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寄生蟲病是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地方病,也散發於發達國家。感染寄生蟲後,臨牀表現不一,有的患者並無症狀,但有的出現多種多樣的臨牀表現。寄生蟲性關節炎,臨牀上由於寄生蟲感染引起的骨與關節疾病較少見。迄今爲止,至少有20多種寄生蟲能直接或間接地損害人體骨與關節系統。它們或引起骨組織、關節和骨髓的病變,或妨礙骨骼的正常生長,或導致胎兒的骨骼畸形。
寄生蟲感染中,關節受累發生率很低。診斷主要依靠:①有疫區居住或旅行病史;②有寄生蟲侵入腸道或組織引起感染的臨牀表現;③急性或慢性發病,單關節或多關節關節炎;④對用抗細菌炎症治療無效;⑤根除寄生蟲後,關節症狀消除。
關節炎症可以由寄居於關節周圍肌肉內的寄生蟲直接引起,也可以由寄生蟲的代謝產物引起,還可以由於免疫反應引起。
寄生蟲性關節炎的過敏症狀有疼痛,腫塊,耳郭炎,眼炎以及骨關節病。臨牀分爲皮膚型,骨關節型,腫塊型和混合型。其中骨關節病變以單個關節,特別是手腕部和踝部等暴露部位的關節最常見,但恥骨聯合、肋骨等也可同時發病。主要表現爲疼痛,腫脹。
細粒棘球絛蟲骨棘球蚴病,脊椎、骶骨等處的囊腫可壓迫脊髓神經或馬尾,產生明顯的神經症狀和體徵,甚至截癱。晚期,可引起繼發性慢性化膿性骨髓炎。若累及關節,可造成病理性脫位。絲蟲感染可併發橡皮腫。繼發性細菌感染,反覆發作可導致骨膜炎或骨-骨膜炎。馬尾松毛蟲關節炎晚期有不同程度的關節功能障礙,關節畸形和強直。
細粒棘球蚴的預後主要取決於受累部位及病變的程度。骨盆及脊柱病變預後較差。馬尾松毛蟲的寄生蟲性關節炎治癒後很少復發,但有關節畸形或功能障礙者則很難完全恢復。
要徹底治療寄生蟲性關節炎患者,消滅傳染源,消滅中間宿主。疫區應該消滅儲存宿主。每年對農村的住房、畜舍、廁所的牆面進行滯留性噴灑殺滅。進行滅蚊。及時治療患者。在畜牧地區廣泛進行環境衛生宣傳,兒童期應有良好衛生習慣,避免接觸患病動物。
8 流行病學
廣泛侵犯骨骼系統的寄生蟲 ;細粒棘球絛蟲的幼蟲(棘球蚴)寄生於骨骼中,引起骨棘球蚴病,佔全部棘球蚴病的1%~2%。據統計不同骨骼的發病率如下:骨盆36%,脊柱29%,股骨17%,脛骨9%。感染斑氏絲蟲或馬來絲蟲引起絲蟲性骨關節病。泡球蚴和豬囊尾蚴侵犯骨組織,侵入上頜骨、椎骨,是可直接侵犯骨關節的寄生蟲.胃腸道原蟲(protozoa)感染和罕見的原蟲侵入關節周圍組織內,均可引起關節病變。藍伯賈第蟲(giardia lamblia)、隱孢子蟲(cryptosporidium)、鼠弓形蟲(toxoplasma gondii)感染可以引起關節炎。關節炎、關節痛疼和骨痛很少見於扁蠕蟲(platyhelminth)傳染中。但感染豬絛蟲(taenia solium)和包蟲囊(hydatid cyst)的病人中,可出現膝或多個關節的病變。線蟲(nema)和吸蟲(fluke)侵入機體也可以產生骨骼肌病狀、關節痛和關節炎。關節炎可發生於糞類圓線蟲(strongyloides stercoralis)感染的侵入期和腸道期,主要在下肢大關節發生類風溼樣變化。馬尾松毛蟲等的流行病學資料目前沒有相關內容描述。
9 寄生蟲性關節炎的病因
臨牀上由於寄生蟲感染引起的骨與關節疾病較少見。迄今爲止,至少有20多種寄生蟲能直接或間接地損害人體骨與關節系統。它們或引起骨組織、關節和骨髓的病變,或妨礙骨骼的正常生長,或導致胎兒的骨骼畸形。這些寄生蟲包括屬於蠕蟲的細粒棘球蚴、泡球蚴、豬囊尾蚴、衛氏並殖吸蟲、絲蟲、旋盤尾絲蟲、麥地那龍線蟲、旋毛蟲等;屬於原蟲的有利什曼原蟲、溶組織阿米巴、弓形蟲、瘧原蟲;屬於昆蟲的馬尾松毛蟲等。
11 寄生蟲性關節炎的臨牀表現
11.1 廣泛侵犯骨骼系統的寄生蟲細粒棘球蚴
11.1.1 (1)細粒棘球絛蟲的幼蟲(棘球蚴)
寄生於骨骼中,引起骨棘球蚴病,骨棘球蚴病常以無痛性腫脹爲特徵。病變進展極慢,常在兒童期感染,成年後出現症狀。一般臨牀上分爲4期:
①潛伏期:由於幼蟲在骨內生長緩慢,可長期無症狀,少數病例可有輕微疼痛。
②侷限期:隨着病情發展,可出現疼痛、麻木、跛行和肢體肌肉萎縮等症狀。
③擴展期:症狀較重,骨質被囊腫廣泛破壞,疼痛加劇。受累骨膨脹變粗,畸形。輕微外傷即可造成病理性骨折。脊椎、骶骨等處的囊腫可壓迫脊髓神經或馬尾,產生明顯的神經症狀和體徵,甚至截癱。
④晚期:體徵明顯,囊腫穿破骨皮質,侵入周圍軟組織,出現巨大包塊。可形成長期不愈的瘻管,流出膿液和包蟲碎屑。可引起繼發性慢性化膿性骨髓炎。若累及關節,可造成病理性脫位。
11.1.2 (2)絲蟲
人可因感染斑氏絲蟲或馬來絲蟲引起絲蟲性骨關節病。絲蟲感染引起淋巴管阻塞,出現橡皮腫。由於抵抗力降低,致使細菌易於侵入,引起局部組織的繼發性細菌感染,反覆發作可導致骨膜炎或骨-骨膜炎。此外,絲蟲乳糜性關節炎也較常見,關節內可見乳糜液,多見於膝關節。其次爲踝關節,小關節多不受累。常爲單側。一般呈良性過程,持續時間短,關節呈無痛性腫脹。有時呈急性發作,膝關節滲液,腫痛發熱,活動受限,體溫增高,1~2周可緩解,但反覆發作後可轉爲慢性關節炎。
11.1.3 (3)其他
泡球蚴和豬囊尾蚴也可侵犯骨組織,侵入上頜骨、椎骨等。泡球蚴稱之爲寄生蟲癌(parasitic cancer),更易侵犯長骨引起病理性骨折。治療以手術清除病骨和摘除囊尾蚴爲原則,同時服用吡喹酮和阿苯達唑。
11.2 侵犯骨關節的寄生蟲——馬尾松毛蟲
人因接觸松毛蟲的活體、屍體或蟲毛可引起以過敏反應爲主的骨關節病變。當人體接觸毛蟲時,蟲體內的病毒與皮膚接觸或直接進入體內,引起過敏反應,因其病理改變類似於類風溼性關節炎,推測該病的發病機理可能與變態反應有關。
寄生蟲性關節炎的過敏症狀有疼痛,腫塊,耳郭炎,眼炎以及骨關節病。臨牀分爲皮膚型,骨關節型,腫塊型和混合型。其中骨關節病變以單個關節,特別是手腕部和踝部等暴露部位的關節最常見,但恥骨聯合、肋骨等也可同時發病。主要表現爲疼痛,腫脹。
12 寄生蟲性關節炎的併發症
細粒棘球絛蟲骨棘球蚴病,脊椎、骶骨等處的囊腫可壓迫脊髓神經或馬尾,產生明顯的神經症狀和體徵,甚至截癱。晚期,可引起繼發性慢性化膿性骨髓炎。若累及關節,可造成病理性脫位。絲蟲感染可併發橡皮腫。繼發性細菌感染,反覆發作可導致骨膜炎或骨-骨膜炎。馬尾松毛蟲關節炎晚期有不同程度的關節功能障礙,關節畸形和強直。
13 實驗室檢查
13.1 細粒棘球蚴
包蟲皮內試驗(Casoni試驗)可以陽性。血清學試驗包括檢測病人血清中的特異抗體及包蟲的循環抗原。試驗方法有間接血凝試驗、乳膠凝集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等。外周血常規檢查可見嗜酸粒細胞增高。X線檢查可見程度不同的骨改變,包括骨質稀疏、骨質缺損、骨皮質變薄、骨擴張,輪廓不規則,可在椎旁形成繼發性包蟲囊腫,出現類似椎管內良性腫瘤的X線改變。晚期囊腫穿破骨皮質而侵入周圍軟組織,在軟組織內形成環狀或弧形囊腫鈣化影,並因繼發感染而形成慢性化膿性骨髓炎和竇道。病理檢查可以確診,手術探查也可證實。
13.2 絲蟲
14 輔助檢查
14.1 絲蟲
X線檢查可見侷限性骨膜增厚,可有骨膜炎改變,骨皮質增厚。侷限性骨-骨膜炎時,病變侵犯骨膜和骨質,骨膜新骨生成並有不同程度的骨皮質破壞。淋巴管造影可見淋巴管阻塞與曲張。
14.2 馬尾松毛蟲
X線表現可見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層次模糊,關節囊腫大,密度增高。骨質疏鬆。骨質破壞多呈骨端性。關節可有關節間隙狹窄、脫位或半脫位。偶爾嗜酸細胞增多,血沉增快。
15 寄生蟲性關節炎的診斷
15.1 細粒棘球蚴關節炎
根據流行病學、疫區接觸史、臨牀表現、X線檢查及其他輔助檢查,一般可以確定診斷。
15.2 絲蟲病性關節炎
絲蟲病性關節炎診斷通常依賴於血清學,或在外周循環或在皮膚(盤尾絲蟲)中檢出微絲蚴。
15.3 馬尾松毛蟲關節炎
16 鑑別診斷
16.1 細粒棘球蚴關節炎
由於骨棘球蚴病較少見,因此易漏診。需與骨鉅細胞瘤、纖維性囊性骨炎及軟骨肉瘤等鑑別。脊柱病變應與脊椎結核和椎管內良性腫瘤鑑別。
16.2 絲蟲病性關節炎
16.3 松毛蟲骨關節炎
17 寄生蟲性關節炎的治療
17.1 細粒棘球蚴的治療
治療原則爲徹底清除病骨,但可能性一般很小。常用方法有刮除植骨術,同時服用阿苯達唑。
17.2 絲蟲的治療
乙胺嗪(海羣生)爲首選藥。治療是口服乙胺嗪(Diethylcarbamazine,DEC),每天600mg,分2~3次服用,7天爲一療程,間隔幾天後再服3個療程。在盤尾絲蟲治療中,服用乙胺嗪可引起全身反應,主要由於成蟲和大量微絲蚴死亡引起的過敏反應,包括寒戰、高熱、頭痛、關節痛和大小關節關節炎,稱作Mazzotti反應,通常需要應用皮質激素類藥物治療。伊維菌素(Ivermectin)很少伴有這種反應,常被首選用於盤尾絲蟲病的治療,單次口服,100~200µg/kg體重。1年服用1~2次,是控制盤尾絲蟲病流行的有效措施。
惡絲蟲病(dirofilariasis)是由犬惡絲蟲(dirofilaria immitis)引起的一種自限性疾病,在人類很少見。此類屬動物感染的絲蟲病的幼蟲,一般在人體內不能發育成成蟲,但不能正常發育的幼蟲也可造成病變。在臨牀上常常表現爲呼吸道感染。偶爾病人也可以出現關節疼痛和下肢關節自限性關節炎。由於發病是自限性,無需特殊治療。
17.3 馬尾松毛蟲的治療
急性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抗過敏藥和消炎止痛劑,如氯苯那敏(撲爾敏)和阿司匹林等,關節應保持在功能位。慢性期合併明顯瘻管,竇道和骨病竈時可行竇道切除及病竈清除術。晚期關節畸形強直者可行關節成形或關節置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