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概述
腦脊液鼻漏是由於腦膜破裂,腦脊液自顱骨生理或病理的縫隙進入鼻竇或鼻腔,由鼻前孔或鼻咽部溢出的疾病,常伴發化膿性腦膜炎而危及生命。手術修補是有效的治療方法。手術前必須慎重地做漏出液的分析,確定是否爲腦脊液,並通過症狀、體徵及必要的影像或同位素等檢查,確定漏孔的位置。首先要排除腦脊液耳鼻漏,即腦脊液經中耳、咽鼓管流至鼻咽部和鼻腔。手術修補方法主要有經前額進路、經鼻外篩竇進路、經口-鼻-蝶竇入路和顱-鼻聯合進路等修補法,可根據不同情況選用。腦脊液鼻漏的處理原則是:①外傷後早期出現的腦脊液鼻漏暫不考慮手術修補,因不少病人可自行癒合;②病情重或有明顯的化膿性腦膜炎,應待病情緩解,腦膜炎被控制後再行手術;③有原發病,如腫瘤、腦膜-腦膨出等引起的腦脊液鼻漏,應在治療原發病之後或同時行鼻漏修補(圖9.4.13.2-0-1~9.4.13.2-0-3)。
9 手術步驟
2.切口 由鼻漏側眼眶內上緣、眉內端下方起抬,在鼻樑與內眥之間向下沿鼻頰溝做弧形切口,深達骨面。此切口比鼻外篩竇手術切口稍長,但短於鼻側切開,如必要可在鼻根做一橫切口(圖9.4.13.2-1)。
3.分離 用骨膜剝離器沿骨壁分離切口,顯露鼻骨,上頜骨額突、淚骨、額骨鼻突及篩骨紙樣板及梨狀孔上緣。
4.用上頜竇咬骨鉗經梨狀孔緣向上咬除鼻前外側骨壁,或用骨刀或平鑿鑿開鼻骨間縫、鼻頜縫及鼻額縫,將此範圍內骨板完整取出,手術後期將其復位,可避免局部畸形(圖9.4.13.2-2)。
5.擴大術野 用咬骨鉗或刮匙去除部分淚骨、切除筋骨紙樣板和篩竇氣房,向上顯露額竇底及顱底鼻側,尋找漏孔,如有清亮液體自額竇或顱底溢出,應查明其來源,找到漏孔部位。
6.修補漏孔 鼻漏在額竇者應開放額竇底,刮除竇腔黏膜,用闊筋膜和肌肉充填竇腔;在顱底者,應刮除漏孔及其周圍的黏膜,造成新鮮創面,將捶打過的肌肉和筋膜自漏孔漏入(圖9.4.13.2-3),其鼻側再覆蓋一塊筋膜,再將中鼻甲或鼻中隔後段轉位來支撐加固此筋膜(圖9.4.13.2-4)。有腦膜或腦膜-腦膨出者應予還納,不能還納者在其根部結紮切除,殘端還納至顱內再用肌肉和筋膜充填漏孔,其鼻側覆蓋筋膜,顱底骨壁缺損需要修補者,小的缺損可用鼻中隔後段骨片,大的缺損需用髂骨等修復。修復方法是先在漏孔處放入捶打過的肌肉和筋膜,再用骨板修復缺損,骨板應放置在顱底顱側(顱前窩底)並騎跨在缺損處(圖9.4.13.2-5),否則修復難以奏效。修復的骨板鼻側要用筋膜覆蓋。如鼻漏在蝶鞍區,先開放蝶竇前壁,清除竇腔黏膜,修補漏孔或用肌肉或脂肪將竇腔充填。
7.鼻腔填塞 漏孔修補後,在所植筋膜表面放一層可吸收的明膠海綿;再用碘仿紗條填壓,紗條的另一端自鼻前孔引出;鼻骨復位前也應在填塞的紗條上放一層可吸收的明膠海綿。將鼻骨復位,逐層縫合切口。
10 術中注意要點
1.移植物經過和覆蓋處的黏膜組織務必徹底清除,黏膜殘留將導致局部及顱內感染、移植物壞死和手術失敗。
2.分離硬腦膜時注意勿損傷矢狀竇,以免導致出血,如有損傷或採用硬腦膜內修補法時可將矢狀竇結紮。
3.顱底骨壁缺損需要用骨修補時,其修補的骨片不應直接暴露於鼻內,應用筋膜將其覆蓋,以免骨片感染和壞死。
4.鼻淚管一般無須切斷,如有損傷,可將離斷處近淚囊段的斷端剪開0.5cm,分別將兩半同鼻外側前部和後部縫合一針,使其開放,以免術後鼻淚管狹窄或阻塞。
11 術後處理
1.大劑量抗生素及磺胺類藥靜脈滴入,以控制和預防顱內感染。可用青黴素320萬U加入100ml生理鹽水中靜滴,每日2次,磺胺嘧嘧啶鈉2.0~3.0g加入100ml生理鹽水中靜滴,每日2~3次,對青黴素過敏者改用其他有效抗生素,5~7d後改口服直到抽完鼻腔紗條。
2.應用脫水劑 術後前3d可用20%甘露醇250ml,12h 1次,快速靜滴。以後改成每日1次,持續4~5d,一方面可減輕病人頭痛症狀,因腦脊液漏病人顱壓常較低,一旦漏孔修補,腦壓相對增高,可能引起頭痛。另一方面有利於移植物與硬腦膜瘻孔癒合,使瘻孔修復。
3.用可的松類激素,如地塞米松5mg靜滴1或2次,可改善腦細胞水腫及全麻插管對喉部黏膜的機械刺激,減輕聲帶水腫。
4.霧化吸入,以減輕上呼吸道麻醉插管後的黏膜反應,術後最初數天應儘量臥牀休息,半臥位,防止咳嗽,便祕,以免增高顱壓,影響瘻孔癒合。
5.術後第2天更換敷料,鼻側切口塗煌綠乙醇後暴露,鼻腔填塞的碘仿紗條應在術後7~10d分次抽完;面部切口縫線可分別於術後5~7d內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