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胫
胫(jìng竞)解剖结构名。见《灵枢·经脉》、《素问·脉要精微论》等篇。①泛指小腿部。②指胫骨。详该条。
-
四气街
四气街又称四街。气街指经络之气通行的径路。全身分四气街。《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冲)与承山、踝上以下。”说明经络在头面、胸、腹、胫的分部联系。
-
ABI
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index)是指踝部动脉(通常取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收缩压与肱动脉收缩压的最高值之比,通过肢体的节段性压力测量获得,是基本的无损伤的动脉缺血状态评估手段。当踝肱指数大于1.3则提示血管壁钙化以及血管失去收缩功能,同样也反映严重的周围血管疾病。
-
踝肱指数
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index)是指踝部动脉(通常取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收缩压与肱动脉收缩压的最高值之比,通过肢体的节段性压力测量获得,是基本的无损伤的动脉缺血状态评估手段。当踝肱指数大于1.3则提示血管壁钙化以及血管失去收缩功能,同样也反映严重的周围血管疾病。
-
胻骨
胻骨为骨骼名。 ^^骨,指小腿胫骨。一释作胫腓骨统称。其骨两根,在前者名成骨,又名骭骨;形粗,膝外突出之骨也。《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胻骨空在辅骨之上端。”《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医宗金鉴》:“胻骨者,俗名臁胫骨也。
-
骨断
骨断病名。《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有数处如指骨断,止用苎麻夹缚;腿上用苎麻绳夹缚,绳如钱绳许大。”又有数处论及“筋骨寸断”,“骨断筋碎”,“骨碎筋断”,“筋骨碎断”,“两胫俱断”,“一胫断”等等。皆骨折之谓。
-
退管散
《青囊秘传》:方名:退管散组成:雄鸡足胫1对(去爪,用雌黄塞入胫孔内,以满为度,将黄泥包好,煨存性,去泥),蛤蟆1只(以芦荟2钱纳入腹中,以黄泥包好,煨存性,去泥)。制备方法:上为末。《外科传薪集》:方名:退管散组成:猪肺管1个(不可伤,将管上油膜去净,以瓦焙干),鹅管石1钱,白砒4分,枪消3分。
-
分湿内化丹
处方:薏仁1两,金银花9钱,茯苓7钱,生甘草5钱,牛膝5钱,萆薢5钱,半夏5钱,肉桂5分。功能主治:脚胫烂疮。用法用量:水煎服。盖意仁去两足之湿,茯苓能分消脾胃中之湿气,生甘草、金银花能解郁热之毒,而萆薢又善走足,且能祛湿健胫,又加牛膝以助其筋力,则烂湿之疮,有不去之如失者乎?摘录:《石室秘录》卷四
-
龙马丹
处方:马齿苋2钱,黄柏5钱,陈年石灰2钱,轻粉1钱,地龙粪3钱,伏龙肝2钱,黄丹3钱,赤石脂3钱。制法:上药各为细末。功能主治:湿毒疮,多生于两足,非在足胫,即在足踝,非在足背,即在足跟;瓜藤缠,疮疡绕胫而发。摘录:《洞天奥旨》卷十一
-
枣核
《*辞典》:枣核:出处:《别录》拼音名:ZǎoH 来源:为鼠李科植物枣的果核。性味:《纲目》:燔之,苦,平,无毒。功能主治:治胫疮,走马牙疳。(王坫桂《不药良方》)②治跟疾红线锁目:取南枣核二十一粒,将核截两端去仁净,以铜绿塞孔中,仍将枣核合上,以纸封贴,一起放炉中烧红取出,以碗盖存性。
-
羊胫灰丸
《济生》卷四:别名:理脾丸组成:厚朴(去皮取肉,姜汁炒)2两,羊胫(炭火煅过通红,存性)1两。主治:思虑伤脾,脾不摄精,遂致白浊。用法用量:每服100丸,空心米饮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白水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本方方名,《医方类聚》引作 羊胫炭丸。
-
足悗
足悗病状名。足部酸胀,行走不利。《灵枢·百病始生》:“厥气生足悗,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
-
厥气
厥气上逆之气,逆乱之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厥气上行,满脉去形。”《灵枢·百病始生》:“厥气生足悗,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
-
足罗
足罗为经外奇穴名。出《福州民间针灸经验录》。位于大腿胫侧,股骨内上髁上方,髌骨中线上4寸。主治妇人月里风、下肢痉挛、月经不调、腿膝疼痛。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
足踠
足踠即踠。踠为胫、腓两骨下端之曲节。今称踝关节;或称足踠。
-
肝炎穴
肝炎穴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小腿远端胫侧,内踝上缘上1.5寸,胫骨内侧缘之凹陷处。左右计2穴。主治肝炎。一般直到0.3~0.5寸;可灸。
-
股薄肌运动点
股薄肌运动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位于大腿胫侧,缝匠肌中点内侧1.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一般直刺1.5~2.0寸。
-
耻骨肌运动点
耻骨肌运动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位于大腿胫侧,腹股沟内1/3折点下1.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一般直刺1~2寸。
-
欲断产
欲断产为经外奇穴名。出《神应经》。位于右侧小腿胫侧面,内踝上缘上1寸胫骨内缘。主治妇女欲断产。一般灸3壮。
-
遗尿灸
遗尿灸为经外奇穴名。出《经外奇穴汇编》。位于足踇趾背侧腓侧缘及第二趾背侧胫侧缘,与踇趾中节之中央相平之二点是穴。左右计4穴。主治遗尿。一般灸5壮。
-
痢疾敏感点
痢疾敏感点为经外奇穴名。出《祖国医学基本知识新医疗法和中草药》。位于小腿胫侧,内踝尖与胫骨内缘平胫骨粗隆处连线的上2/5与下3/5交界处。左右计2穴。主治痢疾。一般直刺1.0~1.5寸。
-
解剪
解剪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大腿胫侧面,血海穴后方1.5寸,再向上4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瘫痪所致的小腿内翻及内旋,剪刀腿等。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
箕下
箕下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大腿胫侧,直对股骨内上髁,胭窝横纹上6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下肢瘫痪,抬腿无力等。一般直刺1~3寸;可灸。
-
踝下
踝下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足内踝直下,足胫侧下缘向足蹠移行部。主治满身卒肿、面浮、足跗关节炎等。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
-
踠
踠为胫、腓两骨下端之曲节。今称踝关节;或称足踠。
-
防护鞋
防护鞋(protectiveshoes(boots/foot-ware))是指防御劳动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外界因素伤害劳动者的足及胫部的护品。
-
跖管综合征
跖管综合征(metatarsaltunnelsyndrome)为病名。是指胫后神经在胫骨内后方的跖管内受压而引起的足底跖侧麻木、疼痛,压迫跖管时症状加重等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
Tillaux骨折
Tillaux骨折指胫腓下联合前后韧带撕脱,胫骨附着点骨折,通常指前韧带撕脱骨折,即胫骨前结节撕脱。
-
外廉
外廉指外侧缘。《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下循胫外廉。”
-
懈怠
懈怠倦怠无力。《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
淫泺
淫泺指肌肉酸痛无力。见《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王注。《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淫泺胫酸,不能久立,治少阳之维。”
-
瘇
瘇(zhǒng,音肿)通“肿”。浮肿。《灵枢·水胀》:“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瘇,腹乃大,其水已成矣。”
-
(骨行)骨
(骨行)骨骨名。胫腓骨的统称。《素问·骨空论》:“(骨行)骨空在辅骨之上端。”
-
(骨行)
(骨行)①小腿部位。《素问·骨空论》:“肾病少腹腰脊痛(骨行)酸。”②脚胫部。《素问·脉要精微论》:“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骨行)肿,若水状也。”
-
腿游风
腿游风病名。指生于腿胫部之丹毒。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五。即肾气游风。详见该条。
-
腿
腿股和胫的总称。即大腿和小腿。
-
脑转耳鸣
脑转耳鸣病证名。即头目眩晕而伴耳鸣。似今之美尼尔氏综合征。多由肾虚髓海不足所致。《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
-
内踝上
概述:内踝上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诸风,若筋急不能行者,内踝筋急,灸内踝上四十壮。”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名内踝上。位置:位于小腿胫侧面,内踝上1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处。定位在内踝上缘上一寸,胫骨内缘处。功能主治:主治漏疮、筋急等。
-
脚气伤寒
脚气伤寒病证名。两跗忽然红肿,因而发热,两胫俱浮作痛之证。见《惠直堂经验方·伤寒门》。治宜消其湿热,从膀胱下行,则身热自退,用顺导汤等方。参见脚气条。
-
交径
交径病证名。出《千金要方》。又名行胫相交。小儿生下,一脚或双脚不能伸直,至步行时,两脚相交,举足则外出,下地则内入,为先天性胫骨畸形。
-
江诚立
江诚立清代医家。字朝宗,江苏吴县人。生平欠详,尝著有《核骨(吴)胫腨踹辨》,刊于唐大烈创办之《吴医汇讲》。
-
夹挤分骨法
夹挤分骨法为骨伤科整复手法名。中西医结合的正骨八法之一。用手指相对夹挤两骨间隙,使靠拢之骨折段的间隙分开,按单骨折对位即可。适用于双骨(如尺桡骨、胫腓骨、掌骨、跖骨)干部骨折发生相互靠拢移位者。
-
趺阳脉
趺阳脉又称冲阳脉。切脉部位之一。位在足背胫前动脉搏动处。属足阳明胃经的经脉。
-
臂胻
臂胻指手臂和足胫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于阴者,常从臂胻始。”
-
按肌群取穴
按肌群取穴为取穴法之一。指根据病变所在的肌肉或肌群而选取穴位。如小儿麻痹后遗症,伸髋无力为臀大肌、胭绳肌受损,可选环跳、殷门、承扶等穴;足下垂为胫前肌受损,可选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等穴。
-
按神经取穴
按神经取穴为取穴法之一。包括按神经节段取穴、按周围神经的走向和分布取穴、按神经系统的间接联系取穴等。如手指麻木,取正中神经上的内关、桡神经上的曲池或臂丛神经上的一些穴位;小腿疼痛,取腓神经上的阳陵泉、胫神经上的委中及坐骨神经或骶丛上的一些穴位等。
-
交胫
交胫为病证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即行胫相交。小儿生下,一脚或两脚不能直伸,至步行时,两脚相交,举足则外出,下地则内入,为先天性胫骨畸形。
-
大收肌运动点
大收肌运动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位于大腿胫侧,腹股沟内1/4点直下约3.7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髋关节松弛一外旋型)。一般针直刺1~2寸。
-
大轮
大轮为经外奇穴名。出《福州民间针灸经验录》。位于大腿远端胫侧,与髌骨基底平高,股骨内上髁上缘,腘窝横纹上1寸。主治妇人月里风、膝关节炎等。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
大趾下
大趾下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足踇趾胫侧,爪甲缘下0.3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卒狂鬼语、尸厥等。一般直刺0.1~0.3寸;或点刺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