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传
不传为病因病理学术语。指外感伤寒,正气充足、邪势轻微时,可不向里传变;或病程不论长短,主证主脉不变者,为病邪仍在一经,均称不传。《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
越经传
指伤寒不按六经的次序传变,即伤寒病的发展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传经次序上有所跨越地进行传变。参见:传经指伤寒六经病的传变,病邪从一经传入另一经的证候。《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六经传变,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合病、并病、直中三阴等。
-
传经
六经传变,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合病、并病、直中三阴等。《医学心悟·伤寒纲领》:“传经者,由太阳传阳明,由阳明传少阳,由少阳传太阴,由太阴传少阴,由少阴传厥阴。如太阳先病,发热头痛,而后见目痛鼻干不眠等证者,此太阳并于阳明也;《医述·五法大旨》引陈养晦:“盖邪不由阳经而入,径中三阴,名臼直中。
-
再经
概述:再经指伤寒六经病证中,一经病证未愈,又传入他经。《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传经指伤寒六经病的传变,病邪从一经传人另一经的证候。另一种为过经后太阳病候虽罢,但出现少阳、阳明等它经病候,则为“过经不解。”
-
再传
概述:再传即再经。指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经病证。《伤寒论》中把外感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证候,依据所侵犯的经络、脏腑病变部位,受邪轻重,邪正盛衰,划分为六经病证,以之分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指出各经的主要脉证、治法及其传变规律,进行辨证论治。
-
传中
传经的阴证既有热证,例如少阴病有心中烦,不得卧的黄连阿胶汤证等,但也有寒证。参见传经、直中三阴:传经指伤寒六经病的传变,病邪从一经传人另一经的证候。《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医述·五法大旨》引陈养晦:“盖邪不由阳经而入,径中三阴,名臼直中。
-
经尽
经尽为病因病理学名词。参见:传经指伤寒六经病的传变,病邪从一经传入另一经的证候。或自太阳始,日传一经,六日至厥阴,邪气衰不传而愈者,亦有不罢再传者,或有间经而传者,或有传至二三经而止者,或有终始只在一经者,或有越经而传者,或有初入太阳,不作郁热,便入少阴而成真阴证者,或有直中阴经而成寒证者。”
-
循经传
循经传为病机,亦作巡经传。参见:传经指伤寒六经病的传变,病邪从一经传入另一经的证候。或自太阳始,日传一经,六日至厥阴,邪气衰不传而愈者,亦有不罢再传者,或有间经而传者,或有传至二三经而止者,或有终始只在一经者,或有越经而传者,或有初入太阳,不作郁热,便入少阴而成真阴证者,或有直中阴经而成寒证者。”
-
阳病入阴
概述:阳病入阴为病机。通常是指外感病传变过程中,伤寒病由三阳经传入三阴经,或温热病由卫气分传入营血分的一种传变方式,表示病邪由表入里,病情由轻变重。《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六经传变,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合病、并病、直中三阴等。
-
传经尽
传经尽指病邪在某经传变至尽。或自太阳始,日传一经,六日至厥阴,邪气衰不传而愈者,亦有不罢再传者,或有间经而传者,或有传至二三经而止者,或有终始只在一经者,或有越经而传者,或有初入太阳,不作郁热,便入少阴而成真阴证者,或有直中阴经而成寒证者。”观察疾病的传经与否,决定于脉证有无变化。
-
普救散
用法用量:每服半两,葱白2、3寸,水1碗半,煎至8分1碗,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洪氏集验方》卷三:方名:普救散别名:二姓不传散、千金不传散、不传散组成:苍术1斤(米泔浸3日,切,焙干),干葛半斤(切,焙),甘草4两(炙赤色,切细)。主治:四时伤寒,浑身发热,四肢疼痛,头重眼疼,不问阴阳二证。
-
卫世杰
卫世杰为宋代针灸家。嘉定时徐正卿刻印《针灸资生经》,世杰曾为其订证“不传见者十有八条”。南宋·王执中撰。刊行于嘉定十三年(1220年)。卷二概述针灸方法;卷三至七,分论各科病症针灸治疗。本书引前代针灸文献,考人体穴位位置,注重灸法。
-
脉静
脉静出《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指脉势和缓,从容均匀的脉象。《素问·疟论》:“在阴则寒而脉静。”如伤寒表证,脉象和缓平静,为不传经。《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
-
火候
概述:火候:1.煎药的火力;2.炼丹术语;3.气功术语。指炼丹时用火烧炼的程度。指气功练功的程度。《悟真篇·自序》:“不说火候法度,温养指归…”掌握与否火候细则,为内丹炼养成败的关键,故火候被内丹家视为秘中之秘,向来有“圣人传药不传火”之说。火候之要,有活子时、文火、武火、沐浴、六候等之分。
-
负局先生
负局先生为三国时吴国医生。平生从事磨镜职业,深入民间,遇有病人,则予丸药治疗,多有疗效。因姓名不传,一般人称他负局先生。于疫疠流行年间,治人甚众。
-
加味防风汤
各家论述:《医略六书》:肠胃受风,不能化气,而糟粕不传,故下痢不止,头疼身热焉,防风散风邪以胜湿,麻黄开腠理以逐邪,羌活散太阳之邪,白芷散阳明之邪,川芎行营卫之气,白芍敛肠胃之阴,苍术燥湿强脾气,藁本升阳散外邪,桔梗开提肺气,甘草甘缓和中。用法用量:水煎,食远温服。
-
东格鲁病毒属
病毒发现于寄主植物的叶和根,在组织中的分布局限于微管束薄壁组织和韧皮部细胞。东格鲁病毒属病毒的自然宿主局限于水稻,症状为叶片变黄或变橙色,植株矮化,症状持久。病毒由二点黑尾叶蝉、大斑黑尾叶蝉、黑尾叶蝉等以半持久方式传播,病毒在介体内不增殖,不传给子代,随介体蜕皮而失去传毒能力。
-
朱雄丸
《胎产新书》:组成:朱砂1钱,雄黄1钱,白茯苓2两。《普济方》卷三五七:组成:雄黄1钱,朱砂1钱,蓖麻子14粒(去皮),蛇蜕1尺。主治:难产,横生倒生,或胎死不出。用法用量:临产时,先以椒汤淋洗脐下,次以药安于脐中,用油纸数重敷药上,以帛系之。须臾即生,急取下。附注:万金不传遇仙方、遇仙雄黄丹、金弹丸。
-
外台秘要方
概述:《外台秘要》为书名。唐·王焘撰。书集唐及唐以前数十部医著的内容,分类辑录,凡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病症治法无不备。6天行、温病、疟病、霍乱等;20心痛、痰饮、咳嗽等内科杂病;其中第三十九卷为《明堂灸法》,载述灸法和经穴,原有附图,今本不传。现存版本:1069年,本书曾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刻。
-
外台秘要
概述:《外台秘要》为书名。唐·王焘撰。书集唐及唐以前数十部医著的内容,分类辑录,凡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病症治法无不备。6天行、温病、疟病、霍乱等;20心痛、痰饮、咳嗽等内科杂病;其中第三十九卷为《明堂灸法》,载述灸法和经穴,原有附图,今本不传。现存版本:1069年,本书曾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刻。
-
邪留三焦
概述:邪留三焦:1.温病中温邪夹痰湿,或湿热之邪滞留三焦气分;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再论气病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三焦病者,腹气满,少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治宜宣通气机,化气行水,用五苓散、宣清导浊汤之类。
-
黄帝逸典
《黄帝逸典》痘疹专著。清代著作,不著撰人。内容分为原痘、格三(指治痘的三个阶段)、脏腑、传经、发热、报痘、点论、胀论等8篇。主要论述痘疹发病机理、病证特点和治疗原则等,但未载医方。据“蓝采和序”称曾为之补撰药性、药方二论,但后者今已不传。现有多种清刻本。
-
脾中寒
脾中寒病证名。指脾受寒邪而致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脾中寒之状,。心腹(月真)胀,四肢挛急,嗳噫不通,脏气不传,或秘或泄。”当温脾散寒,用温脾丸、不换金正气散、姜附汤、附子五积散等方。
-
间脏
间脏五行学说术语。指疾病由母脏传子脏,不传所胜之脏,而传于所生之脏。如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母子相传。《难经·五十三难》:“间脏者,传其子也。”
-
苇管器灸
概述:苇管器灸为温灸法之一。出《千金翼方》。施灸方法:《千金翼方》:“卒中风口,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勿令泄气,一头纳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瘥。患右灸左,患左灸右,千金不传。”现用管口直径0.4~鸭嘴端置艾施灸。适应证:苇管器灸多用于中风、面瘫、耳聋、耳闭等症。
-
李荃
李荃唐代人。号少室山达观子,履贯欠详。《医学入门》载,荃于嵩山虎口岩之石壁中得《黄帝素问阴符经》,惜此书不传。
-
茯苓甘草汤
《伤寒论》:茯苓甘草汤:别名:茯苓桂甘汤、茯苓汤处方:茯苓2两,桂枝2两(去皮),甘草1两(炙),生姜3两(切)。2.《内台方议》:今此汗出而渴者,为邪不传里,但在表而表虚也。服健脾利水之剂,腹泻止,而胸脘满闷异常,逆气上冲,烦躁不宁,头眩欲呕,心下漉漉作水声,四肢逆冷,舌质淡,而苔白腻,脉象沉弦。
-
宣阳汤
处方:野台参12克威灵仙4.5克寸麦冬18克(带心)地肤子3克功能主治:益气宣利。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衷中参西》卷上:方名:宣阳汤组成:野台参4钱,威灵仙1钱半,寸麦冬6钱(带心),地肤子1钱。主治:阳分虚损,气弱不能宣通,致小便不利。后愚诊视,其脉数而无力。又再服济阴汤,小便直如泉涌,肿遂尽消。
-
油桐
千年桐学名木油桐,因果皮有皱纹,所以又称龟背桐,寓意长命百岁。《全国中草药汇编》·油桐拼音名YóuTónɡ别名三年桐、罂子桐、虎子桐来源大戟科油桐属植物油桐Verniciafordii(Hemsl.)AiryShaw,以根、叶、花、果壳及种子油入药。夏秋采叶及凋落的花,晒干备用。功能主治根:消积驱虫,祛风利湿。叶:解毒,杀虫。
-
牛胶饮
《外科精要》卷上:别名:牛胶散、牛胶酒组成:牛皮胶(明者)4两。功效:使毒不内攻,不传恶症,有益无损。用法用量:上用酒1碗,重汤煮化,加酒服至醉;不能饮,加白汤。附注:牛胶散(《景岳全书》卷六十四)、牛胶酒(《简明医彀》卷八)。
-
三焦实热
概述:三焦实热为病证名:1.上、中、下三焦同现实热的病证;2.温病气分热邪弥漫的一种证型。上焦心肺的实热,可见胸膈闷瞀,额汗出,舌干,嗌肿,喘满;下焦肝肾的实热,可见大小便不通,或下利脓血。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
子仪
子仪为战国时医家,扁鹊的弟子。曾著《本草经》一卷,不传。
-
心脏颤动
心脏颤动fibrillationofheart广义的心脏颤动,指心脏的每个部分缺乏协调性而发生的细小频繁的收缩。在人类如果出现心室细动时,将导致血液不能循环而死(猫、免有时能自动恢复)。心房细动不传向心室,由于心室以自己的节律跳动,所以能够维持血液循环。骨骼肌也可出现纤维性挛缩(fibrillation,fibrillarcontraction)。
-
分消走泄
分消走泄为治法。用于温病邪留三焦,温邪夹水湿停滞,出现类似伤寒少阳病寒热往来的症状。《叶香岩外感温热病篇》:“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因温邪自上而下,阻遏上、中、下三焦气机升降,故宜分消上下,宣通气机,清热利湿,用杏仁开上,厚朴宣中,茯苓导下。
-
Alport综合症
Alport综合征又称为遗传性肾炎、家族性肾炎及遗传性进行性肾炎。多在10岁前发病,血尿(变形红细胞血尿)为突出和首发表现,间断或持续性肉眼或镜下血尿,多在排特异性上呼吸道感染、劳累或妊娠后加重是。10%-20%的患者有眼部病变,包括:近视、斜视、眼球震颤、圆锥形角膜、角膜色素沉着、球形晶体、白内障及眼底病变。
-
蒋良臣
蒋良臣清代医家。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博学好问,为江宁名士。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余杭医生朱子升于石公署中种痘,石家二十余人经种痘后,下苗结靥均很顺利。然朱氏秘其术不传。数年后蒋氏获得徐无忝所藏《种痘仙方》三册,遂删其重复,补其阙略,详载种痘方法,刊于雍正十年(1732年)。
-
龚庆宣
龚庆宣南北朝时齐梁间外科医家。晋末,刘涓子姊适龚庆宣从叔祖,涓子寄姊书,并予丹阳薄纸本写《刘涓子鬼遗方》一卷。龚氏家世能为治方,而不传,其孙道庆与庆宣邻居,情颖异常,临终见家有神方,儿子幼稚,遂将方书传予庆宣,庆宣既好方书,受而不辞,自得此方,所治皆愈,谓天下神验。
-
分消上下
分消上下为治法。用于温病邪留三焦,温邪夹水湿停滞,出现类似伤寒少阳病寒热往来的症状。《叶香岩外感温热病篇》:“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因温邪自上而下,阻遏上、中、下三焦气机升降,故宜分消上下,宣通气机,清热利湿,用杏仁开上,厚朴宣中,茯苓导下。
-
X连锁显性遗传
一些性状或遗传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性质是显性的,这种遗传方式称为X连锁显性遗传(X-linkeddominantinheritance),这种疾病称为X连锁显性遗传病。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不同之处是,女性患者既可将致病基因传给生子,又可以传给女儿,且机会均等;患者用常规剂量的维生素D治疗不能奏效,故有抗维生素D佝偻病之称。
-
X伴性显性遗传病
X伴性显性遗传病X-linkeddominantinheritabledisease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致病基因所引起的疾病。②病人的双亲中必有一人患同样的病(基因突变除外)。④男病人将此病传给女儿,不传给儿子,女病人(杂合体)将此病传给半数的儿子和女儿。不过遗传性肾炎存在遗传异质性,即也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
希波克拉底
希波克拉底(古希腊文:?倘若危象在该时刻之后甚久方才显现,则复发之可能性甚高。然而有时亦会使用风险较大的壮阳药。据信其为首个说明杵状指之医师,而杵状指乃是慢性肺痈、肺癌及发绀先天性心脏病之征兆。希氏之父系祖宗可追溯至阿斯克勒庇俄斯(阿波罗及科洛尼斯之子,被尊为医神),母系则可溯及海格力斯。
-
秘方
秘方(secretrecipe)是指有效而密不外传的方剂。过去在私有观念支配下,某些保存不传的秘方称禁方。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下,打破私有观念,公开秘方,所谓禁方、秘方已失去原来“禁”、“秘”的意义。
-
异穴
异穴指不同一般、特别有效的穴位。《琼瑶神书·卷四》:“不传异穴:后溪小指小肠经,内关田里厥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