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思邈
孙思邈(581~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应用葱叶作为导尿管,为尿闭病人施行导尿术;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雨;这是天道规律,人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昼行夜寝,呼吸精气,吐故纳新。人身之气流注周身而成营气、卫气;他的名著《备急千金要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
-
坐堂医
在我国古代,根据医生的应诊方式不同,人们将医生分为坐堂医和游方医。于是孙思邈来到老虎的跟前,向虎嘴里一看,原来是一根骨头卡在了老虎的喉咙里,孙思邈拿起身边的铜铃套在胳膊上,把手伸进老虎的嘴里,一使劲,把骨头拔了出来,老虎疼得一合嘴,牙齿正好咬在铜制的串铃上,才没有伤着孙思邈的胳膊。
-
游方医
在我国古代,根据医生的应诊方式不同,人们将医生分为坐堂医和游方医。于是孙思邈来到老虎的跟前,向虎嘴里一看,原来是一根骨头卡在了老虎的喉咙里,孙思邈拿起身边的铜铃套在胳膊上,把手伸进老虎的嘴里,一使劲,把骨头拔了出来,老虎疼得一合嘴,牙齿正好咬在铜制的串铃上,才没有伤着孙思邈的胳膊。
-
阿是穴
阿是穴为经穴分类名称。以病痛局部或压痛点等阳性反应点作为穴位,直接进行针灸等刺激的一类腧穴。这类穴位既没有固定名称,也没有固定位置,与《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所说的“以痛为输”意同。孙思邈就给他服药、扎针,但治了将近半个月,病却不见好转,他想,除了针十四经穴,是不是可以另寻新穴呢?
-
备急千金要方
概述:《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为中医方剂著作,唐代孙思邈撰。20系按脏腑顺序排列的一些内科杂病;卷22疔肿痈疽;在针灸治法中,尤以灸法为重。二十九、三十两卷专论针灸,并考订绘制经穴图,提出了几种指寸取穴法和阿是穴、保健灸等,又辑录了大量针灸处方和经外奇穴,反映了唐以前针灸学术发展的概况。
-
千金要方
概述:《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为中医方剂著作,唐代孙思邈撰。20系按脏腑顺序排列的一些内科杂病;卷22疔肿痈疽;在针灸治法中,尤以灸法为重。二十九、三十两卷专论针灸,并考订绘制经穴图,提出了几种指寸取穴法和阿是穴、保健灸等,又辑录了大量针灸处方和经外奇穴,反映了唐以前针灸学术发展的概况。
-
中医预防学
概述:所谓中医预防学,即是指在中医学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各种预防方法以防止疾病发生、发展、传变或复发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古代医家十分重视修身养性、调摄情志,以防止身心疾病。此外,其他未病先防或既病防变措施,于这一历史时期的有关著作中亦有散在记载。
-
千金方
《千金方》为书名,统指《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唐·孙思邈撰于7世纪中期。卷21消渴、淋闭等症;卷22疔肿痈疽;30针灸孔穴主治。“总篇二百三十三门,合方论五千三百首。”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和反映了《内经》以后、唐代初期以前的医学成就,是一部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卷十八至卷二十杂病;
-
中医眼科学
所载眼部病名有目赤,目痛、目眦疡、目下肿、目不明、目盲、视歧等30余种。金元时代,医学流派主要以刘完素、张从正、李呆、朱震亨四大家为代表。如将金针拨内障手术方法,在《审视瑶函》所归纳的八个步骤的基础之上,分别以审机、点睛、射覆、探骊、扰海、卷帘、圆镜、完壁命名,称为金针开内障八法。此后,渐称眼镜。
-
火针
火针古称其为燔针、焠刺、烧针、白针、煨针。而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强调火针的适应症为寒证和痹证,并且肯定了“焠刺”是刺法之一。文绍敦点刺穴位放血治疗足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研究认为血量越多效果越好。火针是从古代“九针”中的大针衍化而来。烧红后刺乳蛾、喉瘤体。
-
宋本备急灸法
《骑竹马灸法》介绍了痈疽发背的一种灸法,其取穴法十分独特。《备急灸法》选入的22则灸法处方,均出自历代名医之手,其中孙思邈9首,葛洪7首,张文仲2首,仓公、华佗、徐文伯、甄权各1首。如肠痈“灸两肘尖各百炷”,卒暴心痛“灸掌后三寸两筋间左右各十四壮”,急喉痹“宜急于两手小指甲后各灸三炷”等。
-
华佗神医秘传
《华佗神医秘传》为书名。本书不见于一般书目和前人引录,卷首有孙思邈、徐大椿序言各一篇,亦均系托名之作。其内容包括病理秘传、临床秘传、神方秘传及内、外、妇、产、儿、五官、皮肤、伤科、结毒、急救、奇症、兽医、制炼、服饵等;并有华佗《注仓公传》一文。此书于1920年由上海古书保存会铅印发行。
-
医学伦理学
概述:医学伦理学是用伦学理论和原则来探讨和解决医疗卫生工作中医患关系行为的是非善恶问题的学科。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的关系(医患关系);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则进一步提出了各种医德规范,对后世影响极大。比如人工授精把有第三者参与的合子引入婚姻关系,是否会破坏家庭的基础?
-
伤寒论学
明清两代,继成无己之后,整理和注解《伤寒论》者,日益增多,如王肯堂,方中行、张隐庵、张路玉、钱天来、柯韵伯、尤在泾诸家,或循原书加以阐解,或本仲景故说而间附后世类方,或以法类证,或以方类证,见仁见智,均对仲景学说有所昌明,尤其清代《医宗金鉴》各科备齐。如以六经为纲,对辨证论治理论框架的构筑;
-
苇管灸法
苇管灸法是用苇管作为灸器向耳内施灸的方法。苇管灸法最初由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现代在制作上有较大的改进,常用的苇管灸器有两种。一种为一节形苇管灸器,苇管口直径0.4~施灸时将半个花生米大小的细艾绒放在苇管灸器的鸭嘴形处,线香点燃,以胶布封闭苇管器另一端,并插入耳内。此法用于主治面神经麻痹。
-
孙思邈针经
《孙思邈针经》为书名。唐·孙思邈撰。见《宋史·艺文志》。书佚。
-
针经
《针经》为书名。1.《针经》即《黄帝内经灵枢》。2.唐·孙思邈撰。一作《孙思邈针经》。见《宋以前医籍考》。书佚。3.谢氏撰。一作《谢氏针经》。见《隋志》。书佚。4.东汉·涪翁撰。见《后汉书·郭玉传》。书佚。
-
万寿仙书
《万寿仙书》为养生著作。明·罗洪先(达夫)传,清·曹若水增辑。刊于1832年。作者认为:导引术却病于未然,按摩驱病于已至。遂集神农、庄子、孙思邈等养生论述,介绍治心脾肝肾气法、八段锦坐功图诀、诸仙导引法及五禽图等导引按摩方法。
-
眼科秘诀
682年),号孙真人,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是我国最早的理法方药俱备的中医药文献之一。1984年江苏科技出版社发行的《眼科阐微》附篇《眼科秘诀》刊印本分析,可能本书与《银海精微》同样,均属后代医家假托孙氏之名所作的眼科专著。
-
千金翼方
概述:《千金翼方》为中医方剂著作。唐·孙思邈撰。载述包括《神农本草经》在内的几百种药物的性味功用、主治产地、采制及七情忌宜等。是其晚年获见张仲景《伤寒论》之后加以深入研究,开创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研究方法之先河。卷十一阐述胚胎发育、产育及小儿杂病。三十禁经(祝由科)。
-
叶天士
学术贡献:叶氏长于治疗时疫和痧痘,倡卫气营血辨证纲领,对温热证的传染途径、致病部位以及辨证论治等方面,均有独到论述,为温病学奠基人之一。叶天士的著作《温热论》,是对治疗温热病的大量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温病学派的开山之作。自此,也将“伤寒”与“温病”两大学说从辨证方法上区分开来。
-
湿(匿^虫)
《诸病源候论·湿(匿^虫)病诸候》:“湿(匿^虫)病,由脾胃虚弱为水湿所乘,腹内虫动,侵食成(匿^虫)也。多因下利不止,或生病后客热结腹内所为。若下唇生疮,是虫食下部,则肛门烂开,甚者腑脏皆被食,齿下上龂悉生疮,齿色紫黑。”该书未出治法,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有治湿(匿^虫)方、懊憹散等方。
-
黄元御
黄元御清代医学家。号研农、玉楸子,别名玉路,字坤载。山东昌邑人。尊岐伯、黄帝、秦越人、张仲景为“四圣”,常言自四圣以降,喉孙思邈不失古圣之旨。著有《四圣心源》十卷、《玉楸药解》八卷、《四圣悬枢》五卷、《素灵微蕴》四卷、《伤寒悬解》十四卷、《伤寒说意》十卷、《金匮悬解》二十二卷、《长沙药解》四卷。
-
视黄醇
视黄醇,又称维生素A,分子式:C20H30O。早在唐朝太宗年间,孙思邈就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了用富含β-胡萝卜素的中草药配合羊肝来治疗夜盲症的药方。药品说明书别名甲素;甲种维生素;抗干眼病醇;3.大剂量长期使用,会出现厌食、腹泻、感觉过敏、眼球突出、血中、凝血酶原不足及维生素C的代谢障碍。
-
疔
疔是指发病迅速而且危险性较大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多发生在颜面和手足等处。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疔肿》云:“初起必先痒后痛,先寒后热,热定则寒,多四肢沉重,头痛,心惊眼花,若大重者,则呕逆,呕逆难治;经五六日不瘥,眼中见火,神昏口干。陈实功《外科正宗·疔疮论》云:“夫疗疮者,乃外科迅速之病也。
-
维生素B1缺乏症
疾病别名脚气病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维生素B1缺乏症又名脚气病,以消化、神经、循环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病理生理维生素Bl吸收后在小肠、肝等处磷酸化成焦磷酸硫胺素,后者是碳水化物代谢过程中脱羧酶和转酮酶的辅酶,辅羧酶能使碳水化合物彻底氧化,产生能量。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营养缺乏史、临床表现和试验治疗。
-
赤石禹余粮汤
处方:赤石、禹余粮,各四钱。功能主治:治伤寒下痢不止,热在下焦。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摘录:唐 孙思邈《千金翼方》
-
夺命独参汤
处方:人参(一两)功能主治:治伤寒汗下后,终日昏闷,不省人事,发热发渴,似有狂言,一切危急之证宜服此药。服后额上鼻尖有微汗,是其应也。用法用量:上作一服,用水一升,煎至七分,去滓温冷,不拘时服,滓再煎服,神效。摘录:唐 孙思邈《千金翼方》
-
十神汤
若发热头痛加连须葱白三茎,中满气实加枳壳数片。摘录:唐·孙思邈《千金翼方》《证治宝鉴》卷二方之十神汤:组成:芍药、当归、川芎、生地、熟地、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防风、防己、白术、苍术、草乌、南星、石膏、香附、荆芥、羌活、枳实、黄芩、全蝎、秦艽、白芷、细辛。
-
羊脬
《中医大辞典》·羊脬:羊脬为中药名,出《本草纲目》。《*辞典》·羊脬:出处:《本草纲目》拼音名:YánɡPāo别名:羊胞(《备急千金要方》)。来源: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膀胱。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羊肉条。功能主治:①孙思邈:治下虚遗尿。②《随息居饮食谱》:补脬损,摄下焦之气,凡虚人或产后患遗溺者宜之。
-
百合子
《*辞典》:百合子:出处:《纲目》拼音名:BǎiH Zǐ来源:为百合科植物百合等的种子。功能主治:孙思邈:治肠风下血,百合子酒炒微赤,研末,汤服。摘录:《*辞典》
-
杨兆民
兼任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分会顾问、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杨继洲、承淡安。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针灸甲乙经》、《千金方》、《针灸大成》、《诸病源候论》、《本草从新》、《疡医大全》等。
-
祁宏
学医时间:1975年从医时间:1981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孙思邈、李东垣、喻嘉言、叶天士、张镜人、徐景藩。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伤寒论》、《脾胃论》、《医门法律》、《临证指南医案》、《柳选四家医案》。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祁宏发表医学论文48篇,主编《中医药传奇撷贝》、《药浴集萃》等专著2部。
-
卞国本
卞国本,1947年11月出生,江苏省常州市人。学医时间:1970年从医时间:1973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钱乙、李时珍、万全、叶天士。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小儿药证直诀》、《本草纲目》、《育婴家秘》、《幼科发挥》、《临证指南医案》。
-
孙金章
学医时间:1959年从医时间:1963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傅仁宇、黄庭镜、陈达夫、韦文贵、陆绵绵。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审视瑶函》、《目经大成》、《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陈达夫中医眼科临床经验》、《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病》。
-
茆俊卿
茆俊卿,1959年5月出生,江苏省高邮市人。学医时间:1978年从医时间:1981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李时珍、孙思邈、华佗、傅青主、丁甘仁、柳宝诒。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外科正宗》、《医学衷中参西录》、《傅青主女科》、《丁甘仁医案》、《柳宝诒医案》、《蒲辅周医案》。
-
沈炳章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沈炳章先后有《升阳散火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升阳法治疗慢性泄泻体会》、《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从肝论治》、《疏肝运脾法治疗特发性水肿200例》、《温病卫分证的证治体会》、《治胆七法》等10余篇论文在杂志上发表,近年来被授予“太仓市优秀科技专家”称号。
-
钮晓红
学医时间:1978年从医时间:1983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张景岳、吴鞠通、陈实功、李时珍。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单位: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邮码:210014)最擅长治疗的疾病:中医外科疾病,对肺外结核、各种难治性窦道瘘管尤有体会。
-
任南新
任南新,1949年12月出生,江苏省宜兴市人。学医时间:1972年5月从医时间:1975年8月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李东垣、吴鞠通、王清任、张锡纯。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脾胃论》、《温病条辨》、《医林改错》、《医学衷中参西录》。
-
传统医德
在中国医学史上,几乎所有医学著作都不同程度地论述医德,如《黄帝内经》中的“疏五过论”与“征四失论”、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龚廷贤的《万病回春·医家十要》、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医家五戒十要》、张璐的《张氏医通·医门十戒》等。阿拉伯的《迈蒙尼提斯祷文》也是很有影响的传统医德专著。
-
中医养生学
概述:中医养生学:1.学科名;据《灵枢·本神》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柔刚,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魏晋南北朝不仅养生研究兴起,而且有众多养生书问世,如嵇康的《养生论》、张湛《养生要集》、葛洪的《抱朴子》、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导引养生图》等。
-
火烙疗法
概述:火烙疗法为治法。《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所述以“燔针劫刺”治疗经筋痹证即指本法。临床上对痈疽、瘰疬等,可深刺以排除脓液,对象皮腿、风湿痹痛及顽癣等宜予浅刺或叩刺法。眼科亦用以“治残风溃弦疮烂,湿热久不愈者”(《证治准绳·杂病》),或胬肉攀睛割治后,“头处用火烙之,使其不再生”(《银海精微》)。
-
历代名医考
《历代名医考》为医史著作。又名《医学源流》、《医原图》。明代熊均(宗立、道轩、勿听子)著。见《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该书收集伏羲、神农、黄帝、岐伯、雷公、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王叔和、皇甫谧、孙思邈、韦讯等13位医家的生平事迹及学术思想。
-
疔疮·火毒蕴结证
概述:疔疮·火毒蕴结证(dingwithfire-toxiamassmentpattern)是指火毒蕴结,以疮头如粟粒,或痒或麻,红肿热痛,肿势3~6cm以上,顶突根深坚硬,或伴恶寒发热,舌质或边尖红,舌苔薄黄,脉数为常见症的疔疮证候。又名丁疮、丁肿、疔肿、疔毒、疵疮。总的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常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
疔疮·火毒炽盛证
概述:疔疮·火毒炽盛证(dingwithblazingfire-toxinpattern)是指火毒炽盛,以疔疮肿胀范围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加剧,脓头出现,伴发热口渴,便秘溲赤,舌苔黄腻,脉弦数为常见症的疔疮证候。又名丁疮、丁肿、疔肿、疔毒、疵疮。按照发病部位的不同而有人中疔、蛇头疔、虎口疔、鼻疔、红丝疔等多种名称。
-
眼胞疔
定义:眼胞疔(dingofeyelid)是指生于眼胞的疔疮。又名丁疮、丁肿、疔肿、疔毒、疵疮。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疔肿》云:“初起必先痒后痛,先寒后热,热定则寒,多四肢沉重,头痛,心惊眼花,若大重者,则呕逆,呕逆难治;按照发病部位的不同而有人中疔、蛇头疔、虎口疔、鼻疔、红丝疔等多种名称。
-
郑汝明
郑汝明南宋人。嘉定元年(1208年),集唐代时贤《胎前十八论》、宋郭稽中《产后二十一论》,附以孙思邈等有关论说,编成《胎产真经》(一作《产经》)两卷。
-
土瘿
土瘿为病名,指因水土因素而引发的瘿瘤。瘿出自《尔雅》,又名大脖子、瘿气。瘿瘤的名目较多,《圣济总录》卷一二五有五瘿,即石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发病与水土因素有关,或忧思郁怒,肝郁不舒,脾失健运而致气滞痰凝于颈部而成。治用五瘿丸方,即取鹿靥以佳酒浸、炙干内酒中更炙令香,含咽汁,十具愈。
-
气(疒颓)
(疒颓)疝之一种。马王堆汉墓医书《五十二病方》已有专病节论述“穨”(即(疒颓)),并积累了若干医疗技术与方法。症见一侧阴囊胀大,坠痛,或有伴昏眩、面黑,甚至手搐如狂者。治疗宜疏肝理气,偏热者以清热为主,可选用气疝饮,或萸连栀石丸内服;可视气(疒颓)之病属而选用疝气罩、疝气带,或用外科手术修复。
-
孟诜
孟诜(621-713年)唐代医学家。汝州染(今河南临汝)人。少好医药及炼丹术,尝师事孙思邈学习阴阳、推步、医药。长安(701-704年)中为同州刺史,故世称孟同州。又撰有《必效方》三卷,今佚,在《外台秘要》、《证类本草》等书中多有引录。尝创用白帛浸于黄疸患者尿中,凉干并按日推列对比,以观察黄疸病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