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口樞椎齒狀突切除術

神經外科手術 手術 顱腦先天性畸形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jīng kǒu shū zhuī chǐ zhuàng tū qiē chú shù

2 英文參考

transoral resection of the odontoid process of the axis

5 ICD編碼

77.6901

6 概述

顱底陷入大致可分兩型:寰枕型和斜坡齒狀突型。前者較多見,臨牀上主要表現爲小腦和顱神經功能障礙及感覺異常,部分病人有顱內壓增高錐體束徵較輕,常伴Arnold-Chiari畸形、硬膜外纖維環和脊髓空洞。對此型病人,多主張後路減壓。後者則常因齒狀突陷入顱內,壓迫延髓-頸髓腹側所致,多表現爲運動障礙。對此型顱底陷入行後路減壓,不僅很少有效,而且相當危險,惟有經口腔入路切除樞椎齒狀突(前路減壓)方能奏效(圖4.13.10-1)。

口腔切除齒狀突還常用於治療先天性或炎症寰樞椎脫位。與創傷寰樞椎脫位多可經顱骨牽引復位不同,自發性(包括先天性和炎症性)脫位,因在寰椎前弓與齒狀突間幾乎均有脂肪纖維結締組織嵌入顱骨牽引大多無效,只有切除壓迫延髓-頸髓前方的齒狀突,纔可能緩解病人的症狀

口腔入路處理顱底陷入及顱頸交界處其他病變,始於20世紀50年代,但由於擔心術中顯露困難,術後容易感染及其他一些技術問題,未能普遍推廣。近年來,由於手術器械和顯微外科技術等方面的發展,該入路已逐步爲人們所接受,不僅用於斜坡齒狀突型顱底陷入寰樞椎脫位,還用於齒狀突骨折、斜坡下段和枕骨大孔區腹側腫瘤、基底動脈下段和椎動脈-基底動脈交界處的動脈瘤等的手術治療(圖4.13.10-2,4.13.10-3)。

7 適應

經口樞椎齒狀突切除術適用於:

1.斜坡齒狀突型顱底陷入,自發性寰樞椎脫位顱骨牽引不能復位的創傷寰樞椎脫位,齒狀突骨折,病人有明顯症狀影像檢查證實延髓-頸髓前方受壓。

2.斜坡下段和枕骨大孔區腹側腫瘤(尤其位於硬膜外者),基底動脈下段或椎動脈-基底動脈交界處動脈瘤

8 禁忌症

1.口咽部有急性炎症

2.長期嚴重四肢癱瘓,已發生關節強直、肢體畸形,或呼吸極度困難者,手術應慎重。

9 術前準備

1.術前一週開始用1∶5000呋喃西林液漱口,0.25%氯黴素液滴鼻。術前3天全身用抗生素

2.對顱頸交界處不穩定者,選擇合適的固定支架,以備術後使用。若無此條件,可在術前1~2天預置牽引弓,術後做顱骨牽引。

10 麻醉體位

仰臥位,在局麻或全麻下做氣管切開經氣管切開維持全麻。

11 手術步驟

11.1 1.軟齶切開

用Davis或Whitehead牽開器擴開口腔,將舌壓向下方。下嚥部用抗生素紗條填塞。在顯微鏡下,沿中線切開軟齶,接近懸雍垂時,切口繞向一側。用縫線將切開的軟齶分別牽向兩側。

11.2 2.咽後壁切開

咽後壁切口主要有三種:“U”形、類弧形和直線形(圖4.13.10-4)。採用“U”形,顯露較好,但最後縫合時比較困難。除需作較廣泛的側方顯露者外,一般選用直線形切口。切開咽後壁粘膜、咽縮肌、咽頰筋膜、椎前肌肉和前縱韌帶後,向兩側遊離,顯露斜坡下端、寰椎前弓(二者可能融合)和樞椎椎體

11.3 3.寰椎前弓和齒狀突磨除

用高速微型電鑽逐步磨除寰椎前弓中段,寬1.5~2.0cm,切除前弓與齒狀突間的脂肪纖維結締組織,顯出齒狀突後,將其亦逐步磨去(圖4.13.10-5)。齒狀突後方的韌帶若明顯增厚或鈣化,應切除,直至顯出硬脊膜達到徹底減壓爲止。

對斜坡下段和枕骨大孔區腹側腫瘤,應根據腫瘤部位和大小,決定骨質磨除範圍。顯出腫瘤後,逐步切除之。對椎基底系統動脈瘤或硬膜內腫瘤,尚需切開硬膜,再處理動脈瘤腫瘤

11.4 4.縫合

嚴格止血,用抗生素鹽水反覆沖洗後,用5-0可吸收線先後縫合咽後壁粘膜下肌層和粘膜。插入鼻胃管。用3-0可吸收線縫合軟齶

12 中注意要點

12.1 1.顯露要充分

切開軟齶後,足以顯露上自斜坡下部下至頸2~3間隙的病變;如果僅爲處理頸2椎體水平的病變,甚至無需切開軟齶,將之縫吊一針向前牽開即可。雖則在中線兩側1.5~2cm處有舌下神經椎動脈耳咽管,但橫向3~4cm的顯露已足以處理該處病變。若僅爲顯露切除齒狀突,則橫向分離2.0~2.5cm即可。口腔入路術野較深,操作較難,但採用顯微外科技術,藉助於微型鑽等,可以達到前路減壓的目的。

12.2 2.保持顱頸交界處穩定

對顱頸交界處不穩定(如寰樞椎脫位)病人,術前應注意頭頸部制動(佩帶頸領或顱骨牽引);術中可在前路減壓同時取髂骨塊嵌入寰椎側塊和頸2椎體(或上關節突)前方磨成的骨槽內,行一期植骨融合(也可做二期後路植骨融合);術後用適當的支架或石膏背心,或顱骨牽引。

12.3 3.止血和縫合

軟齶和咽後壁的出血,可用棉片壓迫或弱電凝控制,不宜用強電凝,以免組織皺縮後給縫合帶來困難。縫合要輕柔穩準,咽部有慢性炎症粘膜脆弱者尤應注意,否則可造成組織撕裂,縫合愈加困難。

13 術後處理

1.術後經胃管鼻飼,並按氣管切開護理,一週後撤除胃管氣管切開導管。

2.術後一週內應特別注意口腔護理。

3.注意保持顱頸交界處穩定,同時避免發生褥瘡。多數病人需做二期後路植骨融合固定術。

14 併發症

14.1 1.感染

感染是不少學者擔心的問題,但國內一組手術近200例,無一感染。Pasztor 8例中亦無感染發生。其他學者的結果亦相仿。

14.2 2.腦脊液漏

磨除齒狀突時,應儘量避免損傷硬膜,只要硬膜完整,當無腦脊液漏之虞。但若硬膜破損,要分層嚴密縫合硬膜、咽後壁粘膜下肌層和粘膜,也多可避免。縫合硬膜困難時,可取筋膜、肌塊覆蓋其上,用生物膠粘合,再嚴密縫合咽後壁。局部用抗生素紗條填壓。術後取半坐位並做腰段脊髓蛛網膜下腔持續引流數天。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