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胚
胚妇产科名词。指妊娠一月内的胎儿。《千金翼方》卷十一:“凡儿在胎,一月胚,二月胎,……。”
-
荠菜胚的发育
合子第1次横分裂成2个细胞,近珠孔端的1个细胞较大叫基细胞,远珠孔端的1个较小,叫顶细胞。这两个突起以后发育为子叶,二子叶中凹陷的部分发育成胚芽,同时球形胚的基部和胚柄的与胚相接的一个细胞逐渐发育成胚根,胚根与子叶之间为胚轴,此时胚象鱼雷状故称鱼雷胚,子叶进一步长大并弯曲,胚根完全形成时则为成熟胚。
-
外向的
外向的是表示胚生长轴方向的术语,为内向的反义词。在茎叶植物胚的发育中,是指胚的顶端向着卵器的颈部进行生长(F.O.Bower,1923)。藓类植物的胚,木贼类、裸蕨类、水韮、瓶尔小草类等植物的胚都是外向的,这样的胚称为外向胚(exoscopice-mbryo)。与此相反的则为内向的,蕨类植物的观音座莲类,石松类是内向胚。
-
话芒
话芒所用的原料是落果半成品盐胚,利用与“话梅”相似的加工工艺来处理芒果盐胚,所制得成品风味颇似“话梅”,因而称“话芒”。话芒加工技术1、原料处理:芒果盐胚以多量清水浸泡脱盐,脱盐到稍带咸味,含盐量约1%-2%,沥去水分,入烘干机以60-70℃烘到半干,移出,备用。
-
自体分化
而现在的实验胚胎学,对自体分化的概念,主要是针对胚胎的一部分,特别是仅针对器官原基或预定的发物质,即意味着不具来自其他胚区的形态形成影响,而是一个胚区单独进行的一种分化。从这些实验来看,根据手术移植后的眼原基和肢芽的分化形成,则不难推测,正常的胚胎发育也是进行着自体分化的。
-
植物的足
植物的足(foot)在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胚发育时,开始是胚的一部分薄壁组织与配子体密切接触,并从作为母体的配子体获取营养。在发育中,它是于卵裂时来自基壁(basalwall)的细胞。在裸子植物,如苏铁、银杏等,其前胚的肥大部分,在机能上相当于“足”,在被子植物一般则发育成胚柄。
-
次级胚
通过向脊椎动物的早期胚胎移植形成体,此时在与其胚体原来中轴器官不同的部位,所诱导出的以第二个中轴器官为中心的胚体,称为次级胚。相应地把以原来中轴器官为中心的胚体称为初级胚(原生胚primaryembryo)。
-
外胚叶
外胚叶是禾本科的胚器官之一,但玉米没有外胚叶,而小麦的外胚叶是以细小的盾片形态存在于胚根的对侧。水稻的外胚叶则很发达,并且和胚根鞘组织相接,因而难于区分。也有把外胚叶解释为已退化的子叶器官(C·W·Wardlaw),但在前胚中部能发现胚形成时的残存部分。
-
外胚层
外胚层是后生动物发生过程中所出现的胚层之一,出现在胚的外表面或表面。外胚层系来源于卵细胞动物极附近的细胞浆,胚层内卵黄的浓度极低,因它多是细胞最小的胚层。外胚层主要形成表皮和神经系。在脊椎动物,预定外胚层在实验条件下具有广泛的发生可能性,属于中胚层的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属于内胚层的组织进行分化。
-
形态形成潜势
形态形成潜势morphogeneticpotential是由A.Dalcq及J.Pasteels(1937)对动物早期发生所提出的概念,把胚区的形态形成运动、分化、诱导能力等重要发生现象给以量的规定,其值在胚内具有空间的梯度,对具有一定阈值以上的潜势的胚区,表示为特定的发生过程,试图根据单一的潜势量的变化来说明各种有质的差别的发生过程。
-
自体形成
自体形成(self-organization)某胚区形态雏形(pattern)的形成,是由其胚区本身固有条件决定的,而不是外部因素的作用,这一现象过程,在发生学上称为自体形成。例如对蝾螈预定外胚层的外植体,用氨处理而使之发生神经化时,则常之是眼、前脑、鼻等以一定的排列而分化;
-
肠门
脊椎动物的部分卵裂的胚胎和哺乳类的胚胎,随着胚体境界沟从胚外区缢缩,前肠与后肠完成下壁而形成管状,这个管状部向内的开口称为肠门,且分别称为前肠门、后肠门。两肠门间开始时不形成下壁,前后成沟状称肠沟(intestinalgroove),以后下壁渐渐地形成,肠管只在中肠部分以细的卵黄囊柄与卵黄囊相连。
-
雄核发育
雄核发育androgenesis是广义的孤雌生殖的一种。待宵草属、黄鹌菜属和山踯蠋属一些种间杂种,其雄配子可钻进无核的或核已退化的卵细胞里而形成胚。
-
外包
外包主要是指多细胞动物于胚胎发育早期,胚胎表面某一部分的扩展,进而覆盖于胚表其他部分的过程。尤其在原肠形成的内胚层的内陷形式与由外胚层的被动包围形式相区别时,而称后者为外包。然而这两种形式决不像最初所想像那样两者相互排挤,而是在同一胚胎同时平行发生(如同W.Vogt所阐明的两栖类原肠的形成)。
-
孢蒴
1苔藓类的孢子囊,在苔类称为孢子囊,在藓类称为孢蒴。大金发藓(Polytrichumco-mmune)的孢蒴,中央有蒴轴,四周为子囊壁所包围,蒴轴和蒴壁之间有为气室所包围的孢囊(sporesac)。孢蒴的顶端生有蒴盖,孢子成熟后,蒴盖脱落,散出孢子。在胚发生的初期,由5—12个排成一列纺锤形的细胞群,此时其上半部的细胞形成蒴。
-
尾芽
尾芽主要在脊椎动物的胚胎,包括尾部器官原基(有时为后躯干部器官原基)预定物质的胚区,从体前半部体节形成时开始,向胚背侧中轴的最后端作为一种突起而出现。在前方可见此细胞群与体节(中胚层)和神经管(外胚层)的后端相连接而无明显界线。一般常把脊椎动物神经胚后的发育阶段称为尾芽期(tail-budstage)。
-
细胞谱系
细胞谱系是在动物发生早期,每个卵裂球都遵从一定的规律进行卵裂,局限于胚内的一定位置,有条理地参加一定器官的形成。多数无脊椎动物的胚胎,卵裂是比较规则的,在细胞总数还比较少的情况下即可见到器官的分化,所以追踪是比较容易的。
-
单肢动物
另外在胚发生初期的形式也见有差异。根据这些加上附肢的运动机能,特别是大颚的动作方式以及肌肉系统等内部形态的差异,而否定了过去将这几类动物合在一起的大颚类,主张节肢动物有三个起源,应分为螯肢动物(Chelicerata)、甲壳动物(Crustacea)及单肢动物三门。
-
下胚轴
(1)下胚轴是下子叶部为高等植物的胚性器官,从子叶着生处以下生出的最初茎的部分。两者从外部形态方面根据有无黑色色素沉着(柿的胚根为蓝黑色)、梭的存在(菜豆)、粗细不同(小豆的胚根急剧变细)等往往可以区别。(2)下胚轴是指胚胎上假想的轴。海胆类、鸟类要根据原肠胚期出现器官原基,才可以开始设想有胚轴。
-
胚泡
桑椹胚细胞继续分裂增生,卵裂细胞的分泌导致细胞团间出现裂隙,后扩大成囊腔,称胚泡腔或囊胚腔,腔内充满液体。细胞分为二部分,构成胚泡外壁的扁平细胞层,称滋养层(trophoblast),可以从母体吸取营养,此层将形成胎盘的一部分。在子宫腔内随子宫液渗入胚泡内的量增多,胚泡腔及胚泡继续增大。
-
胚孔
胚孔是动物早期胚胎原肠的开口。通过胚孔背唇进入胚内的细胞将形成脊索及头部中胚层,其余大部分中胚层细胞经胚孔侧唇进入胚内。原口动物的口起源于胚孔,如大多数无脊椎动物,而后口动物的胚孔则发育为成体的肛门,与胚孔相对的一端另行开口,发育为成体的口。如脊椎动物及棘皮动物等。
-
酸杨桃盐胚
杨桃有两大类型:一是清甜爽脆,适宜鲜吃的或可加工杨桃汁、糖水杨桃罐头等。酸杨桃盐胚技术制成盐胚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盐水腌制法,配制5-8%盐溶液来腌制酸杨桃。另一方法是以干盐腌制,用盐量为原料重的20%,在大缸或大池,先加上一层食盐铺底约1-2厘米厚,,最好用生盐,再加入原料,可以是整个果实,不用处理。
-
番樱桃属
中文名番樱桃属拼音名fanyingtaoshu拉丁名Eugenia中国植物志53(1):58描述EugeniaL.番樱桃属,桃金娘科,约1000种,分布于热带地区,尤以热带美洲最多,我国南部引入有红果仔E.unifloraL.及吕宋番樱桃E.ahernianaC.B.Rob.2种。本属和蒲桃属Syzygium不同之处为花单生或数朵簇生;雄蕊多数,花丝于花蕾内不甚弯曲,药室纵裂;
-
卵胎生
卵胎生是动物的卵在体内受精、体内发育的一种生殖形式。受精卵虽在母体内发育成新个体,但胚体与母体在结构及生理功能的关系并不密切。胚胎发育所需营养主要靠吸收卵自身的卵黄,胚体也可与母体输卵管进行一些物质交换。这是动物对不良环境的长期适应形成的繁殖方式,实际母体对胚胎主要起保护和孵化作用。
-
勒克肿瘤病毒
蛙疱疹病毒亦称勒克肿瘤病毒。属疱疹病毒属,质粒直径为160—240毫微米,具有和EB病毒相同的一部分抗原。尚未确定它对蛙类有致肿瘤性。在来自Ranapipiens蛙的ICR-RPD67.7和蛙胚的RPE67.7等细胞株中能大量地增殖,并显有细胞变性效果。
-
调整卵
对多细胞动物卵裂初期的卵裂球,用实验的方法加以分离,此时仅以所给与的材料调节形成形态完全或近于完全的胚,而这种处理的卵总称为调整卵。是镶嵌卵的对应词,也就是说,通过在这种卵上所分离的卵裂球,以实现所预期的胚胎发育。腔肠动物、纽虫类、棘皮动物、肠鳃类和脊椎动物的卵都可成为调整卵。
-
齿板
在牙釉质形成之前,口腔粘膜上皮呈板伏增殖,垂直地伸入间层,称为齿板。以后在每个齿发生的位置上,齿板形成球状的细胞群,称为齿蕾(toothbud)或齿胚(toothgerm),进而形成牙釉质。
-
次级诱导
在脊椎动物发生早期所出现的诱导现象中,其由组织者所引起的诱导称为初级诱导;由初级诱导产生的原基再作用于其他胚区而引起的诱导称为次级诱导。例如初级诱导产生的眼杯作用于表皮而形成晶状体,同样初级诱导产生的后脑作用于表皮而诱导出听泡等。
-
蛙疱疹病毒
蛙疱疹病毒亦称勒克肿瘤病毒。属疱疹病毒属,质粒直径为160—240毫微米,具有和EB病毒相同的一部分抗原。尚未确定它对蛙类有致肿瘤性。在来自Ranapipiens蛙的ICR-RPD67.7和蛙胚的RPE67.7等细胞株中能大量地增殖,并显有细胞变性效果。
-
埃瑞拉氏定律
埃瑞拉氏定律是埃瑞拉(L.Ererra)于1886年所提出的有关胚细胞分裂的定律。此定律认为新的分裂面的面积的形成尽量达到最小程度。所以细长的胚胎容易从与长轴垂直的在两轴等距离处发生分裂。
-
白色体
白色[质]体指在暗处发芽的芽苗叶(黄化叶)细胞中的黄色色素体。大小为2—4微米。基质中含有类囊体先成结构的片层形成体和质体基粒。白色体比较小(2至数微米),有双层膜包裹,内部没有叶绿体那样的发达的内膜结构(类囊体)膜系。可见到极少量的小胞结构和未分化的膜结构。白色体大多含有淀粉粒。
-
半胚
半胚是将多细胞动物的卵,在发育初期杀死一半,而使活着的一半继续发育形成只有半身个体的胚胎,这种胚胎称为半胚。典型的例子,是卢科斯(W.Roux)将2细胞期的蛙胚的一个分裂球,用赤热的针刺死而发育形成的只有侧半、前半或后半的胚胎。
-
细精管
是构成脊椎动物睾丸主要部分的小管,接近管壁部分首先是精原细胞,接着朝向内腔,进行重复分裂或变态,按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子等的顺序排列着。细精管从发生学上看,是由来自胚上皮的性索产生出的管腔而形成的。在细精管内产生出来的精子,通过接续细精管的输精小管、输精管等而排出。
-
雌性前核
雌性前核亦称卵核。多细胞动物卵细胞的核,在减数分裂终了以前,是非常大的胚胞,但减数分裂完了,又复变为小形,从此以后直到与精子来的核(雄性前核)合在一起的这一期间,称为雌性前核。其染色体数是减半的。雌性前核与雄生前核合一之前,可在细胞质内移动。
-
催青
催青是指将蚕卵放在适当温度下使其孵化的一种手段而言。孵化前的卵壳是透明的,带色的胚使整个卵显有蓝色,催青一词系由此而来。
-
单子叶类
单子叶类是被子植物二大类中的一类,为双子叶类的对应词。可看做是来源于双子叶类的多心皮类。子叶一枚,叶脉平行。茎有不对称的中柱,通常无形成层。花三基数。胚发芽后不久幼根丧失,而代之以不定根。约有5.5万种。
-
胞蚴
胞蚴见于吸虫纲的复殖类发育中,是继毛蚴之后,相当于单性虫(parthenitae)的第一代。胞蚴往往见于中间宿主腹足类被毛蚴侵入部位附近,胞蚴体呈囊状,无消化器官、排泄器官和分泌腺等,经体表吸收营养。毛蚴体壁上的许多胚球一经成为胞蚴,不经受精,即由幼体生殖直接发育成雷蚴,这是在胞蚴体内产生的单性虫的第二代。
-
组织中心
组织中心organizationcenter在正常的动物胚胎中,具有组织者作用的胚区,称为组织中心。对原肠胚前的胚胎,如果通过结扎或切断而将之分成两部分时,以后则可形成两个完整的胚胎,然而其中的某一部分(通常为右边个体)常表现为倒转,而使两个个体多形成面对的镜像关系。
-
自体形式发生
自体形式发生(selfwise)从发生早期胚胎取下胚胎部分,向其他胚区进行异区移植使之发育,若此胚胎部分的发生形式与移植位置无关,而与移植体原来的预定意义一致,此时的移植体的发生叫做自体形式发生。如果手术是在早期神经胚进行的,则移植体便形成眼原基,即进行自体形式发生的分化。
-
尾蚴
尾蚴亦称摇尾幼虫。系吸虫纲的複殖亚纲继毛蚴、包蚴和雷蚴之后的单性虫之第三代,为中间宿主卷具螺体内存在的雷蚴体壁上的胚细胞成熟后经单性生殖而形成。雷蚴的体壁破裂或从雷蚴的生殖孔出来而进入宿主的组织中。具有前吸盘(也称口吸盘)、后吸盘(又称腹吸盘)、与成虫同样的消化管、原肾管、被囊形成腺、穿刺棘等。
-
组织亲和性
组织亲和性(tissueaffinity)指将动物的组织片移植到别的个体上时,由于移殖位置,即移植片所接触的被移组织的种类不同,有的可以固着,有的立即脱落。通过两栖类胚的实验,在外胚层和中胚层,内胚层和中胚层的组合培养中,每个组合的两个胚层都是不分离的,但把外胚层与内胚层形成组合则发生分离。
-
位相形成
位相形成是在个体发生初期,各胚区的位置关系所谓位相(德Topik)即有一定,是胎动和形态形成过程的总称,是发生过程的重要因素,和广义的形态形成活动几乎是一致的。
-
心内膜垫
心内膜垫endocardialcushion心内膜垫是哺乳类和鸟类胚胎的心脏中,由连接心房和心室的房室管(atrio-ventricularcanal)的背壁、腹壁所生成的心内膜突起,它与心房、心室间的中隔形成及房室瓣的形成有关。两栖类的心内膜垫是指只在房室管背壁所生的隆起,故称房室栓(atrio-ventricularplug)。
-
无腔囊胚
另外与有腔囊胚一样,即对相当于囊胚壁的囊胚层,根据其是否有同样的厚度,而分为等层无腔囊胚(equalstereoblastula),如十字水母类的Lucer-naria,及不等层无腔囊胚(incqualstereoblastu-la),如履螺。又在缺乏囊胚腔的囊胚型中,有表面囊胚(也有将此称为无腔囊胚的)和桑椹囊胚。
-
无核细胞
虽称无核细胞,但并不是把核除掉了的细胞,而是E.H.Haeckel(1866)假定的在进化道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无核细胞质团,称为无核原生质团(monera)。以后P.J.vanBeneden(1875)把极体出现前一如在胚胞消失的(卵母)细胞,以及L.Auerbach(1876)对一般细胞分裂对细胞核消失的细胞质团,也都应用了这一名称。
-
吸器
(1)吸器指寄生菌为了从寄主中吸收养分等而分化出来的结构,例如:寄生菌的菌丝侵入寄主植物的细胞或组织中后,菌丝的顶端肥大或分枝等,这些部分即为吸器。吸器常常形成复杂的结构,如小形的疣状或囊状以至圆筒形、扇形、枝状等种种形状。胚乳发育不良的植物有的在胚中形成。
-
L细胞
L细胞Lcell是W.R.Earle(1943)从正常雄C3H/Am系小白鼠的皮下组织分离出来的连续继代培养的成纤维细胞系。L细胞来源于正常的皮下组织细胞,但在培养过程中受甲基胆蒽处理则恶变,移植于C3H系小白鼠皮下则形成肉瘤。Samford等用显微操作器将细胞单个剥离,分离出能形成不同程度癌肿的克隆细胞系。
-
表面卵裂
表面卵裂是动物卵裂的一种类型,见于昆虫类、蜘蛛类及其他节肢动物的中黄卵。核在其数量增加的过程中,同时通过卵黄块向卵面移动,不久便到达卵面的原生质层,并在各核间的卵表层原生质出现了区界,不久与内部卵黄之间也形成了细胞界线,这时胚胎表面由一层细胞层包围着,胚胎内部则充满着无细胞结构的卵黄。
-
大球型
在多室性有孔虫类,同一种有大型第一小室和小型第一小室二种类型,前者称为大球型,后者称为小球型。即一个主核解体而产生许多二次核。这些二次核进行二次减数分裂后,成为有鞭毛配子,离开母体,与不同母体的配子接合形成合子。小球型成长后,以变形虫状胚子进行无性生殖,这样,大球世代和小球世代相互进行世代交替。
-
纤毛幼虫
体表被有纤毛,具有眼点、口、一条棒状肠、分泌腺、神经节和原肾管,从宿主排出的卵进到水中后,脱掉卵壳在水中游泳,钻进中间宿主淡水螺的组织中而脱掉纤毛,经过变态形成第二代幼虫——胞蚴。毛蚴体壁有许多大型的胚细胞,从二代幼虫胞蚴成熟后进行孤雌生殖,成为第三代的幼虫(一般为雷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