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白肿
股白肿:也是由于血栓形成迅速而广泛,下肢浮肿在数小时内就达到最高程度,肿胀严重,张力很高。下肢动脉痉挛发生的较早,表现为全下肢的肿胀、皮肤苍白及皮下小静脉的网状扩张,这种情况称之为疼痛性股白肿。
-
膝外翻
概述:膝外翻(genuvalgum)为病名。是指以两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时,两膝能相碰,两足内踝分离而不能靠拢为主要表现的畸形疾病。症状:双下肢以膝关节为中心向内成角,两踝间距离明显增宽,小腿偏向外侧,整个下肢好像大写的“X”一样的畸形疾病。
-
膝内翻
概述:膝内翻(genuvarum)为病名。是指以两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时,两足内踝能相碰而两膝不能靠拢为主要表现的畸形疾病。症状:双下肢以膝关节为中心向外成角,两膝关节间距明显增宽,双下肢外观呈“O形。
-
大脚风
大脚风(elephantiasisofleg)是指以下肢皮肤紧张发亮,按之有压痕,继而皮厚、粗糙,下肢增粗变硬、状如象皮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大脚风相当于西医的象皮腿。
-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脊髓损伤发生率
定义: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脊髓损伤发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发生脊髓损伤的患者数,占同期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患者总数的比例。说明:脊髓损伤表现为下肢肌力为0-4级,且较术前减低:(1)0级,下肢无法运动;(3)2级,下肢能够对抗肢体的重力进行运动;(4)3级,在协助下可以站立;
-
上字灸
上字灸为经外奇穴名。出《腧穴学概论》。位于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间1穴,第三腰椎棘突之高点1穴,第四、五腰椎棘突之间1穴,及平四、五腰椎棘突之间两侧0.5寸处各1穴。主治腰尻痛、脊背痛、腹寒痛、下肢麻痹、下肢疼痛、关节炎、妇科疾患等。
-
膝前
膝前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穴位小词典》。位于膝部伸侧正中线,髌骨下缘下0.3寸处,位与膝下(穴)近似。左右计2穴。主治风湿性膝关节炎、膝部扭伤、膝关节神经痛、下肢麻痹、下肢瘫痪等。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
-
健膝
健膝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大腿伸侧正中线,髌骨中线上4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膝关节炎、下肢麻痹、下肢瘫痪、下肢肌无力。一般直刺1~2寸;可灸。
-
恶唑啉亚胺
药品说明书:适应症:用于治疗冠状动脉功能不全、心绞痛、心肌梗塞、下肢动脉炎等。下肢动脉炎患者需每日口服60mg。注意事项:可有恶心、皮诊、面部及上肢潮红等。孕妇忌用。规格:片剂:10mg。
-
对耳轮
对耳轮是指在耳轮内侧与耳轮相对,上部有分叉的隆起部。由对耳轮体部、对耳轮上脚、对耳轮下脚组成。在耳穴分区中是躯干和下肢的代表区。
-
纠下垂
纠下垂为经外奇穴名。位于解溪穴上2寸,胫骨外缘,仰卧取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足下垂、下肢瘫痪等。直刺0.5~1.0寸。
-
冲间
冲间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腹股沟部,耻骨联合上缘旁开3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子宫脱垂、下肢瘫痪。一般针1.0~2.5寸。
-
闭孔
闭孔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手册》。位于臀部,尾骨尖旁开2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运动障碍。一般针2~3寸。
-
阴亢
阴亢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臀下皱襞中点,向内侧平开1.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瘫痪。一般针1~2寸;可灸。
-
足运感区
足运感区为头针刺激区名。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左右旁开各1厘米向后引平行于正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即为该区。主治对侧下肢疼痛、麻木、瘫痪、急性腰扭伤、皮质性多尿、夜尿、子宫脱垂等。
-
坐位
坐位为针灸体位之一。又分仰靠位(针灸颜面及颈部)、侧倚位(针灸一侧的面部及颞部)、托颐位(针灸头顶部)、伏案位(针灸头项后部及上肢部)和箕坐位(针灸下肢前面及内、外侧)等多种。
-
坐虎
坐虎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穴位小词典》。位于骶部,股骨大转子后凹陷直上2寸,再向背正中线横量2.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下肢瘫痪。一般直刺1.0~1.5寸。
-
青亚
青亚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穴位小词典》。位于臀部,股骨大转子后侧凹陷直下3寸,向背正中线横量0.2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下肢瘫痪等。一般针2.0~2.5寸。
-
直立
直立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大腿屈侧,腘窝横纹中点直上4.5寸,偏内侧0.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瘫痪等。一般直刺1~2寸;可灸。
-
林白
林白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穴位小词典》。位于小腿远端伸侧,内外踝连线与胫骨前肌腱外缘之交点上0.4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下肢瘫痪。一般针0.3~0.5寸。
-
肾脊
肾脊为经外奇穴名。见《新医疗法汇编》。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间旁开各0.3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下肢瘫痪、腰痛。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
侧倚位
侧倚位为针灸体位名。参见坐位:坐位为针灸体位之一。又分仰靠位(针灸颜面及颈部)、侧倚位(针灸一侧的面部及颞部)、托颐位(针灸头顶部)、伏案位(针灸头项后部及上肢部)和箕坐位(针灸下肢前面及内、外侧)等多种。
-
重海
重海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穴位小词典》。位于臀部,股骨大转子后侧凹陷直上3寸,再向背正中线横量0.2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下肢瘫痪。一般直刺2~3寸。
-
胫下
胫下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小腿伸侧远端,胫骨前嵴向外旁开1寸,平踝关节前横纹中点直上3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足下垂、下肢瘫痪。一般直刺0.5~1.0寸。
-
前风市
前风市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大腿腓侧正中线前方2寸,腘窝横纹上6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下肢瘫痪、抬腿无力。’一般直刺1~2寸;可灸。
-
前后隐珠
前后隐珠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足跖部,涌泉穴前后各0.5寸处。左右计4穴。主治腿部疔疮、下肢痉挛、跖神经痛、心悸、高血压、小儿搐搦等。一般直刺0.3~0.5寸。
-
前进
前进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大腿腓侧正中线,腘窝横纹上8.5寸。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瘫痪、麻痹、疼痛等。一般直刺1.0~1.5寸;可灸。
-
俯卧位
俯卧位为针刺取穴体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及下肢背侧穴。
-
殷上
殷上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大腿屈侧正中线,臀下皱襞下3寸。左右计2穴。主治下肢后侧痛、腰背痛、项痛、头痛。一般针2~3寸;可灸。
-
陵后
陵后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后缘下方凹陷处。主治胸胁痛、腓神经痛、膝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或瘫痪等。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陵后
-
腰丰
腰丰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穴位小词典》。位于腰部,第三腰椎棘突下缘,左右旁开各0.5寸。左右计2穴,主治结核性脑膜炎后遗下肢瘫痪症。一般直刺0.5~1.0寸。
-
腿缝穴
腿缝穴为经外奇穴名。见《删繁刺灸诸穴集要》。位于大腿缝(腹股沟)有脉处。主治下肢拘挛、肾气不足、背腰疼痛等。刺0.3~0.5寸,避开动脉。
-
新伏兔
新伏兔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大腿伸侧,髌骨中线上7寸,与髂前上棘与髌底连线相交之点外开5分处。左右计2穴。主治膝关节炎、下肢瘫痪、关节痛。一般直刺1.5~2.0寸;可灸。
-
箕下
箕下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大腿胫侧,直对股骨内上髁,胭窝横纹上6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下肢瘫痪,抬腿无力等。一般直刺1~3寸;可灸。
-
髂后上棘穴
髂后上棘穴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骶部,髂后上棘之高点处。左右计2穴。主治下肢瘫痪。一般斜刺0.5~1.0寸。
-
八溪
八溪即上肢的肘关节、腕关节,下肢的膝关节、踝关节,左右共八处,故称八溪。溪,肉之小会。《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此四支(肢)八溪之朝夕也。”
-
全身振动
全身振动(whole-bodyvibration)是指人体足部或臀部接触并通过下肢或躯干传导到全身的振动。
-
小腿
小腿指下肢膝以下至踝部分。
-
缠缚疗法
缠缚疗法为治法。指用宽绷带缠缚下肢,以治疗臁疮、青筋腿等病证的方法。是一种特殊疗法。
-
青筋腿
青筋腿(varicoseveinofleg)是指以下肢内侧于站立时出现青筋隆起如蚯蚓状为主要表现的脉管疾病。
-
水性流下
水性流下为病因病理学名词。系借用五行学说中关于水往下流的自然现象,比喻水湿邪气所致病变有向下趋势的特点。如腹泻、下肢倦怠和浮肿等。
-
八谿
八谿为人体部位名,即上肢的肘关节、腕关节,下肢的膝关节、踝关节,左右共八处,故称八谿(xī溪)。谿同溪。《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此四支(肢)八谿之朝夕也。”
-
内承扶
内承扶为经外奇穴名。即阴亢穴。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臀下皱襞中点,向内侧平开1.5寸处。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瘫痪。
-
脑通片
药品说明书:别名:麦角溴烟酯,脑通片外文名:Nicergoline适应症:用于脑血管疾病及下肢闭塞性动脉内膜炎等,不良反应较少。用量用法:口服:1次5mg,1日3次。肌注或静注:1次2.5~规格:片剂:每片5mg。注射液:2.5mg(1ml)。
-
四强
四强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大腿伸侧正中线,髌骨中线上5.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瘫痪,膝关节炎等。一般直刺1~2寸;可灸。
-
生边
生边为经外奇穴名,出《红医针疗法》。位于腰部,肩胛骨脊柱缘线向下与髂骨嵴上缘相交处。左右计2穴。主治腰痛、偏瘫、髋关节炎、下肢麻痹等。一般直刺1~2寸。
-
外踝上
外踝上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小腿远端腓侧,外踝高点直上,外踝上缘上2.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脚气、偏瘫、下肢神经痛。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
-
立起点
立起点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骶部,髂后上棘下1.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下肢瘫痪。一般直刺0.5~1.0寸。
-
闪电
闪电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手册》。位于臀部,尾骨尖旁开6寸。左右计2穴。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一般直刺2~3寸。
-
经络与淋巴相关说
经络与淋巴相关说是经络实质假说之一。这一假说是在有人用碳素墨水注入上、下肢一定穴位以追踪淋巴管的走向,发现与肺经、足三阴经有较高的符合率,故以为经络与淋巴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