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和解劑的定義
治療臟腑失和的和解劑:凡以和法爲指導,選擇適宜的藥物組成,具有和解少陽、調和肝脾、調和寒熱、表裏雙解等作用,用來治療傷寒邪在少陽、肝脾不調、寒熱錯雜以及表裏同病的方劑,統稱爲和解劑。
和解劑適用於邪在少陽,往來寒熱;或肝氣鬱結,橫逆犯土;或寒熱互結中焦而致痞證;或表裏同病等證。和解劑原只用於傷寒邪在少陽的病證,後來擴大了它的應用範圍,廣泛應用於肝脾(胃)不調(合)、寒熱錯雜、表裏同病等病證。這類病證既有正氣不足的一面,又有邪氣盛實的一面;既有津液停聚爲痰溼的一面,又有陽氣鬱而化熱的一面,與單純的表證或裏證完全不同。因此,治療的方法及其方劑的配伍組成也不像解表劑、瀉下劑、清熱劑等那樣單純,往往需要兩髒同治、寒熱並用、邪正兼顧,才能使機體的各項功能重新恢復和諧。所以本章方劑分爲和解少陽、調和肝脾、調和寒熱、表裏雙解4類。
使用和解劑時,凡病兼虛者,補而和之;兼滯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溫而和之;兼熱者,涼而和之;兼表者,散而和之;兼裏者,攻而和之。凡邪在肌表,未入少陽,或已入裏,陽明熱盛者不宜使用;若勞倦內傷,飲食失調,氣虛血弱而症見寒熱者,應慎用。
3 和解劑的分類
3.1 和解少陽劑
和解少陽劑,適用於傷寒邪在少陽證。症見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口苦咽乾、目眩、脈弦等。常用柴胡、青蒿、黃芩、半夏等藥配伍組成方劑。代表方爲小柴胡湯、蒿芩清膽湯等。圖4-1邪在少陽的症狀
3.2 調和肝脾劑
調和肝脾劑,適用於肝脾不調(肝胃不和)的病證。症見情志抑鬱、脘腹胸脅脹痛、神疲食少、月經不調、腹痛泄瀉等證。常用疏肝理氣藥如柴胡、枳殼、陳皮等,與健脾藥如白朮、茯苓、甘草等配伍組方。代表方爲四逆散、逍遙散、痛瀉要方。
3.3 調和寒熱劑
調和寒熱劑,適用於邪在腸胃、寒熱互結中焦所致升降失常病證。症見心下(上腹部劍突下)痞滿不痛、噁心嘔吐、腸鳴下利等。常用辛溫之乾薑、半夏、生薑等,與苦寒之黃連、黃芩等配伍組方。代表方爲半夏瀉心湯。
3.4 表裏雙解劑
表裏雙解劑適用於表裏同病,即表證未解,又見裏證,或原有宿疾,又感受外邪而出現表證與裏證同時並見的證候。表裏同病因表證和裏證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證候,表裏雙解劑就是針對表裏同病的病因和證候的性質,將汗法與溫裏、清熱、攻下、補虛等治法有機地結合起來運用,以適應復雜病情的需要。代表方如大柴胡湯、防風通聖散、葛根芩連湯。
4 參考資料
- ^ [1] 魏睦新,王剛.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