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剂
降剂方剂学名词。指具有降逆功能的方剂,多由有沉降作用的药物组成。如咳嗽气逆,痰多而喘,用苏子降气汤;气喘呃逆用旋覆代赭汤。明代缪仲淳主张于“十剂”之外加升、降二剂。
-
火齐汤
处方:石膏1两,玄参3两,人参3两,知母1钱,黄连3钱,茯神1两,白芥子3钱。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此方石膏以降胃火,玄参以清浮游之火,知母以降肾火,黄连以降心火,茯神以清心,引诸火从小便而出,白芥以消痰,则神清而心定,然非多加人参,则胃气消亡,又安能使诸药之降火哉?摘录:《石室秘录》卷六
-
(月真)胀
《素问·厥论》:“太阴之厥,则腹满(月真)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张介宾《类经》注云:“浊阴主降,阴滞于上而不能降,故为(月真)胀。”多因脾虚失于健运,气机失于和降所致,当予健脾调中。②指气胀。尤怡谓:“(月真)胀,即气胀。”
-
阳精
阳精是指天地间温热的精气。《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阳精所降,其人夭。”
-
黄连竹茹橘皮半夏汤
《温热经纬》卷五:黄连竹茹橘皮半夏汤:处方:黄连竹茹橘皮半夏功能主治:清胃化湿,理气降逆。治湿热呕吐。摘录:《温热经纬》卷五《温热经纬 三时伏气外感篇》:方名:黄连竹茹橘皮半夏汤组成:黄连、竹茹、橘皮、半夏。主治:幼儿脾胃失伤,呕逆者。各家论述:王士雄:于橘皮竹茹汤去生姜之温,甘草之甘;
-
弱痰汤
《辨证录》卷九:方名:弱痰汤组成:人参1钱,茯苓5钱,荆芥1钱,苡仁1两,陈皮5钱,天花粉3钱,枳壳3分,白芥子2钱。主治:胃气怯而水旺,水流胁下,咳唾引痛,吐痰甚多,不敢用力。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此方上能消膜膈之痰,下能逐肠胃之水,助气则气旺而水降矣。
-
升阳益胃
升阳益胃为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治法。是升发脾阳,以治脾虚气陷,胃失降纳之法。脾升则健,胃降则和。临床用于劳倦伤脾,胃阳不振,表现为体重肢困、怠惰嗜卧、恶风厥冷、口苦舌燥、饮食无味、食不消化、大便不调等症,用升阳益胃汤等。
-
五味子蜜丸
9):组成:北五味子(陕西产,烘干或阴干)。1丸(相当于生药1至2钱)。谷丙转氨酶值降至正常后,可酌情减半量服用。对个别疗效不明显的病例,亦可加大剂量,每次可服1.5~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含生药6g。
-
肝逆头痛
肝逆头痛病证名。《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证治准绳·杂病》:“怒气伤肝及肝气不顺上冲于脑,令人头痛。”证见头痛目眩,耳聋,颊赤,胁肋胀痛,脉弦。治宜疏肝降逆,用沉香降气散、小柴胡汤等方。参见肝阳头痛、气逆头痛条。
-
气为血帅
气为血帅指气对血的推动、统摄和化生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气行血亦行,气虚血亦虚,气滞血亦滞。脾气虚则血失统摄而溢,气火盛则迫血妄行而泄。《本草纲目》卷五十二:“故曰气者血之帅也。气升则升,气降则降;治疗上,补气摄血,行气活血、益气固脱等都是这种理论的运用。
-
郑芝龙
郑芝龙(?-1661年)明末清初将领。字飞黄(一作飞皇、飞虹)。福建南安人。天启年间(1621-1627年)受招抚,累官总兵。后降清,因其子郑成功据台湾不降,芝龙被杀。今有题为郑氏所辑《金枪跌打接骨秘方》,首列“金枪赋”,以五行生克论说创伤,嫌其牵强。后列跌打部位图及诊治方法。
-
长清降浊汤
处方:柴胡8克,升麻6克,桔梗9克,茯苓10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木通10克。功能主治:升清降浊。主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气化失司,膀胱不利。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洪广槐方
-
痧胀
痧胀病名。又名痧气、痧秽。见《痧胀玉衡》。其症先吐泻,后心腹绞痛;或先心腹绞痛而后吐泻,胸膈作胀,头目不清,遍身肿胀,四肢不举,舌强不语。治痧者,必先开其气,降其火,而后胀可消也。若食阻痧气于上者,则吐之;食结痧气于下者,则导之。故治胀必治气,治气必治血。
-
胃弱恶阻
胃弱恶阻病名。恶阻证型之一。多因妇女平素脾胃虚弱,孕后冲脉气盛,使胃失和降而上逆所致。症见脘闷腹胀,呕吐不食,或食入即吐,或呕吐清涎,神疲思睡,倦怠乏力,治宜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方用六君子汤加枇杷叶、藿香、旋覆花、砂仁、枳壳。
-
人参泻心汤
概述:人参泻心汤为方剂名,出自《温病条辨》卷二方。组成:人参、干姜、白芍药各二钱,黄连、黄芩各一钱五分,枳实一钱。主治:治上焦湿热未清,里虚内陷,神识如蒙,舌滑脉缓。里虚,故用人参以护里阳,白芍以护真阴;湿陷于里,故用干姜、枳实之辛通;湿中兼热,故用黄芩、黄连之苦降。
-
降子汤
别名:降子散处方:当归1两,人参5钱,川芎5钱,红花1钱,川牛膝3钱,柞木枝1两。功能主治:交骨不开难产。各家论述:此方用人参以补气,芎、归以补血,红花以活血,牛膝以降下,柞木枝以开关解骨,君、臣、佐、使,同心协力,所以取效如神,在用开于补之中也。摘录:《傅青主女科》卷下
-
六纪
六纪为运气术语。指六气之纪。即六气的上下升降,升天三年必降,下降三年必升。这样升降往来称为六纪。《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至天三年,次岁必降,降而入地,始为左间也。如此升降往来,命之六纪也。”
-
降火明目丸
处方:黄连(酒炒)、黄芩(炒)、黄柏(炒如褐色)、栀子(连皮捣,炒)、甘菊各等分。制法:为末,清水滴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目病发散过多而火不降。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白汤送下。摘录:《眼科阐微》卷三
-
坤元是保
《坤元是保》妇科著作。宋·薛轩撰于1165年。此书仅见近代传抄本。上卷简论诊脉法、妇科疾病、病因及月经胎产诸病的证治。下卷载女科方100首。方剂名均按“降都春”(词曲牌名)一阕中的韵文依次编目,可供临床参考。
-
肺失清肃
肺失清肃为病机,指肺的肃降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如因外感、内伤等伤及肺脏,影响肺气的清肃下降,出现咳嗽、痰多、气促、胸膈胀闷等症候。久患咳嗽的病人,肺气损伤,肃降失常,可进一步导致肺气上逆。治疗须在辨证求因的基础上,结合宣肺、降气之法。
-
刘文泰
刘文泰为明代医官。贯里不详。宪宗时任太医院院使,因投剂乖方,致损宪宗,遭大臣参劾,降为承德郎太医院院判。弘治六年(1493)因弹劾王恕又降为御医。该书以《政和本草》为蓝本,载药1815种,分24项,並予提要解说。后因孝宗患热疾,文泰误投大热之剂烦躁不安而殁。后虽免死遣戍,而《本草品汇精要》存内府。
-
冷冻针灸疗法
冷冻针灸疗法是运用电子冷热针灸仪在穴位上给予寒冷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根据中医辨证,凡属阴虚火旺、阳热炽盛的各种疾患,均可应用冷冻针灸疗法,该法取穴应少,配方要精,宜尽量选取躯干及手足部的穴位。运用时根据滋阴与降火的作用不同,分别控制适宜的温度和时间。15℃之间,时间稍长,约20~
-
肾小管
肾小管是起于肾小囊,全长约50~近端小管直部、细段和远端小管直部构成“U”形髓袢,依其走行方向分为降支和升支,降支可伸入髓质,升支从髓质又进入皮质,与远端小管曲部相连,肾小管壁为单层立方上皮。肾小管除输送原尿外,还有重吸收、分泌及排泄功能,对尿的生成和浓缩起重要作用。
-
温阳通痹汤
处方:附子9克,炒山楂9克,细辛6克,大黄15克,代赭石30克,莱菔子(炒)30克,枳壳12克,川朴12克。功能主治:温阳运脾,通降逐积。主脾胃肠通降失权,中阳受阻,运化失司。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2剂,胃肠减压后服。摘录:田广秀等方
-
升降饮
《医林纂要》卷十:组成:韭菜汁、童便。功效:祛瘀血。主治:跌打损伤。用法用量:和酒少许饮之。各家论述:韭菜汁能补元阳,滋阴血,鼓舞生气,自下而升;童便能补少阴,决三焦,涤荡瘀热,自上而降。阴阳理而瘀血自行,且能滋补正气而至易至简,勿以贱忽之。
-
燥热伤肺
燥热伤肺为病机。指燥热犯肺,耗伤肺阴,致使肺气宣降失常的病理变化。症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缠喉难出,鼻燥咽干,舌红少津,苔薄白而干,脉浮细而数。常伴潮热、头痛、大便秘结等。治宜轻宣润燥。方如桑杏汤、清燥救肺汤。
-
金气肃降
金气肃降生理学名词。指肺气肃降。肺主气,属金,金性肃降,肺亦有清肃下降的生理功能,故称。肺气肃降,则气道能畅,呼吸正常,皮毛滋润,三焦水道通调;肺失肃降,则呼吸短促,咳嗽痰多。
-
烟己甘酯
药品说明书:别名:灭脂灵,烟己甘酯适应症:本品服后在小肠水解出烟酸,具有缓和而持久的降血脂作用。启动纤维蛋白溶解酶、扩张血管,呈现抗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适用于治疗高脂血症、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和末梢循环障碍。
-
长效心痛定
药品说明书:别名:长效心痛定,硝苯地平控释片适应症:由于本品具有缓解心绞痛和降血压的双重疗效,则更是中老年患者外出、开会、旅游便于携带的防病良药。作用与用途同钙通道阻滞药,可用于缓解心绞痛及抗高血压症。本品为控释片,必须整片吞服,切勿嚼碎。注意事项:低血压者慎用,孕妇忌用。
-
下颌角部骨折
疾病分类:口腔科疾病概述:下颌角部骨折后将下颌骨分为长骨折段和短骨折段。症状:如骨折线位与咬肌合医内肌附着之内,骨折片可不发生移位;若骨折四弦在这些肌附着之前,则短骨折段骨向上移位,长骨折段因降颌肌群的牵拉,向下、后移位,与颏孔骨折的情况相似。
-
球孢子菌的试管沉淀试验(TP)
别名:TP正常值:阴性。化验结果意义:感染3个月内阳性率可达0.90(90%)。4个月后降至0.10(10%),适用于早期诊断。化验取材:血液化验方法:真菌性传染病免疫学检测化验类别一:传染病免疫学检查化验类别二:真菌性传染病免疫学检测参考资料:《新编临床检验与检查手册》、《新编化验员工作手册》
-
拔根提毒丹
《内外验方秘传》处方升药1钱,陈降药2钱,银朱5分,生石膏8钱。制法擂至无声。功能主治一切远年近日破溃疮疡。用法用量或掺患上,或糯米饭捶溶作条,插入患孔,5日1换。4-5次除根完。
-
口周围肌
口周围肌位于口裂周围,包括辐射状肌和环形肌。辐射状肌分别位于口唇的上、下方,能上提上唇,降下唇或拉口角向上、向下或向外。在面颊深部有一对颊肌,此肌紧贴口腔侧壁,可使唇、颊紧贴牙齿,帮助咀嚼和吸吮;还可以外拉口角。环绕口裂的环形肌称口 匝肌,收缩时关闭口裂(闭嘴)。
-
大黄雪金汤
处方:生大黄10克,积雪草20克,金铃子12克,郁金10克,山楂12克。功能主治:清热利胆,理气通降。主湿热内蕴,肝气郁结。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陈树庄方
-
大提毒丹
处方:陈降药3钱,红升1钱,生石膏1两5钱,朱砂1钱。功能主治:梅毒、臁疮久不愈。用法用量:乳至无声便用。掺疮上,隔6日即可上收功药。摘录:《青囊立效秘方》卷二
-
地连丸
处方:生地黄(取自然汁)1升,白藕(取自然汁)1升,牛乳1升。制法:熬成青,炒黄连末为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甘辛降火。主中消,善食易饥,自汗,大便硬,小便数而黄赤。用法用量:每服3钱,白汤送下。摘录:《履霜集》卷一
-
复方紫草汤
处方:紫草30克,巴戟天18克,白芍18克,淫羊藿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15克,当归10克,知母10克,竹叶10克。功能主治:滋肾降火。主肝肾阴虚。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10天为一疗程。摘录:《中医杂志》
-
干脓散
处方:乌贼骨2钱,黄丹2钱,天竺黄2钱,轻粉2匕,麝香1字,老降真骨3钱。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敛疮口。主乳佣已溃。用法用量:干掺疮口。摘录:《妇人良方》卷二十三引《产乳》
-
甘草泻心汤加减方
处方:生甘草9克,川连4.5克,黄芩9克,干姜4.5克,大枣5枚,制半夏6克。功能主治:苦辛通降,清化湿热。主湿热生虫,上下相蚀,湿热阻络,气滞血瘀。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朱仁康方
-
甘蔗生姜汁
处方:甘蔗汁100克生姜汁10克制法:将甘蔗汁、生姜汁混合,隔水烫温。功能主治:清热和胃,润燥生津,降逆止呕。适用于妊娠胃虚呕吐者。用法用量:每次服30克,每日3次。摘录:《民间方》
-
桂花饼
处方:桂花1两,儿茶5钱,诃子7个,甘草5分。制法:上为末,桂花水调为丸饼。功能主治:清痰降火,止嗽生津。主用法用量:每嚼1丸,滚水送下。摘录:《医学入门》卷三
-
亥药
别名:回生丹处方:巴豆21粒,生矾1两(入银罐内熔之,看矾枯,去巴豆)。制法:每1两矾,加小姜黄末1钱,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用雄黄末2钱为衣。功能主治:开关窍,降痰。主用法用量:用辰药后可服此丸,重者用之,轻者不用。摘录:《咽喉秘集》
-
黄连茯苓丸
处方:黄连5两,白茯苓5两,破故纸(微炒)半两,菖蒲半两。制法:上为细末,酒面糊和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壮水源,降心火。主虚损。用法用量:每服60丸,食前以温水送下。摘录:《御药院方》卷六
-
黄萝饮
处方:大黄5钱,当归5钱,山楂肉3钱,萝卜子3钱,枳壳1钱,槟榔1钱,柴胡5分,丹皮2钱。功能主治:消化肉食,佐以解毒。主食牛、犬之肉,毒结于心胃,不升不降,一时心痛,欲吐不能,欲泻不可。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十
-
芎归百草饮
处方:当归3克,人参3克,川芎3克,甘草3克,炒干姜1.5克,百草霜3克。功能主治:补血降火。主脾不摄血。妊娠鼻出血用法用量:水煎温服。摘录:《产科发蒙》卷一
-
金堂葶苈
别名:芝麻菜苦葶苈、臭萝卜子、香油菜来源:十字花科金堂葶苈ErucasativaGais.,以种子入药。生境分布: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四川。功能主治:降肺气,利肺水,对陈久性咳嗽有一定治疗作用。备注:四川金堂以其种子作“葶苈子”用。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天月闲来丹
《灵药秘方》卷上:组成:焰消6钱,白矾4钱,水银2两,食盐2两,黑矾2两6钱。主治:杨梅结毒。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研至水银不见星为度。结胎封固,文武火3炷香降足,取底下降药,制过配用。
-
平呃散
《辨证录》卷四:组成:玄参5钱,白术5钱,人参3钱,茯苓3钱,甘菊花3钱,麦冬3钱,甘草5分。功效:补胃中之土,降胃中之火。主治:胃火微旺,胃气犹虚,口渴饮水,忽然呃逆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牛膝乌梅四物汤
《医门八法》卷四:组成:怀牛膝3钱,归身5钱(炒),白芍3钱(醋炒),生地3钱,熟地3钱,黑荆穗3钱(研),乌梅5个。功效:敛肝清热降火。主治:妇人崩中,阳络伤损,血上行而为吐为衄者。
-
启云抱龙丸
《幼科金针》卷上:组成:胆星1两,防风1两,花粉1两,薄荷1两,僵蚕5钱,白附子5钱,雄黄3钱,辰砂2钱。功效:降火清金,消痰驱风。主治:小儿天哮症。用法用量:露水竹沥磨服。制备方法:炼蜜为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