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诊断学
临床各专业学科(外科学、内科学、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的重要基础;3实验室检查(laboratoryexamination)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实验室方法对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细胞取样和组织标本等进行检查,从而获得病原学、病理形态学或器官功能状态等资料,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分析的诊断方法。
-
放射诊断学
肺部放射学,包括胸部影像学检查方法、正常解剖和影像学表现,纵隔和肺门病变、肺血管病、肺部肿瘤、肺部感染、弥漫性疾病、气道疾病以及胸膜、胸壁、膈病变和其他胸部病变。生殖泌尿系统,包括肾上腺和肾、肾盂肾盏系统、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病变,生殖道放射学和磁共振成像。
-
察病指南
《察病指南》诊断学著作。宋·施发撰于宋·淳祐年间(13世纪40年代)。本书取《内经》、《难经》、《甲乙经》及有关脉学、诊法论著参互考订,将其中明白易晓、切于实用的脉诊脉象等脉学理论分门别类编纂而成。内容以脉诊为主,脉象沿用“七表八里九道”二十四脉分类法,书中还列有审诸病生死脉法。
-
介入放射学
定义: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radiology)是指在医学影像系统监视引导下,经皮针穿刺或引入导管做抽吸注射、引流或对管腔、血管等做成型、灌注、栓塞等,以诊断与治疗疾病的技术。介入放射学是在影像诊断学、选择或超选择性血管造影、细针穿剌和细胞病理学等新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中医影象学
概述:中医影象学是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影象学在理论和临床上相互渗透而出现的边缘学科。(2)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影象诊断学;(2)中医超声诊断学;中医影象学专业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下设有医学影象学专业委员会,贵州省中医多学科研究会下设有中医影象学研究组,曾多次召开过有关中医影象学研究的学术会议。
-
四诊心法要诀
《四诊心法要诀》为诊断学专著。内容有:《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金匮要略注》、《四诊心法要诀》、《运气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痘诊心法要诀》、《种痘心法要旨》、《外科心法要诀》、《眼科心法要诀》、《刺灸心法要诀》、《正骨心法要旨》。
-
四诊抉微
《四诊抉微》为诊断学专著。作者以《内经》色脉并重为据,抉取古今有关四诊名著的精微编纂而成此书。其中望诊包括面部气色、五官、口齿、爪甲、舌诊、体表诸部以及小儿指纹等的辨识;闻诊以听取患者的气息为主,察悉其元气之盛衰及病痛之所在;问诊以阐析张介宾“十问”为主,并问人品起居,嗜欲苦乐,使人知受病之本源;
-
四诊法
《四诊法》为诊断学专著。编者分析了浮、沉、迟、数等30脉的脉象、主病,对切脉部位、脏腑分部,持脉法、平脉、病脉、相类脉、危脉、妇人脉等均有简要的论述与辨析。并重点记述五官、色脉、声诊、问病、辨舌等望、闻、问三诊,末附崔嘉彦《四言举要》。作者上本《内经》、《难经》,旁采诸家学说,参以己见编成此书。
-
病症辨异
《病症辨异》诊断学著作。陆成一辑。本书重点论述鉴别诊断。以病证为主,按气血、脏腑、身形各部为序对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若干病证予以辨别。举凡相类证候,均进行了对比辨析,并阐述有关病机等内容,可供临床辨证参考。现有1920年铅印本。
-
敖氏伤寒金镜录
《敖氏伤寒金镜录》诊断学著作。简称《伤寒金镜录》。世传较早的刊本为明·薛己所传,后再刻于《摄生众妙方》卷下,清·王琢崖复刻于《医林指月》中,并有其它袖珍本多种。全书叙述三十六舌,并附简图,每种病理舌均记载其所主证候,并介绍这些证候的治法和方药,或辨明类似证的轻重缓急、寒热虚实。
-
肠覃汤
处方:柴胡、当归、赤芍、白术、枳实、丹参、昆布、薏苡仁、三棱、莪术、益母草。功能主治:痰湿症瘕(肠覃),腹部肿块,多以下腹部一侧向上增大,呈球形,可移动,无触痛。摘录:《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
二子二石汤
处方:月石、海浮石、胖大海、诃子。功能主治:除痰化瘀,消肿散结。主血瘀痰聚,声音嘶哑,痰浊凝聚为主,可见声带瘜肉。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医癥状鉴别诊断学》:组成:月石、海浮石、胖大海、诃子。
-
理气通经汤
处方:当归、川芎、丹参、红花、香附、青皮、益母草。功能主治:开郁行气,活血调经。主肝气郁结,经行后期,经色紫红有块,小腹胀痛,胸胁或乳房作胀。摘录:《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
面痛一号方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方名:面痛一号方组成:川芎、菊花、荆芥、半夏、陈皮、蝉蜕、赤芍、丹皮、丹参、地龙、当归、甘草。功效:疏风散热,涤痰活络。主治:风热挟痰阻络面痛,面红目赤,喜冷,舌红苔黄,脉数,或伴有发热,微恶风寒。
-
面痛二号方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方名:面痛二号方组成:川芎、白附子、桂枝、半夏、防风、白芷、羌活、细辛、当归、丹参、地龙、甘草。功效:疏风散寒,涤痰通络。主治:风寒挟痰阻络面痛,面不红,喜温,舌淡苔薄白而润,脉紧,或伴有发热及较重之恶寒。
-
汤尔和
汤尔和(1879-1940),男,汉族,浙江省杭县(今杭州市)人,组织学、解剖学家,医学教育家。1917年,在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大会上被选为副会长。他在授课的同时,撰写和翻译了大量学术著作,有《组织学》、《局部解剖学》、《胎生学》、《诊断学》、《自然与人类学概论》、《生物学精义》等30余部。
-
刘永年
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柳选四家医案》、《中医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中药大辞典》、《金匮要略》等。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刘永年发表医学论文30多篇,参编《中医临症经验集萃》等专著2部,主持和参与省级科研课题4项,已获得江阴市科技进步奖和双革四新奖10多项,参与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
技术科学
技术科学是关于技术的系统化理论知识。技术科学是理论知识但不是基础科学的基础理论,而是关于具体领域具体技术的具体理论。如农业方面的土壤学,肥料学、种子学、栽培学、养殖学,工业方面的电子学、计算机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通信科学,医学方面的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诊断学、理疗学、放射学等。
-
时间中医学
时间中医学又称中医时间医学,是祖国医学研究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与时间的关系,探讨时间在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防中的意义和作用的学科。时间中医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时间生理学、时间病理学、时间诊断学、时间治疗学、时间养生学等。
-
西医学
西医学与中医学的区别:西医学具有许多不同于中医学的特点,主要是倾向于还原论思想,强调分析、实验、定量的研究,对于人的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注重生物学内容,注重形态结构和局部定位,注重特异性的病理改变,特异性的病因和特异性的治疗等。
-
中西医临床医学
中西医临床医学:(五年制、理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1、中西医临床医学主要课程:医用基础化学、生理学、中医基础理论、免疫学、微生物寄生虫学、医用生物学、药理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人体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组织胚胎学、方剂学、传染病学、生物化学、诊断学、病理生理学、精神病学、预防医学等。
-
望诊遵经
《望诊遵经》诊断学专著。作者从《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及其他著作中搜集有关望诊资料予以归纳整理而成此书。上卷叙述望诊的重要性及其掌握运用的基本原则,并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结合周身部位、四时、五方、气质等因素,阐明气色与病症的关系;
-
面色
面色为诊断学名词,指面部的颜色与光泽。面色是中医望诊时所需诊察的内容。
-
医阶辨证
《医阶辨证》诊断学著作。清·汪必昌撰。本书对病状相同而病因不同的内外诸证加以辨析,阐述各病的要点,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但对有些病证,分析鉴别过于简略,有的则只是病名解释,是为其不足之处。原系抄本,后收于《三三医书》中。
-
疮疡经验全书
《疮疡经验全书》外科著作。又名《窦氏外科全书》,旧题宋·窦汉卿撰,实为1569年窦梦麟补辑明代以前外科诸书而成。卷四手腕发背、疔毒;卷五串毒、便毒、骨疽;卷七大麻疯、疳毒、痔漏;卷十用药,脉诀·五脏图说、决生死治法;卷十一杂症奇方;他如五官科、皮肤病科、小儿科、诊断学及解剖学等也有论述;
-
补脾止带汤
处方:白术、泽泻、女贞子、乌贼骨。功能主治:脾虚白带。摘录:《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
补肾止带汤
处方:鹿角霜、紫石英、菟丝子、续断、白术、茯苓、当归、白芍、女贞子、乌贼骨。功能主治:温肾健脾,固涩止带。主肾虚白带。摘录:《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
除湿解毒汤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除湿解毒汤处方白鲜皮15克大豆黄卷12克生苡米12克土茯苓12克山栀子6克丹皮9克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地丁9克木通6克滑石块15克生甘草6克功能主治主急性女阴溃疡,急性自家过敏性皮炎,急性接触性皮炎,下肢溃疡合并感染。用法用量水煎服。主治湿毒浸淫,指缝湿烂及皮肤糜烂,湿毒血瘀痤疮。
-
加味三补丸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加味三补丸:处方:黄连、黄芩、黄柏、紫地丁、椿根皮。带下赤白相杂,质粘气秽,量多,绵绵不断,外阴湿痒,甚或肿痛,少腹坠胀而痛,小便赤涩,或频数而痛,胸闷心烦,口干口苦,舌苔滑腻而黄,脉滑数。摘录:《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济阳纲目》卷五十:加味三补丸:处方:黄芩、黄连、白芍药。
-
加味三才封髓丹
处方:天冬、生地、党参、黄柏、炙草、砂仁、龙胆草、山栀、柴胡。功能主治:肝经湿热下流阴器,疏泄失常,封藏不固,以致遗精、早泄,胫酸,耳鸣,口苦,心烦,尿黄,便干,苔黄,脉浮大弦数者。摘录:方出《柳选四家医案》,名见《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
健脾润肤汤
处方:党参、茯苓、苍白术、当归、丹参、鸡血藤、赤白芍、陈皮。功能主治:健脾燥湿,养血润肤。主脾虚血燥皮肤肥厚。摘录:《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
凉血活血汤
处方:槐花、紫草根、赤芍、白茅根、生地、丹参、鸡血藤。功能主治:清营凉血活血。主心肝二经蕴热郁于血分,蒸灼肌肤所致血热白疕,皮肤起红斑,基底红较明显,表面银白色鳞屑多,剥离后有出血点,发病迅速。摘录:《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
育血1号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方名:育血1号组成:茅根、紫草、天花粉、乌梅、甘草、藕节、丹皮、白芍、玄参、生地。功效:凉血清营,滋阴降火。主治:紫癜,属阴虚血热者。
-
育血2号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方名:育血2号组成:黄耆、山药、黄精、当归、阿胶、白芍、牡蛎、五味子、鸡内金、甘草。功效:益气摄血。主治:紫癜,属脾虚血弱者。
-
转天汤
《傅青主女科》卷下:方名:转天汤别名:转胎汤组成:人参2两,当归2两(酒洗),川芎1两,川牛膝3钱,升麻4分,附子1分(制)。各家论述:此方之妙,用人参以补气之亏,用芎、归以补血之亏,人人皆知其义。升麻、牛膝并用,而又用附子者,欲其无经不达,使气血迅速以催生也。附注:转胎汤(《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
面痛三号方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方名:面痛三号方组成:柴胡、郁金、山栀、青黛、丹参、地龙、当归、赤芍、川芎、陈皮、丹皮、甘草。功效:清肝泻火,通经活络。主治:肝郁化火面痛,目赤面红,胁痛胀满,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黄燥,脉弦数。
-
面痛四号方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方名:面痛四号方组成:黄耆、川芎、赤芍、当归、天麻、甘草、丹参、鸡血藤、牛膝、红花、茯苓、姜黄。功效: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主治:气虚血瘀面痛,舌淡白或有瘀斑,脉沉细而弱。
-
益气活血散瘀汤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方名:益气活血散瘀汤组成:黄耆、党参、白术、鸡血藤、鬼箭羽、红花、桃仁、川楝子、银花、丝瓜。功效:补气活血化瘀。
-
舒肝汤
《玉案》卷五:方名:舒肝汤组成:白芥子2钱,柴胡2钱,青皮2钱,橘核1钱5分,乌药1钱5分,淡竹沥1钟,龙胆草1钱,生姜5片。主治:痰凝聚结,两胁胀痛,夜不能卧。用法用量:水煎服。《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方名:舒肝汤组成:柴胡、白芍、白芥子、郁金、高良姜。
-
强巴赤列
强巴赤列(1929~2011.2.21),男,藏族,1929出生于西藏拉萨,西藏自治区藏医院主任医师,拉萨市藏医院院长,自治区藏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自治区卫生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自治区科协主席等职,1947年起从事藏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自治区名藏医。5天后实施放血疗法。
-
生物磁学
研究生命现象与物质磁性或磁场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应用。医药方面研究磁疗和核磁共振技术;在生物工程中用磁场影响生物的变异,研制人工器官等。祖国医学中蕴含丰富宝贵的生物磁学的内容,如《神农本草经》、《千金方》、《圣惠方》、《验方新编》等均有人体磁现象及用磁石治病或健身的记载。
-
李东璧
李东璧即李时珍。李时珍为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科学家。字东璧,号濒湖。蕲州(今湖北蕲春)人。承父业,亦以医药鸣世。尤重药物研究,所著《本草纲目》,先后传到亚洲及欧洲不少国家,是世界公认的古代著名科学家。其他著作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在针灸学和诊断学上也有一定贡献。
-
李濒湖
李濒湖即李时珍。李时珍为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科学家。字东璧,号濒湖。蕲州(今湖北蕲春)人。承父业,亦以医药鸣世。尤重药物研究,所著《本草纲目》,先后传到亚洲及欧洲不少国家,是世界公认的古代著名科学家。其他著作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在针灸学和诊断学上也有一定贡献。
-
宇陀宁玛·元丹贡布
宇陀宁玛·元丹贡布(708~医术高明,在诊断学上,除对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详细检查外,尤其重视运用脉诊和尿诊。在诊脉时,从脉象的变化进行分析判断。在广泛收集民间医学资料,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吸收汉族、印度及其他医学的精华,在公元8世纪末,主持编著著名的藏医学经典著作《四部医典》。
-
手外伤康复临床路径(2016年版)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2016年12月2日临床路径全文:手外伤康复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手外伤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手外伤患者。: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体位摆放。3.关节活动度训练。4.肌力训练。
-
李时珍
其他著作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在针灸学和诊断学上也有一定贡献。又以治愈世子暴蹶,而受荐入朝,任职太医院。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
-
形色外诊简摩
《形色外诊简摩》诊断学专著。清·周学海撰于1894年。本书以论述望诊为主,问诊、闻诊为辅。《难经》以下,择其切要能补《内经》未备者收之”。上卷专谈望形,首述形诊总义,次述生形(生理的)、病形(病理的)以及络脉形色等;下卷以望色为主,首叙面色总义,次叙面色、目色、舌色以及外诊杂法类等。
-
医宗备要
《医宗备要》诊断学著作。刊于1814年,作者认为“治病定症,务在诊脉为主”,故此书着重阐述脉学。上、中卷论切脉的重要性、切脉法,并以自身体会和独到见解阐发《濒湖脉学》、《四言举要》脉学义理,确实给人以启发。下卷以问答形式论述伤寒五法大旨。现有初刊本等多种清刻本,又本书为《曾氏医书四种》中的一种。
-
医法征验录
《医法征验录》诊断学专著。清·李文庭撰。初刊于1818年。上卷专论脉诊,以两手寸关尺三部脉之浮、沉、迟、数四种脉象为大纲统领诸脉,结合其兼脉分析主病、病源及治法,联系临床诸证较为具体;下卷以察舌为主,在《敖氏伤寒金镜录》36舌的基础上,推阐为75舌,论证立方,并绘简图。
-
中医舌诊
《中医舌诊》为诊断学著作。北京中医学院诊断教研组编。本书以中医理论为主,结合临床实际,用通俗浅显的文字和表格,将前人有关舌诊的资料加以归纳整理而成。书分四章。第二章舌的诊断;书中对各种舌苔的形态、成因、生病及治法均有简要的叙述。196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