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侧眼
侧眼与位于动物体正中线及其近旁的中央眼相反,指位于身体侧方的眼而言。圆口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顶眼相当于中央眼,左右眼相当于侧眼。昆虫通常在头部具有3个单眼,在甲壳类主要是在幼虫期所见到的无体节幼虫眼,在兜蟹类位于胸背甲上的1对单眼相当于各自的中央眼,而左右1对复眼则相当于侧眼。
-
子午为经,卯酉为纬
“子午为经,卯酉为纬”指一日有十二时辰,以夜半为子,日中为午;日出为卯,日入为酉。子位于北,午位于南;卯位于东,酉位于西,故日子午(南北线)为经,卯酉(东西线)为纬。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
-
颞
概述:颞:1.人体部位名;头部两侧靠近耳朵上方的部位。或指颞骨,位于顶骨下方,形状扁平。标准定位:耳穴·颞在对耳屏外侧面的中部。耳穴·颞位于对耳屏外侧面的中部。主治病症:耳穴·颞主治偏头痛。刺激方法:一般用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肺底积液
肺底积液(subpulmonaryeffusion)为位于肺底与横膈之间的胸腔积液。右侧较多见。被肺底积液向上推挤的肺下缘呈圆顶形,易误诊为横隔升高。肺底积液所致的“横隔开高”圆顶最高点位于偏外1/3,且肋膈角深而锐利,可资鉴别。
-
咽隐窝
咽隐窝(pharyngealrecess)位于咽腔鼻部,是咽鼓管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的纵行深窝,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咽(pharynx)是消化管上端扩大的部分,是消化管与呼吸道的共同通道。咽腔鼻部(pharynxnasalis)又称鼻咽(nasopharynx),是咽的上部,位于鼻腔后方,上达颅底,下至腭帆游离缘平面续口咽部。
-
口周围肌
口周围肌位于口裂周围,包括辐射状肌和环形肌。辐射状肌分别位于口唇的上、下方,能上提上唇,降下唇或拉口角向上、向下或向外。在面颊深部有一对颊肌,此肌紧贴口腔侧壁,可使唇、颊紧贴牙齿,帮助咀嚼和吸吮;还可以外拉口角。环绕口裂的环形肌称口 匝肌,收缩时关闭口裂(闭嘴)。
-
地合
概述:地合为经外奇穴名。出《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刺疔捷法》。位置:位于承浆穴下方,下颌骨正中向前突起之高点处。功能主治:主治头面疔疮、牙痛等。刺灸法:斜刺0.3~
-
有限外韧维管束
有限外韧维管束是维管束的韧皮部位于外侧,木质部位于内侧,中间没有形成层。
-
足神经节
足神经节pedalganglion与侧神经节共同形成软体动物皮部神经中枢,一般在头神经节及侧神经节的后下方有1对,位于食管的腹侧。在腹足类、有肺类中与内脏神经节融合。在斧足类中附着性乃至固着性的种类中,随着足的退化而缩小。在头足类则位于腹侧,与内脏神经节及侧神经节合并,界限不清。
-
膝上
概述:膝上为经外奇穴名:1.出《中国针灸学》;出《中国针灸学》·膝上:膝上位于膝关节上部,当髌骨上缘股直肌腱两侧凹陷中各1穴,左右共4穴。健膝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大腿伸侧正中线,髌骨中线上4寸处。主治膝关节炎、下肢麻痹、下肢瘫痪、下肢肌无力。一般直刺1~
-
卫生隔离式洗涤烘干设备
卫生隔离式洗涤烘干设备(healthisolatedmodewashingordryingequipment)是指利用隔离技术,将双门卧式洗衣机或烘干机安装在污染区与清洁区之间,使洗涤物由位于污染区一侧的舱门装入,洗涤完毕后从位于清洁区一侧的舱门取出的专用洗涤设备。
-
中闸
概述:中闸为经外奇穴名。出《经外奇穴汇编》。位置:位于脐下4寸(中极)旁开0.2寸处。位于腹下部正中线,脐下4寸左右旁开各0.2寸处。左右计2穴。功能主治:主治子宫脱垂。刺灸法:一般直刺0.5~1.5寸。直刺0.5~0.7寸。
-
限性遗传
限性遗传sex-limitedinheritance起初用来指体性遗传,现则仅指在雌雄某一方表现型上显示出来的遗传(T.H.Morgan,1914)例如位于Y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支配的父系性状只能出现在雄性后代等。
-
前臂骨
前臂骨包括尺骨和桡骨。尺骨位于前臂内侧,上端大、下端小。上端有两个突起,较小的叫冠突,较大的叫鹰嘴。下端叫尺骨小头,小头伸出的突起叫尺骨茎突。上端叫桡骨小头,下端外侧向下的突起叫桡骨茎突。
-
失眠穴
概述:失眠穴为经外奇穴名。出《江苏中医》。位于足底跟部,当足底中线与内、外踝尖连线的交点处。功能主治:主治失眠、脚底痛等。刺灸法:直刺0.3~一般直刺深0.3~
-
八曜
八曜为经外奇穴名。见《腧穴学概论》。位于大椎穴上下左右各外开1寸,斜四方也各外开1寸。计8穴。主治胃病呕吐、妊娠恶阻等。一般斜刺0.5寸;可灸。
-
三里外
三里外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医学新编》。位于前臂伸侧桡侧线,外开一横指,肘横纹下2寸。左右计2穴。主治上肢瘫痪。一般直刺1~1.5寸。
-
二明
二明,经外奇穴名。出《红医针疗法》。位于小指背侧远侧指关节横纹之尺侧缘一穴;食指背侧远侧指关节横纹之桡侧缘一穴。左右计4穴。主治眼病。一般斜刺0.3~0.5寸。
-
三角肌运动点(后)
三角肌运动点(后)为经外奇穴名。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位于肩后部,鹰嘴和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与肩峰的连线上,上臂的上1/8与下7/8的交界处。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肩及下臂肌麻痹型)。一般直刺0.5~
-
十四椎
十四椎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腰部正中线,第二腰椎棘突之高点。主治小腹胀痛、遗精、阳痿、腰腿痛等。一般向下斜刺0.5~1.0寸;可灸。
-
三角肌运动点(前)
三角肌运动点(前)为经外奇穴名。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位于肩前部,肩锁关节下约三横指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肩及上臂肌麻痹型)。一般直刺0.5—1.0寸。
-
下肢瘫痪穴
下肢瘫痪穴为经外奇穴名。出《工人医生手册》。位于大腿伸侧,股动脉内侧直下4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下肢瘫痪。一般直刺1~3寸。
-
下屏尖
下屏尖为耳穴名。出《针法灸法学》。位于耳屏下部外侧缘。主要有升压、抗过敏作用。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下脚端
下脚端为耳穴名。出《针法灸法学》。位于三角窝,对耳轮下脚与耳轮内侧交界处。主要对内脏有解痉、镇痛作用。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下椎
下椎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骶中嵴,当第三骶椎棘突下陷中。主治痔疮、淋病、月经不调等。一般斜刺0.5~0.8寸;可灸。
-
万里
万里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小腿腓侧近端,以腓骨小头和胫骨外髁高点为底边,作一等边三角形,其顶点直下0.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眼病。一般直刺1.0~1.5寸。
-
三角肌运动点(中)
三角肌运动点(中)为经外奇穴名。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位于肩外侧,上臂外侧中线上,肩峰下方约五横指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肩及上臂肌麻痹型)。一般直刺1~1.5寸。
-
风募
风募为经外奇穴名。出《红医针疗法》。位于背部,第二、三胸椎棘突之间点,左右旁开各1寸。左右计2穴。主治气管炎、肺结核、癫痫、肩背痛、肥大性脊柱炎。一般沿皮下刺0.5~0.8寸。
-
上屏
概述:上屏(shàngpíngTG1uppertragus)为耳穴名。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3734-2008)《耳穴名称与定位》。标准定位:耳穴·上屏在耳屏外侧面上1/2处。耳穴·上屏位于耳屏外侧面上1/2处。主治病症:耳穴·上屏主治咽炎、单纯性肥胖症等。刺激方法:一般用埋针、压籽、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上屏尖
上屏尖为耳穴名。位于耳屏上部外侧缘。主要用于牙痛、斜视等。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上溪
上溪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小腿远端胫侧,与内踝上缘相平,跟腱前缘。左右计2穴。主治足外翻。一般针0.3~0.5寸;可灸。
-
小儿鸡胸穴
小儿鸡胸穴为经外奇穴名。出《太平圣惠方》。《针灸学》(上海)列作奇穴。位于第二、三、四肋间隙,距胸正中线2.5寸处,左右共6穴。主治小儿鸡胸。一般艾炷灸3壮;或温灸5~10分钟。
-
小儿食痫
小儿食痫为经外奇穴名。出《圣惠》。《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7.5寸处。主治癫痫。一般艾炷灸3壮;或温灸5~10分钟。
-
小江
小江为经外奇穴名。出《福州民间针灸经验录》。位于腹部,平脐旁开2.25寸。左右计2穴。主治发痧、腹绞痛等。一般直刺0.5~1.0寸。
-
天护
天护为经外奇穴名。出《红医针疗法》,位于额部正中线,眉间直上0.5寸。主治前头痛、小儿惊厥、面神经痉挛等。一般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天灵
天灵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医杂志》。位于胸部,在左右腋窝皱襞前端直上1寸,向内旁开0.5寸处。垂臂取之。左右计2穴。主治狂躁不安、伤人自伤、口中唱骂不休、痴呆症。一般稍向外斜刺1~2寸。
-
五灵
五灵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医杂志》。位于大腿外侧,胭窝横纹外侧端上5寸,肱二头肌外侧缘。左右计2穴。主治癫狂症。一般直刺3~5寸。
-
止咳
止咳为经外奇穴名。出《陕西新医药》。位于手掌桡侧缘,第一掌骨基底凹陷后0.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风湿性心脏病、气短、咳嗽等。一般直刺0.3~0.5寸。
-
内肩髃
内肩髃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肩部,肩峰向后内1寸近肩胛骨之肩胛冈处。左右计2穴。主治肩关节炎、半身不遂等。一般直刺0.5~0.8寸;可灸。
-
内承扶
内承扶为经外奇穴名。即阴亢穴。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臀下皱襞中点,向内侧平开1.5寸处。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瘫痪。
-
手门穴
手门穴为经外奇穴名。见《删繁刺灸诸穴集要》。位于手掌正中有脉处。主治昏厥、痨瘵等。一般直刺0.3~0.5寸。
-
大椎四花
大椎四花为经外奇穴名。出《经外奇穴汇编》。位于背部,以第二、三胸椎棘突之间点为基点,其左右上下各旁开0.6寸处,计4穴。主治百日咳。—般针0.3~0.5寸;可灸。
-
风齿痛
风齿痛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前臂屈侧正中线,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腕横纹上2.5寸。左右计2穴。主治风齿疼痛、疔疮肿痛、前臂神经痛。一般针0.5~1.0寸;可灸。
-
手踝骨
手踝骨为经外奇穴名,出《外台秘要》。位于手腕背侧,桡骨结节之高点处。主治手指挛急,上下齿痛等。一般艾炷灸3~7壮,或温灸5~15分钟。
-
心穴
心穴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手中指掌侧,远侧指节横纹之中点。左右计2穴。主治发热、神经衰弱、哮喘、荨麻疹。一般针0.1~0.2寸。
-
尺侧伸腕肌运动点
尺侧伸腕肌运动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位于前臂伸侧正中线尺侧缘,鹰嘴突下约3.7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一般针1.0~1.5寸。
-
尺侧屈腕肌运动点
尺侧屈腕肌运动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位于前臂屈侧尺侧线,肘横纹下约3横指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一般针0.3~0.5寸。
-
打眼
打眼为经外奇穴名。出《外伤性截瘫防治手册》。位于臀部,骶骨管裂孔旁开2.5寸,再向下0.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弛缓型瘫痪、大小便功能障碍等。一般针2~3寸。
-
左宜
左宜为经外奇穴名。出《福州民间针灸经验录》。位于胸部,左乳头外侧旁开1寸直下,第五、六肋骨之间。主治春温、乳腺炎、胸膜炎、心内膜炎、肋间神经痛等。一般针刺0.2~0.3寸;可灸。
-
左俞
左俞为经外奇穴名。出《福州民间针灸经验录》。位于胸部,左乳头外侧旁开1寸直下,第九、十肋骨之间。主治秋疫、胃病、肠疝痛。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