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澇災區

消毒滅菌 疾病預防控制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hóng lào zāi qū

2 英文參考

flood and waterlogged area[WS/T 700—2020 洪澇災區預防性消毒技術規範]

3 定義

洪澇災區(flood and waterlogged area)是指因洪澇災害影響造成原有衛生狀況遭受破壞而需開展衛生清潔消毒處理的總體區域[1]

4 洪澇災區預防性消毒的處理原則

[1]

1 應根據傳染病預防的需要,有針對性地及時開展清潔衛生與預防性消毒工作,以消除洪澇災害對人類健康的不良影響。

2 根據災情及當地傳染病發生風險制定防疫消毒方案,以病原體可能污染的範圍爲依據確定消毒範圍和對象。

3 消毒工作應在消毒專業人員指導下由有關單位和人員進行,儘可能選擇消毒效果可靠、簡便易行、對人畜安全、對環境沒有嚴重污染消毒方法。工作人員要了解各種消毒劑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項,正確實施消毒措施。從事現場清污消毒人員應注意個人防護,進行現場消毒時應阻止無關人員進入消毒區。

4 一般情況下,外環境清污爲主,重點區域清污後再行消毒處理。清污所產生的大量垃圾應及時清運,嚴禁傾倒河中。一般不必對無消毒指徵的災區外環境、交通道路、路面、交通工具、帳篷等進行噴灑消毒,防止過度消毒現象的發生

5 加強重點區域消毒工作, 災民安置點、醫院、學校、幼兒園、集貿市場等與人們生活工作密切相關的場所是環境衛生工作與消毒工作的重點區域。重點場所室內環境和物體表面清污消毒,空氣以通風爲主,人員密集場所室內環境和物體表面可定消毒。對受淹水源、廁所、牲畜養殖場所等也應全面進行消毒

6 保護水源注意飲水安全, 做好受災地區飲用水消毒與水質監測工作;做好餐(飲)具、瓜果、蔬菜消毒清洗保潔工作。

7 及時清理動物屍體,做好無害化處理。

8 及時清除和處理日常生活垃圾、糞便。對設置的臨時廁所、垃圾堆集點,應有專人負責,做好糞便、垃圾的消毒、清運等衛生管理,必要時用衛生殺蟲劑殺蟲控制蒼蠅孳生。

9 加強災區腹瀉發熱症狀監測,如發現疫情應及時做好疫點消毒工作。疫點消毒按照 GB 27953、GB 19193 相關要求進行。

10 必要時應對災民集中安置點、集中供水等消毒重點區域開展消毒效果檢測與評價,由具備檢驗檢測資質的實驗室相關人員進行。

11 待災後恢復常態或通過預防性消毒確定消除健康影響方可終止預防性消毒工作。

5 類消毒對象消毒方法

[1]

5.1 環境

1 對室內外進行徹底的環境清污,改善環境衛生。對遭受災害的室內外環境進行徹底的衛生處理,做到先清理、後消毒、再回遷,儘可能消除導致疫病發生的各種隱患。

2 居家、街道、社區、安置點等場所物體表面、牆壁、地面可採用有效氯 500 mg/L 含氯消毒劑,或 200 mg/L 二氧化氯,或 1000 mg/L 過氧乙酸進行噴灑、擦拭消毒作用 30 min;如選用其它消毒劑可參照 GB 27952 進行。臨時安置點啓用期間每天定期消毒 1~2 次;在無疫情情況下,不必對室內空氣進行消毒劑噴霧消毒,應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以自然通風爲主,通風不良的場所可採用機械通風

5.2 飲用水

1 集中式供水,未被破壞的自來水廠,按照 GB 5749 執行,並加強水源水和末梢水的監測。在洪澇災害期間,水廠應根據水源水水質變化情況,及時使用或加大混凝劑和消毒劑的使用量,保證出水水質符合 GB 5749 的要求。

2 集中供水點有條件的首選淨水消毒設備進行生活飲用水消毒,對臨時集中供水設施、設備,應添加飲用水消毒劑。使用含氯消毒劑處理時,作用 30 min 後,出水口餘氯量不低於 0.3 mg/L,使用二氧化氯處理時,出水口餘氯不低於 0.1 mg/L。

3 使用槽車(如消防車、綠化工程用水車、灑水車等)臨時供水的,應灌裝符合 GB 5749 要求的水,槽車在每天使用前應進行清洗消毒

4 分散式供水,如直接從江、河、渠、溪、塘、井、湧泉水源取用水者,可根據水源水狀況,採用含氯消毒劑消毒,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參閱消毒劑使用說明書,控制消毒劑用量和接觸時間。具體消毒方法見附錄 A。被洪水污染的水井應立即停止供水,待水退後經徹底清洗消毒恢復災前狀況後方可恢復供水。

5 煮沸是簡單有效的消毒方式,在有燃料的地方可採用。煮沸消毒的同時可殺滅寄生蟲卵,所有飲用水宜煮沸後飲用。

5.2.1 飲用水水源的選擇

1 洪澇災害發生後應迅速對原有水源衛生狀況進行評估,對於被淹沒了的水井或供水構築物應停止供水,待水退後經徹底清洗消毒後方可繼續供水。

2 集中式供水水源地受到破壞或污染嚴重時,應選擇新的水源地,建立新的取水點。水源的選擇和衛生防護應依據《生活飲用水集中式供水單位衛生規範》要求進行。

3 如採用打機井或手壓井措施供水,所選打井點應保持清潔衛生,附近 30 m 內沒有廁所、畜圈、垃圾及廢水排出口,應避免在低窪地或有污染源的地方打井。

5.2.2 飲用水的處理與消毒

5.2.2.1 缸(桶)水消毒處理

自然災害發生後,若取回的水較清澈,可直接消毒處理後使用。若很混濁,可經自然澄清或用明礬混凝沉澱後再進行消毒。常用的消毒劑漂白精片或泡騰片。按有效氯 4 mg/L~8 mg/L 投藥,先將漂粉精片或泡騰片壓碎放入碗中,加水攪拌至溶解然後取該上清液倒入缸(桶)中,不斷攪動使之與水混合均勻,蓋上缸(桶)蓋,30 min 後測餘氯 0.3 mg/L~0.5 mg/L 即可。若餘氯達不到,則應增加消毒劑量,缸(桶)應經常清洗

5.2.2.2 手壓井的消毒

手壓井一般只經過消毒處理,水質即可達到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基本要求。消毒方法同 A.2.1。

5.2.2.3 大口井的消毒
5.2.2.3.1 直接投加法

消毒劑前先測量井水量再計算投藥劑量,以漂白粉消毒圓形水井爲例,可按式 A.1 計算:

公式.png

式中:

X-----漂白粉投加量,單位爲克(g);

h-----井水深度,單位爲米(m);

r-----圓形水井半徑,單位爲米(m);

c-----加氯量,單位爲毫克/升(mg/L);

p-----漂白粉有效氯含量,單位以%表示(%)。

加氯量是井水需氯量與餘氯之和,可根據井水水質,一般清潔井水的加氯量爲 2 mg/L,水質較渾濁時增加到 3 mg/L~5 mg/L,以保證井水餘氯在加氯 30 min 後在 0.7 mg/L 左右,有條件的地區可進行水細菌檢驗

投加的方法是根據所需投藥量,放入容器中,加水調成濃溶液,澄清後將上清液倒入水桶中,加水稀釋後倒入水井,用水桶將井水震盪數次,使之與水混勻,待 30 min 後即可使用。井水的投藥消毒至少每天 2 次,在早晨和傍晚集中取水時段前進行。

5.2.2.3.2 持續消毒

漂白粉或漂粉精片裝入開有若干個小孔(孔徑爲 0.2 cm~0.5 cm,小孔數可視水中餘氯量調整)的飲料瓶中(每瓶裝 250 g~300 g),用細繩將容器懸在井水中,同時系一空瓶,使藥瓶漂浮在水面下10 cm 處。利用取水時的震盪使瓶中的氯慢慢從小孔中放出,達到持續消毒的目的。一次加藥後可持續1 周左右。採用本法消毒,應有專人負責定期投加藥物,測定水中餘氯,餘氯量在 0.7 mg/L 左右。若水井較大,可同時放數個持續消毒瓶。

5.2.2.3.3 超量氯消毒

經水淹的水井需進行清淘、沖洗消毒。先將水井掏幹,清除淤泥,用清水沖洗井壁、井底,再掏盡污水。待水井自然滲水到正常水位後,進行超量氯消毒

方法是:先將井水掏幹(若井水中查出致病菌,應先消毒後再掏幹),清除井壁和井底的污物,用3%~5%漂白粉溶液(漂粉精減半)清洗後,待水井自然滲水到正常水位後,再按加氯量 10 mg/L~15 mg/L投加漂白粉(或漂粉精)即每 m3水加 40 g~60 g 漂白粉有效氯按 25%計),浸泡 12 h~24 h 後,抽盡井水,再待自然滲水到正常水位後,按 A.2.3.1 或 A.2.3.2 消毒,投入正常使用,必要時經細菌檢驗合格方可使用。

蓄水池(箱)的清洗消毒可參照此法。

5.2.3 使用一體化淨水設備

自然災害發生後,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使用一體化淨水設備對原水進行處理和消毒。可直接以溝塘水、河水等地表水和地下水爲水源,可有效去除膠體、懸浮物顆粒、溶解鹽類、有機物以及微生物等。

5.2.4 臨時應急供水的運送

1 瓶裝水運輸方便,水質安全,可用來解決應急飲水問題。

2 在道路交通情況允許的條件下,可利用水車送水,居民就近取水。用於送水的設備,無論是水車、消防車、灑水車、水箱或聚乙烯塑料水桶,在運水前,都應對盛水容器進行徹底的清洗消毒,用有效氯 400 mg/L 溶液沖洗作用 30 mim 後再用清水沖洗乾淨。待運水的餘氯含量應保持達 0.5 mg/L 以上,以確保運送水的衛生質量,防止運送的水受到二次污染

供水量可參考如下:臨時救援而設的門診和醫院每人每天 40 L~60 L,後勤供應處每人每天 20 L~30L,帳蓬等集中居住區每人每天 15 L~30 L,最低不應低於每人每天 3 L。

5.2.5 飲水水質檢驗

1 按 GB/T 5750 檢驗

2 水源檢驗項目:渾濁度、pH、色度、氨氮以及其他有關項目。

3 飲水檢驗項目:渾濁度、餘氯、總大腸菌羣、菌落總數、色度、臭味及其他有關項目。其中渾濁度和餘氯兩個項目每日每批處理水均測定。

5.3 生活用品

傢俱、衛生潔具、辦公用品等清污後,用有效氯 500 mg/L的含氯消毒劑沖洗、擦拭或浸泡作用30 min,或採用 200 mg/L二氧化氯、1000 mg/L過氧乙酸、1000 mg/L季銨鹽類消毒劑作消毒處理,消毒時間 15 min~30 min。消毒後再用清水擦拭乾淨。

5.4 餐(飲)具的消毒

餐(飲)具清洗後首選煮沸消毒,煮沸時間應在15 min以上。也可使用消毒劑進行浸泡消毒,如用有效氯250 mg/L~500 mg/L含氯消毒劑浸泡30 min,消毒劑浸泡後應以清潔沖洗乾淨。臨時避難所、臨時安置點公共使用的餐(飲)具每次使用前均應消毒並保潔。

5.5 瓜果蔬菜

新鮮的瓜果、蔬菜可用含氯消毒劑100 mg/L~200 mg/L或二氧化氯50 mg/L~100 mg/L作用20 min~30 min;或過氧乙酸 500 mg/L~1000 mg/L、或酸性氧化電位水沖洗 10 min;或 10 mg/L 臭氧作用10 min。消毒後均應再用清水沖洗乾淨。

5.6 手和皮膚

1 參與災後環境清污、動物屍體處理等工作後均應進行手消毒,可選用有效的手消毒劑碘伏搓擦兩手。

2 因長時間洪水浸泡造成皮膚紅腫、損傷者應及時就醫,也可用碘伏或其它皮膚消毒劑進行塗抹消毒

5.7 屍體

1 對環境理中清出的新鮮動物屍體應儘快深埋或火化,對已經發臭的動物屍體,可用有效氯5000 mg/L~10000 mg/L 含氯消毒劑或 2000 mg/L 二氧化氯消毒液噴灑屍體及周圍環境,去除臭味並消毒然後再深埋處理或火化。

2 屍體埋葬的場所應由當地政府指定,不得隨意亂埋。地點應選擇遠離水源及居民點的地方,選擇人口密集區的下風向。挖土坑深 2 m 以上,在坑底撒漂白粉或生石灰,把動物屍體投入坑內,再用幹漂白粉按 20 g/m2~40 g/m2撒蓋於屍體上,一層屍體一層漂白粉然後覆土掩埋壓實。

3 遇難者的屍體一般不會引起傳染病流行,或對公共衛生構成威脅,但對於已腐爛發臭的屍體,在裹屍袋內要適當噴灑漂白粉或其他消毒除臭劑。屍體用塑料屍袋包裹嚴密,不漏異味,不滲出腐敗液體,及時送往火化場處理。在移運和處理過程中應遵循既要防止傳播傳染病、又要防止污染環境的衛生原則。

4 屍體清理後需要對其場所進行消毒處理,可選用 1000 mg/L~2000 mg/L 有效氯消毒液噴灑,作用 30 min~60 min。

5 運送屍體的交通工具可採用 1000 mg/L~2000 mg/L 有效氯消毒液,或其他有效的消毒劑溶液噴灑,作用 30 min~60 min。如遇較大量體液污染的情況,應先採用 5000 mg/L~10000 mg/L 有效氯消毒劑去污染後再用前法處理。車輛、工具每次使用後消毒

5.8 垃圾、糞便

1 一般生活垃圾無需進行消毒處理,應做好衛生管理工作,日產日清。含有腐敗物品的垃圾噴灑含有效氯 5000 mg/L~10000 mg/L 消毒液,作用 60 min 後收集並進行無害化處理。

2 選擇合適地點挖建的簡易廁所,應建有圍欄和頂蓋,避免雨水漫溢糞便污染環境,廁所內可定時潑灑 20%漂白粉乳液以除臭並消毒。當糞便達便池容積 2/3 時,應及時使用漂白粉覆蓋,表面厚度達2cm,再加土覆蓋,另建廁所。

3 野外分散少量糞便,可按糞便量的 1:10 加入漂白粉作用 24 h 後再清除。

5.9

6 參考資料

  1. ^ [1] WS/T 700—2020, 洪澇災區預防性消毒技術規範[S].

大家還對以下內容感興趣: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