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雌性
雌性指多数生物雌者所表现的共同性质。对微生物和对细胞水平的接合进行研究的结果,发现在接合时,细胞是很少运动的,细胞大的,以及具有接受核或DNA(细菌结合时)性质的这一方都可被称为雌性。因此雌性并不是单指多细胞生物的个体,也可作为能发生受精或发生接合的细胞性质来理解。
-
相对雌雄性
相对雌雄性relativesexuality生物的雌雄性质并不是绝对的。在下等生物存在的相对的雌雄性,显示从无性状态到性分化的萌芽过程,另外在高等动物,原来在胚胎学上也已知道其性别的两种可能性,这是基于性分化时雌性因素和雄性因素的相对发达程度来决定的。性决定的遗传因子也不是单一的,也显有量的相对性。
-
交配
英文翻译amphimixis、copulate、copulation、mating中文解释交配是指的是生物的生殖细胞进行交换,导致受精和繁殖的活动。4.正交与反交:相对而言的,正交中的父方和母方恰好是反交种的母方和夫方。回交的目的是使亲本的优良特性在杂种后代中慢慢加强,而把非 回亲本的某一优点转移到杂种。
-
超雌性
在染色体相对多于正常的雌性果蝇个体时,其雌性性状比正常雌性表现得更强,这种个体称为超雌性。但是,超雌性个体发育迟缓,生活力弱,也不具生殖力。与超雌性相反,常染色体相对多于正常雄性,并且其雄性性状也比正常雄性表现要强的个体,称为超雄性。
-
性决定物质
但接受性染色体或性基因的个体在其作用下究竟向哪一方性别分化,据信还是有某种能导致雌雄性别最后得以实现的物质存在。此外,J.R.Rapar在藻菌植物中曾使用雌雄同株的种与雌雄异株的种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其生殖器官形成与性别决定有几个阶段,并提出有与各个阶段性发育有关的物质存在。在软体动物及甲壳类中也有所报道。
-
性别分化
性别分化sexdifferentiation指个体发生中表现雌雄特征的过程。在原始生殖细胞向卵原细胞或精原细胞分化、生殖腺的发生、附属生殖器官的形成、二次性征的出现等情况下,无论那一方面,最初皆具既可向雌性又可向雄性的分化能力(性双能性)系统,以后再逐渐向某一性别方向发展。
-
出生率
在单位时间内每一个体的平均产卵(子)数,称为出生率。有时把构成种群的所有个体的出生数作为粗出生率(crudebirthrate),把繁殖中的雌性等种群的每一个体的出生率作为特定出生率(spe-cificbirthrate)而加以区别。瞬时出生率用数学处理是方便的,所以常用于种群动态的统计。
-
性别控制
性别控制有各种方法。(2)对雌性异质接合的性染色体结构的动物,用温度处理等方法,使卵在形成时出现减数分裂异常,调节性染色体向极体的移动,可以控制性比(例如蓑虫的实验)。(6)低等无脊椎动物如Bonellia属螠虫,由于性分化方向受发生中的环境条件影响,所以,通过实验可控制性比。
-
象征
象征symbol亦称符号、记号。一般把对某一事物起代理作用的、即使该事物本身并不存在也进行有关的信息传递的称为符号(sign)。这种区分不一定明确,例如在昆虫方面,某种雌性发出的气味就称雌性的信号。虽然动物的信息传递多半是通过符号进行的,但蜜蜂的舞蹈言语和人的言语则是象征性很强的东西。
-
信息素
信息素pheromone是在动物组织内产生、并分泌释放到体外能引起同种其它个体的特有行为或发育分化的活性物质之总称。信息素一般是结构比较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极微量即可表现其特有的生理活性。凡借化学接触感受而发挥作用的(化学接触感受位于雌性姬蠊(Blattella)的触角表面,是雄性识别雌性的信息),称为接触信息素。
-
性的双向性
性的双向性sexualbipotentiality认为雌雄异体动物,无论生殖细胞还是个体,最初都具有既可向雄性又可向雌性发生的能力,这样的性质称为性的双向性。同时在成体也有性转变时其精原细胞或精母细胞向相反的性细胞分化的例子。
-
雌雄异形
雌雄异体的动物,其外部所表现的性状随性别而异,称为雌雄异形。另外,Bonellia属螠蚊雄性寄生在雌性个体(雄性1毫米,雌性70毫米),看来好像是另一种动物。在人类中,男女的差异虽不甚显著,但身体的大小、身形 廓、各部分的比例、皮下脂肪量、体毛等仍显有差别。
-
雌
在雌雄异体的生物种类中,能产卵的个体,或低等种类能形成大配子的个体称为雌。但在性别没有完全固定的时候,雌性似乎具有多数个体的意思。通常用希腊神话中的女神维纳斯(Venus)的符号“♀”表示雌性。在人的家系谱图中常用“○”表示女性。
-
转基因动物
转基因动物的基本操作是按体外重组DNA的常规方法,先将待转移的外源基因克隆在一个合适的表达载体上,将这个重组DNA分子在体外注入动物受精卵的细胞核中,然后将这个带有外源基因的受精卵植入雌性个体的子宫,使其完成胚胎发育。其中4头雌绵羊都产下杂合体羊羔,经过交配,下一代就得到了纯合的转基因绵羊。
-
巴氏小体
在哺乳动物体细胞核中,除一条X染色体外,其余的X染色体常浓缩成染色较深的染色质体,此即为巴氏小体。又称X小体,通常位于间期核膜边缘。通过巴氏小体检查可确定胎儿性别和查出性染色体异常的患者,如克氏(Klinefelter′s)综合征患者外貌为男性,但有一个巴氏小体,可判定患者的核型是47,XXY;
-
绒藜属
中文名绒藜属拼音名ronglishu拉丁名Londesia中国植物志25(2):111描述LondesiaFisch.etMey.绒藜属,藜科,只有1种,分布于苏联、蒙古,我国产于新疆。一年生草本;叶互生,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全缘;花两性或兼具雌性,腋生,数朵簇生成球状,无小苞片;子房卵形;种子在两性花中直立,在雌性花中横生;属下物种绒藜
-
海狗
海狗是鳍足目海狗科中比较著名的1种。多见于太平洋北部的寒带海域,沿北美西海岸和亚洲东海岸的岛屿分布。雄海狗为争夺居处和雌性常相互激烈咬斗,战败者被逐到远离交配群的居处以外。妊娠期长达11个月。捕食鳕鱼和鲑鱼,也吃海蟹、贝类。听觉和嗅觉灵敏。海狗的阴茎和睾丸,俗称海狗肾、腽肭脐,入中药,有补肾等作用。
-
兼性异染色质
兼性异染色质(facultativeheterochromatin)是指在一定的细胞类型或一定的发育阶段呈现凝集状态的异染色质。在一定时期的特种细胞的细胞核内,原来的常染色质可转变成兼性异染色质。如雄性个体的细胞含有一个瘦小的Y染色体和一个大的X染色体,由于X和Y染色体上很少有共同的基因,对于雄性来说,X染色体上的基因就只有一个拷贝。
-
生殖毒性
生殖毒性(reproductivetoxicity)是指外源性化学物质损害正常生殖系统或正常生殖器官功能的能力。生殖毒性指外来物质对雌性和雄性生殖系统,包括排卵、生精,从生殖细胞分化到整个细胞发育,也包括对胚胎细胞发育所致的损害,引起生化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影响繁殖能力,甚至累及后代。
-
精子获能
精子在雌性生殖道内的停留,可引起精子发生生理生化改变,从而获得受精能力,称为精子获能。精浆中的去能因子,能使精液中精子的受精能力受到抑制,称为精子去能(depacitation)。许多哺乳类动物,如兔、大鼠、小鼠、金黄地鼠、牛、羊、马、猪、猴及人等的精子均需经过获能才能受精。Zn2对精子的获能有抑制作用。
-
子宫钟
子宫钟(uterinebell)为棘头虫类雌性生殖器官的一部分。棘头虫类雌性的两个卵巢原基发育后,成为多数生殖细胞块如游离卵巢(floatingova)、卵巢球和placentula游离于体腔中,它们产生的生殖细胞,与经过交尾由阴道进入体腔内的精子受精,从子宫钟前端(上端)的开口(子宫口)进入,经阴道向外界产出。
-
二恶英
“二恶英”属于氯代三环芳烃类化合物,它的毒性以LD50表示,专业术语叫“半数致死量”。1995年,美国环境保护局认为它有生殖毒性、内分泌毒性和抑制免疫功能。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将其确定为一级致癌物。由于“二恶英”非常稳定,在环境中难以降解,进入人体后很难排出,在人体内蓄积,只会越来越多。
-
性
性sex指同种生物中的雌性与雄性的区别。此外如大肠杆菌等细菌以至寄生其中的噬菌体在混合培养时也能产生与原有系统大不相同的新系统,此种随个体增殖而发生亲株遗传性状新组合的现象也具有有性生殖的基本特征。在易受环境支配的生物中,不适宜的温度条件以及整个的营养缺乏可引发有性反应。
-
性信息素
性信息素sexpheromone是指进行两性生活的动物,为互相识别而释放出的物质,通过此种物质可使雌、雄接近,并导致交尾。它们是含有12—16个碳原子的直链醇或其乙酸醋,分子中大多都含一、二个双键。最近已知有许多例子证明配偶行为是与复数的信息素有关。性信息素及其类似化合物已被研究用于防治虫害上。
-
性诱引物质
性诱引物质sexattractant是两性生殖的动物用以引诱异性的物质。性信息素是具有代表性的诱引物质,多由雌性分泌发散出来引诱雄性。最近其化学结构已被确定,可人工合成类似的化合物(analogue),其中有性信息素活性的物质。
-
重寄生现象
重寄生现象系指寄生物再寄生于寄生物的现象。亦称高次寄生。昆虫类之捕食寄生所致的重寄生中,大多只有最高次的寄生物能继续生存。众所周知,介壳虫总科的某些种,其雌体为介壳虫之初次寄生物,而雄体为寄生于同种之雌性上的二重寄生物。
-
性别决定
性别决定是指雌雄异性的动物决定性别的方式。性别决定发生在受精的过程中,对人类来说取决于X型精子还是Y型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受精作用一经完成,性别也就决定了。如青蛙等低等脊椎动物,即使性染色体组成为XY,但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也会发育成雌蛙,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即使性染色体组成为XX,也会发育成雄蛙。
-
鬃毛
鬃毛(mane)哺乳类中有象狮、马那样在颈部的背侧生有比其它部分不同的较长的毛。鬃毛与人的毛发相比,长期不脱。有接受生殖腺激素尤其是雄性激素的支配而成为第二性征的,也有不是这样的。狮属于前者而马属于后者(因而从雌雄看不出差别)。雄狮的鬃毛3岁就很明显,相反,在雌性则不伸长。
-
丛德克-阿西海姆氏试验
丛德克(B.Zondek)和阿西海姆(S.Asch-beim1927)发现,在妊娠2-3个月的妊妇尿中,存在多量促性腺激素,根据这一事实所设计的妊娠试验法称为丛德克-阿西海姆氏试验。方法是将尿注射于未成熟的雌性小白鼠体内,每日2次,第4天杀死检查其卵巢,如果看到排卵后出现的卵泡腔出血及黄体时则为阳性。
-
子宫肌收缩作用
子宫(肌)收缩作用(oxytocicactivity)即由化学物质引起子宫肌的收缩的作用。催产素的活性堪称为这种作用的典型通常是指将发情前期或发情期的、而从未交配过的雌性大白鼠的子宫放在任氏液中所发生的收缩作用。规定用日本药典标准物质单位来表示其活性。此外,前列腺素也具有子宫收缩作用。
-
雄
雄male是在雌雄异体的生物中,为具有精巢的动物个体;在植物(或分化程度低的动物)中则为可产生小配子的个体。但有时也指具有雄性特征较多的个体。对雌性个体,通常是用罗马神话中的军神马尔斯(Mars)的符号♂来表示。但是在人的家系图上,男的则用□来表示。
-
树袋熊
树袋熊(又名考拉)是澳大利亚奇特的珍贵原始树栖动物,属有袋哺乳类。它性情温顺,体态憨厚,长相酷似小熊,生有一对大耳朵,鼻子扁平,无尾,身披一层浓密的灰褐色短毛,胸部、腹部、四肢内侧和内耳皮毛呈灰白色,身长约80厘米,体重可达15千克左右。一只成年树袋熊每天能吃掉1千克左右的桉树叶。
-
头足纲
头足纲是软体动物中具最高级体制的一纲。由四鳃亚纲(鹦鹉螺目和菊石目2个目)和二鳃亚纲〔腕目(鸟鲗)、箭石目、八腕目(章鱼)3个目〕等2个亚纲组成。外套膜为圆椎形或囊状,将内脏块完全包围而形成躯干。口腔中有齿舌和颚。雌雄异体,雌雄异形,雌性体较雄性体大。为多黄卵、端黄卵,行左右对称型卵裂而直接发育。
-
统率力
在动物集群中有一个或几个领导其集群的个体(leader),对集群维持秩序和实行统率,所谓统率力就是指这种地位属性。通常,在具有稳定的单位集群的哺乳类社会里,多数情况是以特定的个体保持统率者的地位。在日本鹿母系的血缘集群当中,是由一只年长的雌性个体取其统率力。
-
矮雄
矮雄亦称侏儒雄。在雌雄异体的动物中,雄性个体比雌性个体显著短小的现象。多数系体型发生极度退化。例如轮虫类、叉螠(Bonellia)、蔓脚类、寄生性桡足类、寄生性等足类(Epicarida)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
-
雌雄鉴别法
对鸡的雌雄鉴别有以下几种方法:(1)引进伴性遗传基因:仅限于特殊的杂交种;(2)肛门隆起观察:雄性鸟类,由于其尿管和精管开口于泄殖腔,生殖隆起发达,而在雌性是尿管和卵管开口于泄殖腔,没有雄性那样的隆起,所以将肛门张开根据隆起的有无和状态便可区别出雌雄;雄:赫氏腺(Herold′sgland)〕即能辨别雌雄。
-
促雄性腺
促雄性腺亦称雄性腺。附着在雄性输精管末端,由数个细胞构成。如果把这个腺移于雌性个体,则卵巢机能逐渐衰退,开始产生精子,每次蜕皮,颚足的形态变成雄的,第一腹足贴近交尾器,抱卵囊暂不消失。团子虫和鼠妇有同样机能的腺体,位于精巢上端部。同样腺体在甲壳类中亦广泛存在。
-
原核融合
精细胞的细胞核进入卵细胞质后,包装紧密的染色质开始解旋。雄性原核向卵细胞的雌性原核移动,这种迁移是由精细胞的中心粒产生的微管指导的,精细胞的中心粒是随细胞核一同进入卵细胞的。当两个原核相互接触时,通常会发生融合,形成一个二倍体的核,此即原核融合。
-
限雌遗传
限雌遗传hologynicinheritance由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支配的性状,在Y染色体上存有其正常等位基因时,该性状不会在雄体出现,只在纯结合的雌体中表现出来,此现象称限雌遗传,是伴性遗传的一种类型,也是一种限性遗传。此外,在ZW型性决定中,限雄性,限雌性的关系恰相反,目前尚不知道有适当例子。
-
抱卵板
抱卵板亦称育(儿)板(broodplate)。软甲类的糠虾类、熊虫类、等足类、端足类的雌性,在生殖时期,从胸肢的底节朝向内方伸展的板状构造,相当于副肢,左右及前后相互重叠,在腹板(胸板)之间形成空腔即育房,在那里收纳并保护受精卵。
-
抱接
蛙虽进行体外受精,但雌、雄两个体可将身体紧密接触在一起,并使两者的生殖器接近,以便雄性能将精液直接授给雌性当时所产生的卵上,这一行为称为抱接,以与交配(或交尾)相区别。另外,摘除雄蛙的大脑,通过脊髓反射仍可抱接。(刘鸿权译)鲍曼氏囊capsuleofBowman,Bowman′scapsule亦称肾小体包囊。
-
受精作用
受精作用是动物的配子发生产生了两种类型的单倍体细胞:精子和卵子,精子与卵子的融合,即受精作用,重新形成一个二倍体的细胞,即受精卵。涉及的反应包括:顶体反应(acrosomalreaction)、皮层反应(corticalreaction)、原核融合(pronucleifussion)等。
-
雌雄同体现象
雌雄同体动物的卵和精子,其染色体数通常是相同的,没有异型的性染色体,但是也有的动物如茗荷(Lepasanatifera)(2n=2b)的卵和精子,其染色体数虽相同,但卵的染色体比精子的染色体大3-4倍,前面列举的Angiostomumnigroveno-sum其精巢组织形成时,有一个染色体失去活性,不久便消失。
-
海象
海象是鳍足目海象科的唯一种。40厘米的上犬齿,突出口外形成獠牙,与象牙相似而得名。分布于太平洋和大西洋北部沿岸。雌性体长约300厘米,体重仅及雄者之半;皮肤粗而厚、皮下脂肪厚达10~四肢宽大,肥厚,呈鳍状,借鳍状肢支撑可在陆地上移动;海象的合群本能较强,当受到猎捕小艇攻击时,可以联合防御甚至使小艇覆没。
-
鳍足目
鳍足目是哺乳纲的1目,又称鳍足类。牙齿与陆栖食肉兽相似,但犬齿、裂齿等分化不明显;分布于世界各大洋。一般多在水中活动,但也常在海滩上休息、睡眠。在陆地上的行动笨拙而缓慢,全靠振动身体作蠕动状前身体大小不一,从体长1米左右的海豹到3米长的海象、海狮不等,最大的是象海豹,雄体长达6米。
-
携卵足
携卵足ovigerousleg,oviger系蜞蛛(海蜘蛛)类雄体携带雌性卵块的步足。第一对附肢为铗肢(chelophore),第二对为触须(palp),第四至第七对为步足。携卵足由5—10个关节构成,呈细足状,末端卷曲。有的种类无携卵足。
-
考拉
树袋熊(又名考拉)是澳大利亚奇特的珍贵原始树栖动物,属有袋哺乳类。它性情温顺,体态憨厚,长相酷似小熊,生有一对大耳朵,鼻子扁平,无尾,身披一层浓密的灰褐色短毛,胸部、腹部、四肢内侧和内耳皮毛呈灰白色,身长约80厘米,体重可达15千克左右。一只成年树袋熊每天能吃掉1千克左右的桉树叶。
-
魏顿氏效应
魏顿氏效应是向由于群体饲养而延迟发情的雌小白鼠群中放进雄性时,便能恢复其有规律的发情现象,这是由W.K.Whitfen(1956)所发现的。推测这是由于在雄性尿中存在有信息素(pheromone),促进雌性的促性腺激素分泌所致。
-
菌毛
无菌毛的细菌则易被粘膜细胞的纤毛运动、肠蠕动或尿液冲洗而被排除,失去菌毛,致病力亦随之丧失。性菌毛由质粒携带的一种致育因子(ferilityfactor)的基因编码,故性菌毛又称f菌毛。性菌毛能在细菌之间传递dna,细菌的毒性及耐药性即可通过这种方式传递,这是某些肠道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的原因之一。
-
网状层
小白鼠肾上腺皮质的网状层与其他哺乳动物的不同,因为它能显示某种特异的变化,所以特称为X层。雄性的X层到发情期即行消失,而在雌性则继续发育,并可达皮质的一半。有睾丸存在或注射雄性激素时,都能促使雌雄的网状层消失,但如将睾丸以及脑垂体切除时,则此层便不再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