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金要方
概述:《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为中医方剂著作,唐代孙思邈撰。20系按脏腑顺序排列的一些内科杂病;卷22疔肿痈疽;在针灸治法中,尤以灸法为重。二十九、三十两卷专论针灸,并考订绘制经穴图,提出了几种指寸取穴法和阿是穴、保健灸等,又辑录了大量针灸处方和经外奇穴,反映了唐以前针灸学术发展的概况。
-
挼法
挼法推拿手法名。见《诸病源候论·风头眩候》用手掌轻压在治疗部位上作短促的揉搓。《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小有不好,即按摩挼捺,令百节通利,泄其邪气。”
-
乳哺
乳哺小儿人乳喂养的方法。婴儿初生一周,消化能力较弱,母乳是婴儿最适宜的天然营养品。《小儿药证直诀》:“半年以后宜煎陈米粥,取粥面时时与之,十月以后渐与稠粥稀饭,以助中气,自然易养少病。”人乳喂养太久的婴儿,尤其是不增加辅食的,可致食欲异常或消失,导致元气虚弱,易于感染疾病。
-
拳尖穴
拳尖穴经外穴名。《千金要方》:“风翳患右目,灸右手中指本节头骨上五壮,如小麦大。左手亦如之。”《太平圣惠方》定名拳尖。在手背第三掌骨小头之高点,握拳取之。主治目痛,目翳,癜风,赘疣等。艾炷灸3-5壮。
-
脐上下五分穴
脐上下五分穴经外穴名。《千金要方》:“小儿囟陷,灸脐上下各半寸,及鸠尾骨端,又足太阴各一壮。”近代《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将前者列作经外穴,名脐上下五分。主治肠炎,下痢,水肿,疝痛,肠雷鸣,腹直肌痉挛,腹部膨胀,妇科病等。直刺0.5-1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
逆生
逆生病名。出《千金要方》卷二。即倒产。详该条。
-
林亿
林亿宋代医家。里贯欠详,尝任朝散大夫、光禄卿直秘阁。又于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与高保衡、孙兆等共同完成《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唐以前医书校订刊印,为保存古代医学文献和促进医药传播作出贡献。
-
脚后跟穴
脚后跟穴经外穴名。见《千金要方》。位置同女膝穴。参见该条。
-
交径
交径病证名。出《千金要方》。又名行胫相交。小儿生下,一脚或双脚不能伸直,至步行时,两脚相交,举足则外出,下地则内入,为先天性胫骨畸形。
-
颊里
颊里经外穴名。出《千金要方》。在口腔内颊粘膜上,当口角平开1寸处。主治黄疸,瘟疫,口疳,齿龈溃烂等。斜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
迴发五处
迴发五处经外穴名。《千金要方》卷十四引徐嗣伯灸治风眩:“灸法,以绳横度口至两边,既得口度之寸数,便以其绳一头更度鼻,尽其两边两孔间,得鼻度之寸数,中屈之,取半;先用绳量患者两口角间长度,再量两鼻孔外缘间长度,以其全长的中点置于头顶旋毛正中,前后与头正中线合,两端是穴;灸随年壮,每年三次。
-
横生
横生病证名。出《千金要方》卷二。《张氏医通》卷十:“儿未生先露手臂,谓之横生。”
-
横文
横文①大横穴。《千金要方》:“大小便不通,灸横文百壮。”《千金翼方》:“多汗,四肢不举少力,灸横文五十壮,在侠脐相去七寸。”即神阙旁开3.5寸处,与大横定位相同。②横纹。参见该条。
-
横三寸间
横三寸间灸法用语。《千金要方》:“凡经云横三间寸者,则是三灸两间,一寸有三灸,灸有三分,三壮之处即为一寸。”指三个底径三分的艾炷横行排列,其两端间的距离共一寸。多用于化脓灸。
-
好
好㈠(hǎo,音郝)①美好。《灵枢·本脏》:“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②舒适。《千金要方·养性》:“小有不好,即按摩挼捺。”㈡(hào,音耗)喜爱。《素问·刺热》:“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
-
痼冷
痼冷病证名。见《千金要方》卷十六。多因真气既微,胃气不实,复啖生冷、冰雪之属,致肠胃虚寒,阴既停凝,阳不能正,大便洞泄,小便频并,鼻多清涕,呕吐涎沫,水谷不化,洒洒淅淅,皆阳虚阴盛之所为也。”宜温阳健脾养胃,祛寒固真,用真武汤、附子理中汤、金液丹、回阳返本汤、四神丸加减等方。
-
肝胆俱实
肝胆俱实病证名。指肝胆二经俱有实邪壅滞,横逆犯脾胃,影响消化功能。《千金要方》卷十一:“左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足厥阴与少阳经俱实也。病若胃胀呕逆,食不消,名曰肝胆俱实也。”
-
风毒咽
风毒咽为病名。系指因风邪热毒所致的喉痹症。同风毒喉痹。治宜疏风解毒,清热消肿。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也可外吹冰硼散。一阴谓心主之脉,一阳谓三焦之脉。故凡症见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统称为喉痹。临床上因其病因病机不同而分风热喉痹、伤寒喉痹、酒毒喉痹、阴虚喉痹、阳虚喉痹等;气滞肝郁等证。
-
肺与大肠俱实
肺与大肠相表里,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肺气为实邪所闭,失其肃降,影响大肠的传导;或热结大肠,影响肺气肃降,出现表里俱实证。《千金要方》卷十七:“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病苦头痛,目眩,惊狂,喉痹痛,手臂卷,唇吻不收,名曰肺与大肠俱实也。”
-
肺与大肠俱虚
肺与大肠俱虚证候名。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虚可导致大肠功能低下,传导失司,出现表里俱虚证。《千金要方》卷十七:“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虚者,手太阴和阳明经俱虚也,病苦耳鸣嘈嘈,时妄见光明,情中不乐,或如恐怖,名曰肺与大肠俱虚也。”
-
断绪
断绪病名。又称断续。《千金要方》卷二:“妇人立身已来全不产,及断绪久不产三十年者。”即不孕。详该条。
-
断产
断产指断绝生育。《千金要方》卷三:“妇人断产方:蚕子故纸方一尺,烧为末,酒服之,终身不产。”
-
胆虚寒
胆虚寒证候名。《千金要方》卷十二:“左手关上脉阳虚者,足少阳经也。病苦眩厥痿,足指不能摇,躄不能起,僵仆,目黄,失精(目巟)(目巟),名曰胆虚寒也。”
-
胆实热
胆实热证候名。《千金要方》卷十二:“左手关上脉阳实者,足少阳经也。病苦腹中气满,饮食不下,咽干头痛,洒洒恶寒,胁痛,名曰胆实热也。”
-
胆寒
胆寒病证名。胆气虚寒,是导致失眠的病机。《千金要方》:“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是胆寒故也。”治宜温胆安神。
-
唇里
唇里经外穴名。出《千金要方》。在下唇粘膜,与承浆穴相对处。主治黄疸,瘟疫,口噤,口臭,面颊肿,及齿龈炎,口腔炎等。点刺出血。
-
长彊
长彊经穴别名。见《千金要方》。即长强。见该条。
-
差
差㈠音钗(chài)。南楚病愈者谓之差。”《千金要方》:“皆须备诸火灸,乃得永差耳。”《素问·风论》:“肺风…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脉经》:“人见病者差安,而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临证指南医案》:“以此羽翼仲景,差可嘉惠后学。”《素问·至真要大论》:“春夏秋冬,各差其分。”
-
宣补丸
处方:黄耆10克栝楼10克麦门冬10克(去心)茯神10克人参10克甘草10克(炙)黄连10克知母10克干地黄20克石膏20克(研)菟丝子10克肉苁蓉12克制法:上为细末,用牛胆汁600毫升,加炼蜜适量为丸,如梧桐子大。张璐《千金方衍义》云:“(此方)安神益气,清热解渴,泻阴火,泄肾邪,滋肺胃,清心脾。主治:肾消渴,小便数者。
-
益气清肺缓肝丸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方名:益气清肺缓肝丸组成:西洋参3钱,朱茯神6钱,生于术3钱,生甘草1钱5分,次生地6钱,生杭芍3钱,牡丹皮4钱,建泽泻3钱,真熊胆3钱,乌犀角3钱,带心麦冬6钱,白蔻仁2钱,浙贝母4钱,苦桔梗3钱,金石斛3钱,川郁金6钱。血热套《小品方》芍药地黄汤和《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清热凉血散瘀尤好;
-
洗足疗法
中医学对脚部的保健非常重视。清代吴尚先收集前人大量外治经验,一生采用外治法治疗疾病,成为真正的小儿中药足浴法的鼻祖。因使用安全、方便、价格便宜、效果明显被应用于小儿咳嗽、咳痰、喘息、厌食、食积、腹痛、腹泻、便秘、遗尿、尿频、增加免疫力、惊风、夜啼、多汗、出疹子、上热症(上火)等症状的保健与治疗。
-
顾武军
顾武军,1942年7月出生,江苏省阜宁县人。学医时间:1960年9月从医时间:1966年7月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张景岳、李时珍、张石顽、王清任、叶天士、吴鞠通、张锡纯、徐汉江、曹筱晋、周仲瑛、陈亦人。对发展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事业建言献策:(1)中医药要发展,关键在继承,只有继承好,才能发展好。
-
中医妇科学
唐代孙思邈对妇科也深有研究,在《千金要方》中把“妇人方”三卷列于篇首,内容包括求子、妊娠疾病、月经病、带下病、妇科杂病等。至明代,妇科专著大量出现,如薛立斋的《女科撮要》、《校注妇人良方》、赵献可的《邯郸遗稿》、王肯堂的《证洽准绳·女科》、万全的《广嗣纪要》、《万氏妇人科》,张景岳的《妇人规》等。
-
备急千金要方
概述:《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为中医方剂著作,唐代孙思邈撰。20系按脏腑顺序排列的一些内科杂病;卷22疔肿痈疽;在针灸治法中,尤以灸法为重。二十九、三十两卷专论针灸,并考订绘制经穴图,提出了几种指寸取穴法和阿是穴、保健灸等,又辑录了大量针灸处方和经外奇穴,反映了唐以前针灸学术发展的概况。
-
苇管灸法
苇管灸法是用苇管作为灸器向耳内施灸的方法。苇管灸法最初由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现代在制作上有较大的改进,常用的苇管灸器有两种。一种为一节形苇管灸器,苇管口直径0.4~施灸时将半个花生米大小的细艾绒放在苇管灸器的鸭嘴形处,线香点燃,以胶布封闭苇管器另一端,并插入耳内。此法用于主治面神经麻痹。
-
虚弱血崩
虚弱血崩病证名。血崩证型之一。指因女子气血虚弱,冲任失固,导致血崩,如崩中不止,下血块色紫者,用《妇人大全良方》小蓟汤;崩血无度,虚损羸瘦者,治宜《千金要方》鹿茸散。
-
肾膀胱俱虚
肾膀胱俱虚病证名。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气亏损则累及膀胱,出现脏腑俱虚的病证。《千金要方》卷十九:“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虚俱者,足少阴与太阳经俱虚也。病苦心痛,若下重不自收篡反出,时时洞泄,肾心俱痛,名曰肾膀胱俱虚也。”病苦小便利,心痛背寒,时时小腹满,名曰肾膀胱俱虚也。”
-
肾膀胱俱实
肾膀胱俱实病证名。肾与膀胱相表里,邪气盛实则表里互传,出现脏腑俱实的病证。《千金要方》卷十九:“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实者,足少阴与太阳经俱实也。病苦癫疾,头重与目相引,痛厥欲走,反眼,大风多汗,名曰肾膀胱俱实也。”病苦脊强反折,戴眼,气上抢心,脊痛不能反侧,名曰肾膀胱俱实也。”
-
肠蛊痢
《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肠蛊痢者,冷热之气入在肠间,先下赤,后下白,连年不愈,侵伤于藏府,下血杂白,如病蛊之状。”《千金要方》卷十五:“大凡痢有四种,谓冷、热、疳、蛊。蛊则纯痢瘀血。”参见蛊注痢条。本病见于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
-
暴痫
暴痫病证名。骤然发作的痫证。《千金要方》卷五:“小儿暴痫者,身躯正直如死人,腹中雷鸣,灸太仓及脐中上下两旁各一寸,凡六处。”
-
膀胱虚冷
指膀胱虚寒。《千金要方》:“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阳虚者,足太阳经也。病苦脚中筋急,腹中痛引腰背不可屈伸,转筋恶风,偏枯,腰痛,外踝后痛,名曰膀胱虚冷也。”病苦肌肉振动,脚中筋急,耳聋,忽忽不闻,恶风飕飕作声,名曰膀胱虚冷也。”
-
膀胱实
膀胱实证候名。《千金要方》:“左手关后尺中阳实者,膀胱实也。病苦逆冷,胁下邪气相引痛。”“右手关后尺中阳实者,膀胱实也。病苦少腹满,腰痛。”
-
朱启勇
朱启勇,1952年11月出生,江苏省泰兴市人。学医时间:1974年从医时间:1978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李东垣、朱丹溪、叶天士、吴鞠通。单位: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邮码:210028)最擅长治疗的疾病:中西医结合内科病,对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炎诊治尤有体会。
-
小儿发育
小儿发育为小儿的生长发育。《千金要方·序例第一》谓小儿:“生后六十日,瞳子成,能咳笑,应和人。百八十日尻骨成,能独坐。《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大小论》:“当以十四岁以下为小儿治,其十五岁以上者,天癸已行…《成方切用·杂将护法》:“婴儿百日,任脉生,能反复,乳母当存节喜怒,适其寒温。
-
六畜痫证候
六畜痫证候为痫病发作时的六种证候。出《千金要方·少小婴孺方》。马痫,张口摇头,马鸣欲反折,灸风府、脐中;牛痫,目正直视,腹胀,灸鸠尾、大椎;羊痫,喜扬目吐舌,灸椎上;猪痫,喜吐沫,灸完骨两旁;犬痫,手屈拳挛,灸两手心;鸡痫,摇头反折,喜惊自摇,灸足诸阳各三壮。
-
挽法
挽法推拿手法名。出《诸病源候论·偏风候》。用手左右推拉或移动。《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左右挽,前后拔。”
-
虚冷腹痛
虚冷腹痛病证名。体虚受寒所致的腹痛。《千金要方·心脏》:“虚冷腹痛,不下饮食,食复不消,胪胀,当归汤方。”如身体素弱,而复冷痛者,以人参养胃汤加肉桂、木香、吴茱萸,或理中汤加良姜、吴茱萸等。参见腹痛、寒气腹痛条。
-
虚劳吐血
虚损吐血证的治法:心经阴虚,火盛动血,症见虚烦不眠,怔忡健忘,神气不安者,宜滋阴降火,用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等。肾水不足,虚火灼肺,吐血喘咳,足痿骨蒸,痰血痨瘵,宜滋补肾阴,用地黄汤、左归饮等。肺虚津竭,络脉燥损,血随气上,宜养阴润肺,用辛字润肺膏,或地魄汤、生脉散等方(见《血证论》)。
-
校正医书局
所校医书有《素问》、《甲乙经》、《本草图经》、《脉经》、《伤寒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金匮要略方论》、《外台秘要》、《金匮要略经》等。校正医书局的成立是我国医政史上的一个创举,它集中人力物力对古典医籍进行的较为系统的校正和刊刻印行,对医学知识的传播作出了很大贡献。
-
小儿客忤
《千金要方》名少小客忤,又称中客忤、中客、中人。由于小儿神气未定,如骤见生人、突闻异声、突见异物,而引起惊吓啼哭,甚或面色变异,兼之风痰相搏,影响脾胃,以致受纳运化失调,引起吐泻、腹痛,反侧瘈疭,状似惊痫。治宜安神定志,用《丹台玉案》安魂汤(炒枣仁、茯神、远志、当归、胆星、灯心)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