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刀
刀为中医眼科、外科手术器械。长约二至三寸,多为钢铁制品。用于穿刺切割等。(见图7)。图7(出自《中医大辞典》)
-
直切刀法
直切刀法又称“跳刀法”。右手持刀,左手五指虚拢,用指头轻按原料,指背抵住刀身,随着右手下刀不断向前推移原料,使厚薄一致,粗细均匀。要垂直下刀,不可偏里偏外。适用于比较脆嫩的药膳原料,例如冬笋、葛笋、白菜等。
-
跳刀法
直切刀法又称“跳刀法”。右手持刀,左手五指虚拢,用指头轻按原料,指背抵住刀身,随着右手下刀不断向前推移原料,使厚薄一致,粗细均匀。要垂直下刀,不可偏里偏外。适用于比较脆嫩的药膳原料,例如冬笋、葛笋、白菜等。
-
刀斧伤
刀斧伤指由刀斧利器所造成的创伤。凡格斗或战争时因刀箭、金属兵器所伤者之统称。历代约分为两类,其兵器“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死者。”一般刀刃所伤,则预后较好。《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刀斧所伤,亡血故也。”
-
激光切割法
激光切割法是痔疮激光疗法之一。因此,手术时可将切除、止血、缝合一次完成,简化了操作程序,与外科切除术相比,相对缩短了手术时间,痛苦也较轻。具体手术方法:取左侧卧位,常规消毒,肛门松弛麻醉,用弯形血管钳与肠成纵轴方向夹住内痔底部。用激光刀沿血管钳上切割痔组织,直至伤面呈黑色焦痂为止。
-
偃刀脉
偃刀脉为脉象名。系十怪脉之一。偃刀,即仰起之刀。形容脉象弦细而劲急,如用手摸在刀刃上感觉。《黄帝内经素问·大奇论》:“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参十怪脉条。
-
葱管糖
葱管糖原料配方麦芽糖5份砂糖3份熟芝麻适量荤素准备少许葱管糖制作方法先把麦芽糖倒入锅内,再分别按上述比例投料,熬煮时用锅铲上下左右不断搅拌。
-
剞刀法
剞刀法又叫“花刀”,是切与片几种刀法的混合应用。在药膳原料上刻刻花纹,但不切断。剞刀花纹的深度,一般约为原料厚度的3/5到4/5。刻刀的花纹常见的有麦穗花刀、蓑衣花刀、梳子花刀、菊花刀等种类。
-
刀劈法
刀劈法俗称“砍”。指对准药膳原料的某一部位用砍刀直刀砍下去。对准原料的某一部位,利用劈力,力争一刀劈开叫“直劈法”;先将刀刃嵌在原料上,连同原料同起落二、三次才能劈开,称为“跟刀劈法”。
-
桂花鲜栗羹
概述:桂花鲜栗羹以鲜板栗、糖桂花、白糖、藕粉为主要原料,具有益气厚胃,活血祛秽,补肾的功效,常人均可食,尤其适用于脾胃不足、饮食不佳者。原料:鲜板栗20克,糖桂花1克,白糖20克,藕粉20克。将炒锅置武火上,放入清水1000毫升,倒入栗子丁、白烧开后撇去浮沫,放入糖桂花,用藕粉加清水调稀勾芡,倒入锅内即成。
-
杨玄亮
杨玄亮唐代医生,早年尝从良师学医,尽得其传,善治一切痛症。曾以刀割法治愈一背痈,肿大如拳,竟于刀后数日平复。
-
王维德
王维德清代外科医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世医出身,其曾祖王若谷即以疡科闻名。如以红肿疮疡为阳实之证,而白色疽证属阴虚,认为“痈疽无死证”。此说在清代外科学术中有一定代表性,其观点在其代表作《外科证治全生集》中,有明确的表态,然过于机械地一概反对针刀毒药,也遭到一些医家的非议。
-
拍刀法
拍刀法是将刀放平,借用刀平面的力量拍打药膳原料,其原料表面平滑、松酥、厚薄均匀。
-
花刀
剞刀法又叫“花刀”,是切与片几种刀法的混合应用。在药膳原料上刻刻花纹,但不切断。剞刀花纹的深度,一般约为原料厚度的3/5到4/5。刻刀的花纹常见的有麦穗花刀、蓑衣花刀、梳子花刀、菊花刀等种类。
-
小眉刀
小眉刀为针具名,又称痧刀。以铜制成,柄长1~2寸,刀口倾斜似眉,故名;临床用于治、挑刺、泻血等。用钢质制成的小刀,柄长1~2寸,刀口倾斜如眉,故名;专用于割治放血。
-
冬瓜拔刀
处方:冬瓜(研取汁)3合,小麦面4两,地黄汁3合。功能主治:产后血壅消渴,日夜不止。用法用量:上药一处搜和如常面,切为拨刀。先将(鹿章)肉4两细切,用五味调和煮汁熟,却滤去肉取汁,下拨刀面煮令熟,不拘多少,任意食之。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九○
-
刀疮良方
别名:金疮如圣散(《青囊秘传》)。处方:陈石灰无毛小鼠韭菜根功能主治:主刀疮出血。用法用量:共捣极烂作饼,贴在背阴墙上,待干用刀刮下,研细木敷之。备注:本方原书无方名,现据《青囊秘传》补。摘录:《种福堂公选良方》卷四
-
双燕口风
双燕口风为病名。《重楼玉钥》卷上:“此症生在帝中两边,靠于上腭左右俱有。皆红肿不能吞咽,甚至肿出舌上来,连舌亦痛。治疗方法:宜靠肿处用刀轻轻刺破,切不可深。内服五味消毒饮加减配合治疗。
-
牛立志
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广州复大肿瘤医院副院长。近几年来,主要从事经皮微创肿瘤治疗,在氩氦刀冷冻、射频热消融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在肝癌、肺癌、食管癌、胃癌、肠癌、肾癌、甲状腺癌、腹腔肿瘤的微创治疗方面,有丰富经验。不能手术切除肝癌经皮冷消融合并酒精注射联合治疗”[(中华消化杂志2003;
-
视网膜前膜和视网膜下膜的分离与切断
手术名称:视网膜前膜和视网膜下膜的分离与切断分类:眼科/玻璃体手术ICD编码:14.2901概述:视网膜前膜是在视网膜表面广泛形成一薄纱样灰白色膜,厚薄不一,有一定韧性,不易切断。2.钩针或玻璃体剪先钩起一块膜剪一小孔,然后在膜下水平摆动钩针,使膜与视网膜充分分离。
-
神验金丝膏
《百一》卷二十:方名:神验金丝膏别名:金丝膏组成:清油半斤,白胶香7钱半,赤胶香7钱半,韶粉半两,腻粉(冬季用)7个(夏季用)8个(临安所卖者)。主治:烫烧伤,金疮,恶疮,刀斧所伤。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入在油内,用银器文武火熬,以向南柳枝系作小把子搅成膏,如琥珀色,于白碗底上试,以不散为度。
-
透膈清凉羊肝散
《良朋汇集》卷四:方名:透膈清凉羊肝散组成:白术、苍术、莪术、水红花子、头发(烧灰)各等分。主治:小儿痞疾。用法用量:用羊肝1具,以竹刀割去筋膜,切片,勿断,将药末掺匀在内,合定,饭锅上蒸熟,与儿食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铁(钅菊)散
《医方类聚》卷一八五引《烟霞圣效方》:方名:铁(钅菊)散组成:龙骨(紧者妙)半两,赤石脂(紧者妙)半两。主治:一切刀斧所伤。用法用量:每用时觑疮口大小贴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鸭血酒
《竹林女科》卷一:方名:鸭血酒组成:白鸭1只。功效:开胃。主治:妇人经来胃气不开,潮热,旬日不思饮食。用法用量:用铜刀取血。调热陈老酒服。
-
雀目方
《医统》卷六十一:方名:雀目方组成:苍术末1钱,羊子肝1个。主治:雀目。用法用量:令患眼对瓶口熏之,药气少温即吃之。如此3-5次必效。制备方法:用竹刀批破羊子肝,掺药在内,麻绳缠定,以粟米泔水1大碗煮熟。
-
煮肝方
《疡医大全》卷十一:方名:煮肝方组成:石决明1个(煅,研),黄蜡2两(溶化)。主治:雀目。用法用量:用驴肝(或猪羊肝)1叶,竹刀刮开,将丸纳肝内,以线扎紧煮熟,露1宿。清晨炖热食之。制备方法:上药为丸。
-
紫袍
《囊秘喉书》卷下:方名:紫袍别名:红枣散组成:大红枣(用竹刀破开,去核)、腰黄(研末,填入枣内)。主治:脾经各色口疳,龈肿腐烂,牙疔。制备方法:瓦上炙脆,研末用。
-
腰痛神方
《种福堂方》卷二:方名:腰痛神方组成:杜仲3钱,补骨脂3钱,牛膝3钱,香附3钱,青盐1钱半。主治:腰痛。用法用量:将雄猪腰2对,竹刀剖开去筋丝,每个内外拌药,用湿草纸包,灰火煨熟,去药,酒下。一醉即愈。
-
锈刀散
《医方类聚》卷一三三引《经验良方》:方名:锈刀散组成:生锈刀一口(多年者最佳)。主治:一切淋涩,服药未效者。用法用量:每服半盏或1盏,不拘时候。制备方法:用石一块,以盆内碗盛水磨之,澄清。
-
超薄切片机
超薄切片机指制作供透射型电子显微镜用的超薄切片的切片机。它可将各种包埋剂包埋的样品用玻璃刀或钻石刀切成50纳米以下的超薄切片。超薄切片机有机械推进式和金属热膨胀式两种类型。
-
超薄切片
超薄切片指为电子显微镜观察用所制作的极薄的组织切片。现在广泛采用的超薄切片制作法是将戊二醛、锇酸等固定的组织块包埋在环氧树脂等包埋剂中,用安装在超薄切片机上的玻璃刀或钻石刀切成100纳米左右的超薄切片。采用这种方法已明确了细胞内部的许多超微结构。
-
刀工
刀工是将药膳原料加工成一定形状的持刀技术。目的是使原料厚薄、大小、长短符合烹调要求,便于人们食用咀嚼和烹调入昧,使外形美观。
-
拉切刀法
拉切刀法是指切时刀由前往后拉,着力点在前端,此法适合切韧性强的原料。
-
敲砸刀法
敲砸刀法是药膳刀法之一。用刀背将原料敲成泥状的茸,去其筋络,再用刀斩,使原料更为细腻。例如“芙蓉鸡片”即用此刀法。
-
管叶苔属
中文名管叶苔属拼音名guanyetaishu拉丁名Colura属下物种粗管叶苔、刀形管叶苔、尖囊管叶苔、气生管叶苔、细角管叶苔、异瓣管叶苔、印氏管叶苔
-
羽苔属
中文名羽苔属拼音名yutaishu拉丁名Plagiochila属下物种残叶日本羽苔、长叶羽苔、齿萼羽苔、刺边羽苔、粗齿延叶羽苔、粗齿羽苔、粗羽苔、脆羽苔、大胞羽苔、大耳羽苔、大叶羽苔、刀叶羽苔、德氏羽苔、东川羽苔、短齿羽苔、短羽苔、多齿羽苔、多枝羽苔、反叶羽苔、福氏羽苔、复枝羽苔、高氏羽苔、鸽尾羽苔、海南羽苔、韩氏羽
-
隔土瓜根灸
隔土瓜根灸为间接灸法之一。是用土瓜根作垫隔物以施灸的方法。见《串雅外编·卷二》。其法取鲜土瓜根(即葫芦科植物土瓜的根块),用刀削成圆柱状(粗细以能插入外耳道为度),长约1.5厘米,插入外耳道,上置艾炷灸之。本法适用于耳聋、耳鸣等。
-
用夹法
用夹法为古代中医眼科手术方法。见《银海精微》。又名夹眼法。以特制之竹夹,将患睑之皮肉适度置入夹内,审其倒睫、睑废等矫正之后,收紧固定竹夹。术后约七日,待被夹入之皮肉干萎后除夹,用剪或刀剔除干萎之皮肉。所遗残痂,任其自脱。此法现已不采用。
-
绞痛
绞痛为症状名。是指痛如刀割,发病急骤的表现。患者脏腑的剧烈疼痛,痛如绞割。
-
陈实功
简介:陈实功(公元1555~1636)字毓仁,号若虚,崇川(今江苏南通)人。卷二至卷四分论外科各种常见疾病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法,并附以典型病例。针灸学术思想及治疗方法贯穿其中,从理论到实践,都有独到见识,充分反映了明代以前我国中医外科学的学术成就,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外科正宗》全文在线阅读
-
许大椿
许大椿清代医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专攻疡医,亦精于伤科,他医所不治之症,大椿治之,辄应手而愈。其辨证及用刀,独得薪传,故医名播于江浙。尝治一人由高坠下碎头,大椿云犹可治,经其调治而愈。著《外科辨疑》八卷,另有《合药指南》四卷,均未见行世。
-
斫
斫(zhuó琢)砍伐。《灵枢·五变》:“匠人磨斧斤砺刀,削斫材木。”
-
喉科紫珍集
清代作品,撰人与撰年均不详。现有两种版本,其一刊于1860年,名《经验喉科紫珍集》,又名《重录增补经验喉科紫珍集》,原题燕山窦氏原本,朱翔宇嗣辑。二书内容互有出入,但总体内容相同,均载有锁喉风等72种咽喉病的证治图说,临证二十法(包括咽喉病用刀、针、烙熏等外治法)和一些经验方剂。现存多种清刻本。
-
盘肠痧
①痧毒盘转肠胃,虽无疼痛,而苦楚万状者。《痧胀玉衡·盘肠痧》:“痧毒肆行,盘转肠胃,虽不痛不疼,苦楚万状,命在须臾,此紧痧之症也。”②痧证以心腹绞痛为主证。《痧证汇要·绞肠痧(盘肠痧)》:“心腹绞痛,大痛,或如板硬,或如绳转,或如筋吊,或如锥触,或如刀割,痛极难忍。”
-
九鬼拔马刀
九鬼拔马刀为练功方法之一,出自《易筋经》。侧首直立,一手向下弯至腰后;另一手向上弯至项后,如拔刀状;然后两手交替作上述动作。《易筋经》:“单膀用力,夹抱颈项,自头收回,鼻息调匀,两膝立直,左右同之。”
-
金疮肿科
金疮肿科为古代医学分科名,是治疗战伤金创类疾病的医学专科。属于战伤、外伤救治的专门学科。周代称金疡,为疡医科治疗内容之一。宋代称金镞兼书禁科。元代称金疮肿科。明代称金镞科。由于其治疗对象多为箭、剑、刀等武器的创伤,故历代多称金疮或金镞。参见十三科条。
-
剑针
剑针即铍针。因针锋如剑,故名。《针灸大成·卷四》:“ 针,一名铍针,末如剑锋…形如两锋剑之刀针。《喉科心法》卷下:“两边亦有锋,铜铁制成。备通脓管之用,取此迅速,痰包亦用此破。”外科切开脓肿的刀具。
-
夹眼法
夹眼法为古代中医眼科手术方法名称。见《审视瑶函》。即用夹法。以特制之竹夹,将患睑之皮肉适度置入夹内,审其倒睫、睑废等矫正之后,收紧固定竹夹。术后约七日,待被夹入之皮肉干萎后除夹,用剪或刀剔除干萎之皮肉。所遗残痂,任其自脱。此法现已不采用。
-
骨针
骨针为古针具名。以兽骨制成。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发现骨针,用石刀削制而成。据考证距今约十万年左右,说明该时已能制造骨针并应用于医疗治病。
-
割开捺骨
割开捺骨骨折手术整复法之一。见《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凡皮破骨出差爻,拔伸不入,撙捺相近。争一二分,用快刀割些捺入骨……用墨龙散贴疮之四周,肿外留疮口,别用风流散填。”并宜施行类缚固定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