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外臺祕要》卷十一引《近效方》:瞿麥湯
2.1 別名
2.2 處方
瞿麥穗 澤瀉 滑石各45克 防己23克 黃芩 大黃各7.5克 桑螵蛸(炒)40枚
2.3 製法
上七味,切。
2.4 功能主治
2.5 用法用量
每服9克,水1.8升,煮60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良久再服。
2.6 摘錄
《外臺祕要》卷十一引《近效方》
3 《直指》卷十六:瞿麥湯
3.1 別名
3.2 處方
爛滑石、赤芍藥、瞿麥穗、車前子(不炒)、赤茯苓、石韋(去毛)、桑白皮(炒)、阿膠(炒酥)、黃芩、生乾地黃(洗,焙)、甘草(炙)、白茅根各等分。
3.3 製法
上爲細末。
3.4 功能主治
3.5 用法用量
3.6 摘錄
《直指》卷十六
4 《聖濟總錄》卷四十三:瞿麥湯
4.1 處方
瞿麥穗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木通(銼)1兩,黃連(去須)半兩,甘草(炙,銼)半兩。
4.2 製法
上爲粗末。
4.3 功能主治
4.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竹葉10片,同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4.5 摘錄
《聖濟總錄》卷四十三
6 《普濟方》卷一四三:瞿麥湯
6.1 處方
瞿麥2兩,扁竹1兩,甘草1兩,車前子1兩,大黃2兩,梔子5錢,木通5錢,滑石5錢。
6.2 功能主治
下其蓄毒,排其膿血。主傷寒下痢,赤白膿血,下重,或不能便,或小便少,當逐邪則愈,以腸痹故也。
6.3 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取2升,去滓,溫服5合,未愈再服。
6.4 摘錄
《普濟方》卷一四三
7 《外臺》卷二引《古今錄驗》:瞿麥湯
7.1 處方
瞿麥3兩,甘草3兩,滑石4兩,葵子2合半,石韋3兩(去毛令盡)。
7.2 製法
上切。
7.3 功能主治
7.4 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取2升半,分3服。
7.5 注意
7.6 摘錄
《外臺》卷二引《古今錄驗》
8 《聖濟總錄》卷一五九:瞿麥湯
8.1 處方
瞿麥(去梗)1兩半,牛膝(去苗,切,焙)1兩,榆白皮1兩(切細),桂(去粗皮)3分,木通(銼)3分。
8.2 製法
上爲粗末。
8.3 功能主治
8.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溫服。連3-5服,未下再服。
8.5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五九
9 《聖濟總錄》卷九十五:瞿麥湯
9.1 處方
瞿麥穗半兩,滑石半兩,木通(銼)半兩,海金沙1分,冬葵子1分。
9.2 製法
上爲粗末。
9.3 功能主治
小便不通。
9.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燈心20莖,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9.5 摘錄
《聖濟總錄》卷九十五
10 《聖濟總錄》卷九十八:瞿麥湯
10.1 處方
瞿麥穗1兩半,黃連(去須)1兩半,大黃(熬)1兩半,枳殼(去瓤,麩炒)1兩半,當歸(切,焙)1兩半,桔梗1兩半,牽牛子1兩半,大腹(銼)1兩半,木通(銼)1兩半,羌活(去蘆頭)1兩半,延胡索1兩半,射干1兩半,桂(去粗皮)半兩。
10.2 製法
上爲粗末。
10.3 功能主治
氣淋澀滯。
10.4 用法用量
每服4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7片,煎取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10.5 摘錄
《聖濟總錄》卷九十八
12 《聖濟總錄》卷一五九:瞿麥湯
12.1 處方
瞿麥穗1兩,消石1兩,黃連(去須)1兩,滑石1兩,甘草(炙)1兩,王不留行1兩1分,延胡索1兩1分,當歸(切,焙)1兩1分,大黃(銼,炒)1兩1分,生乾地黃(焙)1兩半,連皮大腹(銼)1兩半,鬼箭羽1兩半,射干1兩半,威靈仙(去土)1兩半,雷丸1兩半,檳榔(銼)1兩半,京三棱(煨,銼)1兩半,郁李仁(炒)1兩半,吳茱萸(湯洗,焙,炒)半兩,牽牛子(炒)2兩。
12.2 製法
上爲粗末。
12.3 功能主治
12.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5片,同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12.5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五九
13 《聖濟總錄》卷一五一
13.1 方名
13.2 組成
瞿麥穗1兩半,延胡索1兩半,京三棱(炮,銼)1兩半,當歸(切,焙)1兩,桂(去粗皮)1兩,白前1兩,大腹(銼碎)1兩,代赭1兩,紅蘭花(炒)1兩,桃仁10枚(去皮尖雙仁,炒,研),草豆蔻(去皮)3枚。
13.3 主治
婦人經候不調,氣攻心腹,妨脹迷悶。
13.4 用法用量
13.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入桃仁拌勻。
14 外臺卷十一引《近效方》
14.1 方名
14.2 別名
14.3 組成
瞿麥穗1兩半,澤瀉1兩半,滑石1兩半,防己3分,黃芩1分,大黃1分,桑螵蛸(炒)14枚。
14.4 主治
14.5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3升,煮取1升,去滓,空心溫服,良久再服。
14.6 製備方法
上切。
14.7 附註
16 《傷寒微旨論》卷下
16.1 方名
16.2 組成
瞿麥1兩,扁蓄1兩,豬苓1兩,黃芩1兩,茯苓1兩,木通半兩,滑石3兩,甘草3錢,通草1錢。
16.3 主治
16.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同煎至8分,去滓,放溫涼,時時服。
16.5 加減
若覺渴或發熱,加栝樓根1兩;若小便赤色,加黃芩半兩;若小便少,加車前子3分;若小便澀如淋,莖中痛者,加石韋半兩,冬葵子3分,續隨子半兩;若臍下悸動,加茯苓、桂枝各半兩,並依前法服。
16.6 製備方法
上爲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