菌体属
中文名称:N4样噬菌体属英文名称:N4-likeviruses分类类型:属分类:有尾噬菌体目短尾噬菌体科N4样噬菌体属N4样噬菌体属成员:大肠杆菌噬菌体N4(EscherichiacolibacteriophageN4)N4样噬菌体属基本特性:N4样噬菌体属病毒粒子头等轴对称,直径约70nm,尾短,长度10nm,头尾连接处有一些短丝。
-
基因表达
基因表达(英语:Geneexpression,又称基因表现,有时直接以表现或表达来称呼)是基因中的DNA序列生产出蛋白质的过程。在特定时间里,很大一部分DNA并不转录成信使RNA,细胞只生产那些代谢需要的酶和其他蛋白质。基因工程就是研究基因在异体中表达的技术。此过程影响了细胞分化与型态发生等生命现象。
-
RNA编辑
基因转录产生的mRNA分子中,由于核苷酸的缺失,插入或置换,基因转录物的序列不与基因编码序列互补,使翻译生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不同于基因序列中的编码信息,这种现象称为RNA编辑。RNA编辑最早是在锥虫(Trypanosome)线粒体基因中发现的。gRNA分子是线粒体基因转录的长约55~
-
组成型突变
即原来酶的合成量受调节基因调节的诱导酶或阻遏酶,由于调节基因发生变异,酶的合成变为组成型(不管生长条件如何,酶的合成量总是恒定的)的一种现象。在诱导酶或阻遏酶的情况下,由特异的调节基因决定其结构的阻遏物通过与操纵基因结合,就会使该操纵基因控制下的某结构基因群(操纵子)的转录受到抑制。
-
阻遏酶
阻遏性酶(repressibleenzyme)亦称阻遏酶。例如,大肠菌的色氨酸合成系的酶类都是阻遏性酶,如果往培养基中加入过多的色氨酸,则它的合成率便下降;相反地如果阻遏物形成反应的平衡移向解离方向,因为解离的阻遏物蛋白没有活性,不能结合在操纵基因上,而这一操纵子可进行转录,酶合成率就增大了。
-
阻遏性酶
阻遏性酶(repressibleenzyme)亦称阻遏酶。例如,大肠菌的色氨酸合成系的酶类都是阻遏性酶,如果往培养基中加入过多的色氨酸,则它的合成率便下降;相反地如果阻遏物形成反应的平衡移向解离方向,因为解离的阻遏物蛋白没有活性,不能结合在操纵基因上,而这一操纵子可进行转录,酶合成率就增大了。
-
外显子
外显子是在断裂基因及其初级转录产物上出现,并表达为成熟RNA的核酸序列。
-
同工酶
同工酶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同工酶是由不同基因或等位基因编码的多肽链,或由同一基因转录生成的不同mRNA翻译的不同多肽链组成的蛋白质。如乳酸脱氢酶是四聚体酶。亚基有两型:骨骼肌型(M型)和心肌型(H型)。
-
采艾编
《采艾编》为书名。清·叶广祚编著。灸治专著。四卷。刊于康熙七年(1668年)。书载经脉循行、穴位主治、采艾考,并转录宁一玉《析骨分经》,以及内科、小儿科、妇科、外科病症的灸法。
-
返祖现象
返祖现象是有的生物体偶然出现了祖先的某些性状的遗传现象。二是决定这种祖先性状的基因,在进化过程中早已被组蛋白为主的阻遏蛋白所封闭,但由于某种原因,产生出特异的非组蛋白,可与组蛋白结合而使阻遏蛋白脱落,结果被封闭的基因恢复了活性,又重新转录和翻译,表现出祖先的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