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枕骨
2.经穴别名。头窍阴穴主治头部、五官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痛,耳鸣,耳聋,喉痹,口干,口苦,头项痛,耳痛,颈项强痛,现代又多用头窍阴穴治疗神经性耳聋,耳源性眩晕,三叉神经痛,脑膜炎,四肢痉挛抽搐,喉炎,神经性耳鸣,甲状腺肿,脑血管病,胸痛,支气管炎等。皮肤由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双重分布。
-
不用内固定法枕~C3融合术
手术名称:不用内固定法枕~C3融合术分类:小儿外科/脊柱骨折的手术/颈椎损伤的手术ICD编码:81.01相关解剖:不用内固定法枕~C3融合术用于颈椎损伤的手术治疗。而且儿童颈椎骨折常合并脊髓损伤,但其预后要比成人好。此方法的优点是为植骨块提供了来自翻转骨膜瓣的成骨的生发层,加快了植骨块的融合速度。
-
枕颈钢板固定融合
手术名称:钢板固定法枕颈融合术别名:枕颈钢板固定融合;2关节之创伤性关节炎所致慢性疼痛,需二期融合者。手术步骤:1.显露后正中切口,显露枕骨基底至颈4椎板。然后用两枚直径为3.5mm、长度为10mm的皮质骨螺钉,将钢板固定于枕骨上(图3.26.5.7-3)。4.用自攻空心螺钉顺克氏针穿入,将钢板固定于颈2侧块和颈3椎体中。
-
钢板螺钉内固定枕颈融合术
手术名称:钢板固定法枕颈融合术别名:枕颈钢板固定融合;2关节之创伤性关节炎所致慢性疼痛,需二期融合者。手术步骤:1.显露后正中切口,显露枕骨基底至颈4椎板。然后用两枚直径为3.5mm、长度为10mm的皮质骨螺钉,将钢板固定于枕骨上(图3.26.5.7-3)。4.用自攻空心螺钉顺克氏针穿入,将钢板固定于颈2侧块和颈3椎体中。
-
钢板固定法枕颈融合术
手术名称:钢板固定法枕颈融合术别名:枕颈钢板固定融合;2关节之创伤性关节炎所致慢性疼痛,需二期融合者。手术步骤:1.显露后正中切口,显露枕骨基底至颈4椎板。然后用两枚直径为3.5mm、长度为10mm的皮质骨螺钉,将钢板固定于枕骨上(图3.26.5.7-3)。4.用自攻空心螺钉顺克氏针穿入,将钢板固定于颈2侧块和颈3椎体中。
-
内听道——汤氏位(Towne′s位)检查技术
操作名称:内听道——汤氏位(Towne′s位)检查技术适应证:内听道——汤氏位(Towne′s位)检查技术适用于:1.枕骨和颞骨岩部的病变。禁忌证:无明确禁忌证。准备:向患者说明检查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充分取得患者的合作。2.头正中矢状面垂直床面并与暗盒中线重合。5.采用滤线器或滤线栅摄影。
-
小脑延髓池穿刺
操作名称:小脑延髓池穿刺适应证:小脑延髓池穿刺适用于:1.脑脊液通道有堵塞时,小脑延髓池穿刺测压,穿刺液送检做常规及生化定量检查,可以准确地反映颅内病变情况,并可与腰椎穿刺液进行比较。禁忌证:1.颅内肿瘤、颅脊型枕骨大孔区肿瘤及疑有枕骨大孔疝。2.枕骨大孔区先天畸形,或小脑延髓池蛛网膜有粘连可能。
-
枕
2.枕骨的简称。耳穴名·枕:枕(zhěnAT3occiput)为耳穴名。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部。主治病症:耳穴·枕主治头痛、头晕、哮喘、癫痫、神经衰弱等。刺激方法: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等进行刺激。《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头横骨为枕。”
-
玉枕骨
玉枕骨即枕骨。枕骨为人体部位名。又名后山骨。即枕外隆凸。《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后山即头后枕骨也。其骨形状不同,或如品字,或如山字,或如川字,或圆尖,或月芽形,或偃月形,或鸡子形,皆属枕骨。”
-
聤耳散
《疡科遗编》卷下:聤耳散:处方:石首鱼枕骨2两(炙),胭脂1钱(炙),冰片3钱。功能主治:小儿聤耳流脓。摘录:《疡科遗编》卷下《外科全生集》卷四:方名:聤耳散组成:鲜鳇鱼脑中枕骨(煅)。主治:耳内有脓作痛。用法用量:用时拭干脓水,取少许吹入耳内。制备方法:上研末,每两加冰片1钱,研匀。
-
后枕骨
后枕骨为骨名。又名枕骨、后山骨、玉枕骨。即枕外隆凸。《医宗金鉴》:“后山即头后枕骨也。其骨形状不同,或如品字,或如山字,或如川字,或圆尖,或月牙形,或偃月形,或鸡子形,皆属枕骨。”
-
后山骨
后山骨为骨名。又名枕骨、玉枕骨、后枕骨。即枕外隆凸。《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后山即头后枕骨也。其骨形状不同,或如品字,或如山字,或如川字,或圆尖,或月牙形,或偃月形,或鸡子形,皆属枕骨。”
-
颅骨X线摄影检查技术
操作名称:颅骨X线摄影检查技术适应证:颅骨X线摄影检查技术适用于:1.头颅先天性疾病。5.清除病人头部可造成影像伪影的饰物。(4)胶片上缘与头顶平齐,下缘抵下颌骨。4.颅颈交界部——侧位(1)本摄影位置一定要保持颈部持重下的体位。6.内听道——汤氏位(Towne′s位)若重点观察枕骨及枕骨大孔,中心线需倾斜45°。
-
胎方位
胎儿先露部的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称胎方位,简称胎位。顶先露以枕骨为指示点,额及面先露以前囱及颏、臀先露以骶骨、肩先露则以肩胛骨为指示点。每种胎先露有六种胎方位,横位则为四种。其他较少见的为枕左后、枕右后、枕左横及枕右横。横位有肩左前、肩右前、肩左后及肩右后四种方位。
-
脑缝
脑缝头部颅骨相互吻合之齿状缝线。脑缝线包括:顶骨与额骨吻合的缝线称冠状缝;顶骨与颞骨吻合的缝线叫顶颞缝;蝶骨与额骨吻合的缝线称蝶额线;枕骨与乳突吻合的缝线称枕乳突缝。
-
汤恩小孩
1924年,南非的汤恩石灰岩采石场的工人在爆破时炸出了一个小孩的不完整的头骨化石,保存有部分颅骨、面骨、下颌骨和完整的脑模(脑壳里的填充物依照脑壳内部的骨骼结构形成的与原来的脑子外形一致的化石),颌骨上保存了全部乳齿和正在萌出的第一恒臼齿。由此估计其在成年后也不过600毫升左右)和向前突出的上下颌骨;
-
南方古猿
达特(R.Dart)教授对化石进行了研究。纤细型又称非洲南猿,身高在1.2m左右,颅骨比较光滑,没有矢状突起,眉弓明显突出,面骨比较小。南方古猿的枕骨大孔位于头骨的腹面,脊柱弯曲,骨盆短而宽,踝骨处于人和典型的猿之间,这表明南方古猿的骨骼支架部分已经适于直立行走。这些缺环一旦被补上,人类起源之谜将进一步得到破解。
-
颅骨
除下颌骨和舌骨外,各骨之间都借缝或软骨相连,属不活动的连结。颅骨可分为脑颅骨和面颅骨,前者围成颅腔,后者构成眼眶、鼻腔和口腔的骨性支架,脑颅骨共有8块;面颅由15块骨组成:口腔上方,左右各有1块上颌骨,上内侧有1对鼻骨,后方有1对泪骨,外上方有1对高起的颧骨,后方接1对腭骨。
-
珠珀救苦散
《天花精言》卷六:方名:珠珀救苦散组成:石首鱼枕骨1钱(未经盐渍,鲜黄花鱼脑内白石2块,置水内煮1炷香,研为极细末),京剥牛黄5分,大珍珠5分(将珠下于豆腐内,将豆腐悬于净砂锅内,水煮1炷香,研为极细末),孩儿茶5分,黄柏末3分,大梅花冰片3分,真青黛5分,象皮5分(烧煅存性)、好硼砂3分,琥珀末5分。
-
燕窝疮
系指生于枕骨下发际处的疮疡。相当于颈项部多发性毛囊炎。《外科启玄》卷七:“脑后项窝有疮,名曰燕窝疮。”本病多由脾胃湿热郁于皮毛,复感风邪所致。治宜祛风胜湿,凉血清热。内服芩连平胃汤,外搽碧玉散。
-
池前
池前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颈后部,枕骨下际项部肌肉隆起外缘的凹陷前0.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耳聋。一般针斜向耳垂后方凹陷刺1~1.5寸。
-
头围
《中医药学名词》(2010):头围(headcircumference)是指小儿头部自双眉上最突出处,经过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新生儿约为34厘米,生后半年增加9厘米,后半年增加3厘米,第二年又增加2厘米,第三~《WS/T476—2015营养名词术语》:头围(headcircumference)是指右侧齐眉弓上缘经过枕骨粗隆最高点水平位置头部周长。
-
副神经
颅根的纤维为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自疑核,自迷走神经根下方出脑后与脊髓根同行,经颈静脉孔出颅,加入迷走神经,支配咽喉肌。脊髓根的纤维为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自脊髓颈部的副神经脊髓核,由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出脊髓,在椎管内上行,经枕骨大孔入颅腔,与颅根汇合一起出颅腔。
-
顼
顼(xū,音须),枕骨。
-
枕陷
枕陷病证名。出《幼科发挥》。即枕骨内陷。可由婴儿卧久所致。如兼囟陷,下凹成坑,则为禀赋不足,元气大亏的重证。参见囟陷条。
-
项
项为人体部位名。指头下肩上部位的后部,即自枕骨至第七颈椎间的部分。《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
头颅骨
概述:头颅骨为解剖结构名。顶骨:头颅骨指顶骨。头部覆盖脑实质的骨骼:头颅骨为头部覆盖脑实质的骨骼,由左右顶骨和部分额骨、枕骨构成。头颅骨指覆盖脑实质的骨骼。主要由左右顶骨和部分额、枕骨构成。
-
失枕手法
失枕手法为理筋手法。让患者正坐,医者立于背后,一手扶患者头顶,一手拇、中指点按天枢、风池、风府等穴,并顺诸穴部位自上而下按摩多次,再用拿、捏、提弹颈后部及肩背诸肌腱各数次。注意手法宜柔和,忌粗暴。
-
后囟
后囟(posteriorfontanel)为人体部位名。是指婴儿出生后顶骨与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形间隙,很小或闭合,至迟约于生后2~指婴儿的左右顶骨与颅盖诸骨接合不紧所形成的骨间隙。最易触摸到的是菱形的前囟,亦称额囟、囟门、囟骨,和三角形的后囟,亦称枕囟。囟应在小儿半岁至两岁内闭合,过迟或过早闭合均属病态。
-
布巾兜提法
布巾兜提法为伤科治疗手法。见《伤科汇纂》卷一。适用于颈椎半脱位的整复。令患者正坐于桌旁低凳上,头与桌面平,医者坐于桌上,双脚踏患者两肩,并用布巾下兜患者下颌及枕骨后部作结,交于左右耳部,并系于医者项部,双手上提,双脚下踏,借以徐徐拔伸使颈椎复原。
-
先天性喉下垂
疾病分类:耳鼻喉科疾病概述:胚胎第6周时,喉部位置较高,位于枕骨基底下,以后逐渐下降。若因发育异常,喉位置过低,则下降后气管第1环位于胸骨上缘平面,或喉部位于胸骨之后,形成先天性喉下垂。症状体征:患者仅有声音改变,发音低沉。诊断检查:颈部触诊:环状软骨位置甚低或位于胸骨后。
-
颅顶肌
颅顶肌阔而薄,左右各有一块枕额肌,它由两个肌腹和中间的帽状腱膜构成。后方的肌腹位于枕部皮下,称枕腹。帽状腱膜很坚韧,连于两肌腹,并于头皮紧密结合,而与深部的骨膜则隔以疏松的结缔组织。枕腹起自枕骨,额腹止于眉部皮肤。枕腹可向后牵拉帽状腱膜,额腹收缩时可提眉并使额部皮肤出现皱纹。
-
背部肌群
背部肌群是背部骨骼肌的总称,包括浅层的斜方肌、背阔肌和深层的骶棘肌。斜方肌位于项部和背上部,起于枕外隆凸、颈椎和胸椎棘突,止于锁骨外侧1/3段,肩峰和肩胛岗。如两侧同时收缩,可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呈挺胸姿势。骶棘肌位于棘突两侧,从骶骨的背面一直延伸到枕骨,是一块强大的伸脊柱的肌肉。
-
颅腔
颅腔是由头部的皮肤、肌肉和8块脑颅骨(额骨1、顶骨2、蝶骨1、枕骨1、筛骨1、颞骨2)围成的腔。颅腔内有脑。脑和椎管里的脊髓相连。脑和脊髓是指挥、调节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中枢。
-
延髓
延髓位于脑干的下部,其下界在平齐枕骨大孔处与脊髓相连。延髓腹面与脑桥之间有一横行的延髓脑桥沟。前正中裂两侧有纵行隆起的锥体,主要由大脑皮质发出下行的皮质脊髓束构成,在延髓和脊髓交界处,大部分纤维左右交叉,形成锥体交叉。锥体外侧的卵圆形隆起称为橄榄,内有下橄榄核。
-
蛛网膜
蛛网膜为半透明的膜,位于硬膜深面,脑蛛网膜和脊髓蛛网膜互相延续,蛛网膜和软膜之间腔隙称蛛网膜下腔,腔内充满脑脊液。蛛网膜下腔在某些部位比较宽大,形成蛛网膜下池,如位于小脑和延髓背面的小脑延髓池;临床也可经枕骨大孔作小脑延髓池穿刺。
-
哑穴
哑穴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医杂志》。颈前2穴,位于人迎与水突二穴连线中点,稍向外斜0.2寸,胸锁乳突肌前缘,深部有颈总动脉,触之脉搏应手;颈后2穴,位于风池穴之上0.4寸,枕骨下际,胸锁乳突肌终止部。主治先天性聋哑、后天性聋哑。一般颈前2穴,避开动脉,斜刺1.0~颈后2穴,直刺1.0~
-
青鱼枕
《*辞典》:青鱼枕: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QīnɡY Zhěn来源:为鲤科动物青鱼头中的枕骨。功能主治:①《食疗本草》:疗卒心痛,平水气,以水研服之。②《日华子本草》:用醋磨,治水气,血气心痛。⑧《开宝本草》:蒸取干,代琥珀用之,摩服主心腹痛。
-
鱼枕散
《青囊秘传》:方名:鱼枕散组成:江鱼枕骨(煅)1两,寸香1分。主治:耳津脓水。用法用量:吹之。制备方法:上为末。
-
粗壮猿人
粗壮猿人为1939年G.H.R.vonKoenigswald在爪哇中部梭罗河上游三吉兰(Sangiran)的更新世遗址发现的人类头骨化石,仅保存枕骨和上颌骨。现在被列于直立人(Homoerectus)中,而上述学名,可与PithecanthropusⅣ通用。
-
蜥形类
蜥形类亦称蜴形类。为与鱼形类及哺乳类相对之类型。为爬行类与鸟类之合称。枕骨之髁状突起为一个,颅骨与下颌间有方骨介于其间,踝关节为附骨间的关节。成年动物之排泄器为后肾,有共泄腔。卵为多黄卵、端黄卵,以坚固卵壳包裹而产于地上,进行盘状卵裂。为赫克斯列(T.H.Huxley)所创之术语。
-
椎动脉
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穿经第6---1颈椎横突孔,再经枕骨大孔进入颅后窝,至脑桥腹侧下缘,两侧椎动脉汇合成一条基底动脉,于脑桥腹面的基底沟内行向前上,在脑桥上缘处分为左右两条大脑后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