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血

食材 中藥材 中醫學 食療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jī xuè

2 註解

雞血通常被製成血豆腐,是最理想補血佳品之一。在日本和歐美許多國家的食品市場上出現的以動物血爲原料的香腸、點心等很受消費者的青睞。在國內,人們喜歡用血豆腐製作菜餚,稱之爲“液體肉”。

雞血俗稱“雞紅”。質細膩,有腥味,加工後凝固成塊狀,宜做熱菜。如:青蒜燒血豆腐。或用於制酸辣湯

3 雞血營養價值

雞血中含鐵量較高,而且以血紅素鐵的形式存在,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處於生長發育階段的兒童和孕婦、哺乳期婦女多喫些有動物血的菜餚,可以防治缺鐵性貧血。同時,由於動物血中含有微量元素鈷,故對其他貧血病如惡性貧血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雞血具有利腸通便作用,可清除腸腔的沉渣濁垢,對塵埃及金屬微粒等有害物質具有淨化作用,以避免積累性中毒。因此它是人體污物的“清道夫”。雞血含有凝血酶凝血酶能使血溶膠狀態纖維蛋白質迅速生成不溶性纖維蛋白,使血液凝固,因此有止血作用雞血還能爲人體提供優質蛋白質和多種微量元素,對營養不良腎臟疾患、心血管疾病和病後的調養都有益處。雞血補血養血之功。近年的研究表明,雞血支氣管炎、功能性子宮出血潰瘍病和慢性肝炎等有一定療效。

4 雞血適合的人羣

一般人都均可食用。

1. 貧血患者、老人、婦女和從事粉塵、紡織、環衛、採掘等工作的人尤其應該常喫。

2. 高膽固醇血癥、肝病高血壓冠心病患者應少食。

5 雞血食療功效

我國傳統醫學認爲

雞血:味辛、性平、鹹、無毒,入心、肝二經;

雞冠血:味甘、性溫、無毒,入肝、肺、腎三經。

主治祛風、活血、通絡、小兒驚風,口面歪斜,痿痹,折傷目赤流淚,癰疽瘡癬。

用法,內服:熱飲。外用:塗敷。

選方:

①治中風口面歪僻不正:雄雞血煎熱塗之,正則止。或新取者血,使塗之亦佳。塗緩處一邊爲良。(《聖濟總錄雞血塗方)

②治筋骨折傷:急取雄雞一隻刺血,量患人酒量,或一碗、或半碗和飲。(《青囊雜纂》)

③治發背癰疽:雄雞冠血滴疽上,血盡再換。(《保壽堂經驗方》)

④治對口毒瘡:熱雞血頻塗之,取散。(《坦仙皆效方》)

⑤治燥癬作癢:雄雞冠血頻頻塗之。(《範汪方》)

6 雞血的食用建議

1. 食用動物血無論燒、煮一定要氽透。

2. 烹調時應配有蔥、姜、辣椒等佐料用以去味,另外也不宜單獨烹飪。

7 《*辭典》:雞血

7.1 出處

《別錄》

7.2 拼音名

Jī Xuè

7.3 來源

爲雉科動物家雞的血。

7.4 化學成份

紅細胞數血紅蛋白含率,比牛、豬等低,雞血血紅蛋白10.3克/100毫升,而牛、豬等,都在13克/100毫升左右。雞的紅細胞每克幹物含維生素K8DamGlavind單位,血漿每克幹物含20D.G.單位。

7.5 性味

鹹,平。

①《別錄》:"平,無毒。"

②《綱目》:"鹹,平,無毒。"

③《醫林纂要》:"雞冠血:鹹,溫。"

④《本草再新》:"雞血:味辛,性熱,無毒雞冠血:味甘,性溫,無毒。"

7.6 歸經

本草再新》:"入心、肝二經。""雞冠血:入肝、肺、腎三經。"

7.7 功能主治

祛風、活血、通絡。治小兒驚風,口面歪斜,痿痹,折傷目赤流淚,癰疽瘡癬。

①《別錄》:"烏雄雞血:主踒折骨痛及痿痹。黑雌雞血:主中惡腹痛及踒折骨痛,乳難。烏雄雞冠血:主乳難。"

孟詵:"目淚出不止者,以三年烏雄雞冠血目睛上,日三度。"

③《本草拾遺》:"馬咬瘡及剝驢馬傷手,熱雞血及熱浸之。""雄雞脅血:塗白癜風,癧瘍風。"

④《痘疹正宗》:"雞冠血和酒服,發痘最佳。"

⑤《綱目》:"熱血服之,主小兒下血驚風,解丹毒安神定志。""烏雄雞冠血亦點暴赤目。丹雞者並療經絡風熱;塗頰治口歪不正;卒飲之治小兒卒驚客忤;塗諸瘡癬、蜈蚣蜘蛛毒,馬齧瘡,百蟲入耳。"

⑥《本草再新》:"治心血枯,肝火旺,利關節通經絡。""雞冠血理血分氣分,無血可生,血多可破;氣弱可補,氣逆可舒;補中益腎,利水通經。"

7.8 用法用量

內服:熱飲。外用:塗敷。

7.9 附方

①治中風口面歪僻不正:雄雞血煎熱塗之,正則止。或新取者血,使塗之亦佳。塗緩處一邊爲良。(《聖濟總錄雞血塗方

②治筋骨折傷:急取雄雞一隻刺血,量患人酒量,或一碗、或半碗和飲。(《青囊雜纂》)

③治發背癰疽:雄雞冠血滴疽上,血盡再換。(《保壽堂經驗方》)

④治對口毒瘡:熱雞血頻塗之,取散。(《坦仙皆效方》)

⑤治燥癬作癢:雄雞冠血頻頻塗之。(《範汪方》)

7.10 摘錄

《*辭典》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