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论
方论一般论述的主要内容为方剂的组方法度、药物性能、治疗机制、主治病证等。《古今名医方论·凡例》:“是编非但论其方之因,方之用,详其药性,君臣法制,命名之义而已,必论其内外新久之殊,寒热虚实之机,更引诸方而类比之,又推本方而互通之。”如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等。
-
便血·气不摄血证
定义:便血·气不摄血证(hematocheziawithsyndromeoffailureofqitokeepblood)是指气虚不能摄血,以便血色红或紫暗,食少,体倦,面色痿黄,心悸,少寐,舌淡,脉细等为常见症的便血证候。《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便血证治》说:“病者大便下血,或清或浊,或鲜或黑,或在便前,或在便后,或与泄物并下…
-
伤寒方论
徐彬撰·《伤寒方论》:《伤寒方论》即徐彬撰《伤寒一百十三方发明》。作者推崇喻嘉言《尚论篇》,但认为喻氏书略于方论,遂专辑方论,选录《尚论篇》中论证大意,分注于《伤寒论》113方之下,方解部分发挥己见以阐析仲景立方深意,并可从方论中体会辨证选方的精义。李涉撰·《伤寒方论》:《伤寒方论》为宋·李涉撰。
-
伤寒一百十三方发明
《伤寒一百十三方发明》为书名。又名《伤寒方论》。清·徐彬撰。刊于1667年。作者推崇喻嘉言《尚论篇》,但认为喻氏书略于方论,遂专辑方论,选录《尚论篇》中论证大意,分注于《伤寒论》113方之下,方解部分发挥己见以阐析仲景立方深意,并可从方论中体会辨证选方的精义。是一部学习研究《伤寒论》方的参考读物。
-
龙木论
概述:《龙木论》为书名。此书与《龙树眼论》不同,内容主要记述72种眼科病证的方论;其中包括23种内障眼、44种外障眼以及5种小儿外障眼。其佚文主要保存在《秘传眼科龙木论》卷1~为《秘传眼科龙木总论》的简称。本书是我国著名的眼科专著,其中卷八为针灸经,重点介绍眼科疾病常用腧穴的位置、功能以及针灸方法。
-
小儿药证真诀
《小儿药证真诀》为书名,即《小儿药证直诀》的别名,又名《钱氏小儿药证直诀》,三卷。卷上为脉证治法,共载小儿脉法、诊断、儿科五脏病、急慢惊风、疮疹、伤风、吐泻、咳嗽、疳积、虫癖、杂证等常见小儿疾病的诊候及方论81篇;将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去附桂成六味地黄丸而作为培补小儿阴精的第一方剂;
-
阴痒病
方论:《妇人良方大全》(妇人阴痒方论第十六)治妇人阴痒,大黄散:大黄(微炒)黄芩黄(炙,各一两)赤芍药玄参丹参山茱萸蛇床子(各半两)上为细末。《广济方》疗妇人阴痒不止:蚺蛇胆雄黄硫黄朱砂硝石芜荑(各半两)藜芦(二钱半),上为细末研停,以腊月猪脂和如膏,用故布作缠子,如指长一寸半,以药涂上,内阴中。
-
伤寒百十三方发明
《伤寒百十三方发明》伤寒著作。又名《伤寒方论》。清·徐彬撰。刊于1667年。作者推崇喻嘉言《尚论篇》,但认为喻氏书略于方论,遂用心于此,选录《尚论篇》中论证大意,分注于《伤寒论》113方之下,并能于方解中发挥己见以阐析仲景立方深意,可从方论中体会辨证选方的精义。是一部学习研究《伤寒论》方的较好参考书。
-
增辑伤寒类方
《增辑伤寒类方》医方著作。清·徐大椿编释,潘蔚增辑。刊于1865年。其方论乃潘氏据徐大椿《伤寒类方》予以增订重辑。在此书所论各方的上栏载有相应的经潘霨、肖庭滋二氏增辑的《长沙方歌括》(陈修园撰)作为参照,便于读者进一步学习理解《伤寒论》方。现有清刻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
千金要方
概述:《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为中医方剂著作,唐代孙思邈撰。20系按脏腑顺序排列的一些内科杂病;卷22疔肿痈疽;在针灸治法中,尤以灸法为重。二十九、三十两卷专论针灸,并考订绘制经穴图,提出了几种指寸取穴法和阿是穴、保健灸等,又辑录了大量针灸处方和经外奇穴,反映了唐以前针灸学术发展的概况。
-
备急千金要方
概述:《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为中医方剂著作,唐代孙思邈撰。20系按脏腑顺序排列的一些内科杂病;卷22疔肿痈疽;在针灸治法中,尤以灸法为重。二十九、三十两卷专论针灸,并考订绘制经穴图,提出了几种指寸取穴法和阿是穴、保健灸等,又辑录了大量针灸处方和经外奇穴,反映了唐以前针灸学术发展的概况。
-
小儿药证直诀
概述:《小儿药证直诀》为中医儿科著作,又名《钱氏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真诀》,三卷。卷上为脉证治法,共载小儿脉法、诊断、儿科五脏病、急慢惊风、疮疹、伤风、吐泻、咳嗽、疳积、虫癖、杂证等常见小儿疾病的诊候及方论81篇;将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去附桂成六味地黄丸而作为培补小儿阴精的第一方剂;
-
阴痒
方论:《妇人良方大全》(妇人阴痒方论第十六)治妇人阴痒,大黄散:大黄(微炒)黄芩黄(炙,各一两)赤芍药玄参丹参山茱萸蛇床子(各半两)上为细末。《广济方》疗妇人阴痒不止:蚺蛇胆雄黄硫黄朱砂硝石芜荑(各半两)藜芦(二钱半),上为细末研停,以腊月猪脂和如膏,用故布作缠子,如指长一寸半,以药涂上,内阴中。
-
董采
董采清代医家。字载臣。浙江桐乡人。善文辞,精医学,晚年居金陵行医。著有《方论质疑》、《西锦集方论》、《质疑远游草》。
-
阴门痒
概述:阴门痒即阴痒。病因病机:多因肝郁化热,脾虚聚湿,湿热蕴结,流注于下;湿热下注者常伴见带下量多,色黄味臭。阴虚血燥者多为老年妇女。《广济方》疗妇人阴痒不止:蚺蛇胆雄黄硫黄朱砂硝石芜荑(各半两)藜芦(二钱半),上为细末研停,以腊月猪脂和如膏,用故布作缠子,如指长一寸半,以药涂上,内阴中。
-
方约之
方约之即方广。方广(16世纪)为明代医家。字约之,号古庵。对朱丹溪最为推崇,因见程充(用光)所校定的《丹溪心法》一书赘列有附录,与朱氏本法或有矛盾,故将附录删去,作者又将与朱氏的方论互有发明的方论附于有关病目之后,前后历时五年,编成《丹溪心法附余》一书,对于传播和研究丹溪之学有一定影响。
-
方古庵
方古庵即方广。方广(16世纪)为明代医家。字约之,号古庵。对朱丹溪最为推崇,因见程充(用光)所校定的《丹溪心法》一书赘列有附录,与朱氏本法或有矛盾,故将附录删去,作者又将与朱氏的方论互有发明的方论附于有关病目之后,前后历时五年,编成《丹溪心法附余》一书,对于传播和研究丹溪之学有一定影响。
-
痘疹大全八种
《痘疹大全八种》医学丛书。明·吴勉学辑。刊于1601年。包括宋·钱乙《类证注释钱氏小儿方诀》,宋·闻人规《痘疹论》,宋·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明·蔡维藩《痘疹方论》,《陈蔡二先生合并痘疹方》,明魏直《博爱心鉴》,佚名氏《痘疹宝鉴》,明·郭子明《博集稀痘方论》等八种痘疹专书。
-
方广
方广(16世纪)为明代医家。尝谓“得医道之全者,丹溪一人;对朱丹溪最为推崇,因见程充(用光)所校定的《丹溪心法》一书赘列有附录,与朱氏本法或有矛盾,故将附录删去,作者又将与朱氏的方论互有发明的方论附于有关病目之后,前后历时五年,编成《丹溪心法附余》一书,对于传播和研究丹溪之学有一定影响。
-
小儿病原方论
《小儿病原方论》儿科著作。卷一养子真诀及小儿变蒸,重点叙述小儿护理;如将辨小儿指纹的“风、气、命”三关改为“气、风、命”三关。即以食指初节为气关,中节为风关,末节为命门。且云:“初得气关病易治,传入风命便难陈”。1958年商务印书馆将本书与《小儿痘诊方论》合刊出版,书名为《陈氏小儿病源、痘疹方论》。
-
血证论
《血证论》为医论著作。清·唐容川撰。刊于1884年。卷1为血证总论;6对血上干、血外渗、血下泄、血中瘀证及失血兼见诸证的170余种血证的辨证治疗作了较详细的探讨;8为方论,共收200余方。本书论证用药颇有独到之处。建国后有单行排印本。现存清刻本、石印本、《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本。
-
项昕
项昕元代医家。原籍永嘉(今浙江温州),后徒居余姚。幼好方术,后专攻医书。少时即能诵《素问》、《难经》、《脉经》等医著。曾得韩明善所藏方论,并从陈白云学医,与名医朱震亨、葛可久等论医学。又向太医院使张廷玉学导引按摩,尽得其传。撰《脾胃后论》,以补李杲《脾胃论》之不足。另撰《医原》,已佚。
-
玉笋症
玉笋症为病名。《喉科方论》:“此症发在牙关牙床肉上,形如三、五肉笋,徐徐发来。针刺不痛,此脏腑内伤。”古人认为该病是不治之症。故在临床中应谨慎辨证用药。
-
玉门不闭
出《经效产宝》卷中“产后腰痛羸瘦补益玉门不闭方论”。即产门不闭。又名玉门不闭、阴门不闭、产门不合。气血大虚者,兼见少气懒言,面色苍白,自汗等,治宜大补气血。方用十全大补汤。产时所伤者,兼见阴户破溃,焮痛不闭,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方用逍遥散加荆芥、丹皮、双花、连翘水煎服,并用浓煎甘草汤洗之。
-
医林绳墨
《医林绳墨》综合性医书。本书论述多种常见病证,包括中风、伤寒、疟、痢、痰、喘等内科病,以及一些妇科、外科、五官口舌病证等。编写的特点以医论为主,辨证求因,随证处方。本书内容原系方谷为学生讲学之教案,经其子方隅整理后再由方谷校正并加按语予以刊行。
-
医方大成
《医方大成》医方著作。又名《新编医方大成》、《类编经验医方大成》。元·孙允贤辑。本书集录宋、元医家习用的重要方剂类编而成。全书共分72门,包括风、寒、暑、湿、伤寒、疟、痢等。均首先扼要论述病候,次选医方并注明出处。全书约2000余方。方论比较简要,当时流传颇广。此后明代及日本医家又有若干种增补和选编本。
-
叶慕樵
叶慕樵为清代医家。字香侣,武林(今浙江杭州)人。曾摘录曹鞠庵《本草纲目万方类编》中的简易平稳的方剂,并补以《内经知要》、《颐生微论》、《传忠录》、《经验良方》等书的方论,编成《平易方》4卷(1804),另编有《万病治疗指南》一书(1804)。均有刊本行世。
-
严岳莲
严岳莲清代医家。陕西渭南人。生平欠详。尝辑成医学门径书《医学初阶》,系录自《本草逢源》、《伤寒论浅注方论合编》、《金匮要略浅注方论合编》、《温病条辨》等四书而成。现有刊本行世。
-
回舌症
回舌症为病名。清·赵振沅《喉科方论》:“此症发在舌上,肿大强硬,其舌尾卷入,不能言语,饮食亦不下咽,此是心经发来之毒。治法用犀角地黄汤加清心去痰解毒之药。”外吹冰硼散等。
-
郭子章
郭子章明代医生。泰和(今属江西)人。字相奎,号青螺,自号蠙衣生。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曾任都御史、贵州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亦精医学,谓婴孩之痘,须于病未成而治之。万历五年(1577年)撰成《博集稀痘方论》两卷。后由吴勉学收入《痘疹大全八种》中。
-
陈文中
陈文中宋代医家。字文秀,宿州符离(今属安徽)人。尝任和安郎判太医局、兼翰林良医。精医,尤善于治小儿疮疹,人尊其“宿州陈令”。著有《小儿病源方论》,及《小儿病症方论》,喜用温药托里、疏通调和营卫之法。
-
蚕子症
蚕子症证名。指咽后壁泛起白膜或黄膜状的蚕子。《喉科方论》:“发左则平肝,发右则清肺。”治宜去膜升提,驱风解毒之药治之。”一般以养阴清热、凉血化瘀为主。如养阴清肺汤、增液汤、沙参麦门冬汤加减治之。
-
八味加味汤
《证因方论集要》卷三引汪蕴谷方处方熟地、萸肉、茯苓、山药、丹皮、附子、肉桂、泽泻、人参、黄耆(炙)、白术(上炒)、菟丝子、枸杞。功能主治厥阴虚寒,大虚之吐蛔。各家论述八味地黄汤益火以消阴翳,复以参、术、耆温补脾阳;菟丝,枸杞温补肝肾之阳,胃中得温而蛔自止。
-
八珍糕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处方党参(去芦)60克茯苓60克生白术60克扁豆60克莲子肉60克生苡米60克生山药60克芡实60克白米面3千克白糖2.4千克江米面3千克制法共研为细粉过罗,搅匀蒸糕,每块重30克。用法用量方中白术、白茯苓、怀山药、莲肉、芡实用量原缺。功能主治健脾开胃,和中利湿,固本培元,补气消积。
-
加味七神丸
处方:肉豆蔻(面裹煨)1两,吴茱萸(去梗,汤泡7次)1两,广木香各1两,补骨脂(盐酒炒)2两,白术(陈土炒)4两,茯苓(蒸)2两,车前子(去壳,蒸)2两。各家论述:《证因方论集要》:此足少阴太阴药也。补骨脂辛苦大温,能补相火以通君火,火旺乃能生土,故以为君;吴萸辛热,除湿燥脾,能入少阴厥阴气分而补火;
-
梅花汤
处方:糯谷(旋炒作爆蓬)桑根白皮(厚者,切细)各等分功能主治:治三消渴利。用法用量:每用30克,以水300毫升,煮取150毫升,渴则饮,不拘时。摘录:《三因极—病证方论》卷十《三因》卷十:方名:梅花汤组成:糯谷(旋炒作爆蓬)、桑根白皮(厚者,切细)各等分。
-
清金降火汤
处方:陈皮4.5克半夏(泡)3克茯苓3克桔梗3克枳壳(麸炒)3克贝母(去心)3克前胡3克杏仁(去皮、尖)4.5克黄芩(炒)3克石膏3克瓜蒌仁3克甘草(炙)0.9克制法:上锉一剂。用法用量:水煎服。《麻症集成》卷三:方名:清金降火汤组成:枯芩、川贝、瓜蒌、麦冬、大力子、黑栀、知母、杏仁、元参、麻黄、石膏、竹叶。
-
润神散
处方:人参黄耆甘草(炙)桔梗麦冬各等分制法:上药为末。功能主治:益气养阴。治劳瘵气阴两虚,憎寒发热,口干咽燥,神疲烦躁者。摘录:《三因极—病证方论》卷十《三因》卷十:方名:润神散组成:人参、黄耆、甘草(炙)、桔梗、麦冬各等分。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煎7分,自汗,入淡竹叶、小麦同煎,不拘时服。
-
神圣香姜散
别名:香姜散(《三因极—病证方论》卷十一)。功能主治:治湿热所致的久泻、久痢。摘录:《博济方》卷三《博济》卷三:方名:神圣香姜散别名:借气散、香姜散、姜黄散组成:宣连1两(匀锉如豆大),生姜4两(匀锉如黑豆大)。制备方法:上2味一处,以慢火炒令干,姜脆深赤色即止,去姜取出,只要黄连,研为细末。
-
魏香散
处方:蓬莪术15克真阿魏3克制法:先用温水化阿魏,浸蓬莪术一昼夜,焙干,研为细末。功能主治:治小儿盘肠内吊,腹中极痛,干啼后偃。1.5克,煎紫苏、米饮,空腹时调下。摘录:《阎氏小儿方论》《外科大成》卷一:方名:魏香散组成:乳香、没药(俱去油)、血竭各等分,阿魏、麝香减半。主治:便毒痰核多者。
-
仙露汤
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四圣心源》卷四:组成:麦冬3钱,五味1钱,贝母2钱,半夏3钱,柏叶3钱,甘草2钱,芍药3钱,杏仁3钱。主治:火泄金刑之衄血。用法用量:煎大半杯,温服。【方论】气伤血沸,宜清金敛肺,以回逆流,而必并降胃气,降胃必用半夏,近世误以血证为阴虚,半夏性燥,不宜血家,非通人之论也。
-
益智粥
处方:益智仁30~50克制法:先把益智仁同白茯苓烘干后,一并放入碾槽内研为细末;将大米淘净后煮成稀薄粥,待粥将熟时,每次调入药粉3~5克,稍煮即可;功能主治:益脾,暖肾,固气。适用于小儿遗尿,也可用于小儿流涎。用法用量:每日早晚2次,每次趁热服食,连用5~摘录:《补要袖珍小儿方论》
-
绿豆粉
《*辞典》:绿豆粉:出处:《纲目》拼音名:LǜD uFěn别名:真粉(《日用本草》)来源:为豆科植物绿豆的种子经水磨加工而得的淀粉。(《活幼心书》绿豆饮)⑧解砒石毒:绿豆粉、寒水石等分。发背、痈疽、疮肿,皆热毒所致,甘寒解阳明之热,则毒气不至犯胃而呕恶,肠胃清凉,而诸肿散矣。热伤气,除热故能益气也。
-
平中饮
《杂症会心录》卷下:组成:人参1钱,白术1钱5分,丹参2钱,瓦楞子1钱(醋淬,研碎),桃仁1钱,炮姜8分。主治:瘀血在中焦作胀。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证因方论集要》:桃仁苦甘,瓦楞咸寒,功专破瘀,丹参去瘀生新,参、术补气,所谓攻补兼行者,炮姜除胃冷而守中。
-
壮火温脾汤
《杂症会心录》卷下:组成:白术3钱(土炒),炙甘草1钱,山药2钱,陈皮8分,芡实2钱,制附子8分,茯苓1钱。主治:肾火衰微,中止虚寒,脾无不运而胀。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证因方论集要》:少阴火衰,则太阴脾土未有不虚者,以苓、术、山药、芡实温补脾阳,附子以温肾阳,陈皮、炙草和中调气。
-
辛凉甘桔汤
《证因方论集要》卷四引汪蕴谷方:组成:甘草、桔梗、牛蒡、连翘、丹皮、当归、象贝。主治:体实肿腮。各家论述:甘、桔以清风热,当归、丹皮分泄少阳、厥阴,连翘泻心热,牛蒡、大贝辛凉以散温邪。
-
养阴甘桔汤
《证因方论集要》卷四引汪蕴谷:方名:养阴甘桔汤组成:甘草、桔梗、生首乌、玉竹、丹皮、当归、黑大豆。主治:体虚肿腮者。各家论述:首乌、玉竹以养阴,当归、丹皮以和血,黑大豆除热解毒,桔梗清头目,甘草扶脾胃。
-
拯阴汤
《证因方论集要》卷三引黄锦芳方:方名:拯阴汤组成:当归、川芎、熟地、知母、红花(酒炒)、升麻。阴虚夜发,热多寒少,口渴不呕,喃喃错语,饮食如故。各家论述:邪入血分,若不从阴提出,必致阴受热损而阴益竭。熟地补阴以沃血之源,当归入心以摄血之本,川芎行血中之气,知母清血分之热,红花破瘀,升麻升阳。
-
润燥涩精汤
《证因方论集要》卷二:方名:润燥涩精汤组成:熟地、白芍(炒)、菟丝子、龙骨、山药、麦冬、天竹、龟板胶。主治:遗精,不时悬饥,畏闻人声,烦躁昏倦,溺时作痛。各家论述:熟地以滋肾阴,山药以补脾阴,麦冬以养肺阴,白芍以敛肝阴,菟丝温阴中之阳,玉竹润气分之燥,龙骨性涩以固精窍,龟胶质厚以遏阴火。
-
通补温络汤
方出《临证指南医案》卷七,名见《证因方论集要》卷三:方名:通补温络汤组成:黄耆4两,茯苓3两,生白术3两,炙草、淡苁蓉2两,当归3两,牛膝2两,仙灵脾2两,虎骨胶、金毛狗脊12两(无灰酒浸半日,蒸熬膏)。功效:温养通补。主治:痹痛止而行走痿弱无力。制备方法:胶、膏为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