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redback chrismashush root and leaf[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中醫大辭典》·紅背葉
紅背葉爲中藥名,出自《廣州植物誌》,爲《南寧市藥物志》記載的一點紅之別名[1][2]。
3.1 別名
3.2 來源及產地
菊科植物一點紅Emilia sonchifolia (L.) DC.的全草[2]。分佈江西、福建、湖南、廣西、廣東、貴州、雲南等地[2]。
3.3 性味
苦,涼[2]。
3.4 功能主治
1.治咽喉腫痛、口腔潰瘍、目赤腫痛、溼熱瀉痢、熱淋、上呼吸道感染、肺炎[2]。煎服:15~30g[2]。
2.治乳癰、疔瘡、帶狀皰疹、溼疹、漆過敏、過敏性皮炎,鮮品搗敷並煎服[2]。
3.5 化學成分
本品含槲皮素、槲皮苷、芸香苷、山柰酚-3-半乳糖苷、熊果酸等,還含克氏千里光鹼、三十烷等[2]。
3.6 藥理作用
4 《全國中草藥彙編》·紅背葉
4.1 拼音名
Hónɡ Bèi Yè
4.2 別名
紅帽頂樹、紅背娘
4.3 來源
爲大戟科山麻桿屬植物紅背山麻桿Alchornea trewioides (Benth.) Muell.-Arg.,以根、葉入藥。根四季可採,夏秋採葉,曬乾。
4.4 性味
甘,涼。
4.5 功能主治
清熱利溼,散瘀止血。用於痢疾,小便不利,血尿,尿路結石,紅崩,白帶,腰腿痛,跌打腫痛;外用治外傷出血,蕁麻疹,溼疹。
4.6 用法用量
根0.5~1兩,葉3~5錢;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敷或煎水洗患處。
4.7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5 《中華本草》·紅背葉
5.1 出處
出自《廣西中草藥》。
5.2 拼音名
Hónɡ Bèi Yè
5.3 英文名
root or leaf of Redback christmashush
5.4 別名
紅背娘、紅帽頂、紅羅裙。
5.5 來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lchornea trewioises (Benth.)Muell.Arg.[Stipellaria trewioides Benth.]
採收和儲藏:春、夏季採葉,洗淨,鮮用或曬乾。全年均可採根,洗淨,曬乾。
5.6 原形態
紅背山麻桿 灌木或小喬木,幼枝被毛。葉互生;葉柄長達7cm,老時變爲紫紅色,越至上部的越短;葉片卵圓形或闊三角狀卵形或闊心形,長6-15cm,寬4-12cm,先端長漸尖,基部近平截或淺心形,邊緣有不規則的細鋸齒,上面近無毛,下面被柔毛;基出脈3條,基部有紅色腺體和2枚線狀附屬體。雄花序腋生,總狀,苞片披針形,腋內有花4-8朵聚生,萼片2-3,雄蕊8;雌花序頂生,花密集,萼片6-8,子房卵形,花柱3。蒴果球形,被灰白色毛。直徑約8-10mm。花、果期3-6月。
5.7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路旁灌叢或林下。
5.8 化學成份
根中含大量生物鹼和酚性物質。葉含黃酮甙、酚類、氨基酸、有機酸和糖類。
5.9 藥理作用
1.止咳、祛痰作用:小鼠口服根煎劑175g/kg有明顯的止咳作用(氨水噴霧致咳法),祛痰作用也很顯着(小鼠酚紅法)。
2.對平滑肌的作用:根煎劑並無舒張支氣管的作用(豚鼠離體肺灌流),但在離體家兔迴腸試驗表現有明顯的抗乙酰膽鹼作用。
3.抗菌作用:試管試驗只對金黃色與白色葡萄球菌有輕度抑制作用。
5.10 毒性
小鼠口服紅背葉煎劑350g/kg,表現活動減少,無死亡;口服400g/kg,4只中3只死亡。
5.11 性味
甘;涼
5.12 歸經
5.13 功能主治
清熱利溼;涼血解毒;殺蟲止癢。主痢疾;熱淋;石淋;血尿;崩漏;帶下;風疹;溼疹;疥癬;齲齒痛;褥瘡
5.14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葉搗敷或煎水洗。
5.15 各家論述
1.《廣西中草藥》:解毒,除溼,止血。治痢疾,尿路結石或炎症,血崩,白帶,風疹,疥瘡,腳癬,齲齒痛,外傷出血。
5.16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