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㿉疝
㿉疝为病症名。见《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等篇。指寒邪侵犯肝胃二经,内蓄瘀血而致少腹部拘急作痛,牵引睾丸,或下腹部有包块,内裹脓血。治宜散寒行气化瘀。
-
膀胱气
①指小腹肿痛而不得小便的病证。见《普济本事方》卷三。《杂病源流犀烛·膀胱病源流》:“膀胱气,膀胱经病也。宜五苓散加茴香、葱白、盐。宜随用硼砂丸。”《奇效良方·疝门》:“世俗呼为小肠气、膀胱气、奔肠气、蟠肠气…或谓疝病之由膀胱经得病者,名为膀胱气,可用“毛际上小腹作痛”的症候(见《医碥·疝》)。
-
湿疝
湿疝病名。疝病因湿邪郁聚而致病。《景岳全书》卷三十三:“湿疝多为重坠胀满,然亦有痛者,……有不痛而久坠不愈者,是即(疒^颓)疝之属。”参见(疒^颓)疝、疝条。
-
热疝
热疝病名。因火邪聚于阴分所致的疝。其证疝痛而兼大便秘结,小便热闭不通,胀满,烦热喜冷。《景岳全书》卷三十三:“热疝大能作痛。凡火邪聚于阴分而为痛者,必有热证热脉,或大便秘结,或小水热闭不通,或为胀为满,而烦热喜冷者是也。”
-
心疝
诸疝分类中之一种。指心痛、唇口变青、四肢逆冷之证。出《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多因阴寒之气上冲于心所致。《诸病源候论》卷二十:“疝者痛也,由阴气积于内,寒气不散,上冲于心,故使心痛,谓之心疝也。治宜温散寒邪,方用牡丹丸、橘皮益智汤等方。
-
蟠肠气
蟠肠气病名。疝之别称。出《奇效良方》卷四七。详疝条。
-
木疝
木疝为病名。指睾丸结硬,阴囊皮厚,不知痛痒的一种疝症。《医林绳墨》卷四:“有木疝者,睾丸结硬,不知痛痒,阴囊皮厚,不知长大,重坠难当,是谓木疝。木疝当宜温和,则补养脾胃,充和元气,其肾不木者矣。温则健脾温中,通调水道,其疝自可愈矣。”
-
贼风入腹
贼风入腹病名。疝之俗称。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七。详见疝条。
-
积疝方
处方:山楂(炒)1两,茴香(炒)3钱,柴胡(炒)3钱,牡丹皮1钱。制法: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疝痛。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医统》引作“积疝丸”。摘录:《丹溪心法》卷四
-
竖弦
竖弦疝之俗称。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七。参见疝条。
-
石疝
石疝为病名。诸疝证之一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十。《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五疝候,一曰石疝,二曰血疝,三曰阴疝,四曰妬疝,五曰气疝。”石疝“由腑脏虚弱,饮食不节,血气不和,寒温不调之所生也。”指上腹部剧烈疼痛,按之多坚硬如石。多见于外科急腹症及一部分内科急症。
-
膀胱小肠气
膀胱小肠气病名。疝之俗称。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七。因该病除有体腔内容物向外突出外,多兼有气痛之症状,故而得名。详见疝条。
-
攻痹汤
处方:车前子3钱,茯苓3钱,薏仁1两,肉桂5分,木通2钱,白术5钱,王不留行1钱。功能主治:小肠痹。风寒湿入于小肠之间而成痹,小便艰涩,道涩如淋,而下身生疼,时而升上有如疝气。用法用量:水煎服。一连数剂而似淋者不淋,似疝者不疝。摘录:《辨证录》卷二
-
理疝芦巴丸
处方:胡芦巴16两,川楝子1斤2两,吴茱萸10两,小茴香20两,川乌1两,巴戟肉1两。功能主治:散寒化滞,扶气补虚。主小肠气结,奔豚瘕疝,睾丸坚硬,小腹有形,上下去痛,或绕脐攻刺,呕吐气滞。用法用量:每服3钱,盐汤送下。
-
偏肾
偏肾病名。指单侧阴囊肿大之病症。见《慎斋遗书》卷九:“疝偏于左右名偏肾。”
-
小指尖
主治黄疸、 疝、消渴、百日咳。位于手、足小指(趾)尖端·小指尖:小指尖为经外奇穴名,出自《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即手足小指穴。《备急千金要方》:“消渴小便数,灸两手小指头及足两小指头…”后《类经图翼》列作奇穴,名手足小指穴。主治食注,消渴,小便频数, 疝。足小指尖并治难产。直刺0.1寸;
-
山楂橘核丸
《医统》卷六十引丹溪方:方名:山楂橘核丸组成:山楂4两,橘核(炒)2两,茴香(炒)2两,山栀(炒)2两,柴胡1两,牡丹皮1两,桃仁(炒)1两,大茴香(炒)1两,吴茱萸(泡)半两。用法用量:每服10丸,空心盐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附注:《丹溪心法》卷四治疝痛方有枳实,无橘核。
-
苓术羌附汤
处方:茯苓、白术、羌活、附子、甘草、大枣。功能主治:寒疝,小腹疼痛,泄泻不止。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疝症积聚编》《疝癥积聚编》:方名:苓术羌附汤组成:茯苓、白术、羌活、附子、甘草、大枣。
-
玉茎
《儒门事亲·疝本肝经宣通勿塞论》:“睾丸,囊中之丸,虽主外肾,非厥阴环而引之,则玉茎无由伸缩。”阴茎为男性外生殖器的一部分。简称茎,又名玉茎、茎物、阳物、阳事、溺茎。足三阴与足阳明之经筋均聚于阴器。《医学入门·疝》:“筋疝,阴茎肿胀。”
-
海石散
处方:海石6克香附3克制法:为末。功能主治:理气和血,化痰清火。治气滞血瘀,痰火内结而成之脾痛、疝痛。用法用量:川芎、山枝煎汤,入姜汁令辣,调服。摘录:《医学入门》卷七
-
茴香四神散
处方:小茴香、南木香、川山甲(炮)、全蝎(微炒)各等分。功能主治:诸疝痛。用法用量:上为粗末。每服半两,酒、水各半盏煎服。摘录:《医统》卷六十引《医学发明》
-
萸连栀石丸
处方:吴萸黄连山栀滑石各15克荔枝核(烧存性)9克制法:上研为末,以姜汁和丸。功能主治:治温热心痛,引小腹欲作疝者。用法用量:每服3~6克,温开水送下。摘录:《医学入门》卷七
-
加味附桂地黄汤
《不知医必要》卷二:加味附桂地黄汤:处方:熟地4钱,淮药(炒)2钱,萸肉1钱5分,川栋子1钱5分,丹皮1钱5分,茯苓1钱5分,小茴1钱5分,制附子1钱,泽泻(盐水炒)1钱,肉桂(去皮,另炖)3分。功能主治:阴虚疝症。主治:命门火衰,以致败精为浊。
-
家传芎归汤
处方:川芎、当归尾、青皮(不去瓤)、木香、山楂、山栀仁(炒)、木通、川楝子、小茴香、猪苓、泽泻各等分。功能主治:诸疝。用法用量:上(口父)咀。用流水煎,空心服。摘录:《保命歌括》卷十六
-
荆芥穗汤
处方:川黄连、荆芥穗、生地黄、生甘草。功能主治:疏利郁结。主小儿胎气兼风邪入脐,致患撮口,气息喘急,啼声不出,或肚上青筋,吊疝内气引痛。用法用量:与指迷七气汤(去桂,加大黄、钩藤、僵蚕)同用。大便秘,加大黄;小便少,加木通。摘录:《慈幼新书》卷一
-
苍附汤
处方:苍术1钱,香附(俱盐水炒)1钱,黄柏1钱(酒炒)1钱,青皮7分,玄胡索7分,益智7分,桃仁(研)7分,茴香(炒)3分,附子(盐水炒)3分,甘草3分(或加破故纸、葫芦巴)。功能主治:诸疝痛。用法用量:水煎服。或为末,汤下。摘录:《简明医彀》卷三
-
楂橘丸
处方:山楂120克橘核(炒)山栀(炒)各60克柴胡牡丹皮桃仁(炒)大茴香小茴香<俱盐炒)各30克吴茱萸(炮)15克制法:上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温经散寒,活血散结。治诸疝痛。用法用量:每服10丸,用盐汤送下。摘录:《简明医彀》卷三
-
栀附丸
处方:栀子(炒)附子(制)各等分制法:上药研末,米糊为丸。功能主治:治疝痛攻冲胸胁,呕吐不止。用法用量:每服4.5克,茴香、木香汤下。摘录:《医级》卷八
-
黄杨
拼音名:Hu nɡY nɡ别名:瓜子黄杨、千年矮、乌龙木来源:黄杨科黄杨属植物黄杨BuxusmicrophyllaSieb.etZucc.var.sinicaRehd.etWils.,以根、叶入药。全年可采,晒干。性味:苦、辛,平。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行气活血。用于风湿关节痛,痢疾,胃痛,疝痛,腹胀,牙痛,跌打损伤,疮疡肿毒。4钱,作煎剂或泡酒服;
-
野鸦椿
拼音名:YěYāChūn别名:鸡眼睛、鸡肫子来源:省沽油科野鸦椿属植物野鸦椿Euscaphisjaponica(Thunb.)Dipp.,以根和果实入药。秋季采集,分别晒干。性味:根:微苦,平。功能主治:根:解表,清热,利湿。用于感冒头痛,痢疾,肠炎。果:祛风散寒,行气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疝痛,胃痛。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宁生汤
《诚书》卷六:组成:琥珀3分,白术(炒)3分,枳壳4分,茯苓3分,防风5分,远志4分,天麻(煨)5分,车前子5分,石菖蒲2分。主治:卵疝,锁肚,胎惊壮热。用法用量:加灯心,水煎服。
-
香楝饮
《类证治裁》卷七:方名:香楝饮组成:石菖蒲、青木香、荔枝核、川楝肉、萆薢。主治:久疝。用法用量:每服2钱,入麝香少许,茴香(盐炒,研末),同热酒冲调服。制备方法:上为末。
-
乌桂汤
《金鉴》卷四十二:方名:乌桂汤组成:川乌、蜂蜜、肉桂、白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主治:疝由外寒入腹者。
-
乌椒汤
《疝癥积聚编》:方名:乌椒汤组成:乌头6分,蜀椒6分,干姜4分,桂枝4分,大枣1个。用法用量:水煎服。方出《外台》卷三十四引《集验方》,名见《济阴纲目》卷十四:方名:乌椒汤组成:蜀椒2分,乌头2分,白及2分。用法用量:每用方寸匕,绵裹纳阴中,入3寸;腹中热,明日更复着,愈止。制备方法:上药治下筛。
-
左俞
左俞为经外奇穴名。出《福州民间针灸经验录》。位于胸部,左乳头外侧旁开1寸直下,第九、十肋骨之间。主治秋疫、胃病、肠疝痛。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
-
关寸
关寸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腹下部,取与患者两口角长度相等的细绳一段,绳一端置于关元穴上,另一端向下直量,以绳端作基点,从基点向左右平开1寸处是穴;主治赤白带下、肠疝痛、肠炎、腹膜炎、膀胱炎、睾丸炎、遗精、遗尿、月经不调。
-
脐上下五分
脐上下五分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腹部脐上下各0.5寸处。计2穴。主治小儿囟门不合、肠炎、下痢、水肿、疝痛、肠雷鸣、腹直肌痉挛、腹部膨胀。一般直刺0.5~0.8寸;可灸。
-
𧿹趾表横纹
𧿹趾表横纹为经外奇穴名。出《千金翼方》。位于𧿹趾背侧,趾节横纹之中点。左右计2穴。主治淋病、睾丸炎、肠疝痛、腰痛。一般针0.2~0.3寸;可灸。
-
外肾弔痛
外肾弔痛为症状名。出《世医得效方》卷三。即阴囊坠胀、疼痛。为疝病的常见症状。可用灸治在足大指、次指下中节横纹中灸五壮。
-
海氏三角
Hesselbach三角:位于腹股沟区前下部,是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区。后面正对腹股沟内侧窝,前面正对腹股沟管浅环,是腹前壁的一个薄弱区,腹腔内容物若经此三角突出达皮下称直疝。
-
外肾
概述:外肾:1.男子外生殖器的统称;《医门棒喝》卷一:“若七情乍动,相火立现,如欲动则外肾举…”阴囊及睾丸·外肾:外肾指阴囊及睾丸。《医学入门·疝》:“外肾累垂,玉茎挺急。”
-
足厥阴经病
足厥阴经病病证名。系十二经病之一。即足厥阴肝经《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俯仰,大夫(疒^贵)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尿,闭癃。”
-
赤小豆煎
《圣济总录》卷八十四:赤小豆煎:处方:赤小豆2升半,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炒),桑根白皮(铁)1两,生姜(切)1两半。功能主治:脚气。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四《奇正方》:组成:芫花8分,大戟8分,桑白皮1钱,葶苈子1钱2分,商陆20钱,生姜5钱,赤小豆1合。主治:脚气疝胀,产后肿满,水肿胀满,不论虚实。
-
少腹
腹的下部·少腹:少腹指腹的下部,位于脐与骨盆之间。《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 疝,妇人少腹肿。”脐下腹部两旁·少腹:下腹的两侧部,即小腹两旁。,见《伤寒直格》卷上。
-
二趾上
二趾上为经外奇穴名。《类经图翼》:“主治水病,灸足第二指上一寸,随年壮。”二趾上位于内庭、陷谷两穴连线之中点处。主治水肿、齿龈炎、衄血、肠疝痛、足背红肿等。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
-
脏结
概述:脏结:1.因太阳病误下,邪气乘虚入里,与阴寒互结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症状:《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病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清·柯琴《伤寒来苏集》认为属疝之类。
-
抽抱散
处方:石燕1个(重2钱,煅,醋淬),斑整(麸炒,净)半钱,淡豉少许,芸薹子半合,川楝子肉1钱,通草少许。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疒颓)疝。用法用量:每服半钱,木通汤下。天明下毒物如涕,后调气,未下再服。摘录:《幼幼新书》卷三十一引《形证论》
-
当归温疝汤
处方:当归、白芍、附子、肉桂、延胡索、小茴香、川楝子、泽泻、吴茱萸、白茯苓。功能主治:中寒冷疝。摘录:《金鉴》卷四十二
-
荡疝丹
别名:荡疝丸处方:黑牵牛(取头末)1两,破故纸(炒)1两,小茴香(炒)1两,川楝子(去核,炒)1两,青皮3钱,陈皮3钱,莪术4钱,木香4钱。制法: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小肠疝气。用法用量:荡疝丸(《普济方》卷二四九)。摘录:《儒门事亲》卷十五
-
点眼丹
处方:牙消2钱,麝香5分,朱砂5分,雄黄5分。制法:上为细末,瓷罐收贮。功能主治:一切头痛,心腹绞痛,及绞肠痧,盘肠气痛,疝痛。用法用量:临病以银簪蘸药点两眼内。立时取效。摘录:《玉案》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