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景嶽全書》卷五十八引《百一選方》:胡蘆巴丸
2.1 處方
胡蘆巴(炒)500克 大巴戟(炒)川烏(炮,去皮)各180克 川楝子(炒)560克 茴香600克 吳茱萸(湯浸七次,炒)300克
2.2 製法
上藥研末,酒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2.3 功能主治
治小腸疝氣,偏墜陰腫,小腹有形如卵,上下來去,痛不可忍,或絞結繞臍,攻刺嘔吐者。
2.4 用法用量
每服15~20丸,空腹時用溫酒送下。
2.5 摘錄
《景嶽全書》卷五十八引《百一選方》
3 《杏苑》卷六:胡蘆巴丸
3.1 處方
胡蘆巴1兩6錢,茴香1兩2錢,巴戟6錢,吳茱萸1兩,川楝子肉1兩8錢。
3.2 製法
上爲末,酒煮麪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3.3 功能主治
3.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溫酒空心送下。
3.5 摘錄
《杏苑》卷六
4 方出《丹溪心法》卷四,名見《濟陽綱目》卷七十六:胡蘆巴丸
4.1 處方
茴香5錢,破故紙5錢,吳茱萸(鹽炒)5錢,胡蘆巴7錢,木香2錢半。
4.2 製法
上爲末,蘿蔔搗汁爲丸。
4.3 功能主治
腎氣疝。
4.4 用法用量
鹽湯送下。
4.5 摘錄
5 《直指》卷十八:胡蘆巴丸
5.1 處方
胡蘆巴(炒)4兩,川楝子(蒸,去皮核,焙)4兩,川烏(炮,去皮臍)1兩半,大巴戟(去心)1兩半,茴香(炒)3兩,吳茱萸(半酒半醋浸1宿,焙乾)2兩半,牽牛(炒,取末)2兩。
5.2 製法
上爲末,酒面稀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5.3 功能主治
5.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溫酒送下。
5.5 摘錄
《直指》卷十八
6 《楊氏家藏方》卷四:胡蘆巴丸
6.1 處方
胡蘆巴(浸1宿)4兩,破故紙4兩(炒香)。
6.2 製法
上爲細末,用大木瓜1個,切頂去瓤,填藥在內,滿爲度,複用頂蓋之,用竹籤簽定,蒸熟取出,爛研,同前末填盡藥末搜和爲丸,如梧桐子大。
6.3 功能主治
6.4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心、食前溫酒送下。
6.5 摘錄
《楊氏家藏方》卷四
7 《聖濟總錄》卷八十六:胡蘆巴丸
7.1 處方
胡蘆巴1兩,補骨脂(炒)1兩,肉蓯蓉(酒浸,微炒)1兩,巴戟天(去心)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白豆蔻(去皮)1兩,蓽茇1兩,茴香子(炒)1兩,丁香1兩,木香1兩,硫黃(別研)1兩,沉香(銼)1兩,蓬莪術(煨)1兩,桂(去粗皮)1兩,當歸(切,炒)1兩,桃仁(去皮尖雙仁,麩炒,別研)1兩,阿魏(面和作餅子,炙黃)1兩,肉豆蔻(去殼)6個,檳榔(銼)6個。
7.2 製法
7.3 功能主治
7.4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漸加至20丸,空心、食前鹽湯送下;小腸氣,炒生薑酒送下;婦人心痛,醋湯送下。
7.5 摘錄
《聖濟總錄》卷八十六
8 《聖濟總錄》卷五十二:胡蘆巴丸
8.1 處方
8.2 製法
上爲末,酒煮麪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8.3 功能主治
腎臟虛冷,腹脅脹滿。
8.4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鹽湯送下。
8.5 摘錄
《聖濟總錄》卷五十二
9 《聖濟總錄》卷五十一:胡蘆巴丸
9.1 處方
胡蘆巴(微炒)2兩,巴戟天(紫者,去心,炒)2兩,肉蓯蓉(酒浸,切,焙)2兩,楝實(去皮,醋浸1宿,焙)1兩,桂(去粗皮)1兩,補骨脂(炒)1兩,蛇牀子(酒浸1宿,焙)1兩,牛膝(酒浸1宿,切,焙)1兩,蓬莪術(醋浸1宿,煨,銼)3分,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半,茴香子(炒)1兩半。
9.2 製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小豆大。
9.3 功能主治
9.4 用法用量
常服20丸,空心炒鹽生薑湯送下;酒下亦得。
9.5 摘錄
《聖濟總錄》卷五十一
10 《聖濟總錄》卷一八七:胡蘆巴丸
10.1 處方
胡蘆巴1兩,巴戟天(去心)1兩,天麻1兩,桂(去粗皮)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硇砂(研)1兩,茴香子(炒)1兩,楮實(炮,去核)1兩,沒藥(研)1兩,天雄(炮裂,去皮臍)1兩,陳橘皮(去白,切,焙)1兩,益智(炒)1兩,京三棱(炮)1兩,木香半兩。
10.2 製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10.3 功能主治
補益。主諸虛。
10.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日午、臨臥溫酒送下。
10.5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八七
11 《聖濟總錄》卷九十四:胡蘆巴丸
11.1 處方
胡蘆巴1兩,補骨脂(炒)1兩,白豆蔻(去皮)1兩,萆薢1兩,青橘皮(去白,焙)1兩,茴香子(炒)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肉蓯蓉(酒浸,切,焙)1兩,牛膝(酒浸,切,焙)1兩,桂(去粗皮)1兩,防風(去叉)1兩,菟絲子(酒浸,搗)1兩。
11.2 製法
上爲細末,酒煮麪糊爲丸,如綠豆大。
11.3 功能主治
11.4 用法用量
11.5 摘錄
《聖濟總錄》卷九十四
12 《局方》卷八(續添造局經驗祕方)
12.1 方名
12.2 組成
胡蘆巴(炒)1斤,吳茱萸(湯洗10次,炒)10兩,川楝子(炒)1斤2兩,大巴戟(去心,炒)6兩,川烏(炮,去皮臍)6兩,茴香(淘去土,炒)12兩。
12.3 主治
大人、小兒小腸氣,蟠腸氣,奔豚氣,疝氣,偏墜陰腫,小腹有形如卵,上下來去,痛不可忍,或絞結繞臍攻刺,嘔惡悶亂。
12.4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空心用溫酒吞下;小兒5丸,茴香湯下。
12.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酒煮麪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13 《普濟方》卷二四七引《鮑氏方》
13.1 方名
13.2 組成
13.3 主治
大人、小兒小腸氣、盤腸氣,偏墜陰腫,小腸有形如卵,上下痛不可忍,或絞結繞臍,嘔吐悶亂。
13.4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空心酒鹽湯送下。
13.5 製備方法
上同炒爲末,酒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14 《普濟方》卷二一七引《瑞竹堂方》
14.1 方名
14.2 組成
附子(炮,去皮臍)2兩,川烏(炮,去黑皮)2兩,沉香2兩,酸棗仁2兩,當歸(去蘆)2兩,川芎2兩,柏子仁(去殼)2兩,胡蘆巴2兩,巴戟2兩,破故紙(微炒)2兩,龍骨2兩,牡蠣(煨)2兩,天雄(炮)2兩,赤石脂2兩,鹿茸(酥炙)2兩,茴香2兩,澤瀉半兩,生硫黃1兩半(用明者佳)。
14.3 功效
14.4 主治
虛損。
14.5 用法用量
14.6 製備方法
上爲末。酒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15 《楊氏家藏方》卷九
15.1 方名
15.2 組成
胡蘆巴、破故紙(炒)、川楝子(去核,炒)、茴香(炒)、川椒(取紅)、青鹽(別研)、山藥、青橘皮(去白)、陳橘皮(去白)、附子(炮,去皮臍)各等分。
15.3 主治
下焦陽憊,臍腹冷痛,小便白濁,肌膚消瘦,飲食減少,及膀胱疝氣。
15.4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心、食前溫酒送下。
15.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酒煮麪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16 《聖濟總錄》卷一八五
16.1 方名
16.2 組成
胡蘆巴半兩,茴香子(炒香)3兩,王瓜1兩,巴戟天1兩,蒼朮(麩炒黃,颳去皮)3兩。
16.3 功效
16.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食前溫酒或鹽湯送下。
16.5 製備方法
17 《聖濟總錄》卷七十三
17.1 方名
17.2 組成
胡蘆巴1錢,補骨脂1錢,木香1分,茴香子(炒)1分,楝實(炒)半兩,硇砂(研)1錢,銅綠(研)1錢,五靈脂(研)1分,膩粉(研)1分,巴豆3錢(去皮心膜,不出油,研),草烏頭半兩(用麩和巴豆同炒黑色)。
17.3 主治
寒癖留滯不消。
17.4 用法用量
每服3-5丸,空心炒鹽酒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