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涼膈散

清熱瀉火 消腫散結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jiā wèi liáng gé sǎn

2 概述

加味涼膈散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七首。

3 傷寒溫疫條辨》卷四方之加味涼膈散

3.1 處方

殭蠶(酒炒)、連翹薄荷大黃芒硝(衝)各三錢,蟬蛻二十個、薑黃七分,黃連黃芩梔子各二錢,甘草一錢,竹葉十片[1]

白殭蠶(酒炒)3錢,蟬退(全)12枚,廣薑黃7分,黃連2錢,黃芩2錢,梔子2錢,連翹去心)3錢,薄荷3錢,大黃3錢,芒消3錢,甘草1錢,竹葉30片。

3.2 功能主治

傷寒溫疫條辨》卷四方之加味涼膈散功能清熱瀉火,散結消腫[1]。主治溫病大頭瘟瓜瓤瘟,危在旦夕者[1]

寒溫條辨》卷四方之加味涼膈散主治大頭、瓜瓤等溫病危在旦夕。溫證羊毛,火鬱於上,壯熱面赤,脣燥舌幹,煩燥譫言胸悶氣滯脈象數實。

3.3 用法用量

水煎,加蜜、酒冷服[1]

水煎去滓,衝芒消,入蜜、酒冷服

3.4 運用

胸中熱,加麥門冬心下痞,加枳實;嘔渴,加石膏小便赤數,加枳實厚朴[1]

若欲下之,量加消、黃;胸中熱,加麥冬心下痞,加枳實;嘔、渴,加石膏小便赤數,加滑石;滿,加枳實厚朴

3.5 各家論述

連翹、荷、竹,味薄而升浮,瀉火於上;芩、連、梔、姜,味苦而無氣,瀉火於中;大黃芒消味厚而鹹寒,瀉火於下;殭蠶、蟬退以清化之品,除疵疾之氣,以解溫毒;用甘草者,取其性緩而和中也;加蜜、酒者,取其引上而導下也。

3.6 摘錄

傷寒溫疫條辨》卷四方

4 濟陽綱目》卷二十三方之加味涼膈散

4.1 組成

大黃2兩,樸消2兩,甘草2兩,連翹4兩,梔子仁1兩,黃芩1兩,薄荷1兩,柴胡1兩,檳榔1兩。

4.2 製備方法

上銼。

4.3 功能主治

濟陽綱目》卷二十三方之加味涼膈散主治瘴瘧,迷悶狂妄,啞不能言。

4.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水煎服。

5 濟陽綱目》卷九十一方之加味涼膈散

5.1 處方

大黃3兩,樸消3兩,甘草3兩,連翹4兩,滑石4兩,梔子仁1兩,黃芩1兩,薄荷1兩,茯苓1兩。

5.2 製法

上藥爲末。

5.3 功能主治

濟陽綱目》卷九十一方之加味涼膈散主治淋閉

5.4 用法用量

每服1兩,加竹葉、蜜少許,水煎服。

5.5 摘錄

濟陽綱目》卷九十一

6 濟陽綱目》卷一○三方之加味涼膈散

6.1 組成

大黃(酒炒)2錢,黃芩(酒浸)2錢,防風2錢,荊芥2錢,羌活2錢,朴硝2錢,甘草2錢,連翹4錢,梔子仁1錢,薄荷1錢。

6.2 製備方法

上藥爲末。

6.3 功能主治

濟陽綱目》卷一○三方之加味涼膈散主治風熱壅盛,耳腫痛。

6.4 用法用量

竹葉水煎服。

7 痘科類編釋意》卷四方之加味涼膈散

7.1 處方

連翹5分,片芩5分,山梔仁(炒)5分,枳實(炒)5分,前胡5分,大黃(酒炒)1錢,薄荷2分,甘草2分。

7.2 功能主治

痘科類編釋意》卷四方之加味涼膈散主治小兒急驚風

7.3 用法用量

水1鍾,煎5分,3歲以下者,分2-3次服。服之微利1-2次,痰熱自退,若已通利,不必盡劑

7.4 摘錄

痘科類編釋意》卷四

8 《葉氏女科》卷二方之加味涼膈散

8.1 處方

黃芩1錢,連翹去心)1錢5分,山梔仁(炒)8分,薄荷8分,桔梗8分,竹葉10片,牛蒡子1錢,甘草5分。

8.2 功能主治

《葉氏女科》卷二方之加味涼膈散主治妊娠口痛,口舌無瘡,及咽喉腫痛

8.3 用法用量

水煎服。

8.4 摘錄

《葉氏女科》卷二

9 醫林繩墨大全》卷八方之加味涼膈散

9.1 組成

黃連荊芥石膏山梔連翹黃芩防風枳殼當歸、生地、甘草桔梗等分薄荷白芷

9.2 功能主治

醫林繩墨大全》卷八方之加味涼膈散主治實火熱積毒,二便閉塞,風痰上壅,將發喉痹胸膈不利,脈弦而數。

9.3 用法用量

細茶爲引,水煎服;或爲細末,調服亦可。

10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46.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