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脫

中醫學 中醫內科學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jué tuō

2 疾病科屬

內科

3 疾病概述

厥脫是由各種致病因素急劇影響,導致人體陰陽平衡失調、氣血逆亂、陽氣衰亡、陰血外脫的危重病證。臨牀以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表情淡漠或煩躁不安、脈細弱、血壓急劇下降爲主要特徵。臨牀上,西醫各種類型的休克,可參照厥脫辨證治療。

4 診斷要點

1、患者多有急起失血、失水,或創傷,或感受邪毒熾盛,或臟腑氣機失常、氣血壅滯,或藥物過敏反應等病史。

2、臨牀所見患者面色蒼白四肢厥冷,或高熱驟降,大汗淋漓,少尿或無尿,脈細弱等證候表現。

3、血壓下降。患者病前血壓正常者,收縮壓降至11kpa以下;原有高血壓者,收縮壓較前降低4kpa或較原有水平降壓20%。脈壓差小於2.8kpa.。

5 辨證分析

機體由於出血或劇烈吐瀉、發汗過甚,或劇烈創傷,或外感邪毒熾盛,或氣機失常、氣血壅滯,或過敏反應等劇烈的致病因作用下,陰陽氣血可驟然發生嚴重的平衡失調。大量失血或劇烈吐瀉,可導致傷津血脫傷津過甚,氣不化津,津不化氣,也可導致氣隨血(津)脫;氣脫陽微,陽微寒甚之極,可出現亡陽危重證候血脫津傷之極,導致陰液衰亡,也可出現亡陰的危重證候陰陽根本在於腎,陰陽平衡調濟在於心、腎,故厥脫的病變複雜,病變影響遍及五臟六腑,但關鍵所在還是心腎。厥脫總的治療原則爲救逆固脫。臨牀上應結合證候表現,區彆氣脫、血脫亡陽亡陰,分別遣方用藥予以救治。另外,氣脫血脫亡陰亡陽,關係密切,可以相互影響與轉化,治療時應當注意

6 辨證論治

氣脫

證見

驟然發生面色蒼白或青灰,四肢厥冷,汗多神疲氣促息微口淡不甚渴飲,小便色清量少。舌淡,脈細弱。

治法

方藥

1、主方:獨蔘湯張介賓景嶽全書》)處方:高麗蔘10~12克,加入150毫升,蓋嚴燉20~30分鐘,取汁慢慢呷服,渣再加水燉服2~3次。如無高麗蔘,可用紅參或吉林參等補氣固脫代替。若汗多難止者,加北芪45克、糯稻根20克、煅牡蠣30克,水煎服。

2、中成藥高麗蔘注射液,先以4~8毫升加50%葡萄糖液40毫升靜脈推注,後接10~20毫升加10%葡萄糖500毫升靜脈滴注。血脫

證見

治法

方藥

1、主方:獨蔘湯張介賓景嶽全書》)加味處方:吉林參10克,炙黃芪30克,阿膠15克(烊化)。煎水候稍冷,頻服。若黑便柏油樣者,加紫珠草18克、崗捻根20克、地捻20克。吐血咯血者,加童便50~100毫升(沖服)、仙鶴草25克。

2、中成藥高麗蔘注射液,以8毫升加50%葡萄糖液40毫升靜脈推注,後接生脈注射液20~30毫升加10%葡萄糖液500毫升靜脈滴注。亡陰

證見

治法

方藥

1、主方:生脈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加味處方西洋參15克,麥冬15克,五味子10克,枳實15克,生地黃30克。水煎服,每日2~3劑。若發熱、氣粗者,加石膏20克、西瓜翠衣25克、天花粉15克。

2、中成藥參麥注射液,8~10毫升加50%葡萄糖液40毫升靜脈推注,後接20~30毫升加10%葡萄糖液500毫升靜脈滴注。亡陽

證見

治法

方藥

1、主方:參附湯陳自明婦人良方》)加味處方紅參15克,熟附子12克,炮姜10克,大棗6枚,當歸12克,桂枝10克,細辛3克,通草8克。水煎服,每日2劑。若面紅、身熱者,屬陰陽俱亡者,加麥冬18克、五味子10克、生地黃30克、枳實15克。

2、中成藥參附註射液,先以6~8毫升加50%葡萄糖液40毫升靜脈推注,後接10~20毫升加10%葡萄糖液250~500毫升靜脈滴注。

3、單方驗方:抗寒厥脫方(廣州中醫學院一附院《中醫臨牀診療常規》)處方:高麗蔘15克,炮附子15克,黃精15克,枳實15克,炙甘草15克。水煎服。大汗淋漓,身涼肢冷,面色蒼白,神情淡漠,氣息微弱,回陽救逆固脫。口淡不渴。舌淡潤,脈微欲絕。大汗淋漓,煩燥不安,面色潮紅,口渴咽乾,尿少。舌益氣救陰固脫。紅幹,脈細數無力。多發於失血之後,面色蒼白頭暈眼花,汗出,煩躁,攝血固脫。心悸口乾品渴。舌淡而幹,脈細數或芤大。其他療法

1、鍼灸治療

(1)灸法:直接艾灸或懸灸氣海關元足三裏膻中,每穴4~5壯或20分鐘,適用於亡陽氣脫者。直接灸大敦穴3~5壯(或隱白穴1~3壯),適用於亡陰氣脫者。

(2)針法:取左耳腎上腺區配內關穴,持續電針;取人中中衝內關足三裏穴,針刺並用間歇刺激手法

2、中草藥壓制

(1)枳實注射液:先按每公斤體重每次0.3~0.5克,用5%葡萄糖鹽水10毫升稀釋,5~10分鐘靜脈推注完畢,每15~30分鐘推注1次;連續2次後,改爲每公斤體重0.5克,加入10%葡萄糖250毫升靜脈滴注,每分鐘30~40滴。

(2)複方洋金花注射液:每次2~4毫升,肌注或靜脈滴注,每日2~3次。厥脫病因複雜,病情危重,在積極救逆固脫的同時,必須加強對原發病的治療,必要時中西醫結合搶救治療。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