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
鼓①五不女之一。又名鼓花头、鼓花。指处女膜闭锁,且坚硬如鼓皮,以致不能行房事,经血亦难以排出,蓄积于内而成癥块。可采用手术治疗。②《内经》十二脉之一。浮大或搏指有力的脉象。《诊家正眼》:“曰鼓者,且浮且大也。”
-
溜
2.滑动应指、圆转而过的脉象;3.小股水流。《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腑;《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
气鼓法
气鼓法为正骨手法。适用于胸肋骨个别骨折及错位的整复。患者仰卧,背部垫高,令患者用力咳嗽或深呼吸,同时令助手下压腹部,医者下压突出的骨端,借“鼓气”的力将陷内的骨端或错位骨端鼓出,借以达到整复的目的。
-
鬲偏枯
鬲偏枯病名。鬲,否鬲之意。因气血俱病,否鬲不通,而致半身不遂。《素问·大奇论》:“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类经·脉色类》:“胃气既伤,血脉又病,故上下否鬲,半身偏枯也。”
-
栀子生姜豉汤
处方:栀子9克(劈)生姜15克香鼓4克(绵裹)功能主治:治栀子鼓汤证兼见呕吐者。用法用量:以水400毫升,先煮栀子、生姜,取200毫升,纳豉,煮取150毫升,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摘录:《伤寒论》
-
诸病有声
诸病有声指各种肠鸣腹胀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
出瘄发热
出瘄发热为病证名。为正气鼓毒外透的病证。但须知此热乃从胃腑中郁蒸而出,断不可误谓表邪,以大开其毛窍。”麻疹在疹出之前,需要发热,因发热可以鼓其邪毒外出。待麻疹全透之后,则其热势不宜过高,过高则伤津耗液,阻碍皮疹的收没。特别是素体阳旺,或夏令出麻,尤应注意。
-
省客
指一种脉象。初来脉搏充盈。旋即鼓动而去,时有时无。《素问·大奇论》:“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肾气不足也。”张景岳注:“省客,如省问之客,或去或来也。鼓者,或有而搏。是肾原不固,而无所主持也。”
-
鼓皮醋涂方
处方:鼓皮手许大。制法:上以酽醋渍1宿。取汁涂之;或烧为灰,细研。功能主治:月蚀疮。用法用量:以面脂和敷之。摘录:方出《圣惠》卷六十五,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三三
-
听小骨
听小骨亦称鼓室小骨。哺乳类听小骨由3块骨组成,附在鼓膜上的骨称为锤骨,附在内耳前庭窗的称为镫骨,介于两者之间的是砧骨,横切鼓室,其中镫骨认为与听小柱相同,骨骼间呈可动连接。在听小骨内有鼓膜张肌(下颔神经支配)和镫骨肌(颜面神经支配)分别附着于锤骨和镫骨,以调节鼓膜的紧张度。
-
打光
打光也称抛光,为加入蜡粉借包衣锅或鼓式打光机的转动,使包衣片互相磨擦,产生光泽增加美观的过程,打光为片剂包衣的最后一道工序,一般用帆布制作的鼓式打光机进行打光,效果较好。打光也可用棕榈蜡、蜂蜡、石蜡为主要成分的打光溶液。打光后包衣片应适当干燥。打光后也起到一定的防潮作用。
-
经如虾蟆子
经如虾蟆子病证名。亦名经来下肉胞、经来下血胞。《妇科易知》:“经水过期,其人腹大如鼓,月经来时血中夹物如虾蟆子,并见昏迷不知人事者。宜气血双补法,方用十全大补汤。”相当于今称之葡萄胎,宜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参经闭腹大如鼓条。
-
单腹胀
指四肢不肿而腹大如鼓的病证。又名蜘蛛蛊、蜘蛛胀、血鼓、蛊胀。症状:《景岳全书·杂证谟》:“单腹胀者,名为鼓胀,以外虽坚满而中空无物,其象如鼓,故名鼓胀。又或以血气结聚,不可解散,其毒如蛊,亦名蛊胀。且肢体无恙,胀惟在腹,故又名单腹胀。此实脾胃病也。”
-
杨和
杨和清代医家。字育龄,号燮堂,江都(今属江苏)人。家为世医,和继承家业,精于儿科,尤擅长痘疹症。主张严格辨证,力斥痘症为热毒宜用凉剂之议。其治痘效如桴鼓,延诊者竟无虚日。著有《燮堂医案》、《幼科秘旨》、《订正秦昌遇幼科折衷》,后二书未见行世。其子杨子衡传其业。
-
诸阴之反
诸阴之反指各种阴寒证象与其病本质相反的情况,犹言真寒假热证象。《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阴之反,其脉如何?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
-
朱锦荣
朱锦荣清代医生。江苏江阴县人。家中为七世医生,锦荣从幼年即受熏染,亦以医名,治病认真细致。每能中病,效如桴鼓。其兄朱鸿九亦以医名。
-
砧骨
砧骨耳骨之一,即名骨。左右耳各一,在鼓室内腔上部,其形似砧,故名。
-
四明医案
《四明医案》为医案著作。清·高鼓峰撰。刊于1725年。作者长期行医浙中,治病多效验。本书仅辑录生平所治疑难病证28例,颇多独到的临床见解。本书收入《医宗己任篇》中。
-
菊人医话
《菊人医话》医论著作。张菊人撰。本书汇集作者多年临床治案和经验论述,分温热病,风、劳、鼓、膈四大症,医案选案三部分。作者医生应深刻领会经典医籍的精髓,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灵活运用;用药治病必须因地、因时、因人制宜。每论一病一症,均附列医案以阐明用药之法。张氏于临床治疗方面,对温热病尤多心得。
-
石脉
石脉为脉学名词。系冬季脉来沉滑之象。《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鼓阳至而绝曰石。”《难经·十五难》:“冬脉石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之来,沉濡而滑,故曰石。”
-
肾虚蛊肿
肾虚蛊肿病名。指产后四肢不肿而唯腹大如鼓,青筋显露的病证。《竹林寺女科秘方》:“产后蛊肿,四肢不浮,肚大青筋。如大便硬,用醉公丸通泄,后进理脾顺气丸;如大便滑泄,宜用木香调胃散。”
-
脾死
脾死脉象名。指脾脏的死脉,脉象坚硬无柔和之象,快慢不均,平至不鼓。《素问·平人气象论》:“死脾脉来,锐坚如鸟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
鸟戏
鸟戏为导引法。模仿鸟类动作的一种体操活动。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西汉初年(公元前168年前)帛画《导引图》有“鹤□”、“鹞”等图。《后汉书·华佗传》始列入五禽戏中。《云笈七韱·导引按摩》(似为宋以前著作)有简单动作记述:“鸟戏者,双立手,翘一足,伸两臂,扬眉鼓力,右二七。此后流派甚多。
-
内经十二脉
内经十二脉为脉学名称。指《内经》所论述的十二种脉象,即鼓、搏、坚、横、急、喘、躁、格、关、溢、覆。《诊家正眼》:“《内经》十二,仲景十二,凡得二十四脉,未尝非辨证之旨诀,而世皆置若罔闻,则有慙于司命之职矣。”
-
吕留良
吕留良(1629~少攻举子业,为邑诸生,曾与黄宗羲等交往。明亡,散财结友,图谋复兴。雍正时,因曾静案,竟被剖棺戮尸,并株亲族。留良宗程、朱理论,32岁时,与名医高鼓峰交往,共论医术,研读医书,并曾为人治病,但不以医名,治病重温补,曾评注《医贯》,并撰有《东庄医案》1卷。曾因反清言论受文字狱之害。
-
卢金
卢金明代医生。江苏上海县人。为当地名医。因治富人每不奏效,而贫家病者则效如桴鼓,故一生清贫。
-
霖霪
霖霪连绵的大雨。《素问·气交变大论》“土不及,四维有埃云润泽之化,则春有鸣条鼓拆之政,四维发振拉飘腾之变,则秋有肃杀霖霪之复。”《素问·五常政大论》:“凝惨凛冽则暴雨霖霪。”
-
肯綮(qìng庆)
肯綮(qìng庆)解剖结构名。指筋骨结合的地方。《庄子·养生主》:“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后世多用肯綮形容关键部位。《本草纲目》卷十三:“药中肯綮,如鼓应桴。”
-
胡珏
胡珏为清代医家。号古月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胡珏立志于医学,因家贫不得受业医门。精研医著,遂通医理,治病有良效,慕当时名医高鼓峰之名。研读高氏《医家心法》,见其中论述有不合仲景者,遂对该书加以订正、评论。另对窦材之《扁鹊心书》亦加评论。其子道周,承其学。
-
瞽
瞽证名。①系指无目之盲,即眼睑平合如鼓皮之盲者。②泛指失明诸证。见《中藏经》卷上。
-
鼓花头
鼓花头五不女之一。《广嗣经要·择配篇》:“鼓花头绷急似无孔。”即鼓。详该条。
-
钩脉
钩脉脉学名词。指夏季正常的脉象。稍坚洪大,来盛去衰,如钩之状。《素问·阴阳别论》:“鼓一阳曰钩。”《素问·玉机真脏论》:“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
-
革脉
革脉为脉象之一。指脉来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的脉象。《脉诀指掌病式图说》:“革者,沉伏实大,如按鼓皮。”后世一般认为脉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者为牢脉。革脉主亡血失精。
-
痘疮发热
痘疮发热病证名。出《家传痘疹心法》。痘疮须发热鼓其毒气才能外透。凡痘疹初起发热,时起时退,或发热不盛者,为热浅则毒轻,其痘必稀。若发热太盛,烦躁,昏睡,其痘必重。一般痘疮发热,有外感的症状。治宜发表透疹,用升麻葛根汤。挟有食滞的应加消导药。
-
掉振
掉振同“掉”,振掉。《素问·五常政大论》:“阳明司天……掉振鼓栗,筋痿不能久立。”
-
镫骨
镫骨耳骨之一。解剖学同名骨。左右耳各一,在鼓室内腔上部,其形似镫,故名。
-
单鼓
单鼓病名。即鼓胀。《丹溪心法·鼓胀》:“鼓胀又名单鼓。”详鼓胀条。
-
夹盐散
处方:鼓子草根1把,大麦30粒,盐少许。制法:上捣令烂。功能主治:阴疮及恶疮。用法用量:敷疮上,1日1易,3日后3日1易。摘录:《普济方》卷三○一
-
连须葱白香豉汤
别名:葱白香鼓汤处方:连须葱白7茎,香豉1合(勿炒),生姜1两(切)。功能主治:感冒,头痛如破。用法用量:葱白香鼓汤(《温热暑疫》卷二)。不汗,加苏叶。摘录:《伤寒绪论》卷下
-
栀子解郁汤
处方:黑山栀6克瓜蒌果1个(切)连翘6克薄荷3克葛根6克苏梗4.5克豆鼓10克郁金6克淡竹叶20张白茅根15克功能主治:治风热内郁,胸脘烦闷,心神焦躁。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医醇剩义》卷三
-
小豆叶羹
方出《证类本草》卷二十五引《食医心鉴》,名见《圣惠》卷九十六:方名:小豆叶羹组成:小豆叶1斤。主治:小便数。用法用量:于鼓汁中煮,调和作羹食之;煮粥亦佳。
-
蒜丹
方出《圣惠》卷五十二,名见《普济方》卷一九八:方名:蒜丹组成:独颗蒜1颗,黄丹半两。主治:寒疟。手足鼓颤,心寒面青。用法用量:候发时,以温茶下2丸。制备方法:上件药相和,为丸如黑豆大。
-
古月老人
古月老人即胡珏。胡珏(18世纪)为清代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慕当时名医高鼓峰之名,后见到高氏所撰《医家心法》一书,又认为其中论述有不合张仲景原意之处,遂对该书加以评论和订正。曾评注窦材之《扁鹊心书》。
-
雄鼠屎汤
《活人书》卷十八:方名:雄鼠屎汤组成:栀子14枚(劈),枳壳3枚(炒),雄鼠屎2-7枚(即两头尖)。主治:劳复。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1盏半,入葱白2寸,香鼓30粒,同煎1盏,分作2服。勿令病人知鼠屎。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毛窍血出
毛窍血出为病证名。亦称脉溢。《医学入门》卷八:“毛窍血出,节次若血不出,皮膨胀如鼓,须臾眼鼻口被气胀合,此名脉溢。饮生姜汁、水各一二盏即安。”
-
吕东庄
吕东庄即吕留良。少攻举子业,为邑诸生,曾与黄宗羲等交往。明亡,散财结友,图谋复兴。反清事败,曾剪发为僧。雍正时,因曾静案,竟被剖棺戮尸,并株亲族。留良宗程、朱理论,32岁时,与名医高鼓峰交往,共论医术,研读医书,并曾为人治病,但不以医名,治病重温补,曾评注《医贯》,并撰有《东庄医案》1卷。
-
吕用晦
吕用晦即吕留良。少攻举子业,为邑诸生,曾与黄宗羲等交往。明亡,散财结友,图谋复兴。反清事败,曾剪发为僧。雍正时,因曾静案,竟被剖棺戮尸,并株亲族。留良宗程、朱理论,32岁时,与名医高鼓峰交往,共论医术,研读医书,并曾为人治病,但不以医名,治病重温补,曾评注《医贯》,并撰有《东庄医案》1卷。
-
吕光伦
吕光伦即吕留良。少攻举子业,为邑诸生,曾与黄宗羲等交往。明亡,散财结友,图谋复兴。反清事败,曾剪发为僧。雍正时,因曾静案,竟被剖棺戮尸,并株亲族。留良宗程、朱理论,32岁时,与名医高鼓峰交往,共论医术,研读医书,并曾为人治病,但不以医名,治病重温补,曾评注《医贯》,并撰有《东庄医案》1卷。
-
吕庄生
吕庄生即吕留良。少攻举子业,为邑诸生,曾与黄宗羲等交往。明亡,散财结友,图谋复兴。反清事败,曾剪发为僧。雍正时,因曾静案,竟被剖棺戮尸,并株亲族。留良宗程、朱理论,32岁时,与名医高鼓峰交往,共论医术,研读医书,并曾为人治病,但不以医名,治病重温补,曾评注《医贯》,并撰有《东庄医案》1卷。
-
硬币叩击音
硬币叩击音是指将硬币平压在被检查者前胸中部,用另一硬币叩击,同时将听诊器体件放在被检查者同侧背部的对应部位,若听到一种带有金属单调的鼓音,称为硬币叩击诊阳性。硬币叩击音见于气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