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模型
记忆模型(memorymodels)是认知心理学对于人的记忆现象用信息加工的术语所做出的各种不同的解释或所提出的各种不同的理论假设。60年代,阿特金森(R.C.Atkinson)等人提出了一种记忆模型,这是从情节记忆的角度提出的记忆模型,认为人有三种记忆系统、两种记忆存贮库。
-
新拉马克主义
新拉马克主义neo-Lamarckism是由帕卡德(A.S.Packard)创造的,作为发展拉马克学说所提出的进化学说的总称。这个学派以获得性遗传的主张为中心,但是拉马克学说本身包含有多种要素,所以新拉马克学派的学者中间也有各种见解。Ngeli(C.Ngeli)也以相似的观点提出“完成化原理”,发展了定向进化的思想。
-
侧系统
侧系统是W.Hennig(1966)提出与单系统和多系统对比的概念。它与多系统一样,除了有其自身的祖先之外不存在其他祖先,这是与单系统相区别的地方。即关于这二者在不包含从基础种来的所有种这一点与单系统是不同的,从基础种来的残余的种系如果是单系统群,则将作为对象的种系规定为侧系统的,不是这样的情况规定为多系统。
-
心灵进化
心灵进化psychogenesis是由米瓦特(St.G.J.Mivart)提出的用以批判达尔文进化论的一种学说。他集中于罗马天主教徒(katholik)的虔诚信仰与科学间的调和,而提出灵性、精神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在进化过程中它起着伟大的第一因素(即神)的作用。
-
促成根素
为J.Sachs(1882)提出的植物器官是在特殊器官产生的物质条件下形成的,基于这种想法,R.Bouillenne和F.WWent(1933)将促使根形成的植物激素称为促成根素。认为是在叶中形成再移向根部,在有生长素的情况下才起作用。K.VThimann和Went(1934)认为与生长素为同一物质,俱也有人认为并不是生长素。
-
稳定进化
B.Rensch曾把进化的主要过程区别为分支进化和前进进化,与此不同,而J.S.Huxley(1957)又进一步提出了稳定进化。这是考虑到型的连续性而从进化保守性的这一侧面所提出的术语,即指在现存种类的范围内有程度不大的适应变化的产生过程,其与分支进化的区别不一定很明确。
-
社会心理防治
社会心理防治指针对社会、心理致病因素所采取的群体性和社会性的防治措施,属社会医学、行为医学或社会心理学范畴的概念。莱威(Levi)等人根据对塞里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社会心理因素致病的模式简图,说明了大多数社会心理因素致病的机理。认为如果社会心理因素反应过强、持续或经常出现,就会使机体出现疾病。
-
养生论
养生论养生论文名。三国·嵇康作。本文是我国古代养生论著中较早的名篇。本文论述了养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主张形神共养,尤重养神;提出养生应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以防患于未然;要求养生须持之以恒,通达明理,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养生途径。文章论述透彻,富有文采。现存《嵇中散集》、《昭明文选》等书中。
-
计量辨证
计量辨证是用数学模型的方法客观地、规范地表达辨证的形式.是中医诊断、辨证客观化的一种模式。朱式夷提出,辨证论治过程属于一种信息数学,它以六淫为基本因素,八纲为基本编码来进行类似排列组合的具体运算;李学忠等用计量诊断法,得出了常见症状、体征在寒热虚实辨证中的辨证指数;
-
图距
图距是指用交换单位来表示的同一条染色体上基因位点间的间隔(T.H.Morgan,1926)。等于交换值,这是根据基因间的交换频率与基因间的距离成比例而考虑的。在实验中以重组值来推断图距时,由于存在双交换等原因,必须在计算图距时进行校正。
-
工程心理学
工程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它将心理学的观点、知识应用于系统设计,研究人的业绩与作业变量的关系,亦研究影响任务变量与业绩之间关系的参数。研究劳动工具技术过程,对人的心理活动提出什么要求;亦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特点对劳动工具、技术及环境提出什么要求。
-
猛烈冲击法
猛烈冲破法也称猛烈冲击法(implosivetherapy),由Stample和Ievis(1967)提出,即采取一次突破方式,直接通过患者想像或体验某种恐怖症境遇(或某种恐怖客体)存在的场面。已有不少医生强调,此类疗法较系统脱敏法有更明显的效果。
-
紧急反应
紧急反应1932年由Cannon在研究应激的生理病理反应时提出,指机体处于紧张状态时,自主神经调节作出适当的反应,如根据所处的环境,个体作出“搏斗或逃跑”的反应,交感神经紧急动员,出现一系列交感神经占优势的生理现象。
-
被动性违拗
被动性违拗又称阴性违拗,是违拗症的一种,指患者对别人对他的要求一概加以拒绝,不肯履行对他提出的一切要求,或仅产生消极反应。如请其站立则坐着不动,请其伸手仍纹丝不动,若强加以力,则其对抗力量相当于所施加的力量,多见于紧张型精神分裂症。
-
阴性违拗
被动性违拗又称阴性违拗,是违拗症的一种,指患者对别人对他的要求一概加以拒绝,不肯履行对他提出的一切要求,或仅产生消极反应。如请其站立则坐着不动,请其伸手仍纹丝不动,若强加以力,则其对抗力量相当于所施加的力量,多见于紧张型精神分裂症。
-
对应原理
1923年玻尔(N.Bohr)研究原子发射和吸收光谱强度时提出:关于量子理论和经典理论对微观系统情况和规律解释有对应关系,在极限条件下,获得相同的结果。非经典理论和经典理论的对应关系是普遍原理,两种理论不是互不相容的,绝无联系的;它们在各自适用的领域内都是正确的,彼此有对应关系。
-
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
《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为书名。黄龙祥著。2001年华夏出版社出版。全书由“引论”、“经络部”、“腧穴部”、“刺灸法部”、“治疗部”五部分组成。全面阐述了中国针灸学术发展的历史进程,系统考辨了针灸发展中的重要学术问题。
-
职业卫生服务
职业卫生服务(occupationalhealthservice)是指一个具有预防职能的服务机构,负责向用人单位、劳动者及其代表提出建议,帮助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创造一个安全与健康的工作环境,以促进劳动者的体力与脑力健康,使工作适合于劳动者的生理特点。
-
甘露之泉
《甘露之泉》为蒙医书。伊舍巴勒只尔用藏文撰于18世纪。主要论述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药方等蒙医内容,在蒙医学中首次提出“六基证”的理论。现存木刻本。
-
生生子医案
《生生子医案》即《孙文垣医案》。又名《生生子医案》、《赤水玄珠医案》。明·孙一奎撰,其子泰来、朋来同编。以经治地区分为三吴医案、新都医案、宜兴医案,所治病证列有子目。孙氏精于辨证,治疗能融会前人学术经验,提出新的见解。现存《中国医学大成》本。
-
考正穴法
《考正穴法》为针灸著作。2卷,分论十四经穴。又名《绘图针灸传真名医刺法》。赵熙、孙秉彝、王秉礼合编。全书包括四种针灸著述:1.《针灸传真》2卷,书中对于针灸手法及理论、治疗等根据作者的临床实践提出了个人的见解。3.《内经刺法》2卷,节录《内经》有关刺法原文并加以简注。1923年出版石印本。
-
AMDR
宏量营养素可接受范围(acceptablemacronutrientdistributionranges;AMDR)是指为预防产能营养素缺乏,同时又降低慢性病风险而提出的每日摄入量的下限和上限。
-
膳食指南
膳食指南(dietaryguideline;DG)是指政府部门或学术团体为了引导国民合理饮食维持健康而提出的饮食建议。
-
DG
膳食指南(dietaryguideline;DG)是指政府部门或学术团体为了引导国民合理饮食维持健康而提出的饮食建议。
-
能量—质量守恒
能量—质量守恒(energy-massequivalence)这个概念首先由爱因斯坦(Einstein)在其相对论中提出,即质量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并且给出了质量和能量之间的公式:E=mc2这种观点导致了原子弹的产生和原子能的利用,即质量的减少就意味着能量的释放。在影像学领域,该规律被应用在PET中。
-
名医刺法
《名医刺法》为针灸著作。赵熙、孙秉彝、王秉礼合编。全书包括四种针灸著述:1.《针灸传真》2卷,书中对于针灸手法及理论、治疗等根据作者的临床实践提出了个人的见解。3.《内经刺法》2卷,节录《内经》有关刺法原文并加以简注。4.《考正穴法》2卷,分论十四经穴。1923年出版石印本。
-
研经言
《研经言》医论著作。清·莫枚士撰于1856年。本书收作者平生研究《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的心得体会。着重于对某些问题的考证和析义,解释脉症含义,辨析古今病名。疑似病症的异同,提出相应治疗方法。并纠正前人注释中的一些错误,有独到的见解。现存清刻本,本书又收入《中国医学大成》中。
-
芷园臆草存案
《芷园臆草存案》医案著作。明·卢复撰。卢氏强调审因求本、辨证论治的重要性,提出“不可泥其形症。”本书所载医案,用问答形式,阐述病因、病理,分析治疗方药,有利于读者理解因症立方之义。现存清刻本。又本书收入《医林指月》中。
-
伤寒抉疑
清·程云来问,喻嘉言答(此即《尚论后篇·答问篇》)。1768年程氏提出有关伤寒发病、病理、临床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疑问共16问,喻氏一一予以答辨。28年后,复由徐彬传录刊行,题名《伤寒抉疑》。现存《尚论篇全书》本。
-
喉白阐微
《喉白阐微》喉科著作。清·郑梅涧撰。刊于1797年。本书根据作者的多年临床治疗心得,对白喉的辨证论治、药用宜忌、药性、常用验方等都作了比较概括的论述。对白喉的发病规律、症状特点和治疗原则均提出了个人见解。1956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排印。
-
古本难经阐注
《古本难经阐注》为医经著作。四卷(后又有二卷本、一卷本,内容均同)。清·丁锦注。初刊于1738年。丁氏自称曾获见《难经》古本一种,与通行本排列次序有所不同,文字也略有出入。故据此本并参考其他刊本予以校订、注释,注文主要参阅《内经》等书以发《难经》之蕴义,书中颇多个人独到见解,并对某些病证提出方治意见。
-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K.Linderstrom-Lang(1952)提出将蛋白质的结构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结构等的方案。一级结构系指蛋白质分子的基本结构肽链的氨基酸的排列序列。通常在多肽链中和链间的二硫键不包括在一级结构中。
-
痘疹论
《痘疹论》痘疹专著。又名《闻人氏伯圜先生痘疹论》。二卷。宋闻人规撰。刊于1235年。上卷对小儿痘疹的病理和一些主要临床治疗问题提出81问,并逐一作了解答;下卷列述治疗方剂。
-
接近原则
接近原则(principleofproximity)是格式塔心理学提出的知觉组织原则之一。所谓接近原则,是指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彼此十分接近的刺激物,比相隔较远的刺激物有较大的组合倾向,而成为知觉的对象。例如,按不规则的时间间隔发生的一系列轻拍响声中,在时间上接近的响声倾向组合在一起,这是刺激物在时间上的接近组合。
-
猛烈冲破法
猛烈冲破法也称猛烈冲击法(implosivetherapy),由Stample和Ievis(1967)提出,即采取一次突破方式,直接通过患者想像或体验某种恐怖症境遇(或某种恐怖客体)存在的场面。已有不少医生强调,此类疗法较系统脱敏法有更明显的效果。
-
成体变异
成体变异是G.R.DeBeer提出的进化形式之一。是指成熟体时期出现的变异,但与在幼期萌芽的变异难于区别。可看作是偏向性的特殊情况。
-
层状生物岩礁
层状生物岩礁是卡明斯和施罗克(E.R.Cumings,R.R.Sch-rock,1928)提出的名词。它的定义是:与块状生物岩礁一起在原地沉积所成的化石层,是地层中整齐的、层状的具有纯生物成因的化石层。总之不象块状生物岩礁那样呈块状。但组成物质与块状生物岩礁一样都是动物的遗体。
-
侧链说
侧链说是P.Ehrlich(1900)为说明抗毒素生成而提出的免疫理论。即在细胞膜表面为了摄取营养而存在着各种受体(receptor),毒素一当与这些受体中的某一个偶然结合,则成为刺激,此时细胞过多复制并向体液中释放的游离受体,即为抗毒素。而现在则被评价为对选择学说起前躯作用的一个学说。
-
部分间的斗争
W.Roux扩充了达尔文的生存竞争观点,论述了植物体或动物体的各个部分间的斗争,想借此来说明个体发生及遗传现象(DerKampfderTeileimOrganismus,1881)。这一思想为魏斯曼(A.Weis-mann)所采纳,提出了自然淘汰万能的论点。以前,G.J.Romanes等,在1893年对此曾有过批判.
-
表皮系统
表皮系统是由J.Sachs(1875)提出的三种组织系统的一种,是高等植物被覆于身体各部表面的起保护作用的组织系统。它与维管束系统,基本组织系统并列为三大组织系统。通常由表皮和由表皮细胞变形所形成的气孔、水孔以及毛茸等构成。
-
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capacited’organisation)是P.A.Weiss提出的实验胚胎学分支领域的一个概念。即在对发生能力的概念进行区分时,把与一定造形作用相对应的可进行分化的能力称为分化能力,与此不同把直接起造形作用的能力则称为组织能力。例如组织者虽具有明显的组织能力,但在预定外胚层中并不认为有此能力。
-
变化递减律
变化递减律是罗莎(D.Rosa)(1899)提出的一个有关进化过程的定律,也称罗莎定律。这里所说的变化是指系统发生中出现的种族的变迁。这就是说,依循进化系列去看,可以认为由于随着特殊化的进展,而适应性逐渐减低,因此在进化系列的末尾,就不再产生新种或新变种。
-
罗莎定律
变化递减律是罗莎(D.Rosa)(1899)提出的一个有关进化过程的定律,也称罗莎定律。这里所说的变化是指系统发生中出现的种族的变迁。这就是说,依循进化系列去看,可以认为由于随着特殊化的进展,而适应性逐渐减低,因此在进化系列的末尾,就不再产生新种或新变种。
-
薄囊性
维管束植物的孢子囊起源于表皮细胞,种子植物一个孢子囊是来自数个表皮细胞所形成的真囊性(eusporangiate),与此相反,大多数蕨类的一个孢子囊是来源于一个表皮细胞(在最初的同层分裂时由一个表皮细胞开始)。
-
作用
作用action构成非生物环境的各个因素单独地或综合地作用于生物,给生物生活以影响之谓称。是由克列门茨(F.E.Clements,1916)提出的生态学名词,是反作用的反义词。
-
包围学说
包围学说是W.Hofmeister(1851)提出的说明茎叶关系的学说。认为茎上有原来的主轴,其周围为叶的基部所包围。该学说是关于茎和叶的二元说,与叶性学说(phytonictheory,phytonism)相对立。现在来看,可以说是重视小叶起源的学说。包围学说与茎周学说相似,但根本思想不同。
-
埃瑞拉氏定律
埃瑞拉氏定律是埃瑞拉(L.Ererra)于1886年所提出的有关胚细胞分裂的定律。此定律认为新的分裂面的面积的形成尽量达到最小程度。所以细长的胚胎容易从与长轴垂直的在两轴等距离处发生分裂。
-
跳跃进化
跳跃进化是指进化是以飞跃的过程表现的,现在几乎已不再作为术语使用了。跳跃的程度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杰弗罗依·圣西莱尔(E.GeoffroySaintHilaire)、冯科利克(R.A.vonKlliker)等所提出的理论中还有这样一种跳跃的观点,即从某一种动物的卵孵化出完全不同的动物(如由爬虫类的卵孵化出鸟类)。
-
同种群居
〔1〕同种群居=动物社会。〔2〕同种群居指由相同生活型的种类所构成的分层植被单位。亦称为同型同境群落或分层群落。此词系由H.Gams(1918)所提出,后G.E.DuRietz(1930)等作为一种社会的概念引入于Uppsala学派的植被划分。现对地衣类、苔类等所形成的附生植物群落类型仍适用。
-
突然发生
突然发生是俄国学者S.Korschinsky(1901)提出的。他在研究栽培植物品种起源时曾认为品种的产生是基于某种与外界环境条件无关的内因性变化(1899~例如Korschinsky认为无刺洋槐、单叶洋槐、红花洋槐以及早花性洋槐等许多品种都是由不明的原因突然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